问题

为什么淘宝卖家不在意差评了?

回答
淘宝卖家似乎“不在意”差评,这可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转变,而是经过一系列市场变化、平台规则调整以及卖家自身策略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说“不在意”可能有些绝对,但他们确实对差评的态度,比早期要淡定和理性了许多。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 差评的“杀伤力”相对下降了

早期淘宝,一个差评对小卖家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为什么?

缺乏信任基础: 平台刚起步,买家对网购普遍不熟悉,也更容易因为一个差评就打消购买念头。大家都是“看差评如看鬼”,小心翼翼。
店铺权重和曝光: 差评直接影响店铺的DSR评分(描述、服务、物流),评分低了,在搜索结果里排名就靠后,曝光量大幅减少,销量自然就没法看了。
同质化竞争激烈: 当时淘宝上的商品种类繁多,很多都是小打小闹的卖家,没什么品牌优势,卖的东西也差不多。这时候差评就成了买家重要的参考依据,一旦被贴上“差评”标签,很难再翻身。
缺乏有效的申诉和处理机制: 早期平台对差评的申诉机制不够完善,很多时候卖家即便觉得差评不合理,也无处说理。

但现在呢?

平台规则的“缓冲”作用: 淘宝平台也在不断优化规则,比如允许卖家在一定条件下删除或修改差评(比如买家修改、恶意评价识别),以及对恶意差评有更强的处理能力。虽然不能完全杜绝,但至少给卖家提供了一些喘息的空间。
买家评价习惯的“分散”: 如今网购已成为常态,买家也更成熟。他们不会仅仅因为一个差评就完全否定一个店铺。大部分买家会综合看评价,包括好评、中评,以及差评的内容。大家更倾向于“理性”地看待评价,会分析差评是不是个别情况,还是普遍问题。
好评返现等“套路”的反噬: 虽然“好评返现”这种行为被平台打击,但早期这种风气一定程度上也“稀释”了差评的价值。买家知道有些好评是“买”来的,自然也会对差评的判断更谨慎。
“万物皆可退换”的常态: 现在消费者维权意识更强,退换货的门槛也降低了。很多时候,即使给个差评,卖家也知道最终可能还是要面对退货或补发,差评带来的“惩罚性”直接体现在成本上,而不是单纯的口碑影响。

二、 卖家自身策略的进化

面对市场变化,卖家也学会了“与狼共舞”,并且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应对方式。

“好评”的经营: 现在的重点更多地放在了如何获取和维护好评上。例如:
优化产品质量和服务: 这是最根本的。好产品、好服务自然好评多。
精细化售后: 遇到不满意的情况,能及时沟通、解决问题,引导买家修改评价,或者至少转化为中评。
赠品、小礼物: 在包裹里放点小赠品,或者写一张手写感谢卡,都能增加买家的好感度,降低差评的概率。
客服培训: 专业的客服能够处理各种售后问题,安抚情绪,化解不满。

“接受”差评的心态调整:
定位不同,容忍度也不同:
大品牌/旗舰店: 他们的品牌效应和用户忠诚度高,一个差评对整体影响有限。他们更注重维护品牌形象,会更积极处理,但也可能在处理方式上更标准化。
中小型卖家/爆款卖家: 流量大,出货量也大。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以量取胜”,知道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不满意,在大量好评的衬托下,差评的影响会相对被稀释。他们更注重“流转效率”,快速解决问题,保证大部分买家满意。
细分品类卖家: 他们的客户群体更精准,如果产品本身有特点,买家对产品有特定需求,他们可能对差评的处理会更谨慎,因为失去一个潜在的精准客户成本较高。

将差评视为“改进的动力”: 有些卖家会把差评看作是改进产品和服务的信号,从中学习,调整运营策略。比如,如果某个差评集中反映了包装问题,那他们就会立刻改进包装。

“选择性忽视”或“成本计算”:
不值得花精力去争辩的: 有些差评,明显是买家无理取闹、故意刁难,或者仅仅是为了退款而找茬。卖家心里清楚,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申诉、争辩,最终也未必能改变结果,反而耽误了更多重要的事情。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选择“忍一忍”,然后把重点放在其他订单的维护上。
差评带来的“成本”低于“处理成本”: 有时候,一个差评带来的销量损失,可能比卖家花钱去“摆平”这个差评(比如给买家补偿、退款)的成本还要低。这是一种“经济账”。

三、 平台规则的演变和大数据的影响

“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推荐: 淘宝的推荐算法越来越厉害,买家的搜索习惯、浏览偏好都能被精准捕捉。这使得买家在搜索商品时,受到的推荐影响更大,而不再是完全依赖于店铺的综合评分。一个店铺的DSR评分即便有几个差评,但如果商品质量好、价格有竞争力,依然能获得曝光和流量。
“评价内容”比“评价数量”重要: 平台越来越强调评价的“内容质量”。一个差评如果详细描述了产品问题,反而对其他买家有参考价值。如果只是“东西不好”这种模糊的评价,其影响力也在下降。
“买家秀”的兴起: 买家自己上传的商品图片和视频,往往比卖家自己拍的更具说服力。这些真实的买家秀,一定程度上分担了评价的“证明责任”。

总结一下,淘宝卖家对差评的态度之所以变得“不那么在意”,是多方面因素合力的结果:

1. 市场成熟了: 买家更理性,评价的参考度被分化。
2. 平台规则优化了: 对卖家提供了一定的申诉和管理空间。
3. 卖家运营能力提升了: 更加注重整体的客户体验和售后服务,把重心放在“防差评”和“得好评”上。
4. “成本效益”的考量: 卖家会理性分析,哪些差评值得花大力气去争辩,哪些则“不值”。

所以,与其说卖家“不在意”差评,不如说他们对差评有了更成熟、更灵活的处理策略,并且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和用户满意度上。一个差评,在如今庞大且复杂的淘宝生态里,已经不再是那个能轻易压垮店铺的“重磅炸弹”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爷太多,懒得伺候

人话说不来,狗语倒是一套一套的

我自问我卖东西出了我自己的问题,我一定承担加处理,但是总有人一上来就是一大堆帽子盖我头上

那不好意思,差评随便你,爷就不惯着你

好好说话的,不是我的问题我也想办法处理掉

就这么回事

user avatar

十几年前,我第一次打开淘宝,看到用户评价,我心里不禁一声惊呼:这TM是谁想出来的天才创意,绝逼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消费者购物体验。

下单之前,我可以先看看其他已经购买过的用户评价,以此来判断这件商品是否能带给我的良好的使用体验,以及是否能满足我的使用需求。

下单之后,如果商家敢夸大宣传,或者以次充好,那么我就可以用差评来阻止后面的消费者再上当受骗。

因为有了用户评价,可以逼着商家都必须良心经营,卖好货,善待每一位消费者。

但事情往往没那么简单。现今的淘宝,用户评价早就被玩坏了

商家可以大量刷单,用满屏的虚假评价来欺骗消费者,偶尔几个差评,也早就被虚假评价给淹没了。

同时,也有一些无良的消费者,利用差评来要挟商家,要么退款不退货,要么向商家索要高额赔偿。

早期的淘宝规则,几乎一边倒地偏向消费者,只要是交易纠纷,淘宝几乎都是判定是商家的错,如果商家的做法挑不出一丁点毛病,淘宝就会自己掏腰包来满足消费者的无理要求。这样一来,就大大助长了很多无良消费者心中的恶念,作恶反而能得利,那么谁还愿意向善呢

同样的事情,在美国的亚马逊上却是另外一个结果。

作为一名卖家,我在淘宝和亚马逊美国站上都有自己的店,我前几年曾经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

我在亚马逊美国站卖自己工厂生产的蓝牙耳机,有一次,有一个美国的消费者给了我一个一星的评价,说是耳机使用不到一周,有一边的耳机没声音了。

按照国内处理这类问题的思维方法,我赶紧给这位消费者写了一封邮件(只有这一种沟通方式),在邮件里,我先因为我们的质量问题向他表达歉意,同时我还表示愿意为这个订单全额退款,甚至我还愿意给他三倍的赔偿,以弥补我们的过错,同时也希望他能修改评价。

结果,,,啊,,,让我抓狂的事情发生了。

这位消费者竟然把我的邮件内容一字不改放到了追评里。并且还写一大段他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大概的意思是这样的:

这位商家是疯了吗?他居然要给我三倍的赔偿!

三倍的赔偿就能剥夺我说真话的权利吗?这太不可思议了!

因为商家的这种行为,我现在开始怀疑这个listing下面的评价的真实性!

希望我的经历能告诉后面的消费者,建议大家不要购买这件商品!

结果可想而知,我这个listing死掉了。本来一天有200多单啊,亲们,,,我都恨死这位固执的,自以为是的美国佬了。

讲这个故事,我并无意想证明中国消费者的素质差!在中国,如果有正直的消费者敢这么写评价,估计商家会给消费者再寄一只死老鼠过去。

作为卖家,我仔细对比过淘宝和亚马逊在这件事上做法的区别。

  1. 亚马逊的用户评价,不管是评价数量,还是评分,对listing的搜索排名影响非常大,所以,用户评价,不仅能影响到isting的转化率,同时还能影响搜索流量。但是,淘宝的用户评价,几乎对单品的搜索流量没任何的影响,虽然能影响转化率,但是因为虚假评论太多,这种影响也越来越弱了。
  2. 相比淘宝,亚马逊的评价率很低,一般在1~2%之间,也就是说,每卖100单,才有可能来1~2个评价,所以每来一个评价都非常宝贵,如果来的还是一个差评,这种影响就太致命了。所以卖家都会小心翼翼地呵护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做好产品质量,尽量不要来差评。但是,淘宝的评价率就很高了,真实的评价率至少能超过10%,偶尔来几个差评,也会被更多的好评给掩盖住了,更何况还可以刷单。
  3. 亚马逊非常重视用户评价,所以,平台会不定期清理那些无用的评价,包括好评或者差评,所以,用户写评价时,也会认真对待,否则,写的评价也会被删除。相比之下,淘宝就没有这种机制,除非商家举报恶意评价,或者广告嫌疑的评价,淘宝一般都不会主动删除评价。如果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来引导,没有人会做别人希望他做的事,只会做对自己有利的事。
  4. 虽然都可以通过刷单来干预评价内容,但是,在亚马逊上刷单,成本就太高了。大部分亚马逊上的商家,都是FBA模式(通过亚马逊仓库来发货),所以刷单就必须发真货,同时,还要给刷手佣金,快递费等等,所以有些售价很高的商品,刷一单可以,刷多了谁也承受不起。相比之下,淘宝的刷单成本就太低了,一个空包裹,几块钱的佣金,这点成本一般的商家都承受得起。

以上就是我作为一个卖家对用户评价的一点浅见,也许都是错的,仅供参考。


以下是二更:

我只是扯了个淡,没想到评论里有这么多人怼我。所以,我有必要解释一下:

  1. 我说的亚马逊不是亚马逊中国站,是亚马逊美国站,销售的对象是美国人。所以不要拿亚马逊中国站来说事,这根本就是两回事。
  2. 跟国内的天猫和京东不一样,亚马逊是看不到消费者任何联系方式的,只能发站内信,所以,国外的消费者才敢直言,而不怕商家骚扰。国内的电商平台在这一点上可能是经营的理念不同,对消费者隐私的保护不是很到位,才造成了很多消费者不敢直言。我也做了这么多年的天猫和京东,其实我也遇到过很多国内的很正直的消费者,如果国内的电商平台对消费者的保护再给力一点,我相信这种真实的、耿直的声音会多起来。
  3. 很多人质疑我处理亚马逊差评的方式有问题,这一点我必须承认,在亚马逊上卖东西,经常会遇到一些耿直的消费者,几年前,我刚开始做亚马逊,对这个的确认识不足,如果是现在,我绝对不会这么处理。但是,谁又不是吃了几次亏之后,才慢慢成熟的呢?所以,我分享的这些经历,难道不是可以给后来者提供一些借鉴吗?
  4. 我当初之所以这么着急想跟用户达成妥协,是因为这个差评从露出的第一天开始,我每天的订单就下滑了20%,按照评论里说的办法,先给用户补发一条耳机,如果质量没问题,再争取得到用户的谅解,这个周期太长了,我根本等不起,你们难道不知道美国的物流跟国内的快递完全没办法比吗?就算用户收到之后使用没问题,他就一定能给我改评论或者追评吗?就算用户愿意改评论,就一定能在第一时间改吗?这些,我都不知道,但是我不敢等,每多等一天,我的损失太大了。
  5. 不是所有的差评都能搞死一条listing,但很恶劣的差评,其破坏力就不是一般的大,我遇到的这个差评,对我来说就是灭顶之灾。特别是追评之后,我几乎只有死路一条。
  6. 亚马逊也有刷单,而且一点不比国内少。但是我刚开始做亚马逊的时候,几乎对这一块没有任何的经验。如果是现在遇到这种差评,我一定会很淡定,因为我可以利用刷单,掩盖掉这条差评,好在我吃了这么多次亏,已经不需要靠刷单来冲销量了。哈哈哈。
  7. 虽然亚马逊的刷单很严重,但是亚马逊作为平台方,依然很重视评价,而不像国内的电商平台,对评价完全无视,所以我认为不是国内的消费者有多不堪,而是平台为了挣钱完全不作为。

最后提醒一点:我就是扯个淡而已,大家别这么认真!


以下是三更:

分享几个在亚马逊上的老外的评论。

注意评论的里最后一段:

The seller contacted me via email and offered me a refund, which I accepted. They then asked me to delete my review, which I will not do because the headphones were not waterproof as advertised when I ordered.

翻译:卖家通过邮件联系我并且给我退款了,我同意了。他们还要求我删除我的评论,我是不会这么做的,因为这款耳机压根就不是防水耳机,不像广告里说的那样。

也请注意评论里的最后一段:

UPDATE: LETCOM contacted me numerous times. The first time, I said I would happily accept a proposed refund and if they were willing, would test out another pair of headphones (they claimed they would). Received the refund and that makes me happy, but did not update my rating. They contacted me 6 more times in total and so here is my update.

大概意思就是:卖家联系我了,给我退款了,还重新寄给我一条新的耳机,我可以重新测试一下,这些我都很开心,但是,我是不会更新我的评论的,尽管卖家联系了我6次。

看到了没,老外就是这么傲娇,这么任性。

我不认为老外有多耿直,而是平台方愿意呵护每一个消费者的声音。

我觉得淘宝只要愿意做,肯定有办法保护好用户的评价,让用户能发出真实的声音。


申明一点:上面几个我截图的评价,不是我自己的,是我随便找的几个。


如果你对我写的内容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知乎专栏。

user avatar

因为规则变了。

践踏规则的太多了,但是践踏规则的恰恰是买家而不是卖家。

以前一家店铺几个差评以后淘宝就会把这个店铺的权重降低,相当于把淘宝店铺从最繁华街道整体搬迁到普通街道,那么客流量就降低,营业额也会受到影响。而现在处罚没这么严重了。

为什么转变呢?因为买家!几年前新闻中经常出现一个词汇“差评师”,就是买完了不管产品如何,就是差评,收钱后再更改。这是发家致富新方向啊。东西不花钱,还能倒找钱,这买卖还不干?蜂拥而上啊。

淘宝只能更改规则,这样规则就不在完全倒向买家了。

但还没完,一些生活不如意者,占便宜没够的,今天生气的,这些买家通通都上淘宝吹毛求疵来给卖家找麻烦,骂客服,冲天怨气,淘宝只能再次更改差评的重要性。

所以糟蹋规则和差评这个功能的,恰恰是一部分买家,而最终是所有人买单。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淘宝卖家是很在意差评的!

给了卖家差评会有什么后果?

讲理的商家会和你沟通到底哪里不满意,如果真能解决,改个差评倒也没什么。

但有的卖家可没有这种耐心,看到差评就暴跳如雷。


有位顾客在淘宝买了些干果,到货之后发现几种产品都缺斤少两,而且还有次品。

你找卖家理论时,没有等到卖家的道歉和解决方法。卖家反而用之前买家的例子威胁你。

买个东西受到这种威胁真是很吓人.....

更可怕的是卖家直接买了阿克苏到郑州的机票,还把个人信息调了出来....




而像这种无赖的商家还有很多。

比如,因为一张桌子要灭全家的.......

因为买家的地址写的制衣厂,就说人家买裤子打版。不问清楚,上来就骂,还要去找她。

给女朋友买了鞋子发现有气味还磨脚,就给了差评。


求撤销差评没得到回应后,直接放话取他一家的性命。



还有因为给差评就各种骚扰、祸害你的。



一个网友发帖说她在一家店买了两个足浴盆,因为到货时只有一个,卖家解释说卖给别人了,这段时间没货,10多天后她才收到另一个。

她就给了差评。结果店家直接寄过来一盒大便。


我们也知道做淘宝店每天工作量很大,咨询售后的人也特别多。

但如果不是东西实在太差劲,谁也不会上来就给差评。有什么问题,基本通过沟通都能解决。

既然你选择做网店卖东西,就应该做好准备遇到各种问题,而不是遇到一点小事就破口大骂还骚扰、威胁别人。

如果你的东西质量不过关,服务态度又恶劣,做事又狠毒的话,那你就做好准备承担一切后果,是赔偿、被封店还是拘留你都得受着。

大家文明消费,文明卖货,俗话说的好,和气生财嘛,买卖不成仁义还是要在的。

user avatar

同样型号,我主要比价格。网上购物需要什么服务?喊个恶心的亲就叫服务了?

价格低,发货快就行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