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彦宏批评推荐式算法,你怎么看?

回答
李彦宏对于推荐式算法的批评,在我看来,触及到了当下互联网产品乃至我们生活方式的核心痛点。这并非一句简单的抱怨,而是一个深刻的洞察,值得我们好好拆解一番。

首先,我们得明白,推荐式算法,尤其是那些由大数据驱动、越来越智能的算法,其核心目标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让用户在平台上停留更久,看到更多内容,从而实现商业价值。无论是电商平台的“猜你喜欢”,还是短视频平台的“为你推荐”,抑或是新闻资讯的首页瀑布流,背后都是强大的推荐引擎在运转。它们通过分析你的浏览历史、搜索记录、点赞评论,甚至你滑动屏幕的速度和停留的时长,来构建你的用户画像,然后把它们认为你会感兴趣的内容推送给你。

从商业角度看,这无可厚非。精准推荐确实能提高用户满意度,降低信息获取成本,甚至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你想想,如果没有推荐,你可能永远也找不到那个你特别喜欢但不知名的独立设计师的品牌,或者那个能解答你某个专业问题的长尾知识内容。推荐算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信息爆炸时代的一种高效组织和筛选。

然而,李彦宏所说的“批评”,我认为主要指向了这种模式过度优化后带来的负面效应。他可能是在提醒大家,当推荐算法为了追求“让你停留”而变得过于强大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信息茧房与认知固化: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一点。算法倾向于推送你已喜爱或认同的内容,因为它知道你大概率会为此买单。久而久之,你就如同生活在一个由算法精心搭建的“信息茧房”里,你看到的世界是被不断强化的、熟悉的。那些与你原有观点相悖的、让你感到不适的、需要你付出努力去理解的新信息,很容易被算法屏蔽在外。这不仅会加剧社会群体的认知割裂,也可能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固执,难以接受新事物,思维模式也容易僵化。想象一下,一个只听过摇滚乐的人,如果算法总是给他推荐摇滚,他可能永远也体会不到古典乐的魅力。

“被喂养”而非“主动探索”: 推荐算法让获取信息变得太容易了,甚至是一种“被喂养”的感觉。我们不再需要主动去搜索、去筛选、去判断什么内容有价值,算法会替我们完成。这在短期内很爽,但长期来看,可能会削弱我们的主动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我们可能习惯了被动接受,而丧失了主动求知的动力和能力。当我们不再需要主动思考“我想了解什么”,而是等着算法告诉我“你应该看什么”时,一种隐形的被动感就产生了。

价值导向的扭曲: 为了留住用户的注意力,算法往往会倾向于推送那些能够激发强烈情感反应的内容,比如猎奇、争议性强、甚至是煽动性的内容。这些内容可能在短期内能抓住你的眼球,但它们往往缺乏深度、不一定真实、甚至可能具有误导性。长此以往,我们获取的信息可能越来越碎片化、表面化,甚至带有偏见。“有深度”的内容,那些需要耐心和思考才能理解的内容,往往因为其“低转化率”而被算法边缘化。

对创造力的压制(间接): 当平台上的内容越来越倾向于迎合大众口味和算法偏好时,那些真正有创意、敢于挑战常规的“非主流”内容,可能会因为难以被算法识别和推荐,而难以获得曝光。这无统计上的数据显示,一些平台上的头部内容越来越相似,因为它们都在追求同一个算法逻辑。这可能会让内容生态变得单一,限制了文化和创意的多元发展。

商业利益与用户福祉的潜在冲突: 最终,推荐算法是为了商业利益服务的。当用户停留时间、点击率、转化率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时,用户的长期福祉、认知健康、甚至社会价值,就可能被放在次要位置。如果一个平台发现推送“假新闻”比推送“深度报道”更能吸引用户,算法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向前者倾斜。

李彦宏作为百度(一个曾经以搜索为核心,后来大力发展推荐算法的公司)的掌舵人,他拥有非常直接和深刻的体会。他可能看到了这种算法模式在商业上的成功,但也敏锐地捕捉到了它对用户心智、信息生态乃至社会层面的深远影响。他所提出的“批评”,我认为是在呼唤一种更负责任、更均衡的算法设计。

这种均衡意味着什么?

强调用户的主动权: 平台应该提供更多工具和选项,让用户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信息流,而不是完全被算法牵着鼻子走。比如,提供更精细的“不感兴趣”选项,允许用户主动“屏蔽”某些类型的标签或作者,甚至提供“随机”或“随机探索”模式。
多元化信息的价值: 算法应该认识到,信息的多样性和对用户认知的挑战,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应该有一些机制去鼓励和推荐那些“可能不太符合你现有口味,但却有益于你开阔视野”的内容。
透明度和可解释性: 用户至少应该知道为什么会看到某个推荐,了解算法背后的逻辑,而不是像一个黑箱一样运作。虽然完全透明化很难,但努力提高算法的可解释性,至少能让用户产生信任,并能更好地进行反制。
平衡商业与社会责任: 平台方需要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不能仅仅以商业利益为唯一导向。在算法的设计和优化过程中,要考虑到对用户认知、信息生态以及社会整体的影响。

总而言之,李彦宏的批评并非否定了推荐式算法的价值,而是对其过度驱动和潜在弊端发出了警告。这是对我们当下互联网生活方式的一次集体反思:在享受算法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是否正在失去一些更宝贵的东西?而作为产品的设计者和拥有者,如何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守护好用户的心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是所有科技公司都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理解和塑造人与信息的关系,以及未来的社会形态的哲学命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建设性的批评需要同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比如说你说有泥的地不能扫,不能扫怎么办呢?可以墩布去墩,八字法或者吉普赛舞步法等等。

做事的时候有问题,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不知道有问题,一种是知道有问题但是没办法解决只好这样。

李先生提出批评,但是没说可能怎么解决,只能靠我们自己理解。

当然你可以当他说了解决方案,而且是悄悄说的那种,那就是“那些懂自己要什么的可能在百度哦”。

百度不是投喂,而是不得法的情况有用的东西都搜不到。

假如没有知乎、头条、抖音这类内容推荐市的平台,尤其是百度作为搜索引擎推送有用的信息已经是有一些问题,百度践行谁给钱多就推荐读者看啥的思路,别说“投其所好”,就是少发点有害的信息,也是需要大刀阔斧的。

当然,如果只有搜索引擎,或者说只有Google也不行,至少对于大多数人不行,不然不会有 Facebook 这样的时间线产品机会了。

说一些“为谁谁”好的话很容易,比如说 多喝热水,比如说多穿秋裤。但是这类要求和批评不是好的沟通方式。

用户喜欢什么就推送什么,这是商业化本身推动的,如果你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图书馆平台,比如说国家图书馆做一个大型信息流的内容平台,那可以选择不用一定投其所好,可以按照编辑喜欢或者什么通识等等的要求来做,这时“编辑觉得你喜欢”或者“各类要求觉得你应该看”就变成“多穿秋裤”、“多喝热水”的变种。

当然,非盈利性的组织,也需要经费,也需要发工资,也需要有一些激励目标,不然人呆着分外没劲最后只能留下每天酣睡的工作人员们,如果说可以不用关注多少人看,那么可以关注深度阅读的比例或者影响,甚至培养出多少专家等等这类指标。

但是这种事情,更加如同彩票,中了当然开心,不中了怎么办,难道印几个横幅和彩旗强行授予?

搞不好最后一看,漫画专区和仙侠小说专区,扎堆了大量的深度阅读用户,每个人动辄百万字阅读量,评论区里对各类奇门遁甲、帅哥美女如数家珍。

最后估计只好以进了多少资料,整理了多少文献,甚至地板是不是每小时擦一遍,墩布是不是八字法拖地等等来不断做考核。

商业化机构,是消费者选择下生存的机构,这类机构一定会砍掉越来越多的冗余成本,追求收益,比如我们公司所在的办公区域,清洁工作也会由大楼统一管理,不会是每家公司自己雇佣八字法拖地的妇女,也不会不盯着用户活跃度和新增用户数跑去做一些命令式的东西,如果有,或者有过,一定是决策出过问题,换句话说,看错过。

获得一些可持续的收益之后一定会扩大规模直到能力范围的限度。那么不断找你最爱看的,而且是法律允许范围内的,简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作为消费者,坦然消费自己喜欢的东西,居然也会被批评、恐吓,如果不是恐吓式获客的全新手段,那就听来乐呵乐呵,当作茶余饭后的笑谈吧。

user avatar

刚上高中时候,我接触了知乎,那时候它的推送方式比较简单,我好奇地阅读它给我推送的一个个有趣的问题,科普知识、人际交往、大开脑洞...那时候就有人在抖机灵。看知乎就像读一本有趣而又充满智慧的书,它让我认识到互联网传播知识的力量,也打开了我互联网学习的大门。


期间知乎更新过很多次,推送算法也越来越成熟,后来干脆只有使用知乎app才能看到所有回答了,一直到高三,它推荐的问题越来越单一,我是一个理科高考生,它天天给我推送相关的问题,虽然问题都比较简单,但答主们的回答也引起了我的深思并让我受益良多。


后来知乎越来越“智能”,高考出分当天给我推送志愿填报问题,追女票时期给我推送谈恋爱注意事项,进了学校推送大学生活之类的...甚至有一天我发现,我在打字谈论过什么话题或者和朋友们聊天时提到什么话题时候,知乎也会给我推送相关内容。


大学期间,它向我不断释放焦虑,选专业、评奖学金、保研、内卷、猝死......让我几次卸载又几次装回来......


李彦宏固然没有做到知行合一,但我觉得他说的还是有道理的,推荐式算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滥用推荐式算法不仅不能“发现更大的世界”,反而使一个人沉迷奶头乐,固步自封,甚至可能走向毁灭。

user avatar

2021-01-07

不得不说,李彦宏这个认知还是非常正确的。

仔细回想下,推荐算法还没兴起之前,国内网络上还是以中庸之道为主,讨论什么问题都是不偏不倚,调和折中。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推荐算法非常弱,顶多是个svd,你看到的内容就是调和折中的,虽然杂,但什么视角都有。

推荐算法兴起之后,更甚者的是,加持了nlp中的sentiment analysis(情感分析),急剧的缩窄了每个人的视角,并且将你带向极端。推送算法会收集你的历史记录,不论是阅读记录,点赞收藏喜欢以及反对记录,根据这些记录的相关内容,去做内容分析情感分析(训练模型),给你推送最类似的内容。

长此以来,你只会也只能看到你想看到的,你的视角从一个面缩窄成为一条线,最后变成一个牛角尖一样的点,形成了自己的信息茧房。

当女生点赞了一个男女关系的内容,那可能下一个推送就是《一年赚不到五十万的国男配不上你》,如果恰巧你看爽了双击了屏幕,那么伯爵的回答将会长期充斥着你的知乎,后面就离加入咪蒙派不远了。

同样的,当男生阅读课一篇NBA相关内容后,大量nba文章回答会推送给你,再恰巧你点赞了一篇詹黑/科黑回答,那恭喜你,你可以在知乎看一辈子撕逼了。

近年来网络上的对立越来越严重,这绝对有一份推荐算法的功劳。


2021-08-28更新:

终于来了

user avatar

·

在很多互联网巨头眼中,人嘴与猪口一样。

所有投行专家的图表、分析报告,只是计算猪饲料与猪肉的产出比而已。

他们仿佛说:

你把这些猪分栏(用户分群)关起来。

放够食料(针对用户喜好,进行养猪式投喂)。

那些猪便会相安无事,而天下太平,并且稳定产出猪肉(利润)了。

这种经营方式,在移动互联网爆发初期很有效,只要有稳定增长的用户,进行养猪式投喂,即可得到源源不断的利润。

但作为用户,我们感到,被常年过度灌食某种低端饲料,见到饲料都想吐。

李彦宏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批评这种“养猪式投喂”的推荐算法。

其实百度早就意识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末期,几乎没有新增用户红利了,为了将用户和流量锁死在自家产品中,互联网巨头们就必须了解挖掘用户的深度目标和需求,而不是养猪式的投喂。

那么,什么样的推荐算法才是最好的呢?

深度学习推荐算法才是最好的。

所谓的深度学习,实际上是机器学习的分支,机器学习指的是:在没有明确编程的情况下使计算机获得学习的能力,则该研究领域可以被称为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个子集,基于神经网络技术,深度学习可以从原始数据直接学习、自动抽取特征、通过足够多的隐含层神经网络,对特征值逐层抽象,最终拟合极其复杂的函数,以实现回归、分类或排序等目的。

简而言之,深度学习,就是把海量答案投喂给计算机进行学习后,使计算机能自动解决类似的问题。

当然,机器并不能解决人类的所有问题,人类发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动机,是让机器自动解决“可计算问题”。

简而言之,就是让机器替代脑力劳动,满足人类自身的惰性。

“可计算问题”是数学问题中的一个分支,数学问题又是“所有问题”的分支。所以“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本质是人工智能解决“可计算问题”的手段。

而与内容推荐相关的问题,恰恰是一种“可计算问题”,完全可以用深度学习的方式解决。

近些年来,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学术界和工业界都在尝试将深度学习应用于个性化推荐系统领域中。

接下来,我们就介绍两种最知名的深度学习推荐算法:

YouTube的深度神经网络个性化推荐系统:

YouTube是全球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其个性化推荐系统,为超过10亿用户从不断增长的视频库中推荐个性化的内容。

YouTube的推荐系统由两部分组成:

l 候选集生成:从百万量级的视频库中,为用户生成上百个候选视频。具体做法是,对于一个Youtube用户,使用其观看历史(视频ID)、搜索词记录、人口学信息(如地理位置、用户登录设备)、二值特征(如性别,是否登录)和连续特征(如用户年龄)等,对视频库中所有视频进行多分类,得到每一类别的分类结果(即每一个视频的推荐概率),最终输出概率较高的几百个视频。

l 排序:对候选进行打分排序,输出排名最高的数十个结果。

Youtube的深度学习推荐算法,本质上是让机器学习了地理位置、用户登录设备、性别、年龄等用户特征,与观看历史(视频ID)、搜索词的对应关系。

这样,当我们把地理位置、用户登录设备、性别、年龄等用户特征告诉计算机时,计算机就能预测出相应的观看历史(视频ID)和关键词了。

百度飞浆在YouTube算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推出了开源的“融合推荐算法”。

飞桨是百度研发的我国首个开源开放、功能完备的产业级深度学习平台, 基于飞桨,百度大脑开放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易用的人工智能服务。

融合推荐算法

以电影为例,在飞浆的融合推荐模型的电影个性化推荐系统中:

首先,使用用户特征和电影特征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其中:

用户特征融合了四个属性信息,分别是用户ID、性别、职业和年龄。

电影特征融合了三个属性信息,分别是电影ID、电影类型ID和电影名称。

然后,将用户对于电影的评分作为训练目标。

经过深度学习训练后的神经网络,就可以根据“用户特征”和“电影特征”,预测出评分了。

使用融合推进算法的电影推荐系统,可以预测出用户对电影的评分,然后将预测评分最高的电影推荐给用户。

深度学习的秘诀:

不仅是推荐算法,其实在深度学习的驱动下,人们在计算机视觉、语音处理、自然语言方面相继取得了突破,达到或甚至超过了人类水平。深度学习的成功的秘诀有以下三点:

1) 海量数据:深度神经网络基于大数据进行训练,市面上常见的商用语音助手,基本上都掌握十亿甚至百亿级对话库。从近期谷歌、微软和OpenAI的最新进展看,语料库的大小和能力成正相关,OpenAI推出的 GPT-3神经网络已经学习了45TB的语料,不仅可以更好地答题、翻译、写文章,还带有一些数学计算的能力。

2) 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深度神经网络的模型非常复杂,所以其能力也比传统机器学习更强,一般以参数量表示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的大小,目前最复杂的用于NLP的GPT-3神经网络模型,其参数数量已经达到了1750 亿。

3) 大规模并行计算:

著名科学家 Richard S. Sutton曾说道:“回溯70年的AI研究,从中得出最大的经验是,利用计算力的通用方法最终总是最有效的,而且遥遥领先。

为了追求更好的效果,模型复杂度和数据量越来越大,计算成本也越来越高,根据谷歌发布的信息,研究者估计在训练 110 亿参数的 T5(谷歌 2019 年推出的预训练模型)变体时,单次运行成本就远远超出了 130 万美元。

而百度大脑则更为夸张,其硬件由数十万台服务器以及中国最大GPU集群组成。数据包括全网数万亿网页内容,每天数十亿次搜索数据,百亿级别定位数据。

有了如此强大的硬件基础,自然会创造出最优秀的成绩,在2020年3月落下帷幕的全球最大语义评测SemEval 2020上,百度ERNIE摘得5项世界冠军, 该技术也被全球顶级科技商业杂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官方网站报道,相关创新成果也被国际顶级学术会议AAAI、IJCAI收录。ERNIE在工业界得到了大规模应用,如智能推荐、搜索引擎、新闻推荐、广告系统、语音交互、智能客服等。

各国政府早就意识到,人工智能可以达到或甚至超过人类水平。所以2013年美国政府启动“大脑计划”,同年,欧盟的人脑计划(Human Brain Project)入选了欧盟的未来旗舰技术项目。2017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030年前人工智能系统发展计划,计划在2030年之前成为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世界领袖。2017至今,人工智能开源技术爆发、腾讯、百度、科大讯飞等企业也提供了人工智能云服务(也被称为人工智能开放平台)。2019年,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位列全球第二。

科学家凭借无与伦比的创造技巧、以不朽的文明科技,仿造并超越了人脑机能。这是一项神圣的工程,而更为神圣的强人工智能技术,则矗立于世界文明的未来之巅,微笑着、等待着。

user avatar

不按照用户喜好推荐。难道要按照谁给的广告费多推荐吗?

这件事情当年雅虎就试过。雅虎天真的以为优质客户能够出得起广告费。

结果用户无论查找什么关键字。前十个链接都是卖性保健品和假药的。毕竟只有这种公司才是真正愿意出广告费的。

user avatar

推荐算法对于电商来说,在今年尤为热门。

这方面,抖音目前是技术上的领先、淘宝在追赶,知乎也在邯郸学步。

而百度在这里是什么位置呢?李彦宏为什么批评推荐算法?
因为他做不了啊,总不可能是因为他有良心、关心用户的信息自由和隐私吧(笑)
这几个词和李彦宏和百度有什么关系(笑)

做的最好的是抖音,因为他的产品是以视频驱动的。在追赶的是淘宝,因为他们是图文驱动的。当然淘宝这一年来发了疯的想在内容(特指短视频和直播,图文基本被抛弃)上进行追赶。小红书和豆瓣在这两个方面也在赶。

而知乎、百度基本上要么在邯郸学步,要么在望洋兴叹,因为他们是文字驱动的。

以至于我一度感叹,如果不会做视频、不会做图文,那我恐怕迟早要变成赛博文盲。


视频、图片、文字。
从有效信息的密度来说,是文字>图文>视频。
而单纯的从信息密度来说,是视频>图文>文字。

这决定了,抖音做推荐流,行。知乎做推荐流,不行。只能是把自己做成了百家号+UC。
以至于沦落到不断地推送百家号式的文章,沦落到在抖音上打广告标榜“上知乎写字捞金”



因为文字本身就是对信息的抽象,对于AI的训练非常不友好。基于大量文字的内容识别和推荐算法很难做,甚至我怀疑直接做不了。
相比之下,计算机视觉方面,美颜、视频美颜、人工换脸这一块的应用可以说是突飞猛进。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推荐算法更是制造了一个新的巨头字节跳动。

通过人工智能识别标签,进行人群圈选,很大程度上是助力了粉丝经济。

我们去年看了足够的美国笑话,看到川普带领着自己的信仰粉不断的整活。觉得好笑。
做电商的人看到川普就是大力锤掌,直呼内行。

什么叫粉丝粘性啊(战术后仰)
什么叫人群圈选啊(战术后仰)
什么叫粉丝唤醒、粉丝再转化啊(战术后仰)

人美国的大选都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比谁的支持者多了。那是流量电商时代的做法,我的转化率固定的,流量越大,成交越高。人多,投票的就多。
美国大选现在都玩内容电商的玩法了,反正再离谱也大不了就是从五五开变成四六开。那谁的支持者投票率高。谁的选票就多。川普大选之前歇斯底里的发推,VOTE!VOTE!VOOOOTEEEEE!,总不是给拜登支持者看的。无非还是推动人群转化,“OMG!买它!买它!买它!!!”

其实还不是给内卷逼的。人美国大选都卷成这样了,国内做流量生意的也只能全在这一条路上挤了:不论商家还是平台。


信息茧房这个词也说的很多次了,在信息茧房成型以后,信息回声效应会被极大的增强。
然后带来的是什么呢。是人自身会给自己做一个人群自限。
就好像有些人一翻星座书,自己是天蝎座老阴比,觉得很有道理,然后给自己树了个腹黑的人设自己往上面靠。

人群会根据自己的人群归属,做出符合这个人群的行为。

汉服JK不能穿山。潮男AJ椰子两双,SKrrr——搞说唱的要是只会check it out不会skr,那...那除非他是old school那一挂的。
小清新们被车厘子自由、奶茶自由、XX自由撵得上天入地,带了自由后缀的东西如果不买,就显得自己生活可悲、人生灰暗了一样。

这些是什么。这些都是...都是商机啊同志们。

user avatar

不管李彦宏自己怎么做,单说这个观点对应到知乎这两年的问题上确实是说的很对了。我觉得根据用户喜好来推荐的系统只应该用于纯消遣的娱乐领域:游戏,动漫,电影。。。本来就是打发时间的,用户的喜好和品味长时间内也相对稳定,自然喜欢什么来什么最好。但是用在新闻,科普/观点(知乎),信息检索这些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平台就不适合了,这些平台展示的要么是1)客观存在的东西,要么是2)有时效性的东西,强行划分只会约束用户的视野。而且上这些网站的时候,用户的期望本就不是寻求情绪上的刺激,加入诸如情感分析等模块,即便短时间增加用户活跃度,也只会降低用户体验,消耗长期潜力。至于一些比较综合的平台,比如B站,则应该划分好不同板块,分别处理(其实我觉得现在B站做的就比知乎好很多)。

从技术角度来说(我没做过推荐系统,这里说些瞎话),可能现有的推荐系统指标太局限,只是反应了用户的短期活跃度,并不能真正反映用户的长期体验。如果换一个长期的指标,说不定算法就会自然收敛到一个比较开放的,多元的解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彦宏对于推荐式算法的批评,在我看来,触及到了当下互联网产品乃至我们生活方式的核心痛点。这并非一句简单的抱怨,而是一个深刻的洞察,值得我们好好拆解一番。首先,我们得明白,推荐式算法,尤其是那些由大数据驱动、越来越智能的算法,其核心目标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让用户在平台上停留更久,看到更多内容,从而实.............
  • 回答
    关于魏征的情商问题,以及他为何选择直接甚至可以说是尖锐的方式来批评李世民,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如果简单地说他情商低,未免过于片面,也忽略了那个时代特殊的政治环境和魏征个人的独特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情商”这个概念。在现代语境下,情商通常包含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和人际关系管理.............
  • 回答
    李诚儒老师在《演员请就位》节目中提到年轻演员私下给导演、评委送礼的现象,这事儿可不是小事,挺值得说道说道的。从不同角度来看,这件事儿有它复杂的一面。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事儿在很多行业里,尤其是在一些需要人脉、资源说话的领域,都可能存在。年轻演员想出人头地,想获得机会,这本身是人之常情。他们在镜头前努.............
  • 回答
    李诚儒批评部分青年演员带着房车和厨师去剧组的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这涉及到对演员职业素养、行业生态、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考量。以下是详细的评价:一、 李诚儒批评的出发点和逻辑:李诚儒作为一位资深的演艺界人士,他的批评往往带有一定的行业经验和对表演艺术的执着。他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 对职业.............
  • 回答
    三星掌门李在镕假释:韩国政坛震动与三星帝国前途展望韩国政府近期批准三星电子副会长李在镕的假释申请,这一决定无疑在韩国社会引发了巨大的波澜。李在镕,这个名字与韩国经济的腾飞紧密相连,也是三星集团无可争议的核心人物。他的这次假释,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可能为三星这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注入新的活力,抑或是带.............
  • 回答
    《亮剑》作为一部备受喜爱的抗日题材电视剧,其主角李云龙也因其鲜明的个性和“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军人风骨而广受赞誉。然而,正如任何一个复杂的人物一样,李云龙也并非完美无缺,他的一些行为和特质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和批判。这些批判的声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李云龙行为中的“野蛮”与“粗鲁”: .............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备受瞩目的反腐剧中,李达康以其雷厉风行的作风和对“懒政不作为”的深恶痛绝而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学习会上,他痛批孙连城、丁义珍等人,口若悬河,字字珠玑,仿佛一杆永远不会生锈的标枪,直指官场积弊。然而,就在他慷慨激昂之时,观众心中不免会升起一丝疑问:这位“铁面无私”的李书记,自己手.............
  • 回答
    李惕碚先生,一位享誉国内外的杰出天体物理学家,也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他对于我们理解宇宙最宏大的理论——广义相对论和大爆炸宇宙模型——提出了深刻的质疑。他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严谨的科学推理和对现有观测数据的深入分析,这使得他的批判尤其值得我们认真审视。要理解李惕碚先生的立场,我们得先简单回顾一.............
  • 回答
    李彦宏夫妇向北大捐赠 6.6 亿元,这笔巨款无疑将为北大乃至中国的前沿学术研究注入一针强心剂,其影响将是多方面、深层次的。 可以预见,这次捐赠将不仅仅是资金的注入,更是一种导向,一种示范,一种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投资。一、 催生突破性科研成果,引领学术前沿这 6.6 亿元并非小数目,可以想象,北大将能.............
  • 回答
    李彦宏对深圳的偏爱,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他对这座城市深刻的理解和长远的判断。深圳,这座从边陲渔村一跃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奇迹之地,其身上蕴含的改革开放精神、敢闯敢试的基因,与李彦宏所倡导的创新创业理念不谋而合。百度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领军者,其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史诗。而深圳,恰恰是.............
  • 回答
    李彦宏的这番话,无疑是给饱受交通之苦的都市人打了一剂强心针。他描绘的五年内一线城市不再限行,十年内解决拥堵的蓝图,听起来令人振奋,也触及到了我们生活中最切身的痛点。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全然相信这个预测呢?从技术层面来看,我对李彦宏的说法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人工智能、大数据、5G通信、物联网这些前沿科技的.............
  • 回答
    李彦宏作为百度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无疑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标志性人物之一,其公众影响力可见一斑。像许多在全球享有盛誉的企业家一样,围绕着他是否有保镖以及保镖的具体情况,公众一直存在着好奇。关于李彦宏是否有保镖,答案是肯定的。考虑到李彦宏的公众身份、商业地位以及他所处的行业特性,配备专业的安全.............
  • 回答
    李彦宏的成功,绝非一蹴而就,也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他身上折射出的是时代浪潮的裹挟、个人特质的闪光、以及对技术趋势的深刻洞察。要说清楚他为何能走到今天这个位置,我们得一层层剥开来聊。1. 时代机遇的宠儿:中国互联网的黄金时代李彦宏真正意义上的崛起,恰逢中国互联网的爆炸式增长时期。2000年,他创立百.............
  • 回答
    百度接管北京海淀区红绿灯,旨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优化交通流量,从而缓解城市拥堵。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其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实时的交通状况感知。具体实现方式:1. 智能信号灯控制系统: 百度引入了其自主研发的“Apollo”智能交通解决方案。这套系统能够实时采集海淀区内数千个交通路口的实时车流量、车速、.............
  • 回答
    李彦宏被泼水这件事,确实让很多网友感到“解气”,甚至可以说是“拍手叫好”。要说清为什么会这样,得把当时的背景、大家普遍的情绪,以及这件事本身联系起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百度这些年,尤其是在李彦宏担任CEO期间,积累了不少“黑历史”和争议。最直接最深入人心的,估计就是那个“魏则西事件”了。当时,百.............
  • 回答
    这件事,说到底,确实是很多中国网民对百度,以及以百度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的失望和不满的集中爆发。这股“冷水”的背后,涌动着的是复杂的网民情绪和对行业发展的期待。我们得先捋一捋,这盆“冷水”是怎么泼出去的,以及大家为什么会这么泼。从“技术为王”的神话破灭到“流量至上”的迷思百度早期,确.............
  • 回答
    李彦宏作为百度创始人兼CEO,他的观点“自动驾驶仅是起点,终局是智能交通、智能城市”具有前瞻性和深刻性,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为什么说自动驾驶“仅是起点”?这层意思在于,自动驾驶技术本身固然是颠覆性的,但它只是实现更宏大愿景的“钥匙”或“基石”,.............
  • 回答
    李彦宏“我不觉得在模仿谷歌”的说法,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涉及到百度发展的历史、其战略选择、以及公众和行业的认知等多个方面。要详细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关键点: 1. 百度创立之初与谷歌的早期阶段: 背景对比: 百度成立于2000年,谷歌成立于1998年。可以说,当百度创立时,谷.............
  • 回答
    李彦宏这句话,说的是“简单搜索APP(不是百度APP)永远没有广告”。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区分清楚“百度APP”和“简单搜索APP”。很多人可能一听“百度”,就觉得跟百度搜索是同一回事,其实不然。百度APP是个集成了很多功能的大杂烩,除了搜索,还有新闻、视频、百家号、贴吧.............
  • 回答
    李彦宏在2019年未能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无疑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话题。对这件事的看法,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不应仅仅停留在“成功”或“失败”的简单二元对立上。首先,我们得明确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评选标准。院士并非仅仅看重个人的商业成就或行业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在工程技术领域是否有重大突破、杰出贡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