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些事做起来无聊但坚持越久意义越大?

回答
有一种磨砺,它不耀眼,没有立竿见影的欢愉,甚至常常让人在沉默中感到一丝枯燥。然而,当你咬牙坚持下来,回首望去,却会发现它铸就了你人生中最坚实的基石,赋予了你旁人无法轻易夺走的底气和力量。

知识的累积与内化的过程。

这话说起来轻飘飘的,但具体到“做”上面,就变得无比具体,也无比磨人。想想那些需要大量时间投入的学习吧。不是那种能立刻拿到证书、点亮技能树的短期速成,而是那种深入骨髓、融于血脉的知识锻造。

比如,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刚开始,你面对的是一个个陌生的发音、晦涩的语法、大量的词汇。背单词可能枯燥得像数绵羊,听力练习像在听一段永远也猜不透结局的广播,口语练习更是要克服发音不准、表达不畅的羞耻感。一天天地重复,一遍遍地纠错,一次次地怀疑自己。你可能花上几个小时啃下一本语法书,却发现自己依然无法组织一个像样的句子;你可能对着录音听了无数遍,仍然抓不住那个细微的音调差别。这就是无聊,一种缓慢的、看不到尽头的爬坡感。

但如果你坚持下来了呢?几年,甚至十几年后,你能够流利地阅读原著,与母语者进行深入的交流,理解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文化和情感。你不再需要费力地回忆某个单词,语言就像你的第二母语一样自然流淌。这种能力,它带来的意义远不止于沟通的便利。它打开了你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户,让你能够触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艺术和历史,深化你对人类多样性的理解,甚至改变你思考问题的方式。你获得的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而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框架和感知能力。

再比如,掌握一项需要长期精进的技艺,无论是乐器、绘画、写作,还是编程、雕刻,又或是某种手工技艺。

以学习小提琴为例。从最初的握弓姿势、持琴方法开始,就充满了重复和微小的调整。你可能每天花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练习空弦的音准,练习手指在指板上准确地找到位置,练习弓与弦的摩擦产生干净的声音。这些都是极其基础、极其枯燥的训练。音阶的练习,可能需要你一遍又一遍地演奏同一个音,直到它稳定而圆润。练习曲更是充满了大量你暂时无法理解其音乐性的技术动作。你可能会因为手指不够灵活而感到沮丧,因为拉出的声音过于刺耳而想要放弃,因为看到别人轻轻松松就能拉出优美的旋律而感到差距。这种日复一日的机械练习,没有太多惊喜,只有对细节的苛求。

然而,当你把这些年复一年的枯燥练习内化为肌肉的记忆,将那些音阶和练习曲变成你手指的自然反应时,你就能开始演奏那些真正动人的乐曲了。你能够用小提琴的弓弦倾诉喜悦,表达悲伤,传递那些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情感。当你站在舞台上,或是仅仅为自己拉奏一曲时,那种由内而外的满足感是无法比拟的。你的手指在琴弦上舞蹈,你的情感通过音乐传递,你不仅在演奏音乐,更是在创造一种连接,一种超越时空的共鸣。这种技艺带来的意义,是让你成为一个能够用美来表达自己、感染他人的人。

甚至可以推到更广阔的领域,比如建立健康的身体习惯。

每天坚持早起、规律饮食、定期运动。这件事情,过程中的“无聊”体现在哪里?在于它没有戏剧性的高潮,没有瞬间的改变。你需要日复一日地对抗懒惰的冲动,抵制不健康的诱惑。早上闹钟响了,你需要在温暖的被窝和清醒的身体之间做选择;看到美食,你需要在短暂的口腹之欲和长远的健康目标之间权衡;运动的时候,肌肉的酸痛,呼吸的急促,可能让你觉得痛苦而想要停止。这些都是微不足道、却又持续不断的“小无聊”。你可能看不到 immediate 的好处,甚至有时候会觉得“我这么辛苦到底是为了什么?”

但是,当你把这些看似琐碎、无聊的习惯坚持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生呢?你的身体会告诉你答案。它会更加健康,更有活力,抵抗疾病的能力更强。你拥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去享受生活的美好。你不会被疾病困扰,不会被体能限制,你可以更从容地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这种意义,是生命质量的提升,是能够更长久、更充实地体验人生的能力。

这些事情的共同点在于,它们的价值是“复利式”增长的。每一次微小的坚持,每一次耐心的投入,都会在时间的基石上叠加,最终形成一座你难以想象的巍峨之山。起初,它们可能显得乏味甚至令人却步,但正是这份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枯燥的品质,才让你在无数人止步的地方继续前行,最终收获了那份沉甸甸的、真正属于你的、意义深远的成果。这是一种沉默的胜利,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神奇旅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写月计划表(不定期酌情改良)+周计划表+个人重点知识点标签贴

这是2019.2月的 当月业余月计划表 清单进度片段












“你想要的未来,都在你不想要的改变里。”

“人们所害怕的,往往是成长的希望所在。”

“我会在那腥臭腐朽的日子里仍然熠熠生辉。”

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那样的自由才是珍贵的、有价值的;

我相信一万小时定律,我从来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灵感和坐等的成就。

做一个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势必实现的决心认真地活着。

“苦尽甘来的那一天,山河星月都作贺礼。”












拒绝放纵,管控精力与时间安排,把自律养成习惯。

建立月计划表和周计划表等项目清单,坚持每日打卡。

只有通过不断回顾,你才能知道自己为什么能够进入学习状态的原因,然后,你就只需要通过对这个原因,不断加以复制就行了。 这可以说是闪光点的不断重现。

利用外部环境带动自己,减少认知的占用,减轻情绪的负担。

如果对自己都做不到足够狠,那什么都干不成。

user avatar

爱一个人。

大概看了一遍现在的答案,非常惊讶地发现没有人这样回答。可是,爱一个人难道不是我们这一生中能做到的最有意义的事吗?

爱一个人真的是很容易无聊的。每天都要见到她,每天都要跟她在一起很久。重复的看到她的样子,她的表情,听她讲差不多的话,经历差不多的生活。在爱情最开始的时候,这些都是幸福的,毫无疑问。

可是爱情只能持续18个月啊。逐渐地,会厌倦,会觉得有点烦,会想是不是能够透透气,每天都会想自己呆一会。甚至会在下班回家见到她之前,在小区里,一个人坐一会,什么也不想,只是想自己呆着。

但是也不用为此自责,这就是人性啊。尤其是男人,是会无聊,是会厌倦,是会想逃避。不需要为了自己的天性道歉。

可是如果,坚持下去。

坚持听她讲话,坚持耐心,坚持看她的眼神,坚持微笑,坚持倾听,坚持帮她做家务,坚持陪她逛街,坚持看着她,坚持凝视她,坚持在她肚子疼的那几天为她沏红糖水,坚持接她下班。

坚持爱她。

坚持等她回来。

我们就会找到,人生的意义。

我们会渡过,人生的悲欢。渡过狂喜,渡过眼泪,渡过绝望,渡过无聊,渡过每一个平淡日子。我们会渡过这一切,一起渡过。

最后,在年老时,风烟散尽,灯火阑珊。我们回首往事,我们会感谢自己曾经的坚持,使我们有幸能够,跟她渡过这一切,跟她渡过这一生。

爱一个人!

唯有坚持爱着一个人,唯有坚持爱着她,才是让这一生不虚度的最好方式。

user avatar

说几个真无聊的吧。

1,坚持把货币换算成一般等价物或者一般劳动时间,来计算消费的性价比。

比如,要买个电子产品,属于喜欢但是不是必需品的,需要4000元,看上去不多,但如果换成一般劳动时间,北京的最低时薪是24元,因此这个电子产品需要一些人工作167小时才能交换,这时候自己感受下是否是要买的。

再比如,一倍奶茶的价格在12~40元之间,以12元计算,相当于十斤一般大米。

再比如,某些非绝对必要的开销,买双好的鞋子或者好的包,动辄上万,这个钱可能是一些人一年的生活费。

这种习惯会让人把【心理账户】控制的比较严谨,并避免性价比低的纯消费冲动。

2,记账,尤其是时间的账,给自己列每周的行程计划。

很多人抱怨时间不够,累,其实多数人的有效工作或者有效学习时间并不多。

吃个午饭,多聊几句,多吃一小时没啥难度。

开个会,聊高兴了,稍微走点题,拖半小时很正常。

上个厕所,刷抖音刷到蹲坑半小时也常见。

时间就不知不觉没了,晚上一琢磨,哦,今天忙活的啥都没干,好累。

把在学校课程表的习惯拿出来,刚性执行,时间增加一倍没啥问题,省下来的时间,干啥不行啊?

3,培养一个不深度思考的过滤器

有些内容深度思考没任何意义,知道了,哈哈一笑或者简单了解就行。

但这种内容现在非常多,尤其在新闻领域,动不动就是人咬狗了,明星出轨了,什么地方有人偷猪了,什么女权了这种。

在生活中也非常多,主要是家长里短和熟人八卦,谁出柜,谁和谁关系不好了,谁买奢侈品了什么的。

遇到这种问题,先过滤一下,当个背景噪音就行了。

人的精力有限,新媒体通过宣扬各种人咬狗来获得流量,获得流量的过程就是让大众消耗算力和精力给她贡献收入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则可以搞流量带货或者广告,二则客观的帮助其他的智商税收取者培养潜在用户,三则为真的关键问题制造噪音,防止大家齐心协力。

所以训练一个过滤器是很重要的,是防止滑向反智和鸡毛蒜皮泥潭的一种抗体。

——————

以上。

希望有用。

user avatar

冥想”当属此列。

1、开始做时,绝对够无聊:

盘腿而坐,双手交叠放置于丹田,舌顶上颚,双目微闭,目光汇聚于鼻尖,减慢呼吸频率,关注自己的呼吸,默数呼吸频率,尽量专注。

可开始做的时候真的是如坐针毡,没有经过盘腿训练的人,一定会经历双腿疼痛、麻木的过程,甚至怀疑腿不是自己的。

再有就是“集中注意力”这个“反人类”的要求,关注呼吸,听起来很美好,做起来?不可能的。

初学者一定会有注意力被分散的经历,手机铃声、美食的气味或者不经意间的光照都能轻易做到这一点,然后你开始烦躁、自责,你会怀疑自己“怎么连10分钟都坚持不了”。

这个痛苦的过程,少则2周,长的可能三四个月。

2、坚持越久意义越大:

冥想的好处其实有很多,提升人们的专注力、帮助人们达到放松的状态、缓解焦虑、找到心流(mind flow)状态。

冥想有诸多流派,我自己学的叫做“正念”,拆解“正”字——上面为“一”,下面为“止”,故“心止一处”为正,即一个时间只去关注或思考一个问题,与之相反的称为“杂念”,即一个时间思考大于等于两件事。

对抗焦虑的很多办法,其实就是要降低这种快节奏对自己的影响,比如做冥想,本质是训练个体的专注能力,主动地削弱信息获取的数量和速度。专注和投入是对抗焦虑的核心。
No choice is the best choice.[1]

3、如何才能心无旁骛地坚持下去?我想这是很多人关注的问题:

①、无条件接纳自己:之前跟一个来访者沟通冥想的过程,作为初学者她受困于无法集中精神,之后尝试 “自我接纳”,因为她知道刚开始做哪有不走神的,可没过两天她对“自我接纳”又产生了困惑,冥想时总想着努力做到“接纳自我”,全然不顾“观呼吸”的训练,因此又进入了新的对抗和纠结中。

细细想来,她其实陷入到了对“自我接纳”的不接纳状态中,真正接纳自我的人,不仅能够欣赏自己身上美好的一面,也能够接受自己那些灰暗的一面。谁都知道“自我接纳”是好的,但“自我接纳”是无条件的,它也一定包含着对“自我不接纳”的接纳。[2]

②、不要让形式超过目的:一个来访者诉说冥想过程中无法集中注意力,要知道他也是坚持了一年的“老手”了,但是感觉状态还不如一开始。他有些自责,很期盼能在技术层面得到指导和提升。

但作为一个冥想的“新手”,我没能给出令他满意的解答。但在交流过程中有了新的想法。

中学时上几何课,解题过程中难免需要辅助线,很多题目在加入辅助线之后便能迎刃而解。而且有些题目并不只有一种解法,不同的辅助线都会有效。学有余力的同学便试图把各种方法都总结出来。

冥想存在的意义就等同于辅助线,它有不同的流派,但万法归宗,目的都是让参与者关注当下、提升注意力,以便达到缓解负面情绪的目的。

但需要警惕的是,我们很容易陷入到对于技巧的追求,甚至让人忘记它存在的目的。

所以对于“辅助线”来说,我们没必要纠结必须选择哪一种,也没必要困于细节,只要能解题,都不失为好方法。切忌舍本逐末。[3]

③、杜绝诱惑:很多时候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焦虑者知道不应该总是担心“坏结果”,强迫者知道不应该陷入“无意义的重复”,疑病者知道自己对疾病的恐慌已经超过实际情况。

但就是“很难控制不去想”。

杜绝诱惑、想要自律最好的方法从来都是物理隔离,不要试图考验自己的自觉性。

吸烟酗酒者想要戒烟酒,最好的方法是脱离相应的场合,适当减少无意义社交。“手机依赖者”想要摆脱手机的束缚,最好的方法是短暂地把手机变成板砖(好喜欢禅定模式)。

同样,对于冥想来说,也要尝试找到“物理隔离”的方法,比如把手机设置成“板砖模式”,人为地减少外界干扰。[4]

④、正念是一种生活态度:

其实正念可以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正念吃饭,可以正念阅读,可以正念写作,甚至可以正念打游戏。可以称为广义正念。

正如卡巴金所说——正念是一种不加评判地、有目的的将注意力放在当下的状态,去察觉、去感受。让你每一个当下感受平静、喜悦。[5]

⑤、知行合一,想要了就去做,别瞻前顾后:

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这样为自己的错误辩解:我不是不会,只是没做好。语气表露出一种“蜜汁自信”,这句辩解有潜藏的一层含义就是——我的认知部分已经达到了,只是行为层面没做到而已。用精神分析来解释,这是一种“否认”机制,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而产生的一种防御策略,这样就可以避免承认能力不足。

用阳明心学来解释,这就是“知行不合一”,“你以为的知道”大概率与“真正的知道”相距甚远,“知行合一”其实是在说认知与行为的一体性,说白了“知”和“行”是一回事儿,做不到大概率等于不知道。

想到最近给一个疑病患者布置了冥想打卡的任务,开始时满口答应,但做了三天就放弃了,问他为何坚持不下去,解释说“我知道冥想好处很多,但就是做不到”。他其实不知道冥想到底有哪些好处。

这个同样可用来解释世人常说的“懂得这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你大可不必抱怨,因为其实你懂得并不多。[6]

⑥、《阿甘正传》的启示:

阿甘穿着珍妮送他的跑鞋,不停地跑步横穿美国,一跑就是三年,旅途中不少记者问:你是为了世界和平吗?你是为了无家可归者吗?你是为了妇女权利吗?为了保护环境吗?还是为了动物?你为什么这样做呢?

“我只是想跑”,阿甘在独白中说道:“他们就是不相信,有些人跑步是没有什么原因的。”

来访者也会有各种问题,比如“做冥想到底能不能改善我的焦虑情绪?”“坚持运动真能帮我缓解抑郁?”“规律作息为什么就能治疗失眠?”

我们在做决定之前常常习惯性地去计较做一件事的结果,计算成本,权衡利益,畏惧困难,规避风险。然而往往是想得多做得少,导致结果离预期越来越远。

阿甘没有理由地跑了3年,成为了名人,也明白了“丢开往事,才能不断继续前进”的道理。[3]

参考

  1. ^ https://zhuanlan.zhihu.com/p/83184776
  2.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6204212/answer/1245085053
  3. ^ a b https://zhuanlan.zhihu.com/p/92958939
  4.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1554416/answer/1184655358
  5. ^ https://zhuanlan.zhihu.com/p/88501030
  6.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656278/answer/1264162686
user avatar

坚持自己Task list的推进,以至完成。

坚持让自己活得明白点儿,先做到事情最起码有条理。

一、

短期效果显著如「起床先伸懒腰」、「吃水果的种类要多于榴莲一种」此类可以轻松坚持,中期如「专业书以自己的理解复述知识」 、「不随手乱搁手机」长期如「一年1500篇古汉语文章翻译」 、「刷满一学期某崇拜教授公开课,笔记要到位」、 「indesign用着顺手还不够,再厉害些」等等。

这些绝非一蹴而就之事,却能让我知道在什么时间段内该做什么。

对我而言,克服懒惰,抑制不良嗜好而坚持的这份Task list,无论看上去还是去做,极度锤炼我的耐性。

二、

这是另一份清单。如果上面那份算作主线任务的话,这一份算作埋藏着许多我喜欢的彩蛋的支线任务。

比如,「是否XX地如传言所说美女都像极了林青霞」、「是否XX地盛产凤姐」、「鲁菜与川菜我更喜欢哪种」这些也是可以在短期内就搞定的任务。

不过总想停留在这个阶段,无异于杀鸡取卵。而这些仅仅是为长久兴趣而设列的List做的铺垫。

这份清单针对的是「兴趣」,所以中长期目标便没这么随意。

随便拿出几个给大家看看:

「战争类纪录片年阅片量50+」、「截至2014/11月,刷完鲁迅所有杂文」、「完成手头对XX数据分析研究,跟小伙伴分享」这些都是我闲暇时喜欢做的事。

坚持的过程中会消磨掉起初因兴趣催动的热情,所以中期是最难坚持的,在某段时间内我甚至看都不想看XX的书一眼。

但还是坚持下来了。

任务完成进度在中长期列表上,缓慢推进着。

每天晚上11点,我都会准时在备忘录上记下这一天的进度完成情况。

这个过程特别考验毅力,不过每当一项中期任务被我彻底结束时,那种自始至终的参与,而不是应付,所带来的成就感,让身上每一个毛孔都舒爽无比。

三、

如果前两份算作中规中矩的话,那么这份任务清单,则是我「理解世界」的特殊方式。

这要归功于少年时的「不安分」。当然,这里的“不安分”,说的是跳脱的思维。

比如,之前出去瞎玩的时候,坐大巴,坐火车,我会与身边的陌生人聊几句。

哪怕是职业是辍学去打电竞的18岁少年,我都要与他交流一番。

我所想的问题很简单:你的职业对我而言,可行吗?

如果可行,可行在何处?如果不可行,英雄所见是否略同?

我会把不可行的经验,记下来。

如果可行,而又能去实践的,我也会记下来,并尝试去做。

别人都能做到,我怎么就做不到?

事毕,无论事情做到与否,对自己「实力」的了解,都会更进一步。

而且,世界这么大,我不多经历些,太吃亏啦。

从12年起,到现在,前前后后做了差不多十件事。小到当职业伴郎,大到帮兄弟卖水果,给人写情书赚钱,有一个月,给人写策划,尝试能冲多少冲多少,最后拿了5K。不多,但是可以摸底。

说实话,我仅仅是为「可行」而付出的实践。并做的事有的甚至与所学毫不相干,要么颇费周折,要么起的比狗早,但是做完后,无论是开的眼界,还是接触的「别样的」世界,都比纯粹的出去游玩,要充实得多。

以前玩的最多的是RPG类游戏。现在没时间了,不过那时单挑BOSS,怒刷装备的我,现在还是满腔热血呀。

即便现在没时间玩游戏,但给自己列的Task list,就是任务。

朝着S级,推进。

全程参与自己的人生GAME,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

user avatar

写日志

事实上,如果用对了写日志的方法,可以把无聊最小化,意义最大化。

我又要再次推荐这个Plus Minus Next日志法了。

写日志的好处不用我说了吧。提升self-awareness,帮助自己复盘,提升自我,改变坏习惯,坚持好习惯等等。但大家肯定会想到以前自己遇到的问题,觉得写日志很耗费精力,很难坚持。我这些年换了好几种方法, 什么晨间日记啊,晚间日记啊,最后还是觉得Plus Minus Next日志法最好,最适合自己。

这个方法是我从Plus Minus Next journaling这个文章看到的。方法很简单:

创建一个表,分为三列,如下,列“+”写你完成的事,或者满意的事。列 “–” 写你没做好的事,或者让你觉得不爽的事, 然后列“→” 写你的下一步计划,可以是一天,也可以是畅想,反正想写就写

这个日志记录法有几个好处:

  • 快速。填写时间不超过5分钟。只需要记录几个要点,就完成了。花费时间最长的专栏是“→”列,因为需要花费两分钟时间来反思,以便更好地确定下一步的重点。
  • 灵活。此方法适用于您生活的所有领域。无需将个人生活与工作分开。我们生活的每个方面都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我们的日记方式也应该如此。
  • 面向未来。 Plus Minus Next日记不要过多地讨论无法解决的问题,而是要以富有成效的方式承认负面因素。上周您计划交付的项目没有完成吗?不要自欺欺人,只要将其放在下周的优先位置即可。


以我为例子。我的话我是用notion的数据库功能,当然其他方法也行,例如在线文档工具建个Excel表。我的记录方法如下:

可以看到,+列我写的是正面的事情/情绪,-列我写的是不舒服的感受,未做好的工作,→我写的是下一步要做的工作。

实际上这个方法我已经用了三个多月了,没有一天落下记录,因为确实没有心理负担。每天就几行字。每隔一个月,我就写一个Filter,只显示当月内容,以免翻阅起来太长。


如果你也有过难以坚持写日志的问题,你不妨试试这个Plus Minus Next journaling方法

user avatar

你需要更多的自我意识:关注自己的头脑思维和情绪。


在大多数情况下,实际行动都是发生在其主观意义处于模糊的半意识、或者实际上处于无意识的状态中,行动者更有可能是在模模糊糊的意义上“知道”它,但并不明白自己正在干什么或者对它有着明确的自觉意识。 他的行动大多受本能驱使或者习惯使然。只是在偶然的、并且涉及大量同一行动的情况下,往往也只有少数人对于行动的主观意义——无论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产生明确的意识。 完全自觉和明确的有意义行动的理想类型,只能是一种边缘情况,在分析经验事实的时候,任何历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都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韦伯《经济与社会》

拥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人永远是少数,甚至是这样的人也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无意识或半意识。


情商高与低是由什么决定的?也许有人会说出很多现象和特征,如专注力、自控力、善于交际,但是这些却不能给予你丝毫的帮助。

因为你只看到了表象——这些由根源的东西衍生出来的外物,然后当你转向其他领域的时候,你一样会困惑。

感受力高的人有更多的自我意识,也就是——他能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从而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受力低的人往往意识不到问题所在,我的意思是说:根本!意识不到!问题所在。

举个例子:坚持。

情商高的人更懂坚持,然后呢?你只看到了他无比厉害的外表——然而他怎么坚持下去的?当你实在找不到原因的时候,只能把原因归于“他情商高”。

问题的关键在于:情商高的人他能注意到坚持过程中自己的负面情绪,从而及时处理这些问题,但是情商低的人他不会注意到这也是一个问题——我,正在讨厌这件事情,这是一个不好的信号,所以,它需要被解决。你有没有意识到你的情绪,有没有注意到自己的一些想法。

再举个例子:恋爱。

恋爱会提升一个人的情商。因为恋爱中的人会时刻小心自己的言行举止,他会进行自我监视,他会关注自我的一言一行以防导致对方对自己失去兴趣:他会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表现得和平时判若两人,在她面前把各种细节做好......

当然,世事无绝对——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意识到这一点,有些人谈很多恋爱,还是一样的幼稚。这又是为什么?他感觉很困惑,他觉得是如此的突然,他意识不到有什么问题,他只是跟着感觉走,无意识、无反省。

再例如:

你往往能看到:越是你认为成功的人,他们在生活的各方面都运行良好,这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我有一种特别的观点,我认为是因为他们具有更多的自我意识,意识到问题所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被关注到——例如,如果健康威胁到了我的情绪,我应该注意到,那么,解决它!

最后举个例子:自我为中心。

写作中如何加粗是一个学问:因为你认为你能了解到的东西,人家不一定能有耐心——意识到其中的“自我中心”也是一个问题。一个人会突然意识到,我看到的、感觉到的,和别人是不同的!如何加粗,如何排版,如何使阅读体验最大化,是一个需要被注意到的问题。

这个世界究竟是怎么样的,不是你头脑认为如何就如何的。那些厉害的人,一定是发现了什么不可告人的认知世界的方式。

————

当你进行了对自我的长期关注之后,你就会发现,知识的形式无穷无尽,学习的套路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却大有相通之处,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你解决问题的灵感。

为什么不同的问题,我们能找到共通的地方?

因为问题从来都不一样,解决问题时候内心的感受很多时候都是相同的,你模糊地感受到了同样的感觉,就能够指引你从别处找到方法。

—————


总之,自我意识是一个成熟的理性人所拥有的最明显和本质的标志。而成长,必然是一个充满顿悟、反惯性、痛苦、枯燥但不乏趣味的自我意识过程。

唯有一个意识到问题存在的人才能进步,这是通往成熟和自我完善的门,而自我意识就是这扇门的钥匙。问题,永远是自己思维的问题——你需要更多的自我意识,需要注意到更多的问题。

不要以为这是一个容易实现的目标,这是一件非常长期的、需要勇气的行为。

—————

评论有人说到,自我意识太强,太敏感了怎么办?

我想,一个真正能意识到自己太敏感的人会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里有个更重要的问题:

你为什么明知道自己敏感却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这才是我真正说的自我意识:存在问题?那么,我为什么无法解决它?你有没有意识到问题中的问题?

我想可能的原因有很多,我猜测其中一个原因是:更多的时候,你并没有把这个当作一个真正的问题去解决。因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时间都是按照惯性进行的(这帮助我们快速决策),可是一个只按照惯性行事的人,是没有学习的(学习的真正定义是改变,“改变”发生了学习就在进行之中了)。

回到问题中,如果你真的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你就会观察自己,搜集数据信息,然后去了解:你在什么情况下敏感?例如,我常常会在和异性交往的过程敏感,这种熟悉的尴尬感觉常常会不期而至,那么,继续观察。继续观察会发现,我为什么会敏感,原因是很多的,这真的不是一个单一问题:说话、着装、经济地位、场合……这些可能都是导致我敏感的因素,那么留心这些东西、熟悉这些东西,为综合分析提供根据。

一个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的人是敏锐的,却不是敏感的。前者会在早期注意到这个问题然后去知乎询问,然后坚持改变。我就经历过这个过程,后来我明白:原来敏感,也是可以锻炼的。



更新:2017/4/5

自我意识只是另一种勤奋 - 知乎专栏


更新:2016/5/3

福流(flow)理论认为:当人们进入一种专注的福流状态,自我意识会被暂时省去,人会体验到巨大的投入的快乐,时间会过的很快。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自我意识应该被节制地使用呢?

事实是,自我意识会导致一定的焦虑、痛苦,在积极心理学中,自我意识总是以负面的情绪出现,这不无道理。看看历史中的那些疯掉的天才、作家,再看看卢梭的《忏悔录》,那些数不清的「我」。发生最激烈变革的地方无不是自我意识的主宰战场。

这篇答案,是我在知乎的第一个高赞的答案,这两年来,我没有忘记诸位的赞同,一直关注着自我,用自己的行动来不断检验和完善这一个议题,取得了一些进展,也发现了诸多问题。我希望所有人能在「自我」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但也要保持必要的警惕。

如果用一句话来表明我现在的观点,我会说:「自我」是通向天才的道路,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想成为天才,因为那太苦了。


更新:2016/5/23

据说记忆的时候把「我」放入记忆的内容,会使记忆的效果更好。

例如,当我们背一个单词的时候,「apple」这个单词如果和「我」联结起来,例如想象自己在吃苹果的时候真实场景,那个苹果上有一个「apple」的印记,会更容易记住。

这个道理其实比较容易理解:因为人类所有的知识经验都会汇编在「我」这个名下,这是最通畅的编码路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注意到最多的,拥有最多经验的,就是自我。康德认为,「自我意识」是一切知识得以成立的最原始根据。

user avatar

字帖。

别笑,真的。

明显的作用是,你的字体会越来越好,可能还会因此而产生意想不到的后续效益,比如妹子因你的书写对你产生好感,上司因让你代写请柬而获得某些意外重视......总之,我将试图证明,我想要强调的并不是以上的诸多好处。

我要说的是:字帖是很理想的注意力代入物

别说你没有浮躁过,别说你随时随地都能够平心静气的处理各种繁杂事宜,倘若这样,那你要相信,这篇文章肯定不是写给你的。

我不知道看这篇文章的你是谁,假如你是一个未嫁娶的学生,刚刚因为和男友讨论将来嫁娶的议题而产生略微不欢,回到书桌前,一翻书就心烦意乱;又假如你是一个刚刚和闺蜜吃醋而不快的小笨蛋,又或者......总之,无论怎么样的列举以及举例都只是想告诉你:你就是不能顺利的集中注意力投入工作,心烦意乱,心,收不回来了。

那我告诉你,你实在没有办法的话,就在这个星期天早上,闹钟响起那一刻,乔装打扮,戴上墨镜,找一个人迹罕至的破落书店,用皱褶的10元人民币买一本字帖。等到你学习或者工作遇到不能投入的时候,就练那么几个字,真的你会发现,心,很容易收回来了。相信我,有时候也会卖9块!看你造化了。

我就是这么干的,我纯粹的为了把字体练好,所以我几天前一连练了10小时,把手都写肿了,我很喜欢这种感觉;虽然我的目的不是为了练习注意力集中,但这并不妨碍我在这里说明字帖真是注意力练习的理想工具。

首先,字帖里面每个字的一撇一那、一横一竖、一勾一点,都是那么的清晰,隔着那层薄如蝉翼的透明纸看,还是那么的清晰。

你需要做的,就只是挑一支上好佳的笔,跟着那一撇一那、一横一竖、一勾一点描红,对,我们要做的只是描红而已,不必做什么复杂的动作,你不必刻意记什么,只要写完字的时候,一看,啊,真像,其实你的注意力早已经集中在笔尖......不知不觉10分钟过去了,你已经能够平静下来。关键是你的注意力也集中起来了,你只是需要把这个注意力转移到你需要学习或者工作而已。



其次,字帖起到了部分冥想的作用。说实在的,我们都知道冥想好,但是你有事没事,闭着双眼像坐禅、活像圆寂头陀,在一个嘈杂的环境里面,自己想想都觉得怪怪;不过你描红字帖就不用那么不好意思了,人们顶多认为你练字而已,练个10分钟,你心情也平静了。何况,还真的起到了练字的效果了,不是吗?

。。。完。。。

你要是觉得这篇文章有点用,或者可能对你身边的人有用,可以把它发给TA,他们会感激你的!


以下是我的「还值得」一看的答案:

1. 怎么背书最有效率? - 知乎

2.如何成为记忆高手? - 知乎

3.应届大学毕业生面试中有哪些“黑技巧”可以提高面试成功几率? - 白诗诗的回答

4.我所依赖的记忆方法 - 知乎专栏

5.给高中小朋友的一些学习方法 - 知乎专栏

6.那我就靠这篇文章卖钱了 - 知乎专栏

好吧,只贴几个


Ps.特别提醒:

没必要关注我的知乎账号,因为70~80%的干货都发在了微信公众号里,在历史信息里就有。我的微信公众号名称也是“白诗诗”,我这么负责任的人,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请一定要关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