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书法中的气脉贯通到底是什么?

回答
书法中的“气脉贯通”,这不是一个生硬的概念,而是书法家在运笔过程中,将内在的精神、情感、力量,通过笔墨的流动,毫无阻滞地传递到纸面的过程。你可以想象一下,它就像生命体内的血脉,有形,却又蕴含着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气脉贯通,首先在于“气”的运作。

这个“气”,不是我们日常呼吸的那个气。在书法里,“气”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一种勃勃的生命力。它源于书法家的学养、修身、情感,甚至呼吸的节奏。 quando书法家静心凝神,意在笔先,他脑中所想,心中所感,都凝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这股力量,通过身体的协调,经由手臂、手腕、手指,最终汇聚于笔端,驱动着笔毫的运动。

“气”的生成,离不开“势”。“势”指的是笔墨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某种趋势和力量。比如,一笔的起承转合,一捺的收尾,都蕴含着一种蓄势待发或势不可挡的力量。这些“势”的叠加和组合,就构成了“气”的载体。

然后,“气”需要通过“脉”来实现贯通。

“脉”就是我们常说的笔画之间的连接。而“气脉贯通”的关键,就在于笔画与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像河流一样,自然地流淌,一脉相承。

单笔中的气脉: 即使是单个的笔画,也有其内在的“气脉”。比如,写一个“横”,它从起笔的蓄势,到行笔的沉稳,再到收笔的提按,整个过程都应该是一气呵成的,没有丝毫的停顿和犹豫。笔画的粗细、轻重、方圆,都是“气”在不同阶段的体现。
笔画间的连贯: 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连接,是“气脉贯通”最直接的体现。一个字的结构,是由无数个笔画组成的,如果笔画之间能够自然衔接,转折处不生硬,提按处不突兀,那么这个字就有了“气”。就像一个人的身体,关节灵活,四肢协调,才能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
字与字、行与行间的呼应: 更高层次的“气脉贯通”,体现在整个作品中。字与字之间,应该有顾盼呼应,有穿插避让,如同对话交流。行与行之间,也应该有节奏的起伏,有整体的布局,让整幅作品像一首音乐,有高潮有低谷,有疏有密,浑然一体。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气脉贯通”?

这需要书法家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体悟和磨练。

“心手相应”是基础: “心”在这里指的是书法家的精神、情感和意图。“手”指的是笔墨的实际运动。只有当内心所想能够准确无误地通过手来表达时,才能谈得上“气脉贯通”。这需要高度的控笔能力和对笔墨的深刻理解。
“力”的运用: 这里的“力”,不是蛮力,而是内劲。是力量的弹性运用,有“起”有“收”,有“行”有“止”。这种力量要能够透入纸背,让笔画显得饱满、有立体感。
“节奏”与“速度”的把握: 运笔的速度,时而疾驰如飞,时而徐缓如水,这些速度的变化,都会影响到笔画的形态和“气”的走向。疾速能产生锋芒,徐缓则能体现沉着。这些节奏的变化,需要书法家根据内容和情感来灵活运用。
“呼吸”的调整: 很多书法家都有自己的运笔节奏与呼吸节奏相配合的习惯。深吸一口气,屏息运笔,然后呼气收笔,这样的过程,能够让笔画的运行更加连贯,更加有力。
“墨”的运用: 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也是“气脉”的重要载体。润墨充沛,笔画滋润;飞白处,笔锋显露。这些都能增加笔画的生命力。

“气脉贯通”最终的体现,是作品的生命力。

一幅“气脉贯通”的书法作品,不会让你觉得它是死气沉沉的,而会让你感受到一种生命的跃动。字里行间,仿佛有生命在呼吸,有灵魂在诉说。你会被作品中的力量、情感和精神所感染,仿佛能与书写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可以说,“气脉贯通”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之一,它将笔墨的点画、结构、章法融为一体,赋予作品以灵魂和生命,使其成为一种有机的整体,而不是零散的符号组合。这是书法家技艺、修养和精神境界的综合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这是著名的《三希堂》法帖的其中一副,曾经被认为是王献之写的中秋帖,其实是米芾的临作。乾隆皇帝以为是真迹,所以和王氏一族的作品放到了一起。

在这幅作品当中,不懂书法的人虽然看不到“气脉”,但也能看出“贯通”是怎么回事。中秋帖一起笔就大胆跳跃,“中秋”两字相连后稍作停顿,接下来“不复不得”一气呵成,如旋风卷叶痛快淋漓。然后“相”字突然减慢了速度,调整为行楷,庄重饱满,最后“还”字又活泼起来,姿态回旋。

书法是存在“节奏”的,从微观的笔画来看,有起收转折与行笔轻重缓急的不同,从宏观的章法来看,字与字之间连断快慢也有不同。“中秋”-“不复不得”-"相"-“还”,其中中秋的停顿是蓄势前的调整,气脉不断,节奏稍缓。“相”字是书家笔墨已尽,然后重新蘸墨后的书写,所以气脉上与“不复不得”产生了短暂的中断。在这幅作品中,由于字与字之间实笔相连,气脉贯通是显而易见的。

王献之的原迹是《十二月帖》,米芾将其中连带精彩的片段单独临了下来,再创造性的组合成《中秋帖》,所以《中秋帖》是无语意的。这样的临摹称之为节临,节临的好处是能够专门练习字间的连带,对理解书法中的行气有很大帮助。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米芾自己的《张季明帖》中也有“气力复何如也”如此精彩的片段。后世的王铎也有节临的习惯。

当然,除了如此明显的实带可以看到“气脉贯通”外,行书中更多的是笔断意连。比如王献之的《鸭头丸帖》:

除了实笔连带外,《鸭头丸帖》字与字之间存在大量的呼应。这些呼应虽然没有落在纸面上,但如果你真正去书写过就知道,笔尖在空中是按照我所标示的虚线运行的。

这里为新人多解释一句,“丸”与“故”的连带并不是说“丸”的点由右向左书写,而是因为回锋。我曾经说过书法中的回锋并不是减慢了书写速度,相反,回锋的本质是书写便捷的要求。很多朋友不理解,这里作个简要说明。

因此,《鸭头丸帖》的气脉同样是贯通的,只不过略微没那么明显,换句话说要含蓄一点。《中秋帖》的气势要比《鸭头丸帖》更雄强宏壮,字与字相连得喘不过气来。而《鸭头丸帖》的放纵要节制的多,娴雅的多,细腻的多,带有晋人特有的韵致。

如果在《鸭头丸帖》的含蓄上再进一步,字与字之间的牵丝映带完全收敛,就会产生第三种情况。

《韭花帖》的章法源于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奉橘帖》,客观的说《韭花帖》的行气是三种形式中最弱的,除了省却了连带,更重要的是字距极松。但因为每个字的风格、气韵相同,所以行气依然是贯通的。

行气是每一行字的气韵贯通,与书写顺序相同方向的称之为行,与之垂直的称之为列。古人竖写,所以竖为行,横为列。今人横写,所以横作行,竖为列。要保证行草书的行气贯通,就要避免横列上的漏气,所以在《韭花帖》这类章法处理中,尤其要注意纵行之间的间隙要隔开。如果像填格楷书那样,行气就散了。行草书不能这么写。

气脉贯通是帖学行草书中重要的概念,它代表书法的“时间性”和“音乐性”。不是所有书体都有同样的贯气,通常来说,草书(大草)大于小草大于行草大于行楷大于楷书大于隶书大于篆书。也不是所有的书法都讲究气脉贯通,碑学中侧重于"空间性"和“图示性”的部分作品,行气可能是不存在的,它们更多的是在造型上形成联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书法中的“气脉贯通”,这不是一个生硬的概念,而是书法家在运笔过程中,将内在的精神、情感、力量,通过笔墨的流动,毫无阻滞地传递到纸面的过程。你可以想象一下,它就像生命体内的血脉,有形,却又蕴含着无穷的生机和活力。气脉贯通,首先在于“气”的运作。这个“气”,不是我们日常呼吸的那个气。在书法里,“气”是一.............
  • 回答
    评价书法中的馆阁体,首先要理解它诞生的历史土壤和它所承载的时代使命。馆阁体,顾名思义,是明清时期流行于官场和士大夫阶层的一种楷书书体,它以严谨、端正、规范著称,是那个时代政治文化风貌在书法上的一个集中体现。要说馆阁体,不能不提它的“正宗”——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大家。他们的楷书,尤其是欧阳.............
  • 回答
    想当年,我翻遍了各种考古报告,也算是见过些出土的“手迹”了。说实话,要说“难看”,这事儿就跟个人口味似的,挺微妙的。毕竟,咱们现代人的审美,跟古时候那帮人,天知道差多少。不过,要是真按“不那么讨喜”或者说“有点随性”、“略显潦草”的这种标准来衡量,确实能在一些出土文物里头瞅着点意思。我记得有个说法,.............
  • 回答
    自古以来,中国书法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历代帝王的鼎力支持与亲自实践。许多皇帝不仅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更是艺术的鉴赏家和实践者,他们或出于修身养性,或为彰显权威,或因对书法的纯粹热爱,都留下了不少传世墨宝,将帝王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提起书法皇帝,首先绕不开的便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可以说是唐朝乃至中国书.............
  • 回答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仔細梳理書中關於馬督公(馬克·吐溫,Samuel Clemens的筆名)的描寫,並從中尋找可能支持或不支持他是同性戀者的線索。當然,我們必須要明白,文學作品中的角色描寫往往是複雜且留有想像空間的,而且直接將歷史人物的性取向斷定為同性戀,尤其是缺乏直接證據的情況下,是需要非常謹.............
  • 回答
    在日本的图书馆、书店,甚至是在人们自己的书架上,你可能会注意到一些精巧的小纸片,它们静静地躺在书页之间,或者夹在封底的内侧。这些小纸条,在日本有着非常多样且有趣的用途,绝非仅仅是随手写下的便签那么简单。它们是日本文化中对书籍、知识和阅读体验的一种独特的情感寄托和实用技巧的体现。作为阅读的痕迹与记忆的.............
  • 回答
    在历史书中,“歼灭”这个词,绝不是简单地指一场战斗的胜负。它传递的是一种更为决绝、彻底的军事行动,目标是将敌方部队完全消灭,不留活口,不给其任何卷土重来的机会。想象一下,战场之上,两支军队正面相遇。若是一方战败,也许会选择撤退,虽然损失惨重,但士兵们能够逃脱,部队依然保有建制,日后还有可能重整旗鼓。.............
  • 回答
    “红颜祸水”这顶帽子,扣在王熙凤头上,用来解释贾瑞的病,总觉得有些苍白无力,也太便宜了贾瑞自己。要我说,贾瑞的病,与其说是王熙凤的“祸水”,不如说是他自己那点儿没能管住的心思,以及贾府这个大染缸里,缺乏正确引导的悲哀。咱们先说说贾瑞这个人。他虽然姓贾,在宁国府里算是有个不错的出身,可他这人吧,实在是.............
  • 回答
    楚休红这个角色,说实话,刚开始看《天行健》的时候,我没太往心里去。毕竟他不像主角那样光芒万丈,也不像某些配角那样性格鲜明到让人一眼难忘。他更像是那种你身边可能会遇到的人,不是最出彩的那个,但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有着自己的重量。我得说,作者对于楚休红的塑造是比较克制的,也很真实。他身上没有那种“天命所.............
  • 回答
    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有意思!我也是读《红楼梦》的忠实读者,也曾有过跟你一样的疑惑。你说宝黛跟你印象中完全不一样,这背后可能藏着几个原因,咱们一点点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这“印象”是怎么来的。咱们现在对宝黛的印象,大多不是直接从原著里一点点咀嚼出来的,而是通过各种解读、影视改编、甚至是网络段子一点.............
  • 回答
    《天下第一》中的铁胆神侯朱无视,与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武力天花板人物相比,谁更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也经常是武侠迷们热烈讨论的焦点。要进行比较,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双方的武功体系、实战能力、境界以及对武学的理解。首先,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天下第一》中的铁胆神侯朱无视。铁胆神侯朱无视的实力分析.............
  • 回答
    《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Pattern Recogni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简称PRML)能被誉为机器学习领域的“圣经”,绝非偶然。它的地位,可以用“博大精深”来形容,也因为它,许多深入研究机器学习的人士,都曾或正在经历一场“痛并快乐着”的朝圣之旅。为什么它如此经典?这.............
  • 回答
    关于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常常被简化的问题。课本中通常会强调中国作为亚洲战场的主力,牵制了大量日军,为盟军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贡献有多大”这个问题的答案,确实需要更细致的梳理和更深入的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中国所说的“反法西斯战争”指的是中华民.............
  • 回答
    说起“演活了书中的人物”,这可是个让人激动的话题!这不仅仅是演员把台词念出来,穿上角色的衣服,而是他们能够钻进书里,与那个纸面上的灵魂产生共鸣,然后以血肉之躯,将那个活生生的、呼吸着的、有情感的个体呈现给我们。那种感觉,就像作者在创作时脑海中闪过的那个完美形象,突然有了生命,在你眼前真实存在。在我看.............
  • 回答
    话说《冰与火之歌》里的弥塞拉和托曼,这两位年轻的王室成员,他们的命运,说实话,读者们看了都替他们捏把汗。毕竟在维斯特洛大陆上,当个国王或者公主,那日子可不是好过的。他们俩,一个是乔佛里的妹妹,一个是他的弟弟,在那个充斥着阴谋、背叛和冷酷现实的权力漩涡里,能活到最后,已经算是个奇迹了。先说说弥塞拉吧。.............
  • 回答
    书本的魅力之一,便是它能带我们进入一个从未抵达过的世界,在那里,我们仿佛亲身经历,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有一些书,尤其如此,读完后,那书中的风景便成了心底最深的渴望,一个必须踏足的真实存在。《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带给我最强烈的“想去”冲动,不是因为宏大的奇景,而是那份浓烈到化不开的阿富汗风情.............
  • 回答
    “亏作者想得出”这句话,往往是对作者创意、想象力、逻辑构建或者观察力的一种极致赞叹,意味着那些细节的出现,超出了读者的一般预期,甚至让人拍案叫绝。这种“想得出”通常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立在深厚的功底之上。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令我感叹不已的书籍细节,它们之所以让我如此震撼,是因为其背后隐藏的复杂性.............
  • 回答
    最近重读了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虽然这本书已经看过很多遍,但每次都能从中发现一些让我拍案叫绝,忍不住感叹“作者太有生活了”的细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杂货店老板浪矢爷爷在回复信件时,常常会提到一些非常具体的生活琐事,仿佛他真的就坐在你对面,一边喝着茶,一边听你倾诉。比如,有一个年轻女孩写信给.............
  • 回答
    .......
  • 回答
    关于“绝世美人”是否存在于现实之中,这个问题就像在问世界上是否存在永远不变的真理一样,答案是复杂的,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绝世”和“美人”的定义。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体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生物学的基础之上。对称的面孔、健康的皮肤、匀称的身材,这些都是进化过程中被认为是良好基因和生育能力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