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书法中的馆阁体?

回答
评价书法中的馆阁体,首先要理解它诞生的历史土壤和它所承载的时代使命。馆阁体,顾名思义,是明清时期流行于官场和士大夫阶层的一种楷书书体,它以严谨、端正、规范著称,是那个时代政治文化风貌在书法上的一个集中体现。

要说馆阁体,不能不提它的“正宗”——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大家。他们的楷书,尤其是欧阳询的楷书,法度森严,结构谨严,笔画精到,为后世树立了极高的标杆。馆阁体可以说是在这些唐代名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番“现代化”改造,使其更加适应当时社会对“官方文书”的要求。

馆阁体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正”。这种正,体现在笔画的粗细变化极小,线条平直,点画方圆兼备,起收笔处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每个字的结构都经过了精密的计算和安排,横平竖直,撇捺舒展,笔画之间的连接和呼应都恰到好处,给人一种稳定、均衡、秩序井然的感觉。它追求的是一种“四平八稳”,一种不容一丝差池的严谨。

在章法上,馆阁体也极尽规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都要保持一致的间距和排列,如同一个个整齐排列的士兵,队列严明。这种追求极致的整齐划一,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秩序和等级的看重。作为官方书写,它需要传递的是一种权威、一种公正、一种可信赖的形象。因此,馆阁体的“工整”和“严谨”,是其作为实用性书体的重要使命。

然而,也正是这种极端的工整和严谨,使得馆阁体在艺术性上,或者说在“书法”的意义上,往往为人诟病。

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馆阁体虽然“好看”,但它削弱了书法中“个性”和“情感”的表达。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其魅力不仅仅在于笔画的正确与否,更在于书写者通过笔墨所传达的情感、意趣和学养。馆阁体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往往抑制了书写者的个性化表达。你看,无论是谁来写馆阁体,只要是符合其规范,写出来的字看起来都大同小异,缺乏“书写者本人”的独特韵味。它更像是一件工业品,而非一件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品。

馆阁体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死学”的代名词。许多人学习馆阁体,只是机械地模仿其形,而未能体悟其神。这种“照猫画虎”式的学习,自然难以触及书法的真正奥秘。久而久之,很多人将馆阁体等同于“好看的字”,而忽略了书法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追求。

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馆阁体的价值。首先,它在历史上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科举制度下,清晰、工整、易于辨认的书写是官员录用的基本要求,馆阁体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它保证了官方文书的清晰传达,维护了朝廷的权威和秩序。其次,对于初学者而言,学习馆阁体可以打下坚实的楷书基础。通过对规范笔画和结构的精准把握,可以培养严谨的书写习惯,为日后向更具艺术性的书体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很多书法大家,早年也曾临习过馆阁体,并在其中汲取了营养。

更深一层来看,馆阁体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法”与“道”的一种辩证关系。法,是事物的规律和形式;道,是事物的本质和精神。馆阁体似乎更侧重于“法”的极致追求,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形似”的极致。而书法艺术的更高境界,则在于“神似”,在于“以无法为有法,以有法为无法”。馆阁体就像是一道门槛,它为初学者提供了清晰的指引,但要跨过这道门槛,进入更广阔的艺术天地,还需要更多的体悟和突破。

所以,评价馆阁体,不能简单地说它是“好”或“坏”。它是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有其艺术上的局限性。我们可以欣赏它的工整、规范、清晰,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如果仅仅停留在馆阁体的层面,书法艺术的生命力就会受到限制。真正的书法,应该是在遵循“法”的基础上,融入书写者的情感、思想和个性,最终达到“写我所想,我手写我心”的境界。馆阁体,或许是通往那个境界的一条充满挑战的必经之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请自来,讲两个故事,事情要从明朝说起~

(1)

明朝时期,朱棣准备把诏书、碑匾、 奏章等重要文件,找一些专业的书法家来书写。

于是,他设立了皇帝助理“中书科”,开始叫人事部门进行招聘。

人事部冥思苦想,理了如下的招聘计划:

职位名称:中书舍人
职位类型:全职
所属部门:中书科
岗位职责:
1、负责诏书、碑匾、 奏章等重要文件书写;
2、书法研讨工作。
3、皇帝安排的其他工作。
任职要求:
1、举人学历,优秀者可以放宽学历限制。
2、性别男,年龄不限。
3、擅长书法,具有较高的楷书书写技巧。
职位诱惑:
1、公务员编制;
2、七险一金,朝九晚五,周末双休,包三餐,各种补贴……
3、大平台,可进入到皇帝和内阁大臣等大咖的圈子,享受直接听命于皇帝的荣誉感。

然后,人事部在朝内将招聘广而告之。

于是,学颜真卿、学欧体的、学柳体、学赵的等等书体的书家开始报名,共收到了3000+的简历。

但最终只有30+人应聘上。(数字虚拟,未经考证)

入职第一天,朱棣来视察“中书科”,大家见皇帝大驾光临。

“中书舍人”们希望能得到皇帝的重视,纷纷把自己的书法作品递给朱棣过目。

但很遗憾的是,朱棣对学颜的、学欧的、学柳的等等人的作品都只是点点头,没有表现出异常的喜爱。

直到看到沈度的作品(如图),爱不释手,大声夸赞“卧槽,太牛逼了”。

朱棣把沈度叫过来,问:“这个赵字写的好,什么学历?”

沈度说,“微臣无学历,所有考试均未及格”

朱棣说,“高手在民间啊,民间像你写得这样好的人,恐怕只有你了~”

沈度说,“皇上过奖了,如果皇上不嫌弃学历,微臣可再举一人。”

朱棣说,“举上来。”

沈度说,“此人是我远在家乡务农的亲兄弟沈粲,书法端严工整,婉丽遒媚。”说完掏了掏衣袖,取出一张纸,说,“这是他的作品,请皇上过目。”

朱棣拿过字来看,连连夸赞不得了不得了,“把这个人请进来。”朱棣对人事部部长说。

朱棣走时,对大家说,建议其他中书舍人多向沈家二兄弟学习学习。

之后,只要学过“赵孟頫、二沈”的人,都得到了朱棣的表扬,大家纷纷开始学赵孟頫、二沈。

教育部看到中书科天天被夸奖,急不可耐,拍桌子说我们也要将“赵孟頫、二沈”作为科举考试的推崇书体。

于是,改卷人看到试卷中书体有“赵孟頫、二沈”影子,额外加20分。

有些学得好的人,发现了商机,慢慢的开始在外搞中书科公考“赵孟頫/二沈”培训班。

写好字更有机会当官,在民间掀起了一阵学书浪潮。

科举考试中,形成了清一色类似于明代状元“赵秉忠”的整齐工整的感觉。

于是,“台阁体”产生,“馆阁体”萌芽。


(2)

书法面貌的盛行,有时候也受功利主义色彩的影响,与帝王的喜好有关,清代更是如此。

康熙、乾隆和朱棣一样,痴迷书法。康熙独爱董其昌,乾隆独爱赵孟頫。

但是二位皇帝发现,科举考试的试卷书体五花八门,不整齐工整,对教育部很失望。

让教育部出台新政,建议推崇一下董其昌、赵孟頫,这帮人就开始琢磨,怎么让大家的试卷都是董其昌、赵孟頫的感觉。

冥思苦想,得了以下结果:

1、科举考试字迹书写看做是决定科举考试成绩的重要标准。
2、不得有涂改痕迹、不得出错别字,并且通篇章法要求竭力整洁,否则受到处罚。
3、书体必须取法“董其昌”、“赵孟頫”。

于是,乾隆时期,正式文件都呈现“董氏”风格;乾隆时期,则呈现“赵孟頫”风格。

有些考生文化成绩很好,字也好,但是取法柳体、颜体等,想想这样书写是会被扣分的,于是决定突击董其昌、赵孟頫。

这种临时抱佛脚,使得试卷中的书体出现了“颜底赵面”、“欧底赵面”等等,风格规矩、机械,艺术性不丰富。

教育部发现这样还是不行,风格还是没有完全达到目的。

决定在乡试、会试中,实行“誊录制”,考生本人的试卷被专业的人抄录,这样在评卷官员眼前的为清一色的同种风格楷书。

然后,皇帝高兴了,考官高兴了,考生也高兴了。

于是,“馆阁体”兴盛。

这种讨皇帝欢心的事情,到后来越做越过分。

比如,高士奇,虽平民出身,且未中过进士,但因他长于书法,入职翰林院。

比如,龚自珍,虽然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但他的字迹不佳,“楷法不中程,不列优等”。

甚至就连清代太医院的考试也重视字迹考察;“太医院开方,但须字迹端好,虽药不对症,无妨也。”对医术的考察竟然也被“馆阁体”占了风头。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里感慨道:“得者若升天,失者若坠地,失坠之由, 皆以楷法,荣辱之所关,岂不重哉!”

于是,“馆阁体”衰败。

(完)


以上,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喜欢更多有价值的书法内容~可以搜索我的共[书]粽[法]号:在练。关注我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评价书法中的馆阁体,首先要理解它诞生的历史土壤和它所承载的时代使命。馆阁体,顾名思义,是明清时期流行于官场和士大夫阶层的一种楷书书体,它以严谨、端正、规范著称,是那个时代政治文化风貌在书法上的一个集中体现。要说馆阁体,不能不提它的“正宗”——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大家。他们的楷书,尤其是欧阳.............
  • 回答
    楚休红这个角色,说实话,刚开始看《天行健》的时候,我没太往心里去。毕竟他不像主角那样光芒万丈,也不像某些配角那样性格鲜明到让人一眼难忘。他更像是那种你身边可能会遇到的人,不是最出彩的那个,但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有着自己的重量。我得说,作者对于楚休红的塑造是比较克制的,也很真实。他身上没有那种“天命所.............
  • 回答
    《临高启明》中元老院的统治,确实存在着不少被读者诟病和质疑的地方,其中“法西斯式恐怖统治”的标签,虽然有些极端,但也抓住了其部分统治手段的核心特征。要评价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元老院的权力运作、意识形态输出以及对普通民众(特别是海南原住民)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一、 权力的高度集中与缺乏制衡:.............
  • 回答
    日本书籍对万历朝鲜战争(在日本称“文禄・庆长之役”)中明朝军队的评价,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时代、史观和作者的立场而有所不同,呈现出复杂而多样的图景。早期评价(江户时代初期):在战争结束后不久的江户时代初期,日本的史书,尤其是幕府官方的史料,对明朝军队的评价往往带有明显的“战胜者”的视角,且倾向于贬.............
  • 回答
    关于《罗马人的故事》一书中将公元476年视为罗马帝国灭亡的节点,这无疑是其中一个核心的论述,也是历史学界一个经久不衰的讨论焦点。盐野七生女士在她的巨著中,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展现在读者面前,并最终落脚于公元476年这个标志性的时间点。要评价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
  • 回答
    提到《人民的名义》里的高育良书记,那可真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又佩服又痛惜的复杂角色。他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坏蛋,也不是完全光明磊落的好官,而是深陷泥潭,一步步走向深渊的典型代表。在我看来,高育良的塑造,可以说是整部剧最成功也最耐人寻味的地方之一。咱们得从他身上看到的第一个特质说起,那就是他的学识渊.............
  • 回答
    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在问世以来,一直引发着广泛的讨论,其中“国家、法律、金钱等概念都是人类虚构的”这一观点,更是书中极具颠覆性且令人印象深刻的论断之一。要评价这一观点,我们不妨深入剖析它所蕴含的逻辑、其背后的证据,以及它对于我们理解社会运作方式的启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赫拉利在这里所说的“虚.............
  • 回答
    鲍鹏山教授的《风流去》一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对三国人物,特别是刘备和诸葛亮,进行了深入且常带争议的解读。他并非简单地赞美这些被后世神化的英雄,而是试图剥去历史的表象,挖掘人物背后更复杂、更人性化的动机和行为逻辑。整体评价思路:鲍鹏山在《风流去》中,对三国人物的评价有一个核心的出发点:历史的.............
  • 回答
    现代书法中的“丑书”和“乱书”现象,确实是当前书法界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评价它,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而是需要深入地去理解其产生的背景、表现形式以及背后所蕴含的理念。首先,我们得承认,“丑书”和“乱书”这个标签本身就带有一种价值判断,通常是带着批评的意味出现的。但如果我们抛开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试着.............
  • 回答
    王守仁,也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王阳明先生,除了他那深邃的哲学思想之外,在书法艺术上也颇有建树,是明代中期一位不可忽视的书法大家。要评价王阳明的书法,我总觉得不能仅仅把它当做一个“大思想家附带的技能”。他的书法,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种外在的修饰,不如说是他内心世界和哲学理念的一种自然流露。你看他的字,总.............
  • 回答
    康震(1963年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和教育家,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兼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等职。他的书法作品以传统楷书、行书为主,兼具文人气息与现代审美,其艺术成就和书法风格在当代书坛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康震的书法水平进行详细分析: 一、书法风格与艺术.............
  • 回答
    曾翔评价田英章书法“低级”,这在书法圈里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事件。两位都是当下颇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一个以其充满个性的“野逸”风格著称,另一个则以规范、严谨的楷书和对传统传承的坚守而赢得万千拥趸。这样的评价,绝非空穴来风,背后也折射出当前书法界一种比较普遍的论争焦点。要理解曾翔的评价,我们得先弄清楚.............
  • 回答
    《书法报》批评尚巍手书字体系“江湖字体”:一场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博弈近期,《书法报》一篇题为《警惕“江湖字体”,守护汉字书写之美》的文章,直指尚巍及其推广的手书字体系,将其定性为“江湖字体”,并引发了书法界的广泛讨论。这场由官方媒体发起的批评,不仅是对一种新兴书写风格的审视,更是一场关于书法传承与创新.............
  • 回答
    阿拉伯书法(Arabic Calligraphy)是伊斯兰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不仅是一种文字书写方式,更承载着宗教、哲学、美学和历史的多重意义。它以阿拉伯文字为基础,通过艺术化的笔画和装饰性设计,成为阿拉伯世界乃至全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从多个维度对阿拉伯书法进行详细分析: 一、起源与发.............
  • 回答
    张铁林直播带货书法作品被“英国人懂什么书法”评论刷屏,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文化认同、艺术评价以及公众舆论的议题。要评价张铁林的“书法水平”,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分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给出“好”或“坏”的结论。一、 从“书法水平”的专业角度来看:首先要明确,书法是一门博大.............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国家意志》这本书。要评价一本书,尤其是像《国家意志》这样涉及国家战略、历史发展和社会思潮的鸿篇巨著,就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本书绝不是一本轻松的消遣读物,它更像是一次对国家力量根源的深入挖掘,对我们理解当下和未来的国家行为提供了重要的视角。首先,从这本书的核心论点来看,它试图回答.............
  • 回答
    《狼图腾》这本书,怎么说呢?它就像一坛陈年的烈酒,初入口有些辛辣,但细品之下,那股劲儿却能直冲脑门,让你回味无穷,甚至带着点儿敬畏。我第一次读它的时候,大概是十几年前,当时还年轻,对书中描绘的草原、野狼、以及人与自然之间那种生死搏杀的关系,充满了原始的震撼。现在再回过头来看,感受又多了一层,更像是对.............
  • 回答
    虞书欣关于“男爱豆别再做海豚下潜”的热搜,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折射出一些当下饭圈的生态和明星生态。要评价这事儿,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从虞书欣本人的角度来说,这事儿挺“虞书欣”的。她这个人嘛,一直以来给人的感觉就是比较耿直、直率,有什么说什么。这次热搜,表面上看是个小小的粉丝提醒,背后可能藏.............
  • 回答
    虞书欣在袁隆平院士逝世当天被曝出购买热搜一事,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把前因后果掰开了揉碎了聊,别看现在网上众说纷纭,但背后的逻辑其实不难梳理。首先,咱们得明确时间线。袁隆平院士的逝世无疑是一个举国哀悼的重大事件。这位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其离去触动了无.............
  • 回答
    关于武书连2022中国大学排名,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因为武书连的排名体系和方法论一直以来都颇具特色,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个排名,我们得先了解它的一些基本情况,然后再深入分析它与往年的变化。武书连排名体系的特色与评价:首先,武书连教授的大学排名,最大的特点在于其“综合实力”的评估。他不像一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