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书法报》批评尚巍手书字体系「江湖字体」?

回答
《书法报》批评尚巍手书字体系“江湖字体”:一场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博弈

近期,《书法报》一篇题为《警惕“江湖字体”,守护汉字书写之美》的文章,直指尚巍及其推广的手书字体系,将其定性为“江湖字体”,并引发了书法界的广泛讨论。这场由官方媒体发起的批评,不仅是对一种新兴书写风格的审视,更是一场关于书法传承与创新的深层对话。要评价这场批评,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逻辑、争议焦点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书法报》批评的“症结”所在:

《书法报》的批评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其对传统书法艺术的坚守和对当下书写乱象的担忧。文章的核心论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脱离传统法度,缺乏根基: 《书法报》认为,尚巍的手书字体系,虽然在视觉上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其笔画、结构、章法等都与历代书法大家的法度存在显著差异。批评者认为,这种字体过于强调个人风格的张扬和形式的创新,而忽视了对传统楷、行、草、隶、篆等书体的深入学习和领悟,缺乏扎实的传统功底作为支撑。用他们的话说,这就像是在空中楼阁,虽然外观华丽,但根基不稳。

2. 迎合市场,商业化过度: 文章直指尚巍手书字体系带有明显的商业化色彩,其设计和推广更多地考虑了市场需求和视觉冲击力,而非书法艺术本身的规律。例如,为了追求个性化和辨识度,一些笔画的处理可能过于夸张、扭曲,甚至失却了汉字的规范性和美感。这种“为写而写”的态度,被认为是对书法艺术的一种“媚俗”行为。

3. 误导初学者,损害书写生态: 《书法报》尤其担忧这种“江湖字体”会对书法初学者产生误导。一旦初学者被这种新颖、便捷的字体所吸引,可能会放弃对传统楷书等基础书体的系统学习,从而导致书写能力的下降,长远来看,将损害整个汉字书写文化的健康发展。他们认为,这种字体就像是一种“捷径”,看似容易上手,实则是在绕过真正的学习过程。

4. “江湖”之名的深意: 将其定性为“江湖字体”,并非仅仅是形容其风格野路子,更包含了一种对这种字体脱离学院派、官方认可的艺术评价体系的隐喻。它暗示了这种字体可能缺乏严谨的学术论证和艺术上的深度,更多地是依靠个人魅力和市场推广来获得认知度。

尚巍手书字体系的“独特性”与争议焦点:

相对而言,尚巍及其支持者则认为,他们的手书字体系是一种对传统书法的“创新”和“突破”。他们的辩护可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个性化表达与时代需求: 他们认为,书法艺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的。在信息爆炸、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需要更具辨识度和个性的书写表达方式。尚巍的手书字体系正是为了满足这种时代需求而产生的,是一种更加自由、个性的书写探索。

2. 从“抄写”到“创造”的转变: 一些支持者认为,传统书法学习过于强调模仿和临帖,容易陷入程式化。而尚巍的体系更注重在掌握基本笔法后,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强调笔画的力度、速度、节奏感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

3. 视觉美感与实用性: 尚巍的手书字体系在设计上往往注重视觉的冲击力和美感,其字形线条流畅,富有动感,在一些商业设计、品牌标志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他们认为,书法不应只存在于案头,也可以融入生活,服务于社会。

如何评价这场“批评”:

评价《书法报》的批评,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

立场与维护者角色: 《书法报》作为一家在书法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官方媒体,其立场往往代表着一种主流的、传统的艺术观念。它承担着维护书法传统、引导艺术方向的责任,因此,其批评带有一定的“守护者”性质。这种批评是基于对传统艺术的尊重和对未来发展的忧虑。

“江湖”一词的辩证看待: “江湖”一词在中文语境中有双重含义,既可以指脱离正统、野路子的民间技艺,也可以指充满活力、勇于探索的民间创造。将尚巍的字体称为“江湖字体”,既指出了其可能存在的“不规范”,也间接承认了其在市场上的生命力和独特性。关键在于,这种“江湖”是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花哨”,还是蕴含了真正的艺术探索。

创新与传承的平衡: 这场争论的核心在于创新与传承的平衡。书法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其能够不断吸纳新的元素,但前提是不能脱离其根基。批评者担心的是尚巍的字体过于激进,可能会抛弃宝贵的传统;支持者则认为这是对传统的“激活”和“发展”。真正的创新应该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益探索,而不是简单的“另辟蹊径”。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书法的评价标准是多元的。既有学院派的严谨规范,也有市场化的接受度。尚巍的字体之所以能够流行,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迎合了部分受众的审美和需求。然而,一种艺术风格能否长久存在并获得普遍认可,最终还是要接受时间的检验和艺术史的评判。

对话的必要性: 即使存在分歧,这种批评和讨论本身是有益的。它促使书法界反思当前的创作生态,也为尚巍及其支持者提供了一个回应和阐释的空间。通过这样的对话,或许能够找到一个更加健康、平衡的发展路径。

可能带来的影响:

对尚巍本人及其体系的影响: 《书法报》的批评无疑会对其推广和影响力造成一定的冲击,尤其是在传统书法爱好者和学术界。但同时也可能激起一部分人的支持,形成一种“逆反”效应,使其拥趸更加坚定。

对书法创作生态的影响: 这场讨论可能会让更多的创作者反思自己的创作方向,在追求个性化时,更加注重传统功底的积累。同时,也可能进一步分化书法界,形成支持传统和拥抱创新的不同阵营。

对书法教育的影响: 对于书法教育而言,这场争论提醒了教育者在引入新风格时,必须强调基础的重要性,不能因为新颖而忽视了对传统技法的系统训练。

总结:

《书法报》批评尚巍手书字体系“江湖字体”,是一场围绕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展开的严肃讨论。批评者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守护,指出了其脱离法度、过度商业化的弊端,并担忧其对书法生态的负面影响。而支持者则强调其个性化表达和时代需求。

这场争论并非简单的“对错”之分,而是一种不同艺术观念的碰撞。作为旁观者,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一方面,要肯定传统书法体系的价值和重要性,警惕任何形式的“急功近利”和对艺术的“亵渎”;另一方面,也要理解书法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以及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新的书写表达方式的出现可能带来的机遇。最终,一种真正有生命力的书法风格,既要有深厚的传统根基,也要有突破传统的勇气和智慧,并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这场“批评”与其说是一场终结,不如说是一个新的开始,它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如何让书法艺术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汗青 的答案已经说的比较清楚了,书法和字体是两个有一定相关,却又完全不同的领域。没做过设计(不一定局限是字体)的书法工作者,和没深入学过书法的设计师,是很难理解这两件事情的不同的。

(一)设计的核心不是艺术

书法和设计的核心区别是,书法是艺术,而设计不是。

艺术的核心是通过作品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抒发自己的情感。设计的核心是,通过作品满足甲方的要求。在这中间,兼顾表达自己的审美,情感等。

好的设计是有艺术性的,但是艺术性绝对不是设计的第一要务。比如,拿我多次怼来怼去的田英章来说,如果我们把他的字和欧阳询的字,从书法上做个比较。那么绝对田英章是那个坠崖的人。 @相墉 这个答案说的很清楚。

但是如果从字体设计的角度来看,我们是否有必要在字体设计中,把欧阳询的丰富性给表达出来。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就是没必要。

这种诸如转折的粗细变化,笔峰的方向变化,转折的角度变化,这么细微的可以在一幅书法作品里面调节作品丰富程度的东西,在设计里,根本就是一点没必要的东西。

反过来田英章的这种单调,抓住了欧阳询最典型的,大家一看就知道的很表面的东西,对于设计来说,就足够了。

这是因为当我们在当下面对一种文字媒介的时候,比如电影字幕,文章,PPT,报刊杂志,网页,海报等,这些媒介所承载的文本信息,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真正能让这部分信息呈现出的美观的字体设计,其实只是配角。

举个简单的例子。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写的这么好。做成字体,你能看得懂么?

书法作品讲究的是丰富性,兰亭序里面之所以而是一个“之”会写的不一样,是因为这二十一个“之”所在的位置和其上下的文字,有联系。

这张图展现的是兰亭序从一开始到结尾的速度变化,是有一个从慢到块的节奏变化。俗话说,就是越写越连笔。

那必然这里面所有的“之”(随便圈的可能有漏)就得配合每一段的速度变化进行书写。

但是在行书的字体设计中,你应该设计多少个“之”呢?

显然,你只能设计一个,那么这一个,是一定无法满足书法的需要的。

一幅书法作品,一个观看者会以一种鉴赏,品玩的角度去仔细观看这幅书法的技术层面和艺术层面的信息。但是对于字体就不一样了,观看者需要第一反应的就是,我要非常愉快的把文章看完,而字体的变化,只能是文本的点缀。

(二)尚巍是书法家么?

我认为,刺痛了书法报这位作者敏感神经的是这段话。最核心的是“书法创作人”这几个字。当然我截图的书法报的公众号文章,我也不知道尚巍是不是自己真觉得自己是个搞书法的,实际上他的字和书法还是有较大的差距的。

我在他的主页上截了个图。

比如这些。

我们且不谈他的书法风格,就说他书写的正确性。

这个,孤独的灵魂在歌唱。

谁都知道他写的是,孤独的灵魂在歌唱。其中他用日文的“の”代替了“的”因为在日语里面,的确可以这么用。比如“秋の歌”就是秋天的歌的意思。但是,这个字,在中文里也是存在的。

这是草书“四”的写法。

大家为什么会觉得这个字是“的”的意思而不是“四”的草书写法,是因为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以及这个字的字形上某种程度上和“的”有点像,以及后来像尚巍一样的字体设计师的运用,就让这种写法深入人心了。

但是再怎么深入人心,就算这个字可以把意思完全传达到位,但是对于书法来说,他也是个错字。

实际上,书法是一个边界相对明确的艺术。明确到即使书法家去做脱离于传统的全新尝试,这种尝试即使根源是书法,一般也会被定义为当代书法或者是当代水墨。不是所有根源于汉字的创作,都是可以被称作是书法的。

前两天,在美术馆的展览中,展出了吴冠中的一幅作品:

这幅以“恩怨”二字为蓝本的当代水墨作品,通过墨色的干湿,涨墨所表达出的情绪是非常到位的,但是这不是一幅书法作品。包括在相同时期,吴冠中做的一批和汉字相关的创作,也是和书法没关系的。

我们去研究吴冠中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作品,这要和他提出来的重要观点“笔墨等于零”去分析。即使是去单独谈“笔墨等于零”也要去看他晚年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观点,这个观点到底意味着什么。

不考虑这些,直接以书法作品的角度去批评吴冠中的字,我认为是不妥的。就比如下面这个陈传席对吴冠中的批评,我认为就是有问题的。

但是,吴冠中说过自己在做的是书法么?

节选一段吴冠中生前自己的访谈。

书法这东西最容易骗人了
胡秋萍:书法是当代艺术中最有“墓气”的
吴冠中:书法从艺术上讲还是很高的。那种抽象性啊,艺术性啊是很高的。但现在发展啊相当困难。因为他本身是实用,必需有可读性。没有可读性书法就没有必要存在了。书法经历了那么长的时期,路差不多走完了。现在搞的那些是抽象艺术。既然是抽象艺术,就不要背着书法的背袱。
许宏泉:带着书法的镣铐走路。
吴冠中:没有必要。
胡秋萍:再往前走,那是视觉艺术。
吴冠中:脱离与书法的关系了。
胡秋萍:现代书法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要不要汉字作为底线呢?
吴冠中:那就不一定了。完全为了艺术性,那么可读性就可以不要了。
许宏泉:那就不应称之书法,可以归到抽象艺术中去。
吴冠中:抽象艺术。离开了书法的家门了。
许宏泉:现代书法打着书法的牌,与书法的精神和文化相去甚远。现代还是一个时间概念。现在的“现代书法”能称之“现代书法”吗?我看不能。
吴冠中:书法这东西最容易骗人了。书法家还要多。我没有时间练,但我看现在的书法不是很严格。能感动的很少很少。

这里面没有任何一句话吴冠中说,自己在做书法。也没有对于自己所做的汉字作品和书法之间的联系做详尽的阐释,更没有以一个书法家自居。

所以,尚巍如果的介绍如果不说自己是个书法家,大概书法报的这位作者也不会那么生气。

(三)尚巍的字体是否带偏了大众审美?

尚巍的字体设计我不喜欢,但是我并不是尚巍的甲方。任何一个请尚巍做设计的人之所以请他,是因为他的设计可以让甲方接受。甲方能接受,是因为面貌上甲方能接受,名气上甲方能接受,他能出名,因为大众能接受。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为什么大众能接受的问题。这个问题我曾经在一个问题里回答过。

我们对汉字审美能力并非生下来就懂。之所以很多人会觉得尚巍的字很好看,并不是因为尚巍的字写的绝对的好,而是在很多人对汉字的美的理解的前提下,他们可以从尚巍的字体设计中感受到美感。但是对于很多受过专业书法教育的人,了解汉字更为深刻的美的人来说,尚巍的字体并没什么大不了的。

久而久之,某些搞书法的看着尚巍越来越火,字并没有触及到那些更深刻的汉字美的东西,他们自然而然的会觉得,是因为尚巍这样的字越来越多,才会让大家越来越不懂书法。才会说出,国家相关部门应该管管这样的字,以正视听的想法。

在我看其实这根本没有必要。如果你是一个书法工作者,不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作去让大家去理解书法,而是寄希望于国家的行政手段去遏制非常正常的商业手段,于情于理,都非常不合理。

尚巍由于自己商业上的需要,和尚巍甲方们由于自己商业上的需要,各种自媒体出于自己商业上的需要,都会宣传自己的作品,建立自己的人设,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有人相信宣传中夸大其词的部分,这非常正常。当今社会,我们看到的哪份出于宣传为目的的文本里,没有一些夸大其词的成分呢?

大众对于书法的审美的问题是确实存在的,昨天我回答了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下面有一段讨论。

我之所以跟这个人这么较真,因为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思路。

这个人提到了现在的丑书很多不可读。我跟他说,张旭的名作,也存在不可读的部分。就比如《肚痛贴》的最后三个字。

就这仨字儿,到底是啥,现在都有争议。但是,这三个字到底是什么,和张旭的《肚痛贴》是否是一个优秀的书法作品,有关系么?

显然没关系。

我提到了王铎临古。是因为王铎在临古的过程中,经常东临一段,西临一段。这样的作品特别多,我就不在这里举例子了。

这位大哥在跟我讨论了半天以后撂那儿一句话,说各人有各人的看法。还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扔那儿一句,利益至上的时代,沉下心研究书法的人越来越少了。

这种人在知乎我一年至少遇见一百个。我非常不客气地说:写过几天字,临过几天字帖,学会了义愤填膺的讽刺社会现象,这一切,比认真研究书法简单多了。

这类人群,构成了批评当代书法现象的主力,其中的大部分人,也是对于尚巍这样的字出现义愤填膺的。遗憾的是,部分心胸狭窄,不明事理的书法工作者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和他们表达着一样的情绪。

这种人,我反正是见一个怼一个,怼到他们闭嘴为止。

中国有句古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你自己批评江湖体,展览体,丑书,字体的时候,好好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对古代书法的经典,内涵,进行过深刻研究,下过功夫,做过实践,还是只是没事儿闲的只是泡杯老树普洱,弄串儿紫檀佛珠,抄段心经,觉得自己写的好牛逼啊。

别丢人现眼了。

不止在知乎,聊起书法,我大概每年能遇上一百个以上这样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比如具体到上周,遇到了四个。

(手动微笑)

(四)关于书法的设计

@相墉 不同,这些年我的实践有大量是和设计相关的。比如说给刘看山设计纪念品,比如给彩虹合唱团设计黑胶唱片。

我没做过字体设计,但是我是知道当书法需要结合进入设计的时候,书法作品是需要注意些什么的。

比如,做海报设计的时候,你需要考虑到你的字,在放大之后,还可以给设计师比较大的空间,设计师把一些经典的唱片封面融入进了文字里。

原作其实写的比较小。因为写的挺好的,挺满意,就装了个小框。

比如在做服饰的设计的时候,文字的内容和书写形式,文本到底呈现一种什么形态,和他要存在的位置有关,这些是特别需要注意的。

上面这张图@相墉 的背影。下面的这位姑娘我并不认识。。。到底是谁问 @刘看山

比如你要去做一款关于Iphone XS Max的手机壳的时候,你需要做的贵气一些。当然,这些包的设计,出了之外,还要感谢设计师,被我称作艺术上的朋友的 @宋知年

大家购买这些商品的原因还是因为文本。而书法在其中是增强文本设计感的东西,去做这样的设计,作为书法工作者,要掌握的就是尽量去琢磨在书写和文本之间的关系,带着能让观看者(消费者)读懂的情绪去书写。

这是相对简单的。

去年我做过一个比较复杂的设计,是彩虹合唱团的《白马村游记》唱片。

做一张唱片的书法,是一个工作量很大的工作。而且书写必须面对设计的篇幅限制所产生的实际问题。比如说,你必须写的非常非常小。才能在缩印的过程中,保证文字的可识读。在把字写到小楷的大小的时候,还要保持碑派行书的风格,就具备了一定的难度。

彩虹合唱团白马村游记的内页照片是这样的。

下面的这张是黑胶唱片的排版,可以看到,即使对于黑胶唱片来说,文字也是非常小的。对于CD唱片来说,就更小了。这就意味着我必须进行非常小字的书写。写这张专辑的时候,我颈椎病犯过两次。

一个书法作者,如果希望他的作品很好的融入最终的产品中,那么必须和设计师有一个很好的交流。写字的人要听设计师的意见,也同时要保持着自己对一些事情的坚持,和我一起合作的设计师陈爽爽的字体设计获得不少奖,同时,她也同时在学习书法,这使我们的交流变得相对容易,才能做出好的作品。

(五)尚巍的手书字体是不是江湖体,到底怎么样?

如果我们明确把“江湖体”定位为,对古人学习不深入和形成的一种书写风貌,那么尚巍的字体并不属于江湖体。因为他的字和中国经典书法差的太远,甚至都不能说建立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你很难说这样的字是“江湖体”。

如果从设计的角度去评价尚巍的字体,我认为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因为正如我前文所说,设计的最终话语权在甲方。

但是从书法的角度评价字体,虽然有点苛刻和过分,但是也不是不可以。因为毕竟无论是什么字体,他的背后都是汉字。

一个书法工作者评价一个字体,我认为不应该从字体本身是否符合书法的特点来看,因为从这个角度看,所有字体几乎都是没有价值的。我认为,应该从字体本身对于书法的启发价值来看这个问题。

我曾经回答过这个问题,为了文章的连贯性,我把回答在这里重新贴一遍。

在这里我们说的是一种重要的字体“宋体”一中我们谁都见过的,著名的印刷体。

清代的书法家金农,就根据宋体,创立出了属于自己的楷书风格。

金农因为比较穷,一生没那么多资源去临习过多的碑帖。他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耻向书家作奴婢,华山片石是吾师。”说明他一辈子都在临,而且只临《华山碑》。除了《华山碑》以外,因为金农在庙里生活,所以他的另外一个工作就是抄经。抄的就是宋体的印刷品, 在抄经的过程中,他根据宋体精密的结构,结合了自己的用笔,和书法的特征,创建了自己多种面貌的楷书风格,除了我们刚才看到的这种,还有下面这种

在保持了笔画的一致性的和用字的一致性的时候,尽量去放纵整个字体的结构,让字在大小,纵横上产生错落。去构成整片的丰富。就比如说我们看这个红圈圈出来的局部。

左右的“无”,基本上都是一种写法,但是如“量”,“余”这样的字,在大小上的微小变化,让同样的一个字发生了微妙的调节,让整篇在保持规整的同时,又不呆板。

这里,在探讨金农的书法的创造力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到一个问题,为什么金农可以从宋体中提炼出很高级的东西,让一种印刷体变得生动?

原因是,宋体,本身有着很大的发挥余地。

宋体的结构严谨,结构严谨本身和书法的要求本身是不冲突的。那么结构严谨就可以成为书法家利用的部分。同时,宋体的线条单一,笔墨单薄,这就意味着书法家只需要在这两件事上着手,就可以丰富宋体,在保持宋体结构严谨的方式,去补充他所不足的地方,就可以形成一种比较美的书法风格。

相比于宋体,回到尚巍所设计的字体。

尚巍在设计中,把重点放在了笔墨的开张上,就像其介绍所言:

如果说起笔墨,那么字体设计一定不是笔墨展现的强项,毕竟字体是印刷体,如果想在印刷体中展现笔墨还能展现的好,那么需要对笔墨有着深刻的认识才能做到,显然,尚巍在设计的过程中,只是用出峰,枯笔,这样比较简单的手法去表现笔墨,那和书法就差的太远了。

而从结构上看,尚巍的任何一款字体,都很难给一个书法从业或者学习者带来启发。所以,对于书法工作者来说,其实尚巍的字是没有什么营养的。

但是这不意味着当代所有的字体设计对于书法学习都是没有营养的。

比如我在学习《爨宝子碑》的时候,一开始摸不到门路。我第一件事儿就是想,有没有类似于《爨宝子碑》的字库呢?

这块碑毕竟只有300多个字,当你去想用这种方式去书写的时候,去写上面没有的字,是有难度的。这时候,搜一下字库。

你会很容易看到这个。从书法的角度看,这些字也同样有问题,但是当你面对一种很棘手的,和当下文字风格差别大的范本的时候,这些字体是否可以给你参考呢?

我认为是完全可以的。你无须临摹他,但是你可以去琢磨,同样学习的是一个范本,他为什么把字写成了这样,他写的好不好,能不能更好。


(结语)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种争执?

1:保持理智。

2: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学书法的了解一下字体设计,搞自己设计的了解一下书法。

3:少散发情绪。不要向《书法报》一样动不动就显得很愤怒。这样只会让人觉得你这个人很暴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书法报》批评尚巍手书字体系“江湖字体”:一场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博弈近期,《书法报》一篇题为《警惕“江湖字体”,守护汉字书写之美》的文章,直指尚巍及其推广的手书字体系,将其定性为“江湖字体”,并引发了书法界的广泛讨论。这场由官方媒体发起的批评,不仅是对一种新兴书写风格的审视,更是一场关于书法传承与创新.............
  • 回答
    评价书法中的馆阁体,首先要理解它诞生的历史土壤和它所承载的时代使命。馆阁体,顾名思义,是明清时期流行于官场和士大夫阶层的一种楷书书体,它以严谨、端正、规范著称,是那个时代政治文化风貌在书法上的一个集中体现。要说馆阁体,不能不提它的“正宗”——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大家。他们的楷书,尤其是欧阳.............
  • 回答
    阿拉伯书法(Arabic Calligraphy)是伊斯兰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不仅是一种文字书写方式,更承载着宗教、哲学、美学和历史的多重意义。它以阿拉伯文字为基础,通过艺术化的笔画和装饰性设计,成为阿拉伯世界乃至全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从多个维度对阿拉伯书法进行详细分析: 一、起源与发.............
  • 回答
    现代书法中的“丑书”和“乱书”现象,确实是当前书法界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评价它,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而是需要深入地去理解其产生的背景、表现形式以及背后所蕴含的理念。首先,我们得承认,“丑书”和“乱书”这个标签本身就带有一种价值判断,通常是带着批评的意味出现的。但如果我们抛开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试着.............
  • 回答
    张铁林直播带货书法作品被“英国人懂什么书法”评论刷屏,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文化认同、艺术评价以及公众舆论的议题。要评价张铁林的“书法水平”,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分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给出“好”或“坏”的结论。一、 从“书法水平”的专业角度来看:首先要明确,书法是一门博大.............
  • 回答
    王守仁,也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王阳明先生,除了他那深邃的哲学思想之外,在书法艺术上也颇有建树,是明代中期一位不可忽视的书法大家。要评价王阳明的书法,我总觉得不能仅仅把它当做一个“大思想家附带的技能”。他的书法,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种外在的修饰,不如说是他内心世界和哲学理念的一种自然流露。你看他的字,总.............
  • 回答
    康震(1963年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和教育家,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兼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等职。他的书法作品以传统楷书、行书为主,兼具文人气息与现代审美,其艺术成就和书法风格在当代书坛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康震的书法水平进行详细分析: 一、书法风格与艺术.............
  • 回答
    曾翔评价田英章书法“低级”,这在书法圈里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事件。两位都是当下颇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一个以其充满个性的“野逸”风格著称,另一个则以规范、严谨的楷书和对传统传承的坚守而赢得万千拥趸。这样的评价,绝非空穴来风,背后也折射出当前书法界一种比较普遍的论争焦点。要理解曾翔的评价,我们得先弄清楚.............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国家意志》这本书。要评价一本书,尤其是像《国家意志》这样涉及国家战略、历史发展和社会思潮的鸿篇巨著,就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本书绝不是一本轻松的消遣读物,它更像是一次对国家力量根源的深入挖掘,对我们理解当下和未来的国家行为提供了重要的视角。首先,从这本书的核心论点来看,它试图回答.............
  • 回答
    《狼图腾》这本书,怎么说呢?它就像一坛陈年的烈酒,初入口有些辛辣,但细品之下,那股劲儿却能直冲脑门,让你回味无穷,甚至带着点儿敬畏。我第一次读它的时候,大概是十几年前,当时还年轻,对书中描绘的草原、野狼、以及人与自然之间那种生死搏杀的关系,充满了原始的震撼。现在再回过头来看,感受又多了一层,更像是对.............
  • 回答
    虞书欣关于“男爱豆别再做海豚下潜”的热搜,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折射出一些当下饭圈的生态和明星生态。要评价这事儿,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从虞书欣本人的角度来说,这事儿挺“虞书欣”的。她这个人嘛,一直以来给人的感觉就是比较耿直、直率,有什么说什么。这次热搜,表面上看是个小小的粉丝提醒,背后可能藏.............
  • 回答
    虞书欣在袁隆平院士逝世当天被曝出购买热搜一事,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把前因后果掰开了揉碎了聊,别看现在网上众说纷纭,但背后的逻辑其实不难梳理。首先,咱们得明确时间线。袁隆平院士的逝世无疑是一个举国哀悼的重大事件。这位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其离去触动了无.............
  • 回答
    关于武书连2022中国大学排名,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因为武书连的排名体系和方法论一直以来都颇具特色,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个排名,我们得先了解它的一些基本情况,然后再深入分析它与往年的变化。武书连排名体系的特色与评价:首先,武书连教授的大学排名,最大的特点在于其“综合实力”的评估。他不像一些.............
  • 回答
    我最近认识一位朋友,我们俩挺合得来的,就是有个小小的习惯,我总觉得有点琢磨不透。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书迷,家里的书架能摆得满满当当,甚至有些书还是我都没听说过的,涵盖的领域也五花八门,从历史到哲学,从小说到科技,应有尽有。每次我去他家,他总会热情地给我介绍他最近“淘”到的好书,语速飞快,眼睛里闪烁着一种.............
  • 回答
    跨越四百年的回响:《袁崇焕全传》的面世与评价历史的风云变幻莫测,英雄的命运跌宕起伏。在袁崇焕逝世390年之际,《袁崇焕全传》的问世,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这位饱受争议的民族英雄的契机。一部关于历史人物的“全传”,其价值往往在于其深度、广度和公正性。那么,这部姗姗来迟的《袁崇焕全传》,究竟该如何.............
  • 回答
    《这一类书,我建议你少读为妙》是一篇非常值得探讨的文章,其核心观点是作者对某种特定类型书籍的“劝退”建议。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文章核心观点及其出发点:这篇文章的核心在于作者认为某些书籍因为内容、形式、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原因,可能对读者的认知、时间和精力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建议.............
  • 回答
    如何评价小红书?—— 一个多维度的深度解析小红书,作为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现象级的社交电商平台,早已不再仅仅是一个分享购物心得的社区。它融合了内容创作、用户互动、品牌营销和电商交易,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要评价小红书,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其核心价值、优势、劣势、用户群体、商业模式以.............
  • 回答
    要评价《绿野仙踪》这本家喻户晓的经典,我想从它最打动人的地方说起,那就是那种纯粹的童真与奇幻的融合,以及隐藏在简单故事背后的深刻寓意。首先,这本书最直观的魅力在于它构建了一个令人着迷的奇幻世界。桃乐茜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龙卷风卷走,从灰蒙蒙的堪萨斯来到了色彩斑斓的奥兹国。这个国度充满了各种奇特的生物和神.............
  • 回答
    楚休红这个角色,说实话,刚开始看《天行健》的时候,我没太往心里去。毕竟他不像主角那样光芒万丈,也不像某些配角那样性格鲜明到让人一眼难忘。他更像是那种你身边可能会遇到的人,不是最出彩的那个,但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有着自己的重量。我得说,作者对于楚休红的塑造是比较克制的,也很真实。他身上没有那种“天命所.............
  • 回答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卷中,刘秉忠或许不是那位叱咤风云、名垂青史的帝王将相,但他的名字,以及他所留下的印记,在元朝历史的进程中,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谈及刘秉忠,首先要明白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生于金朝末年,经历了金朝的衰败和蒙古的崛起。作为一个身处时代洪流之中的智者,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历史的走向,并以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