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上
————————
这么多赞……吓傻了……
来把相关事件对照一下(好像其实没这个必要)
1.华盛顿
2.总统山
3.西进运动
4和9.1932年酬恤金进军(是的你们没看错坦克开上街清场)
5,6,10.肯特大学枪击案及同时代的游行冲突,美军进驻大学
7.伊拉克(记得是)
8.抗美援朝中的美军俘虏
当然黑点远不止这些了……19世纪末血腥镇压的无数工人起义就不说了。
我走在街上,被一个公益组织叫住捐款。他们是一个帮助“少数族裔”、抵制歧视、消除hate crime的组织。那位“少数族裔”女性宣传者跟我讲了一大通,关于他们的努力云云。我问她“当你说少数族裔的时候,包括亚裔吗?”
那人看了看我,我说不太清楚那个目光是什么意思,感觉有鄙夷的味道在里面。那个眼神很难忘掉。
然后她开始顾左右而言他,就是不肯回答我的问题。
这些“自由派”,为少数族裔平权的时候想不到我们,索要捐款的时候就想到我们了。
这就是虚伪吧。
恶心。
======
更新:
我无意将亚裔和其他少数族裔对立起来;相反,我认为各族裔(不论多数少数)受到压迫的人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社会的不公。(私货:因为在我个人看来,美国的社会矛盾首先是阶级矛盾,然后才是种族矛盾。)
然而有些自称“自由派”的人,扯了少数族裔的虎皮做大旗,却不为亚裔争取利益,甚至伤害亚裔的利益,那么我们不可能和他们站在一起。
这个答案得到了很多赞同,为了避免引起对立,删去了对该宣传者的族裔描述。
昨天晚上没在家,今天回来填坑了哈
1)告诉全世界一定要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时候,所有的商场商店办公室24小时开灯,12小时开空调,看某些照片上美国灯火通明的夜晚,实则是人去楼空;谈到电费,以我家为例,电费0.11刀/度的情况下,一个月电费要80多刀,邻居白人一家一个月1500+度电轻轻松松;
2)厕所里干手的木浆纸,中国人一般甩甩手上的水然后用一张,美国人一次用3张;餐馆(尤其是快餐)里的擦手纸,美国人一次拿一摞,用不完就扔垃圾桶了;
3)满街都是高排量的肌肉车,我的车3.5排量被同学说是弱鸡,而这群同学,也每年参加世界地球日游行宣传
4)超市(尤其是Wholefoods这种类型的)结账时问你是否给xxx组织捐钱,如果不捐的话真的会遭人嫌弃,详见南方公园Stan老爹只捐1美元被公众抨击那一集(感谢
@张湛伯同学的指正('ω')
5)白人以实际行动告诉你,如果我不喜欢你,虽然嘴上客气得不行,但是有100种方法让你觉得你是这个国家的下等公民
这句话有点大了,举个例子吧,我的中国人朋友驾照路考的通过率远远低于我的美国朋友,考官会以奇怪的理由不让你通过,最夸张一次是考官还没上车说我朋友的车看上去太脏了不能上路,于是挂科(最后还是argue回来了但是耽误了很多时间)…诸如此类主观因素从而产生的双标事情太多了,白人的自我中心和伪善也是美国的现代形象之一吧
6)让全世界的工人提高工作效率,然而美国各个领域的工作效率大部分极低。一条路修个2年3年是家常便饭,办个文件几个月批下来就算烧高香了,工作人员一副“除了我眼前的工作其他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相比起来,动物城里的树懒“闪电”算是可爱的家伙了
7)反智主义+贴标签。如果你是一个成绩很好的学生,会被说成nerd,如果你恰好还是一个亚裔,那么恭喜你,你就是大家口中该死的Asia man(亚洲佬,贬义)。很多美国高中生不务正业,导致美国本科普及率是发达国家中最低的。就算上了本科,平均毕业率也只有56%(2015年数据),很多时候朋友们一起聊天,我们觉得是常识一样的东西,美国朋友听了都一副天方夜谭的样子,最重要的是他们不觉得自己有多么无知,而是觉得你是个nerd
最近爆红的初中生Danielle Bregoli也是一个例子,想了解的自行Google吧
说了那么多,评论就不一一回复了。去了不少地方,就一句话,如果你想了解一个国家的各个方面,那就去那里住一年,交几个本土的朋友,读几本这里的书,参加几次社会活动,比看100篇像这篇一样的知乎文要好的多。
至于美国,就不用那么麻烦了,去看看南方公园就好了
不要以己度人,美国虚伪就对了。须知新xie教“因信称义”,言重于行,并不要求言行一致。所以,信仰邪教的北阿米利加及太平洋弥赛亚国要是不搞双重标准的话,反倒属于信主不虔诚,是要下地狱的。
说说美国人的“包容”吧。
至今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在法学院的第一学期考试结束后,大家接连喝了几次大酒。
有一哥们,喝得醉醺醺的时候问我,你们中国学生来美国读法学院需要面试吗?
我说,不一定吧,看学校,怎么了?
然后我默默地听他颠三倒四吐槽了十几分钟,大意就是说,有个中国学生,你肯定知道是谁了,明明英语说得不行还每节课抢着回答问题,每次我也听不懂ta在说什么,这不耽误大家时间嘛...
我当时就指出来了,我知道你说的是谁,如果你仔细听ta说话,你就会意识到ta对于上课讨论的问题理解非常透彻,说话也很在点子上。(而且,这位同学的英语也比较流利,只是能听得出来比较明显的口音)
这哥们不依不饶地争辩道,但是做律师怎么可能说不好话呢,我要是招生官的话,每个中国学生都要面试一遍确保他们会说英语。
这当然是醉话了,但我自此就记住了这个人。(也难为他来了明尼苏达这个以厚道而闻名的州,此君一手包办了我在美期间听过的所有来自同学的歧视性言论)
--
第二年的时候,对着我发表过这一番高论的那位兄台,参加了一个帮助新移民的法律援助项目。
有次看到他在社交网络上分享心得体会,非常悲天悯人地说道,很多新移民因为语言不通,没能在面临遣返的时候有效主张自己的权利。他接着讲起自己一年夏天在法国旅游的经历,说自己也曾因为语言壁垒感到非常无助,因此希望能帮助新移民得到及时的翻译服务援助。
没错,是同一个人。
--
前面还振振有词地说,英语不好别来法学院,后面就一心要架起跨国语言障碍的桥梁,为了尚未合法的外国移民做孺子牛。
是虚伪吗,是双重标准吗?
不是的。
那位让他无名火起“耽误大家时间”的同学,成绩非常优秀,很受教授青眼相看,而且早早就积累了相当拿得出手的实习履历。
那些让他长太息以掩泣,哀民生之多艰的新移民们,和他根本就不认识。
那位“英语不好”的同学,耽误了他上课时积极发言提高平时成绩,耽误了他和教授搞关系,占了他的实习机会;那些英语不好的新移民,给他扫着车道上的积雪。
哪里双重标准了,我只看到了一以贯之的价值观:
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今年六月,美国一名高中生在进行毕业演讲时遭到“消音”,引发了社会热议:美国的校园,真的像宣传的那样自由开放吗?
又是一年毕业季,对于毕业生而言,这不仅仅是告别校园的时刻,也是一个可以畅谈母校和未来的机会。无数优秀毕业生都站在了麦克风前,在离别之际说出自己对母校的心声。
而这名来自加州索诺玛县的17岁女孩却被校方恶意夺走了她的发言权,这一切仅仅是因为,她在毕业演讲上提到了“性骚扰”三个字而已。
Lulabel Seitz是一名来自加利福尼亚州佩塔卢马高中的学生,成绩优异且热衷于校园活动,在校期间GPA超过4.0,获得了斯坦福大学的录取。
品学兼优的Lulabel Seitz被佩塔卢马高中选中作为毕业演讲的人选。但在6月2日,毕业演讲当天,在Lulabel Seitz提到“校园性骚扰”有关的话题时,麦克风却突然被校方切断。
这时,她的演讲才进行了四分钟。
据Santa Rosa Press 报道,学校管理人员在Lulabel 所演讲内容与之前提交给他们的版本不一样时,就切断了她的麦克。
该校校长对华盛顿时报表示,此前学生提交过他们的演讲稿然后再按照审核过的内容进行练习,并且校方也警告过她们,如果他们(演讲学生)不按照稿子来,那么麦克风就会被切断。、
在麦克风被切断后,Lulabel Seitz被迫陷入了“失声”的状态。她试图大声喊出自己的演讲内容试图让台下学生听见,但一个人的声音,在偌大的露天会场中无法被听清。
尽管毕业学生在台下高呼“让她讲”,校方依然无动于衷。
最后,Lulabel 被迫中断这次演讲,并通过视频上传了完整版演讲视频。
在这一版视频中,Lulabel 提到了在学校中发生的性侵事件。她并没有指名道姓说出被指控人,只是隐晦提及,“甚至在我们的学校生活中,有些人为校园性骚扰的作恶者辩护,不让受害者发声。”
Lulabel Seitz也控诉了学校高层在侵犯她的言论自由,“并且还阻止所有毕业学生对这件事进行交流。”
她说:“学校对演讲稿的审查太严了,我想在那里揭露这件事儿实在是太难了。” “他们切断我的麦克,只是因为我说中了,他们害怕了。”
Lulabel Seitz随后接受了CBS电视台的采访。在采访中,她透露自己曾被其他学生性骚扰。在被骚扰后,她曾经向佩塔卢马学校高层报告了这件事儿,但校方采取了“冷处理”,既没有通报警方,也没有对涉事学生作出任何处分。
事件发酵后,校方仍然表示此事“无可奉告”。
“出于学生隐私考虑,我们不能也不该回应具体信息。我们只能说,在性侵问题引起我们的关注时,地方的执法机构具有初审管辖权,并且(这件事)由他们决定行动如何进行。”
美国学校对演讲学生做“消音”处理并不是孤例。去年怀俄明学区高中毕业生代表Peter Butera 同样在演讲时被掐了麦。
Peter Butera在演讲中主张道:校方没有给予学生会真正的权力,只把学生会当作了“组织学生聚会的委员会”。在被消音后,Peter的反应与Lulabel类似,他说“我说出对他们的看法,他们掐断麦克风的行为恰恰证明了我说的都是真的。”
在这一事件中,校方声称,之所以切断Peter的麦克是因为他发布了与审核过的演讲稿不同的内容。而Peter反唇相讥道:“如果我发表了赞扬学校的言论,我的麦克风就一定不会被消音。”
本次“演讲消音事件”,不但涉及言论表达自由,而且触及了美国校园中的一大“毒瘤”:性骚扰。
美国大学妇女协会(AAUW)曾在网上调查了1965名12-17岁的中学生(1002名女生和963名男生),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近50%都曾经被性骚扰过。
该协会研究主任、报告作者之一希尔(Catherine Hill)说,“它很普遍,几乎成为学校生活的一个正常部分。”
一名9年级的受访女生说,“因为我有很多朋友是男生,我被称作妓女。”一名8年级男生说,“他们散布谣言说我是同性恋,因为参加篮球队的活动。”
更加令人触目惊心的是,调查显示多数被性骚扰的学生都会选择假装什么都没发生;1/3的人试图为自己辩护或把这段经历当作笑话;1/4的人会阻止骚扰者;7%的人选择坐以待毙。
被骚扰的学生,或许是出于自责、或许是出于羞耻,最终都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
但她们,他们,任何性骚扰的受害者,不论性别,种族,年龄和宗教信仰,都不应该被人忽视。
Lulabel Seitz非常勇敢,她选择在众目睽睽之下打破沉默,揭开自己身上最为隐秘的一处疮疤。而她打破沉默的举动,却被校方“消音”了。
有人认为,言论自由并不是为所欲为,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对言论的边界也做出了限制,规定诽谤,挑衅,亵渎,色情等言论不受法律保护。但Lulabel在公开场合讲述自己的遭遇,真的不能被保护吗?也许有人认为,这种话应该放到一个更合适的场合去说,
但对于性侵和性骚扰的受害者来说,什么才是打破沉默的最理想场合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