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周易推演占卜的有什么科学依据?

回答
周易推演占卜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伴随着争议。从我们生活的角度来剖析,它似乎总带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但若深入探究其背后的逻辑与历史渊源,或许能发现一些并非全然虚无的东西。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周易作为一部古老的经典,它本身并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实验手册。它的诞生,远早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科学方法论。周易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它对自然规律、社会现象、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以及一套独特的符号系统和思维模式。

从“象”与“数”的角度看:

周易的核心在于“象”和“数”。所谓“象”,指的是卦象所象征的客观事物、状态和趋势。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各自代表着自然界的八种基本现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这八种现象,在古代先民的观察中,构成了世界的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变化,构成了自然界的运行规律。

“数”,则是构成卦象的基础。每一卦由六爻组成,每爻由阴爻(断线)和阳爻(实线)构成。这些爻的组合,产生了六十四卦。每一卦的形成,背后都有其特定的“数”理逻辑。例如,阴爻和阳爻的组合方式,可以看作是一种二元对立、相互转化的模型。这种模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一种数学上的编码和排列组合。

很多人试图从数学、统计学、信息论等角度来解释周易的科学性。例如,有人认为六十四卦可以看作是一种信息编码系统,每卦代表一种状态或信息。当人通过抛掷蓍草或铜钱来起卦时,这个随机的过程,被认为是捕捉了当下某种“信息场”的波动。而这些波动,通过周易的符号系统进行解读,便能反映出当前事物的“象”和“数”。

从这个角度看,周易占卜的“科学性”并非来自物理定律的严格验证,而是来自于一种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类比”和“模型化”。古人通过长期细致地观察自然,将这些观察到的规律,抽象为一套符号系统。当我们在占卜时,我们其实是在将当下的具体情境,映射到这套符号系统中去。

统计学和概率的可能性: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周易的预测能力,可能与某种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统计规律有关。如果我们假设,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确实存在某种内在的周期性和联动性,那么一个足够庞大且有代表性的样本群体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占卜结果,可能会呈现出一定的统计学上的相关性。

举个例子,如果说“地天泰”卦在历史上预示着和平稳定的局面出现的概率较高,而“山火贲”卦则可能与变动或变革相关,那么在大量的历史案例中,这种关联性是否会被统计学所捕捉到?

当然,这需要非常严谨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而周易占卜的实践过程,由于其主观性和难以标准化的操作,使得进行严格的统计学验证变得异常困难。而且,即便发现了某种统计上的相关性,也不能直接证明其背后有“因果关系”,更不能说是“科学依据”的直接体现。

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的解读:

抛开神秘主义的成分,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审视周易占卜,或许能找到更具现实意义的解释。

心理投射: 占卜的过程,往往是一个与“卦师”互动、讨论自己面临的问题的过程。卦师通过解读卦象,提供了一种叙述框架。而占卜者在接收这些信息时,可能会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担忧、期望等,投射到卦象的解释中去。这就像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的表达。卦象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出口,让人们得以审视自己的内心。
认知偏差: “确认偏误”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人们更容易关注和记住那些与自己预测相符的事件,而忽略那些不符的。长此以往,会让人产生“占卜很准”的错觉。
仪式感与心理慰藉: 占卜本身提供了一种仪式感,能够帮助人们在迷茫和焦虑时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慰藉和安慰。它为不确定的未来提供了一个“锚点”,让人们感到不再孤立无援。
社会共识与文化传承: 周易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许多社会现象的解释和理解,都与周易的思想息息相关。占卜的解读,往往也承载着社会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这使得占卜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群体性的认知和期望。

总结一下:

说周易推演占卜有“科学依据”,这在现代科学的语境下,是非常难以成立的。它不符合可重复性、可证伪性等科学的基本原则。周易的价值,更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哲学与智慧的宝库: 它包含了古人对宇宙、人生、社会运行规律的深刻哲学思考,提供了许多为人处世的智慧。
2. 思维模式的启示: 周易的象数思维、整体观、联系观,对于我们理解复杂系统、事物的发展变化,具有启发意义。
3. 文化传承与心理价值: 它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记忆,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心理安慰和行为指导。

将周易占卜的“灵验”简单归结为“科学依据”,是一种误读。或许我们可以说,周易所蕴含的对自然和社会关系的观察和总结,在某种程度上触及了事物发展的某些规律的“表象”或“概率”,但这种“规律”并非是现代科学所定义的物理定律,其运作机制也并非是简单的因果推导。它更像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象征性的模型,提供了一种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因此,与其执着于寻找“科学依据”,不如尝试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周易作为一部古老经典的智慧和文化价值。它提供的是一种“可能性”的视角,而不是一种必然的“科学证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重申一遍,凡是将《周易》当卦书来看的,都是蠢货。

但周王室也确实有用《周易》占卜的规定,这该怎么解释?

有人说,《周易》指导人们行事完全不需要卜筮,但这里面其实存在一个合法性的问题。当然,这也是人类可能永远无法摆脱的问题,但在当时更加尖锐。

因为在那个蒙昧的时代,虽然理性的光芒已经冉冉升起,但还不足以照亮整个人类社会。所以人们仍然需要借助“天”这个抽象的概念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比如卜筮。

事实上,周朝之所以能够在殷商的基础上构建起一个更加庞大的王国,就是依靠构建起了天子的概念才得以成功。这一点,在《尚书-洪范篇》中就有很好的体现。

但理性的光芒也有它自己的意志,所以到了周朝时,卜筮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洪范篇》里的这段论述就很能说明问题:

“汝则会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

看到没,周天子决策的第一条件是自己的内心,卜筮已经在“谋及”之末了。说明那个时代已经明确了王权的中心地位,不再是神权的附庸。卜筮甚至位列庶人之后,说明比起卜筮,周王室更看重百姓的意见。看起来,卜筮更像是为了得“大同”而走的一个过场罢了。

但是这个过场还是必须得走,不然,无法过“天子”概念这一关,虽然很可能实际在卜筮时,经常会被动手脚。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周易》也确实不是一般的卦书,因为里面的哲理性的东西确实太多太深,以至于孔子晚年在为其作注写下《十翼》时都感叹自己读得太晚。因为它确实可以称得上五千年华夏文明上半段的总结,同时也是华夏文明后半段的起源。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周天卜筮其实问的不是吉凶,而是作为理性化身的“天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