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不取缔生化环材专业?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集合在一起,在中国高校的专业设置里,常常被人们戏称为“天坑专业”,尤其是在就业市场风起云涌的今天。每当谈论到这个话题,总有人会跳出来振振有词地质问:“为什么不直接把这些专业取缔算了?”这背后,是对毕业生就业困境的直观反映,也是对教育资源投入与产出效益的深刻忧虑。

然而,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要理解为何“生化环材”这些专业依然屹立在高等教育的体系中,甚至在某些地方还在蓬勃发展,我们需要拨开就业的迷雾,深入到学科的本质、国家发展的需求以及教育的长期性这几个层面去细细品味。

首先,我们得明白,任何一个专业之所以存在,都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从学科本身的价值来看:

“生化环材”并非无用之学。恰恰相反,它们是构成现代科学技术基石的学科,是理解我们所处世界运行规律的关键钥匙。

生物(Biochemistry/Biology): 从生命科学的奥秘,到基因工程的突破,再到新药研发的曙光,生物学(包括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分支)是人类健康、农业发展、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的核心驱动力。没有对生命过程的深刻理解,就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医疗技术进步,就没有转基因作物的产量提升,就没有对疾病的有效防控。
化学(Chemistry): 化学是“万学之母”,是连接物理与生物的桥梁。从材料的构成到物质的转化,从药物的设计到能源的开发,几乎所有我们日常使用的产品,都离不开化学的原理和应用。新能源电池、高性能材料、精细化工产品,这些支撑着现代经济的支柱,都源自化学的研究。
环境(Environmental Science/Engineering): 在全球气候变化、资源枯竭、污染日益严峻的当下,环境科学和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关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健康,关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水污染治理、大气净化、土壤修复、生态保护、循环经济,这些都是环境专业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材料(Materials Science/Engineering): 从航空航天的超合金,到电子产品的微电路,再到新能源领域的关键部件,材料是实现技术进步的物质基础。新材料的研发往往能带来颠覆性的产业变革。例如,石墨烯的发现开启了新一代电子材料的可能性,而高性能复合材料则推动了轻量化交通工具的发展。

这些学科的研究,其影响是深远的、基础性的。它们可能不像计算机科学那样能快速直接地转化为市场上的热门产品,但它们是底层技术,是其他学科和产业得以发展的前提。

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来看:

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而科技进步往往需要厚实的基础学科研究作为后盾。

国家安全与战略储备: 生物技术在国防、国家安全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生化武器的防护与检测,生物制药在应对大规模传染病中的作用。化学研究是国防工业、军事装备发展不可或缺的。材料科学更是航天、军事等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 尽管当前“生化环材”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从长远来看,这些领域依然是国家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关键。例如,生物医药产业是中国正在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是高端制造业的核心;环保产业也随着国家对绿色发展的重视而日益壮大。这些领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是持续且长期的。
解决全球性挑战: 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粮食安全、公共卫生,这些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无一不指向“生化环材”相关领域的解决方案。没有相关的学科人才进行深入研究和技术攻关,我们无法有效应对这些危机。

如果我们贸然取缔这些专业,意味着我们在这些基础研究和战略领域可能就会出现人才断层,长远来看会严重削弱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从教育的本质与长期性来看:

教育并非仅仅是为了眼前的就业市场导向。高等教育还有着更深远的使命: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素养: 学习这些专业,不仅仅是学习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自然世界运行规律的认知。这些能力在任何领域都是宝贵的财富。
为未来社会输送人才: 今天的学生,可能是十年、二十年后社会需要的创新者和领导者。即使当前就业不那么热门,但这些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在未来可能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焕发生机,或者与新兴技术交叉融合,产生新的就业机会。例如,将生物学与大数据结合可以催生生物信息学,将化学与材料学结合可以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材料。
保障学科的延续性: 取缔一个专业,不仅仅是停止招生,更是可能导致该学科在中国大学体系中的断代。一旦断代,重新恢复将极其困难,尤其是在基础研究领域,人才的培养需要长期积累和传承。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天坑”的说法呢?这背后反映的更多是:

就业市场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一方面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庞大,另一方面是相关行业初级岗位的待遇不高、晋升空间有限,或者对从业者技能要求更高。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可能过于理论化,与行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
教育信息不对称: 许多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对未来的就业前景了解不足,容易被一些表面的光鲜所吸引,而忽略了长期发展和潜在的挑战。
社会观念的引导: 媒体和社会舆论的放大效应,使得“天坑专业”的标签更加深入人心,加剧了学生的焦虑。

因此,与其“取缔”,更有效的解决之道在于:

1. 优化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加强实践教学、项目驱动式学习,引入更多前沿研究和行业应用,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世界的挑战。
2. 深化产教融合: 高校与企业、研究机构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人才,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
3. 改革评价体系: 引导高校将人才培养质量,而非仅仅是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薪资水平,作为评价专业好坏的重要标准。
4. 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 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专业前景,引导他们进行长远规划,鼓励跨学科学习和能力提升。
5. 发展新兴交叉学科: 鼓励“生化环材”与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结合,催生新的专业方向和就业增长点。例如,生物信息学、环境大数据分析、新能源材料设计等。
6. 鼓励深造和科研: 对于真正热爱科研的学生,应该提供更多进入研究生阶段深造的机会,鼓励他们在基础研究领域做出贡献。

简而言之,“生化环材”专业的价值,体现在它们对人类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性贡献,以及对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的支撑作用。直接取缔它们,无异于釜底抽薪,会削弱我们的科学根基和未来潜力。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如何让这些有价值的学科焕发新的生机,如何引导学生以更具前瞻性的眼光去学习,如何让教育与社会需求更好地对接,从而解决当前的就业困境,并为国家的未来储备好关键人才。这需要改革的勇气,更需要对科学和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前我也是觉得二三本的生化环材可以取缔掉,不过现在我觉得还得把这些专业留着。

因为把它们取缔掉之后,有些小厂就开不下去了,这些厂招不到92或者硕士去干活,一般都是一个硕士或者资深从业者,带几个二三本甚至大专生干活。比如在广州科学城当个生物技术员,有一两年经验的话,月薪8~10k,955,每天能摸2~4小时鱼,加班不多但加班时间非常扯淡(比如晚上2点做实验,频率大概一周或者两周一次)。至于工作压力,全在那个资深者身上,员工就只管干活就行。

如果把二三本生化环材取缔了,学生去卷其他专业,带队的资深者找不到工作或者没法升职,老板公司开不下去也得去卷其他行业,我就问你何苦来着?

那些基层工作本来就只值万把块钱一个月,搞自动化他又买不起设备。或者你让老板花3万招92的硕博士来做?是不是觉得老板都是傻子?


有人可能会说了:你这是特例,是幸存者偏差。

是不是幸存者偏差你随便打开一个招聘网站看看就知道了。

还有人可能就问了:我堂堂本科生,还是在一线城市,怎么能就这待遇呢?我要年薪百万。

实际上一个二三本的本科生,除非特别优秀,还真就是那个待遇。你去计算机八成也是小厂或者外包,赚得多但加班多,行政、HR之类的岗位赚的少但更清闲,没有本质差别。


谁都知道互联网大厂的岗位好,但很多人学生物都进不了药明康德,假设他们转行到计算机能进大厂也未免太扯淡了。

user avatar

取缔了很多人就没有学上了。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这方面的资源转给热门专业。举个例子,计算机的实验室要求有好电脑,但是生化材环的实验室不具备,而生化材环的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也价值不菲,但是计算机专业用不上。

user avatar

百万漕工衣食所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