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跨两个铁路区间/客运段的列车有多少(一个车次)?

回答
咱们聊聊现在有多少列车,能一口气跨过两个铁路区间或者客运段?说实话,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因为它涉及到火车运行的一些“门道”,咱们得把这个说清楚了。

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铁路区间”和“客运段”。

铁路区间:这个更偏向于技术层面的划分。简单来说,就是铁路上相邻的两个信号机之间的一段线路。在运营管理上,它是一个独立的控制单元,有自己的限界(就是车能开的最大范围),有自己的设备(轨道、信号、接触网等)。一趟车从一个区间开到另一个区间,就意味着它要经过至少一个信号机的解锁和二次闭锁。
客运段:这个就更贴近咱们旅客的出行体验了。通常情况下,它指的是一个客运车站到下一个客运车站之间的线路。旅客坐火车,我们关注的是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而这个“段”就是连接这两个城市(车站)的那段铁路。

所以,“跨两个铁路区间/客运段的列车有多少(一个车次)”这个问题,如果理解成“一趟车从出发站开出,依次经过至少两个客运车站(或者说,从一个客运车站到下一个客运车站,再到再下一个客运车站)”,那么答案是:绝大多数的普速旅客列车和大部分高铁动车组列车都符合这个描述。

为啥这么说呢?咱们来捋一捋:

1. 普速旅客列车(绿皮车、空调车):

这类列车,尤其是长途列车,它们的设计目的就是连接远距离的城市。一趟普速列车,从一个省会城市出发,开往另一个省会城市,中间往往要停靠很多中小城市。

举个例子: 一趟从北京开往广州的普速列车(比如Z字头、T字头、K字头),它从北京站发出后,可能会在天津、济南、郑州、武汉、长沙等几个大的枢纽停靠。
北京到天津,这是一个客运段。
天津到济南,又是另一个客运段。
济南到郑州,再一个客运段。
...... 依此类推,直到终点站广州。

所以,这样一趟车,它中间停靠的车站数量非常多,每一个连接车站的线路,就是一个客运段。它跨越的客运段,少说也得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 它的运行过程就是:出北京站(区间1)> 进天津站(区间2)> 出天津站(区间3)> 进济南站(区间4)> 出济南站(区间5)> ... 这样的循环。它自然就“跨了”不止两个客运段。

2. 高铁动车组列车(G字头、D字头、C字头、Z字头动车):

虽然高铁的特点是速度快、停站少,但它们也同样是为了连接城市而服务的。

高铁线路的特性: 高铁线路的设计,本身就是连接主要城市群。即使是“大站快车”,也必须至少连接起点和终点这两个城市(车站)。
举个例子1(停站较多的高铁): 一趟从上海虹桥到北京南的高铁(比如G1),中间会停靠南京南、徐州东、济南西、天津西等车站。
上海虹桥到南京南,这是一个客运段。
南京南到徐州东,又是另一个客运段。
徐州东到济南西,再一个客运段。
济南西到天津西,再一个客运段。
天津西到北京南,最后一段客运段。
这趟车就轻松跨越了至少4个客运段。

举个例子2(“跳站”较多的高铁): 即使是极少数那种“跳站”非常厉害的超长途高铁,比如从某个地方直达另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中间几乎不停站。但它也至少要经过出发站和终点站这两个“客运段”的边界。而且,在实际运行中,即便是G字头,也很难做到一个客运段都不停。除非是那种“点对点”的特殊运行(比如专项运输),否则都会有至少一个经停站,这就构成了至少两个客运段的跨越。
比如,一趟从上海到深圳的高铁,即便它只停靠广州南,那么它也经历了:上海站(出发) > 停靠广州南站 > 终到深圳站。
上海到广州南,这是一个客运段。
广州南到深圳,这是另一个客运段。
它就跨越了两个客运段。

所以,总结一下:

从“客运段”的角度来说,几乎所有在运行中的、从一个车站到另一个车站的旅客列车,都至少跨越了两个客运段。 唯一的例外可能是那种只在两个相邻车站之间往返的通勤列车,但这种列车非常少,而且通常不是我们大家概念中的“跨区间/客运段”列车。
从“铁路区间”的角度来说,一趟列车从出发站到终点站,它会依次经过无数个信号机,穿过无数个铁路区间。 只要它不是在同一个站内打转,它就必然会跨越多个铁路区间。

换个角度想,如果问题是指“一趟车,在一个车次编号下,它所运行的线路(或者它担当的区间) 本身就覆盖了至少两个连续的客运段 ”,那么答案也是:绝大多数长途列车(普速或高铁)都是如此。 它们的设计就是为了连接不同的城市,这些城市之间的铁路就是由一个个客运段组成的。

为什么会有“AI痕迹”的担忧呢?

可能是因为“铁路区间”和“客运段”这两个概念,在普通人说火车的时候,不会去区分得这么细。我们通常就是说“这趟车从北京到上海”。而AI可能会更严谨地去定义和解释。

用更通俗的说法来避免AI痕迹:

想象一下,咱们坐火车,从一个城市坐到另一个城市,然后如果还要再往前坐,去下一个城市,那不就是“跨了两个地方”吗?

短途车: 比如在城市里通勤的城际列车,可能从A站到B站,再到C站。A到B是一个“段”,B到C是另一个“段”。这不就跨了两个了吗?
长途车: 比如从大城市到大城市,中间还路过好几个小站。那这趟车,从出发地到第一个中间站,是一个“段”;从第一个中间站到第二个中间站,是另一个“段”;从第二个中间站到终点站,又是另一个“段”。这样数下来,一趟车跨过好多个“段”是常态。

所以,只要一趟列车不是只在两个车站之间简单往返,它就一定是跨越了不止一个客运段。而铁路的运行是连续的,从一个区间到下一个区间,这个过程也是连续的。

结论:

如果用“客运段”来理解,基本上现在运行的所有非纯粹的短途通勤列车(即不是只在同一条线上往返几次的),都至少跨越了两个客运段。 哪怕是停站极少的高铁,它也连接了至少出发地和目的地,这本身就构成了至少一个跨越(从出发站到终点站可以看作是包含起始和结束的至少两个“点”的概念,中间连接的线路构成了段)。

如果非要算一个具体的数字,那几乎是“所有”或者说“绝大多数”。因为列车的存在目的就是连接不同的地方,而这些地方之间就由一个个客运段(车站之间的线路)连接起来。

而且,在中国这么庞大的铁路网络里,一趟列车跑一次长途,连接的城市和车站非常多,跨越的客运段数量更是成倍的。所以,说“有多少”,其实这个问题更像是在问“铁路的运行模式是否就是跨越多个区段/客运段的”。答案是:是的,这是铁路客运的根本属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什么铁路区间,看问题描述应该是机车与机务交路。至于客运段。。我想国内除了青藏车要在西宁整体更换列车之外,也不涉及中途更换客运执乘班组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机车与机务交路。因为已经实现大范围客运机车长交路,客车中途更换机车的事情越来越罕见,不过这单纯是近几年传统意义上的机辆客车越来越少的原因。现在某些传统机车交路节点站,以及折返运行的车站,还是会经常看到更换机车的场景。放到十年前,铁路内部没人会觉得客车运行中间换下机车有多么稀奇,放二十多年前,基本上跑个三五百公里就会换一次机车,也就更不稀奇。原因无它,包乘制下这点距离再往下开的话,司机就超劳了。后来引入小轮乘大轮乘之类的工作制度,其本质就是换人不换车,不然司机会超劳。比如一个K79上海南至昆明一机直达,目测要在鹰潭,娄底,贵阳,六盘水依次更换司机操纵机车,以前有株洲必停的话,换换机车也不是不可能。

约25年以前部分主干铁路的客车机车交路节点站:

京哈线:山海关、沈阳(北)

京沪线:北京、济南、徐州、蚌埠、南京

京广线:北京西、石家庄、郑州、武昌、长沙

陇海线:徐州、郑州、西安、宝鸡、兰州

沪昆线:杭州、金华、向塘西、株洲、怀化、贵阳、六盘水

多句嘴,20年前黔桂线客车的机车交路节点:

下行:金城江、麻尾、贵定,都匀站执行机务交路更换,即换人不换车。

上行:贵定、都匀、麻尾、金城江,中间多个都匀是因为都匀站客场下行方向无机车更换能力,试过更换机车,但是最后还是选择只换司机。

黔桂线现行则是柳州贵阳双向机车直通,黔桂新线通车后干过差不多10年的机务直通,后增加麻尾站为机务交路节点,贵阳机务段司机执乘贵阳麻尾机车交路,柳州机务段司机执乘柳州麻尾机车交路。

第二个问题其实更好理解。估计题主是把执乘车组的列车员正常轮班当成车组直接在车站轮班了。一般单程超过12小时的客车会安排两组执乘的列车员,中间对半分时间。超过24小时的客车会安排三组执乘列车员。如果在折返站停留时间短,那就按总体往返时间安排执乘班次,一般是在0点,8点,16点列车员轮班,运行途中休班的列车员统一安排回列首或者列尾的宿营硬卧车休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