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来,很多外界声音认为粉丝群体的变化,根源是新一代人的主张,和互联网工具结合的产物。
窃不以为然。
我倒认为改变的根源出在供给侧,也就是艺人培育模式在资本牵制下先行做出的改变,才导致粉丝群体的观念随之改变。
偶像艺人是资本喂起来的工具人,这点没有疑义吧?有颜有才华是好胚子,资本打磨才能琢玉成器。没资本包装宣发推力造势,就没有明星出道这么一说。
以前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这一点从本质上古往今来就没变过。一千年前的青楼头牌,也得靠鸨儿一张嘴吹出来,还得下大本钱学弹曲儿念词儿,再配上一身当得起花魁的行头,才算合格的能下金蛋的鸡。
四大天王时代,往本质了说,艺人宣发模式跟上边说的古代没有任何区别,而且是这种模式势头最盛的时代。
古代一个鸨儿嗓门在大,也喊不出个巨型声浪,让临安最有名的优伶花名传到西凉。
但四大天王时代可以。因为内个年代鸨儿的工具升级了,不再是一副大嗓门,而是电视报纸和杂志。
这些传媒工具,能最完美的做到“让你听见的都是他们想让你听见的”这件事。
电视时代,是传媒工具单向,且声量最大的时代。
这种时代极其容易造神。
因此他们让你知道郭天王跳舞跳得好,你能知道,他们不让你知道郭天王某次跳舞裤裆裂了,你就不知道。
他们让你知道学友哥嗓子好,你能知道,他们不让你知道学友哥演唱会嗓子唱劈了,你就不知道。
辣么,既然可以做到捧一个红一个,那就做专精吧!
也就是说,当年所有的艺人,作为会下金蛋的鸡,其生育年龄是非常长久的,资本愿意全部资源倾斜在个别人身上,造势一两年,红了,能反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作为艺人本身,当年的商业环境对他们是非常安全的,没必要急功近利把名声搞坏了,毕竟演艺生涯能走一辈子呐。
但今天环境变了。
互联网时代,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钱也不能投在一个练习生身上。
假如说四大天王时代可以用十亿捧红一个人,今天的资本更倾向于用十亿铸出来一个所谓什么什么亚洲天团,把每个人都推到台前,但绝不喂太饱,让天团成员之间互相竞争,台上吸金能力和台下自我约束能力全凭自己,能者继续上,把自己玩砸了的活该倒霉,半点资源不再投入,几个月内淡出公众视野。
养蛊就是这么回事。
而从当代的艺人角度,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由于什么陈年老账他们会被什么样的人锤,今天大明星明天谪为路人绝对不是不可能发生。
因此,艺人群体也就没有了四大天王时代的平稳心态,一边做好自我包装,一边倾尽全力吸金买量,也属于互联网时代催生出来的必然结果。
说穿了吧,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有发言机会,艺人也不可能是完人,光鲜外表下指不定哪天被个无名路人就刨出来一大堆尽头巴脑猪下水的事儿来……
那么,造神是不可能造神的,艺人们神格已然不再,且惶恐重重,于是他们选择做一个尽快富裕的凡人。
从娱乐圈也是一个工作的角度看,这种心态和你我都想少年得志然后40岁财务自由赶紧退隐江湖的心态……何其相像。
互联网时代的每一天,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会社会性死亡。
因此,一人也好你我也罢,整日价努力吸金,无非都盼着社死内天,有一大堆钱陪自己厚葬罢了。
整体来看
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使公众人物的生存空间比任何一个时代都变得狭小,光辉闪耀的时间变得更短促。
上边这个科技进步的时代特性,倒逼资本对于娱乐圈或者其它任何圈的投资意向,发生了质的改变。
资本变脸,使艺人们的从业危机感变重。
危机感则迫使他们必须使劲吸金,否则今天你是流量,明天被锤个流氓的事,后天就是流星一颗,一闪之后再无光芒。
使劲吸金的手段,则必然是从粉丝群体身上,使尽解数让大家氪金。
这些变化看似匪夷所思,但结合技术进步和资本转性来看,实则是水到渠成。
人常说资本异化人心,那么资本又是被什么异化?
资本一直被科技发展异化着。
想透了吧!艺人和背后的团队,他们努力吸金的目的,和希望早日财务自由退休的我们,没差。
只不过我们在市井里追求财富,不显山露水;他们在镁光灯聚焦处追求财富,众目睽睽。
我们追求财富之路偏重创造;他们追求财富之路偏重收割。
所以他们似乎看起来,似乎有点讨厌。
其实,换一个角度看,他们何尝不是朝不保夕的可怜人。
再其实,我们比他们更可怜一百倍。
现在的饭圈也就是骂骂街,做做数据,买买礼物,看个演唱会,仅此而已。
当年的饭圈是闹到要自己死或者让对家去死的(物理意义)。
至于现在什么抢番,站C位,艳压,吹努力敬业,这都是港台娱乐圈8、90年代玩腻的那一套,真的没什么新鲜的
显然是一代不如一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