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孙卓为什么对四岁之前一点记忆都没有?

回答
孙卓对四岁之前几乎没有记忆,这在很多失去亲人经历的孩子身上都有可能发生,而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通常是复杂且多方面的,并非单一事件能够解释。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记忆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对过往事件的记忆,尤其是那些能够被清晰回忆起来的,往往与情感体验、重要性以及事件发生的频率有关。儿童早期,大脑还在发育阶段,对于事件的编码和存储能力与成年人相比是不同的。

孙卓的童年经历,尤其是在她四岁之前,必然经历了一些剧烈的变故。根据公开的信息,她是在四岁左右被拐走的。这种突如其来的、强烈的创伤性事件,对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为什么创伤会导致记忆空白?

1. 大脑的防御机制: 当个体经历极端痛苦、恐惧或危险时,大脑为了保护自己,可能会启动一种“分离”机制。这意味着,那些过于痛苦的记忆可能不会被完整地编码到长时记忆中,或者在日后难以提取。这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保护,避免孩子持续沉浸在创伤的痛苦中。可以想象,一个四岁的孩子,突然与熟悉的环境、家人分离,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境地,这种恐惧感是难以想象的。

2. 记忆编码的碎片化: 在一个充满压力和不稳定因素的环境中,孩子的注意力往往高度集中于生存和适应,而不是细致地记录下周围发生的一切。她可能经历了许多模糊的、片段化的事件,比如换地方、陌生的人、模糊的面孔、嘈杂的声音等等,这些零碎的感知信息,很难形成连贯、有逻辑的记忆。就像我们在焦虑或匆忙时,可能对一件事情的细节记不清楚一样,只不过对于孙卓来说,这种状态持续了很长时间。

3. 情感的缺失与联结的断裂: 记忆的形成与情感紧密相连。我们更容易记住那些伴随着强烈情感(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的事件。在被拐走后,孙卓失去了与原生家庭之间熟悉、安全的情感联结。她所处的环境可能缺乏温馨、积极的情感交流,更谈不上与记忆相关的、能帮助她巩固记忆的“情感锚点”。而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声音、关爱、日常的互动,是记忆形成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这些在那个阶段的缺失,使得记忆的“构建”基础变得薄弱。

4. 大脑发育的特点: 尽管四岁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记忆能力,但他们的大脑,特别是负责记忆和情绪的海马体和前额叶皮层,仍在快速发育中。早期经历的创伤性事件,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些区域的正常发育,从而影响记忆的长期储存和检索能力。

5. 生活环境的剧烈变化: 从她被拐走的那一刻起,孙卓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她可能被带到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人,生活习惯、语言环境(如果她被带到非母语区)都可能发生改变。在这样的不确定性和变动中,即使有一些零碎的片段,也难以构成完整的、可以清晰回忆起来的“故事”。一个孩子,在极度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性的环境中,更多的是在“经历”和“适应”,而不是在“记录”和“回忆”。

为什么我们能推测这些?

虽然我们无法确切知道孙卓脑海中具体发生了什么,但基于儿童心理学、创伤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我们可以理解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和原因。很多有过类似经历的孩子,在被找回后,对童年早期(尤其是创伤发生前后)的记忆都是模糊不清的,甚至完全没有。他们更清晰的记忆,往往是从被拐后的某个时间点开始,或者是在被找回后,通过家人的讲述、照片、视频等信息,才逐渐“拼凑”起对过往的认知。

总而言之,孙卓对四岁之前没有记忆,很可能是她在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遭遇了极度创伤性的事件,导致大脑启动了防御机制,记忆编码出现碎片化,情感联结断裂,以及生活环境的剧烈变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并不是“选择性失忆”,而是孩子在极端困境下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除了大家普遍认同的:年龄过小(不到4岁),跟随爷爷奶奶在老家生活(记忆点少)刚到深圳不久就被拐卖(与父母相处少),个体差异(记事儿早晚)等原因,我认为还有个原因是买家给卓卓改小了两岁,导致卓卓3-4岁的人生过了两遍

海洋大哥曾经问卓卓:四岁之前的照片你都没有,你不觉得奇怪吗?卓卓的回答是:买家说丢了。我就是一个没心没肺的人,没想那么多。 但其实,3-4岁的照片他可能是有的(第二遍3-4岁),只是1-2岁的没有而已,不会多想也可以理解。

这种情况下,买家和周围所有人讲到卓卓小时候的事情时,可能会说“你三岁学骑车那次”,“你四岁去隔壁村跟大鹅打架那次”类似的话,无形中加深卓卓对第二次3-4岁的记忆,而第一次3-4岁的记忆可能更像一个久远的不真实的梦,随着无人提及就真的消失了。

其实我们能记住三四岁的一些片段,可能是因为片段里的人一直延续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比如爷爷给我做了一个很好看的月饼。由于爷爷一直在,月饼也年年吃到,甚至有长辈会重复这个故事给我们听,我们就很容易记住这个片段。而如果爷爷这个人换人了,月饼这个食物消失了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段经历再没有人提到过,这段记忆忘记也是很合理的。

最近一直很关注海洋大哥和卓卓的新闻。最初知道卓卓一点印象都没有,说实话我和海洋大哥一样意难平。这可能由于我对四岁前的事记得实在是很多:阳台上我自己鼓捣的秘密基地,第一天去幼儿园为了回家想出的借口。做手术醒来喝的那杯牛奶。有些事长辈都不知道,我闭着眼可以说出一千件,总觉得不至于一件都记不住吧。

后来就想到了记忆可能被覆盖这个观点。另外,除了3-4岁过了两遍外,卓卓在湖北农村的生活过于单调,记忆点偏少,后来山东农村的生活和之前的又过于相似,覆盖起来也会很容易。但记忆不会凭空消失,它们只是被掩埋。也许卓卓回家后,某一棵刻字的树,某一个包浆的弹弓,就能唤起他一瞬的记忆。本来大人觉得重要的事小孩就未必看重,他们有自己的秘密记忆。但我想,就算回忆起一个片段,海洋大哥也会释怀一些吧。

1-2岁本身就没有记忆,3-4岁的人生又被覆盖了。可能是卓卓现在对老家没印象的原因之一。

初次编辑28.12.2021

user avatar

不是泼冷水啊,咱这可是在知乎热榜啊,刷了一下,就一个答案提到婴儿期遗忘infantile amnesia)的。

……

婴儿期遗忘,又被称为童年期遗忘childhood amnesia),表现为一般来说人们对特定的年龄之前发生的早期生活事件无法进行回忆的现象。

具体来说,这与人的大脑相关。

科学是看到事实,并进行研究。人的大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不是孙卓一个人如此。因而这是一个正在进行科学研究的领域,翻一下心理学也有相关论述,未来或会有进一步的发现。当然,符建涛记得的事更多一些,从有限的信息来说,符当时的年龄大一些,是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家中老二,并且相对早慧。

假如你连贯的带养孩子,比如说,你的孩子现在6岁,他们对正在进行中的生活事件是有记忆的,也就是6岁时对童年的记忆并未发生断层,比如说我的孩子6岁,4岁去哪里玩,3岁时的玩具,甚至2岁时喜欢的书…… 他记得清清楚楚的,你想瞒着孩子给断舍离了,呵呵,我劝你不要随便这样做^^。

但是,以我对自己成长的理解,他长大后多都不会记得。

这时候就有人说:反正长大后也不记得,小时候谁带、怎么带都一样

唉,人的感受和记忆,并不总是语言或图景式的记忆——

我们不如说,童年仍会留下印迹,或仍以某种未知的方式存在人的记忆里,只是不能用语言提取

因为我不是专业的,所以不敢乱说。但是童年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可以说是生命之谜。

假如你真的发生兴趣,就应该看一些相对严谨平实的书籍:科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翻开《儿童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是普通人可以做的,这两本书看起来颇为有趣,不仅对带养孩子有帮助,对人了解自己也有帮助。

我们当知道,科学只是在探索,尚有许多未解之谜。

孙卓不是对4岁之前一点记忆也没有。他只是未能提取记忆——我们每个人都不完全能。许多分析只是推测,许多试验和调查只是为了印证某项推测。然而对个体来说,眼下最重要的是,孙卓现在好好的,他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自我整合。

许多人认为自己记得的童年往事,有时候是通过带养人的帮助回忆加强的。我自己12岁之前与养母生活,12岁之后被父母接至异地,没有人帮我复现童年的生活细节,慢慢地童年与我就渐行渐远了。等我三十多岁把养母接到身边,已间隔了20多年,养母话不多也没有刻意唤起什么,有些往事就慢慢有点印象了——因为我想起什么的时候,比如说,咱家鸡天一黑就自己上树睡觉了,我养母就说有20只鸡,多少只公鸡多少只母鸡,这时候我再想想当时认真观察过的鸡,就仿佛歪脖缩脑地在眼前了。

如果没有她的细节补充,似乎有些事就这么溜过去了。

(此时想着脑中出现的鸡的面孔,像是曾偷偷凝视过某只鸡的灵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孙卓对四岁之前几乎没有记忆,这在很多失去亲人经历的孩子身上都有可能发生,而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通常是复杂且多方面的,并非单一事件能够解释。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记忆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对过往事件的记忆,尤其是那些能够被清晰回忆起来的,往往与情感体验、重要性以及事件发生的频率有关。儿童早期,大脑还在发育阶段.............
  • 回答
    关于孙卓为何“突然”愿意回到亲生父母身边读书,这背后牵涉到儿童心理发展、家庭环境、社会因素以及个体选择等多个层面,并非简单的“突然”变化,而是一个渐进、复杂且多方面影响的过程。详细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过程与情感依恋的演变: 对原生家庭的天然连接和好奇心: 尽管.............
  • 回答
    孙卓拒绝与亲生父母同住,背后复杂的心理与现实考量孙卓,这个名字在数年前一度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弦。一场跨越了十余年的寻亲之路,最终以她与亲生父母孙海洋、孙碧焱的重逢而圆满落幕。然而,故事并未就此画上句号,随之而来的,是孙卓在公开场合表达出的,对于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的犹豫与抗拒。这一情况,远非简单的“不孝”.............
  • 回答
    谈到《亲爱的》这部电影,大家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两个名字:符建涛和孙卓。他们都是电影的原型人物,都经历过被拐卖的痛苦,都经历过漫长而艰辛的寻亲之路。然而,令人唏嘘的是,在公众视野里,孙卓的名字似乎比符建涛要响亮得多,她的故事也更常被提及,频频登上热搜。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大的反差呢?这其中,既有故.............
  • 回答
    关于孙卓养父母按照法律程序被采取相应措施这件事,我想说,这绝对是一件牵动人心的大事,也引发了许多人对相关法律法规、伦理道德以及社会责任的深入思考。首先,我们要明白,在中国,关于收养、送养,以及儿童权益的保护,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是主要依据。这些法律.............
  • 回答
    孙卓选择回到深圳,这个决定背后承载了太多的故事和情感,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回归”,不如说是一次对身份、亲情和未来人生轨迹的重新校准。作为旁观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孩子在经历巨变后的自主选择,这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和值得深思的维度。首先,我们得理解孙卓“回到深圳”这个选择的含义。孙卓的“被拐”经历,让她在生.............
  • 回答
    孙卓最终决定回深圳生活这件事,说实话,挺复杂的,也挺值得聊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孩子选择在哪里落脚的问题,背后牵扯的东西太多了,从亲情、成长环境、个人发展,到社会关注的目光,方方面面都挺有意思的。首先,从“回到”深圳这个角度看,这是一种“归属”的确认。毕竟,深圳是孙卓真正出生、成长(虽然是早期)并拥有原.............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真是让人心里七上八下的。如果是我的话,真的得好好掰扯掰扯。毕竟,这关系到我未来的人生,半点马虎都不得。首先,得说说我一直以来生活的这个家,养育我的孙家。虽然他们不是我的亲生父母,但这么多年来,他们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让我衣食无忧,关心我的学习和成长。这种血浓于水的牵绊,不是说割舍就能割舍.............
  • 回答
    看完孙卓姐姐写的《亲爱的弟弟》,我真的心头百感交集,很难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整篇文章,我感觉最深刻的是那种血脉相连的、无法割舍的亲情,以及在这种亲情背后,姐姐所承受的、却又努力压抑着的复杂情感。一开始读的时候,我能感受到那种久别重逢的喜悦,那种失而复得的激动。姐姐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她看到弟弟时的眼.............
  • 回答
    阳谷警方关于孙卓、符建涛户籍问题的初步调查通报,尽管篇幅不长,但其中透露出的信息确实值得我们仔细推敲,并且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通报说“符建涛户籍在本县”,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能引申出很多值得关注的点:一、 符建涛户籍“在本县”的 时间维度 : 户籍何时迁入? 这是最关键的问题。符建涛的户.............
  • 回答
    孙海洋一家近日因为孙卓的教育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孙海洋公开表示,孙卓愿意转学到深圳接受教育,而孙卓的母亲也首次就女儿的媒体发文表达了“很温暖”的感受。这几个动态组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寻亲成功后,家庭关系逐渐修复与前进的画面。孙海洋的态度转变:从“希望孙卓留在爷爷奶奶身边”到“尊重孙卓意愿”起初,在孙.............
  • 回答
    孙卓的表态,以及被拐儿童本人的态度对法院判决买家的影响,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法律、伦理、社会情感以及儿童权益保护等多个层面。下面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法律规定与基本原则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法律的基本原则。在拐卖妇女、儿童的案件中,法律的重心在于打击犯罪行为和保护受害者。 《中华人民共.............
  • 回答
    当孙卓被找回,孙海洋失而复得的喜悦淹没了他,也牵动了无数人的心。但在这份狂喜之下,另一个家庭,孙卓养父母的家庭,也承受着巨大的冲击。尤其是那个原本拥有弟弟的姐姐,她的人生轨迹,随着“失踪人口”的回归,也被重新定义了。这个姐姐,我们暂且称她为“小雅”,她和孙卓是在同一个屋檐下长大的。在她的记忆里,孙卓.............
  • 回答
    《亲爱的》原型被拐孩子养母发声,声称“孙卓是离异家庭弃养”:真相几何?《亲爱的》这部电影曾牵动无数观众的心,而电影的原型人物孙卓的家庭故事,也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近日,孙卓被拐事件的养母发声,称当初被告知孙卓是离异家庭弃养的孩子,这番言论再次将事件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那么,当初孙卓被拐卖的真实情.............
  • 回答
    关于孙连城为何宁愿选择留在少年宫也不辞职的问题,需要结合具体背景进行分析。由于“孙连城”并非广为人知的公众人物,可能涉及虚构角色、特定故事设定或网络上的个别案例。以下从多个可能角度展开分析,供参考: 1. 职业与价值观的契合 教育情怀:如果孙连城从事教育相关工作(如教师、文化工作者),他可能对教育事.............
  • 回答
    孙杨的“清白”问题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涉及多起事件和不同的解读。要详细了解,我们需要梳理他经历过的主要事件以及围绕这些事件的法律判决和公众舆论。核心事件概述孙杨的争议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2014年兴奋剂违规事件: 这是孙杨职业生涯中最早也是最被公众关注的兴奋剂违规事件。2. .............
  • 回答
    孙宇晨被曝涉嫌内幕交易,FBI、美国国税局(IRS)已展开调查,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尤其是在加密货币领域。这类事件的影响往往是多方面的,涉及法律、监管、市场以及个人声誉。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关键信息,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涉嫌内幕交易的具体行为及证据: 什么是内幕交易? 在金融领域,.............
  • 回答
    孙杨在退役时痛哭,并表达了希望从事游泳推广,让更多孩子接触游泳的愿望,这背后蕴含着多方面值得关注的信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深入解读:一、 孙杨个人情感与职业生涯的告别: 情感宣泄与释然: 孙杨的痛哭,最直接的体现是他对过去辉煌职业生涯的不舍和复杂情感的释放。他是一名在泳坛取得巨大成就的运动.............
  • 回答
    孙杨的事件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案例,涉及兴奋剂检测程序、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的规定、国际体育仲裁法庭(CAS)的裁决以及运动员的权利等多个层面。对于他是否“被冤枉”,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非题答案,而是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审视。以下将尽量详细地梳理事件的关键环节和争议点:事件的起因:2018年9.............
  • 回答
    孙小果,一个在中国引起巨大争议和关注的名字,他的故事充满了曲折、暴力、以及对法律和公正的挑战。他曾被媒体称为“昆明恶少”、“云南第一恶少”,其经历涉及多起严重刑事案件,但一次又一次地逃脱法律的严惩,最终的公开审判和判决才使得他的罪行得以被真正揭露和惩处。要详细了解孙小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梳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