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许多同学这样度过了年轻岁月,过去都说我们活的糙,现在似乎可以升级为极简主义?
黑白地带多过灰色地带。
读书的时候真的在读书,打游戏的时候真的就在打游戏,和朋友聚会的时候真的就在聊天和交心,陪爸爸妈妈老公女友的时候真的就是用心关爱和倾听,发呆的时候就全身心放空只和自己相处。
我们内心的纷扰在于我们在做A的时候担心B,在做B的时候憧憬C。这样无数交织和循环的灰色地带是生活复杂的源泉。
之前在法国,现在在北美念书,常常就被这里的同龄人震惊,他们做的事情很多,每天要疯狂地拼命地玩,要挥汗如雨的运动,要和女朋友相处,但是转换到学习的时候,就像按一个开关,切换模式。你可以脑中清晰地画出他们的时间表。但是反观自己的时间,好像混混沌沌说不出来干了些什么。
极简应该不在于拥有很少的用品,很节制的人际圈,很精练的生活理念。没有那么多对于自己的限制。极简在于每一段你消逝的时光,都被明确(不是正确)和快乐的使用了。
1,年过三十,平心而论条件其实也不算差,但是打死不找妹子,因为怕麻烦。
2,尽可能少吃东西,只喝一种饮料(零度可口可乐)。这个是被逼的,因为要减肥……
3,衣服只买基本款。最近从优衣库切换到了凡客。
4,人际关系简单,朋友少,话也不多。
5,除了看球,几乎不看电视、电影、综艺。非诚勿扰爸爸去哪儿琅琊榜都是啥?
6,知乎答案尽可能短。
PS:倒也不是极懒,我现在每周爬一次紫金山,400米高。目测比90%的人快。
一个从98kg瘦到74kg的人不像是一个懒癌患者。。
就问你够不够极简
“极简主义”一词,如今越发受人关注。
很多人往往一看到“少就是多”这样的词,就忍不住地点头表示赞同。
然后便拿出自己的手机,看着上面无用的APP删删删;打开自己的衣橱,看着里面陈旧的衣服扔扔扔。
进而,寻视自己各种各样的东西,想着还有啥能丢掉的。
但是,这就是“极简主义”了么?
所谓的“极简”,到底要“极”到怎样一个程度?
是不是我搬家,在毛坯房里,支上一张木板床,就叫“极简”了呢?
显然,这是很荒谬的。
当我们看到那些极简风格的场景与生活时,我们一定要提醒自己,那些让我们心驰神往的,并不是什么“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
而是这种方式背后的,那种生活上的——品质感。
“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并非目的,它只是我们在追求生活品质感的过程中,一种自然而然形成的结果。
我们买了一件自己喜欢但又有些贵的衣服,我们感受到了它的不一样,再回去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廉价的衣服,我们就有了不一样的心思——
“我以后不能再买这些了,宁可少买几件,也要买自己心仪的。”
等时间久了,别人看到我们衣橱内“少而精”的样子,会感慨“这就是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吧!”
可这其中的关键,是在于我们的衣橱“少而精”么?不是。
它最关键的在于,我们从一开始就知道,我们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我们在追求的是什么。
我们做一道判断题——
A和B,两名同学。
A同学是一个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人,
B同学一个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人,
那么他们两个人,谁的生活方式,会更接近“极简主义”?
这道题很简单,我们都能轻松地判断出答案——A同学。
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要什么,他才能对自己在生活中,对自己所渴求的东西保持专注。
而那些他本就不想要的东西,也会慢慢地从他的生活中消失。
你不需要去,抱着自己的手机去删减什么。
因为等到你换手机时,那些你从不用的APP,你是想不起再安装它们的。
你也不需要去,翻箱倒柜地去丢弃自己的旧物。
因为只要你定期收拾房间,那些你从不用的事物,都会慢慢被你从眼前清掉的。
你唯一需要去做的,
就是思考自己在生活中,真正所需要的是什么。
对自己的追求,保持专注。
那么你的生活方式,一定会自然而然地趋向于所谓的“极简主义”的。
多年以后。
房间内,窗明几净。
你一个人专心致志地为自己想要的生活,默默奋斗。
别人望见你,会说:“看,这就是‘极简主义’之美啊!”
却不知道,你其实只是在专注于生活本身罢了。
其实关于极简主义,还是有一些比较有参考性的书,可以推荐的。
像我们一般比起物质上的断舍离,某种意义上,是更应该追求心灵上的断舍离的。
假如你在这方面有所希冀,那么下面这本书,推荐给你,希望你能有好的收获。
吃牛肉面不放牛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