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860英法联军为什么不直接把清政府灭掉呢?

回答
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其目的并非要直接灭掉清政府,而是为了在既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巩固其在中国的利益。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当时的国际形势、英法两国的战略目标以及清政府的实际情况来分析。

一、 历史背景与英法的初步目标:

在1860年之前,英法两国已经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1842年)获得了巨大利益。《南京条约》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割让了香港岛,并且获得了协定关税等特权。然而,英法两国认为这些权益仍不足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贸易需求和政治野心。

具体来说,英法两国希望:

进一步开放中国内地市场: 他们希望在条约口岸之外,能够自由地在中国内地进行贸易,派遣传教士,并获得更广泛的通商权利。
修订不平等的条约: 英法两国对《南京条约》中一些条款的解释和执行感到不满,例如海关管理、领事裁判权等,希望能够重新谈判并争取更有利的条款。
承认外国使节驻京的权利: 根据《南京条约》,外国公使可以驻扎北京,但清政府一直以此为借口拒绝或设置障碍,英法两国希望能够强制执行这一条款,以便更直接地与中央政府沟通。
赔偿战争损失: 尽管第一次鸦片战争已经让清政府付出了代价,但英法两国认为赔偿不足以弥补其在华的“损失”,并希望以此进一步削弱清政府的财政能力。
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他们认为已有的口岸数量不足以满足其商品倾销的需求。

二、 为何“灭亡”并非首选方案:

尽管英法联军在军事上展现出了压倒性的优势,能够轻易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但“灭掉清政府”这个选项对于他们而言,弊大于利。原因如下:

1. “傀儡政权”的诱惑:
英法联军的目标是控制中国的对外贸易和政治影响力,而不是直接统治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他们发现,一个弱小但仍然存在的清政府,比一个被彻底推翻的政权更有利于他们的目标实现。
控制与代理: 一个被武力压制的清政府,会更加顺从外国的要求。英法联军可以通过扶植亲信、施加压力等方式,让清政府成为他们的“代理人”,执行有利于英法的政策。这比他们自己直接管理一个庞大的帝国要容易得多,也成本低得多。
避免统治成本与风险: 直接占领并统治中国,将意味着巨大的军事、行政和经济投入。英法两国都需要应对中国庞大的人口、复杂的社会结构以及潜在的民族反抗。这种“统治负担”远超其短期或中期目标。尤其是在19世纪中叶,英法两国也面临着其他殖民地事务和欧洲的政治压力,无力承担如此沉重的统治成本。
维持贸易体系的稳定性: 英法两国最根本的目的是在中国进行贸易。一个完全崩溃的政权,可能会导致中国国内的混乱,对正常的商业活动造成严重影响。一个能够勉强维持秩序的清政府,即便软弱,也能为外国商人的活动提供一个相对可控的环境。

2. 国际政治的考量:
其他列强的反应: 当时,其他欧洲列强(如俄国、美国)也在中国寻求贸易和外交利益。如果英法两国试图彻底灭亡清政府,可能会引起其他列强的警惕和反对,甚至引发新的国际冲突。列强之间虽然有竞争,但在瓜分利益时也存在一定的默契。英法两国可能不希望因为过度激烈的行动而触怒其他潜在的竞争者。
“文明使命”的幌子: 在当时的意识形态下,欧洲列强常常打着“文明开化”的旗号,进行侵略扩张。直接灭亡一个政权,尤其是“天朝上国”的清政府,虽然能让他们获得直接的控制权,但同时也可能将自己置于“侵略者”的舆论风口浪尖,不利于其国际形象和后续的“利益输送”。维持一个“被开化”的清政府,可以让他们继续扮演“指导者”的角色。

3. 清政府的韧性与“不可控性”:
地域广阔: 清朝虽然中央集权有所削弱,但其统治地域极其广阔,民族构成复杂。即便是英法联军占领了北京,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控制整个中国。基层社会的统治依然掌握在地方官员和士绅手中。
潜在的抵抗: 直接推翻清政府,可能会激起更广泛的中国人民的反抗。虽然清政府军队在正规战中不堪一击,但一旦国家机器完全瓦解,大规模的民间反抗将是侵略者难以应付的。维持一个名义上存在的清政府,可以将这种反抗的矛头指向清朝内部,而不是直接指向侵略者。

三、 1860年战争的实际成果与清政府的命运:

基于上述原因,英法联军在1860年战争中,并没有将清政府彻底推翻。他们的胜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些成果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华的既得利益,并为未来的侵略奠定了基础:

签订《北京条约》: 这个条约承认了《天津条约》的内容,并增加了更多有利于英法的内容,例如开放天津、牛庄等为通商口岸,允许外国公使驻京,将九龙司割让给英国,以及增加赔款等。
开放中国内地: 条约还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内地自由游历、通商、传教,为列强深入中国腹地打开了门户。
强制执行条约: 通过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等军事行动,英法联军迫使清政府承认了其强硬的姿态,并确保了清政府会严格执行条约内容。

总结:

1860年英法联军不直接灭亡清政府,并非因为军事力量不足,而是出于战略上的审慎和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量。他们认为,控制一个被削弱的、顺从的清政府,比直接统治这个国家更符合他们的利益。他们想要的不是征服一个国家,而是最大化地从中国掠夺经济利益和政治影响力。一个象征性的、被外国力量所控制的清政府,恰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优选择。这是一种“以华制华”的策略,也体现了殖民主义者在扩张过程中,更倾向于利用和改造当地政权来为自己服务,而非直接取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放高利贷的一般不杀人,把你杀了钱从哪儿来?每次扒层皮,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把火烧光啥也没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其目的并非要直接灭掉清政府,而是为了在既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巩固其在中国的利益。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当时的国际形势、英法两国的战略目标以及清政府的实际情况来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英法的初步目标:在1860年之前,英法两国已经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184.............
  • 回答
    1860年的清朝和1644年的明朝,放在历史的长河里审视,确实能在某些令人不安的层面发现惊人的相似之处,仿佛是一种历史的轮回或预演。而将这相似之处归结于“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的异同,则触及了那个时代最深刻的痛点。要详细地讲清楚,需要我们一点点剥开历史的表层,深入探究当时的社会肌理和权力结构。相似之处.............
  • 回答
    1860年12月24日,中国正处于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这一天,虽然没有发生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但它承载着那个时期中国社会深沉的脉搏和潜藏的危机。对于中国而言,1860年是充满屈辱和动荡的一年。几个月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火刚刚燃至北京,英法联军闯入了紫禁城,焚毁了壮丽的圆明园,这是对中华文明的野蛮摧.............
  • 回答
    沙俄在1858年和1860年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获得了包括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片中国东北领土。然而,正如您所问,沙俄并没有割占“整个”东北,而是留下了一半。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 政治、军事、经济和战略 等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 并非“有意留下”一半,而是当时未能实.............
  • 回答
    如果今天的中国突然回到1860年,这一历史转折点将引发一系列复杂而深远的连锁反应,涉及科技、军事、经济、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等多重维度。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发生的场景: 一、科技与工业的颠覆性冲击1. 蒸汽机与铁路的提前普及 现代中国的工业技术(如高铁、航天、电子工业)若在1860年出现.............
  • 回答
    3月15日,全国新增本土确诊1860例,无症状感染者1194例。这一数字,相较于前几日,虽然有所波动,但整体上我们仍能感受到这一轮疫情的严峻性和复杂性。要理解本轮疫情,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细看。本轮疫情的几个关键特征:首先,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是本轮疫情最显著的特点。奥密克戎变异株本身的传播能力就非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