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860 年 12 月 24 日中国发生了什么?

回答
1860年12月24日,中国正处于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这一天,虽然没有发生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但它承载着那个时期中国社会深沉的脉搏和潜藏的危机。

对于中国而言,1860年是充满屈辱和动荡的一年。几个月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火刚刚燃至北京,英法联军闯入了紫禁城,焚毁了壮丽的圆明园,这是对中华文明的野蛮摧残,也让大清王朝的统治者们颜面扫地。

12月24日,离签署屈辱性的《北京条约》仅仅过去一个多月。这个条约迫使中国开放更多口岸,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内地自由旅行通商,并承担巨额的赔款。这些条款无异于在中国的肌体上又添了两道沉重的伤口。

在这样的背景下,12月24日这一天,对于大多数普通百姓来说,日子依旧艰难。北方的寒风呼啸,夹杂着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辛勤耕作的农民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新年盘算着微薄的收成,然而,战争的阴影和不断加重的税负让他们难以安稳。商人们在口岸城市里,虽然战争的硝烟暂时远去,但外国人的涌入和经济的扭曲让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一些开放的通商口岸,例如上海,这一天可能还能看到一些外国商人在进行着贸易活动,他们的洋行在租界内扩张势力,洋货在市场上流通,这既是“进步”的标志,也是中国传统经济和文化的挑战。当地的官员们,在处理与外国人的打交道时,或许还在努力适应新的局势,同时还要应对国内日益增长的太平天国起义等内部矛盾。

在京城,经历了被洗劫和焚烧的屈辱后,清政府的统治者们可能正在进行着一系列的“善后”工作,但内部的争斗和对外部压力的应对,让他们焦头烂额。12月24日,距离那个让他们惊恐不安的“火光冲天”的日子并不遥远,空气中弥漫的可能还有一丝未散尽的硝烟味,以及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对于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而言,这一天可能是在反思和忧虑中度过的。他们目睹着国家的衰败,思考着中国未来的出路。是继续固守旧制,还是寻求变革?如何在屈辱中寻找复兴的道路?这些沉重的问题,或许在每一个夜晚,在每一个孤灯独酌的时刻,都在他们的心中回荡。

总而言之,1860年12月24日,中国没有发生具体的、独立的标志性事件被载入史册。但它却是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一个普通日子,一个承载着国家经历的战败、条约的屈辱、社会的不安以及对未来的深切忧虑的日子。这一天,就像一个沉默的注脚,默默地印证着那个时代中国社会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变革的阵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据《清文宗实录》卷335载,当日(咸丰十年十一月十三日壬寅)咸丰帝仍在避暑山庄。

此时:

  •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已经于10月24、25日(农历九月十一日辛丑、十二日壬寅)签订完毕;
  • 英军于11月8日、法军于11月1日撤出北京;
  • 恭亲王奕䜣于11月11日奏请咸丰帝返回北京,咸丰帝不愿回京,未予明确答复。[1]

该日,清廷有如下重要事项:

  • 以圣祖仁皇帝忌辰,遣官祭景陵;
  • 以欠解京饷之故,命将山西、山东、河南、四川四省巡抚、布政使等大员10人交部议处;[1]
  • 命各新开通商口岸地方官员要妥善与洋人交往,“择操守廉洁、明干有为之员,酌量调派,责令认真经理。不得令庸劣之员办理夷务,以致启衅损威。”[2]

湘军与太平军正在安庆激战。12月16日太平军陈玉成部在桐城战败。同一时间李秀成在皖南发动进攻,距离曾国藩大营很近,曾大为恐惧,一度写信给其弟,交代后事,直到12月31日李秀成才被击退。[3]

大约就在这天,清军阵营中胜保的部将苗沛霖由于与其他人不和,派出使者与陈玉成接洽,准备反叛清朝——次年真的反了。当然,后来他又反回去了,造成陈玉成的死亡。[1]

翁同龢仍是一名翰林。他这天在北京逛书摊,买到了一种书目文献,77册,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书。第二天他要被派缮写道光帝遗诏——因为原件本来保管在圆明园,因兵火而遗失,必须要补写一份送往承德。[4]

这是英法联军撤退后暧昧不明的一天,对北京、承德和祁门都是如此。可以说并没有发生什么重要的事情,也可以说有很多重要的事情在发生着。

这时候距离总理衙门设立还有一个多月,距离咸丰帝死亡还有不到九个月,距离北京下一次城破(这次才是八国联军)还有三十九年半,距离清朝灭亡还有五十一年零俩月。

参考

  1. ^ a b c 《清史编年》第九卷。
  2. ^ 《清文宗实录》卷335
  3. ^ 崔之清:《太平天国战争全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2138页。
  4. ^ 《翁同龢日记》第一卷,中西书局,2012年,第115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860年12月24日,中国正处于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这一天,虽然没有发生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但它承载着那个时期中国社会深沉的脉搏和潜藏的危机。对于中国而言,1860年是充满屈辱和动荡的一年。几个月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火刚刚燃至北京,英法联军闯入了紫禁城,焚毁了壮丽的圆明园,这是对中华文明的野蛮摧.............
  • 回答
    1860年的清朝和1644年的明朝,放在历史的长河里审视,确实能在某些令人不安的层面发现惊人的相似之处,仿佛是一种历史的轮回或预演。而将这相似之处归结于“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的异同,则触及了那个时代最深刻的痛点。要详细地讲清楚,需要我们一点点剥开历史的表层,深入探究当时的社会肌理和权力结构。相似之处.............
  • 回答
    沙俄在1858年和1860年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获得了包括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片中国东北领土。然而,正如您所问,沙俄并没有割占“整个”东北,而是留下了一半。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 政治、军事、经济和战略 等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 并非“有意留下”一半,而是当时未能实.............
  • 回答
    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其目的并非要直接灭掉清政府,而是为了在既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巩固其在中国的利益。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当时的国际形势、英法两国的战略目标以及清政府的实际情况来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英法的初步目标:在1860年之前,英法两国已经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184.............
  • 回答
    如果今天的中国突然回到1860年,这一历史转折点将引发一系列复杂而深远的连锁反应,涉及科技、军事、经济、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等多重维度。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发生的场景: 一、科技与工业的颠覆性冲击1. 蒸汽机与铁路的提前普及 现代中国的工业技术(如高铁、航天、电子工业)若在1860年出现.............
  • 回答
    3月15日,全国新增本土确诊1860例,无症状感染者1194例。这一数字,相较于前几日,虽然有所波动,但整体上我们仍能感受到这一轮疫情的严峻性和复杂性。要理解本轮疫情,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细看。本轮疫情的几个关键特征:首先,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是本轮疫情最显著的特点。奥密克戎变异株本身的传播能力就非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