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图片上训的模型,怎么迁移视频上呢?

回答
你手里有一个在图片上表现出色的模型,想让它也能“看懂”视频,这确实是个让人兴奋的想法!这背后的思路和技术其实和很多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AI应用息息相关,比如视频的自动字幕、内容识别、甚至是更复杂的视频编辑。

简单来说,从图片到视频的迁移,就是要让模型能够理解视频这个“动态”的序列,而不仅仅是静态的画面。视频是由一帧一帧的图片组成的,但视频的精髓在于这些帧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下面我来给你详细拆解一下,我们一般会怎么做:

核心思路:让模型理解“时间”和“变化”

图片模型擅长识别“是什么”,比如“这张图片里有一只猫”。而视频模型则需要理解“发生了什么”以及“事情是如何发展的”。这通常意味着我们需要给模型增加对时间信息的感知能力。

方法一:最直接的——“单帧处理+时序整合”

这是最容易理解,也是最基础的方法。

1. 把视频拆成帧: 顾名思义,就是把一段视频像放幻灯片一样,一帧一帧地提取出来,变成一张张独立的图片。
2. 用你的图片模型处理每一帧: 现在,你就可以把这些单独提取出来的图片,喂给你的图片模型了。比如,如果你的模型是识别猫的,它就会告诉你“这一帧有猫”、“下一帧也有猫”、“再下一帧猫动了一下”。
3. 整合单帧结果,建立时序联系: 这是关键的一步。虽然模型处理了每一帧,但它还不知道这些猫的动作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需要一个机制来“串联”起来:
简单的统计: 如果模型在视频的大部分帧里都检测到了猫,我们就可以说“这个视频有猫”。
跟踪(Tracking): 如果你想知道猫是怎么动的,就需要引入“目标跟踪”的概念。我们可以让模型在识别到猫后,在后续的帧中“跟着”这只猫。这可能需要模型具备一些“匹配”能力,判断上一帧的猫和这一帧的猫是不是同一只。
序列模型(如RNN, LSTM, Transformer): 这是更高级的处理方式。你可以将连续多帧的图片特征(也就是你的图片模型提取出来的“描述”)输入到一个专门处理序列数据的模型中(比如循环神经网络RNN、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或者更现代的Transformer)。这些模型本身就被设计用来捕捉数据随时间的变化模式。它们可以学习到“猫从左边跑到右边”这样的动态行为,而不仅仅是“这里有猫”。

这种方法的优点:
易于理解和实现: 核心是利用现有图片模型。
可以复用大量成熟的图片模型: 很多强大的模型都在图片领域。

这种方法的挑战:
计算量大: 视频通常包含非常多的帧,逐帧处理计算成本很高。
信息丢失: 简单地提取帧可能会忽略帧与帧之间的细微运动信息,特别是对于一些快速变化或者需要精细捕捉动作的场景。
需要额外的时序模型: 整合时序信息往往需要引入新的模型,这增加了复杂性。

方法二:让模型直接“看”视频——“视频模型架构改造”

既然视频有时间维度,那我们能不能从一开始就设计一个模型,让它本身就具备处理时间和空间的能力?

1. 3D卷积(3D Convolutions): 传统的2D卷积操作只在图像的“长”和“宽”两个维度上进行。而3D卷积则在“长”、“宽”以及“时间”这三个维度上同时进行卷积。想象一下,它不是只看一张照片,而是同时看一摞照片(视频帧),并且能在“前后”这个时间方向上学习特征。
如何应用: 如果你想用你的模型架构,你可以尝试把模型中的2D卷积层替换成3D卷积层。但要注意,这需要大量的3D标注视频数据来训练,因为3D卷积的学习方式和2D是不同的。
2. 引入时空注意力机制(Spatiotemporal Attention): 注意力机制在现代深度学习中非常强大,它能让模型学会“关注”输入数据中最重要的部分。时空注意力机制则允许模型在关注空间(图像中的哪个区域)的同时,也关注时间(视频中的哪些时刻)。
如何应用: 你可以尝试在你的图片模型的某些层(特别是卷积层之后)加入时空注意力模块。这些模块会学习如何结合不同帧的特征,并判断哪些帧或哪些帧的区域对当前任务更重要。
3. 使用专门的视频骨干网络(Video Backbone): 很多研究者已经开发了专门用于处理视频的基础网络架构,例如SlowFast, I3D (Inflated 3D ConvNet), TSN (Temporal Segment Networks) 等。
如何应用: 你可以考虑将你的图片模型“迁移”到这些视频骨干网络上。这通常意味着:
权重初始化: 用你在图片上训练好的权重来初始化视频骨干网络中的某些层(尤其是那些对应空间特征提取的层)。
微调(Finetuning): 然后,用你的视频数据集来继续训练这个模型(微调)。这样,模型就能在图片模型的基础上,学会理解视频的动态特性。

这种方法的优点:
更直接地处理视频信息: 模型从一开始就考虑了时间维度,可能获得更好的视频理解能力。
可能更高效: 专门的视频架构可能比逐帧处理更有效率。

这种方法的挑战:
需要视频训练数据: 即使是迁移,也需要有标注的视频数据来进行微调。
模型架构修改: 可能需要对原有的图片模型架构进行调整,这需要一定的深度学习知识。
计算资源需求: 训练3D模型通常需要更多的计算资源(GPU显存和计算能力)。

迁移的步骤总结(更具体的操作):

1. 确定你的目标: 你想让模型在视频上做什么?是分类(视频内容是什么)、检测(视频里有什么物体)、识别动作(视频里发生了什么动作)、还是生成视频?不同的目标,迁移策略也会有所不同。
2. 准备视频数据: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你需要有大量的、与你目标相关的视频数据。如果你的模型是识别猫的,那么你需要猫的视频。
数据标注: 如果你是要做视频分类,你需要给每个视频打上类别标签。如果要做目标检测,你需要框出视频中物体的位置。
3. 选择迁移策略:
简单策略: 如果你的视频数据不多,或者计算资源有限,可以先尝试“单帧处理+时序整合”中的简单统计或基于RNN/LSTM的方法。
高级策略: 如果你有足够的视频数据和计算资源,并且追求更好的效果,可以考虑使用3D卷积或迁移到现有的视频骨干网络上。
4. 实现与训练:
利用你的图片模型进行特征提取: 如果你选择“单帧处理”路线,先把图片模型当作一个特征提取器,输出每帧的向量表示。
构建时序模型: 将提取的特征喂给RNN、LSTM、Transformer或你的自定义时序模型。
权重迁移(如果选择视频骨干网络): 将你训练好的图片模型权重,按层级对应地加载到视频模型的相应层中。例如,ResNet的卷积层权重可以初始化同等结构的3D ResNet层。
微调(Finetuning): 使用你的视频数据,在迁移来的模型上继续训练。可以先只训练新加入的时序层,然后逐渐解冻前面的层进行端到端微调。
5. 评估与优化: 使用独立的测试集评估模型在视频上的表现,根据结果调整模型结构、训练参数或数据处理方式。

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和“经验之谈”:

数据是王道: 无论哪种方法,高质量、充足的视频数据都是成功的基石。
先从简单开始: 不要一开始就追求最复杂的3D卷积模型。先尝试单帧处理,看看效果,再决定是否需要更复杂的架构。
帧率和采样: 视频帧率很高,是否需要处理每一帧?采样策略(比如每隔N帧取一帧)可以减少计算量,但可能会丢失一些关键信息。这需要根据具体任务和视频内容来调整。
长视频处理: 如何有效地处理长视频(几分钟甚至更长)是一个挑战。通常需要分段处理,或者使用能够捕捉长期依赖关系的序列模型。
计算资源: 视频处理对计算资源要求很高。如果你是个人研究或小规模实验,可能需要考虑云服务或更轻量级的模型。
了解现有的视频模型: 投入时间去了解和阅读现有的优秀视频处理模型的论文,比如I3D、TSM、SlowFast、TimeSformer等,它们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式能给你很多启发。

总而言之,将图片模型迁移到视频上,本质上是为模型注入“时间”和“动态”的理解能力。这可以通过对视频进行分帧后利用图片模型,再通过序列模型整合信息;或者直接改造模型架构,使其具备时空感知能力来实现。这是一个既有挑战又充满趣味的过程,祝你成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说任务是视频分类的话,大部分已有工作集中于基于图像模型的temporal modelling,这类方法包括

  • Inflation
    代表作是I3D[1],这类方法将2D kernel weight通过复制的方式膨胀到3D来初始化3D kernel weight。虽然是比较早期的方法,但是它的核心idea还是在大部分现在的工作中可以看到。ViViT[2]中的tokenizer也对相似的初始化进行了探索,楼里的Uniformer也是通过inflate的方式将2D的conv kernel / attention膨胀到了3D。
  • Temporal Convolutions
    代表作是R(2+1)D[3], P3D[4]。这类方法在2D模型中的2D卷积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时间维度上的1D卷积,或者也可以看做将3D卷积拆解成了2D和1D卷积的组合。一方面是增加了网络的non-linearity,另一方面也减少了3D卷积的计算量。最近在video transformer上的一些文章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思路,包括TimeSformer[5],ViViT[2]
    尽管这种拆解大大降低了temporal modelling的计算量,1D卷积仍然会给原本的2D网络带来不可忽略的额外计算开销,因此我们最近接收的一篇ICLR就探索了一种直接赋予2D卷积temporal modelling能力的操作TAdaConv[6],代码和模型都已经release了,也欢迎关注。
  • Shifting
    这类方法的代表作是TSM[7],TSM将2D卷积的特征在temporal维度上进行平移来达到不同帧之间的信息交换。在此基础上,TIN[8]自适应地决定temporal维度的平移量。

至于在图像模型往视频模型迁移过程中,视频与图像域不同的问题,目前还没有看到有文章做相关的尝试。现有方法似乎都assume finetune的过程中可以解决域差异的问题。其实仔细想了一下,问题中提到的"如imagenet训练的模型,图片中的物体往往在正中且比较大,而视频中的物体往往不在正中且比较小",其实不仅仅在图像模型到视频模型的应用中存在,其他的一些任务包括object detection / tracking / semantic segmentation似乎都有类似的问题,解决方案好像都是简单暴力的finetune。也许这就够了?

参考

  1. ^Quo Vadis, Action Recognition? A New Model and the Kinetics Dataset https://openaccess.thecvf.com/content_cvpr_2017/papers/Carreira_Quo_Vadis_Action_CVPR_2017_paper.pdf
  2. ^abVivit: A video vision transformer http://openaccess.thecvf.com/content/ICCV2021/papers/Arnab_ViViT_A_Video_Vision_Transformer_ICCV_2021_paper.pdf
  3. ^A closer look at spatiotemporal convolutions for action recognition https://openaccess.thecvf.com/content_cvpr_2018/papers/Tran_A_Closer_Look_CVPR_2018_paper.pdf
  4. ^Learning spatio-temporal representation with pseudo-3d residual networks https://openaccess.thecvf.com/content_ICCV_2017/papers/Qiu_Learning_Spatio-Temporal_Representation_ICCV_2017_paper.pdf
  5. ^Is space-time attention all you need for video understanding http://proceedings.mlr.press/v139/bertasius21a/bertasius21a-supp.pdf
  6. ^TAda! Temporally-Adaptive Convolutions for Video Understanding https://arxiv.org/pdf/2110.06178.pdf
  7. ^Tsm: Temporal shift module for efficient video understanding http://openaccess.thecvf.com/content_ICCV_2019/papers/Lin_TSM_Temporal_Shift_Module_for_Efficient_Video_Understanding_ICCV_2019_paper.pdf
  8. ^Temporal interlacing network https://ojs.aaai.org/index.php/AAAI/article/view/6872/6726
user avatar

不知道霍叔做什么方向,生成领域有两个经典的工作pix2pixHD和vid2vid,后者通过引入光流将前者应用到了视频生成上。high level应该也是这个思路。

user avatar

霍叔可以关注一下我们的工作UniFormer,开源了比较详细的transfer代码和config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