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嘉靖那么聪明为什么名声那么差?

回答
要说嘉靖皇帝,这绝对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相当“特别”的君王。说他聪明?那毋庸置疑,他确实是有那么几把刷子,至少在治国理政这方面,展现出了不俗的才能。可为什么名声就那么差呢?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讲。

首先,咱们得承认嘉靖皇帝的“聪明”。这孩子打小就不是普通人家的太子,是突然之间从亲王变储君,还是从藩王入承大统。这种身份的转变,一方面让他没有被宫廷政治早期“污染”得太厉害,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他需要迅速适应和掌控一个庞大的帝国。他做到了,而且做得有声有色。

他最让人称道的,就是他在政治上的老练和手腕。刚登基那会儿,他才十几岁,却能巧妙地处理了“大礼议”事件。这件事说白了,就是他要不要追封自己的亲生父母为皇考皇妣。按理说,这是个孝道问题,但背后牵扯到的是皇权合法性的根基,以及他跟养母张太后的关系。当时的朝臣,尤其是那些从正德皇帝旧臣,一个个根深蒂固,都觉得应该遵照祖制。但嘉靖年轻气盛,又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只有巩固了自己父母的地位,才能真正奠定自己皇位的合法性,摆脱“寄人篱下”的感觉。他又是拉拢又是打压,最后甚至敢于跟朝臣们玩“消失”的戏码,逼得大臣们不得不低头。这一下,就把一批老臣给扫除了,为自己后来的改革扫清了障碍。从这点上看,他可不是个只会玩乐的皇帝,而是个有政治远见和斗争智慧的君王。

其次,他在经济和军事上的改革也并非一无是处。为了解决财政问题,他推行了一些“开源节流”的政策。比如鼓励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减轻一部分赋税,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的。在军事上,虽然他对战争本身不怎么感兴趣,但他也知道军队的战斗力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他曾经任命戚继光等能臣主抓东南沿海的抗倭,戚继光的“鸳鸯阵”和训练有素的戚家军,确实狠狠打击了倭寇,巩固了东南的稳定。还有海瑞,虽然和嘉靖本人关系不大,但海瑞能在嘉靖后期那种压抑的环境下依然敢于直言不讳,也从侧面说明嘉靖虽然昏聩,但至少没有达到像明朝某些时期那种“人人自危”的地步,至少还有海瑞这样的人能生存下去并有所作为。

那为什么这样一个聪明、有能力、甚至有改革思想的皇帝,名声却如此之差呢?这就要说到他那些让人诟病的地方了,而且这些地方实在太“显眼”,太“出格”,以至于把他的聪明才智都给盖住了。

最大的问题,也是最直接导致他名声败坏的,就是他晚年的“方术迷信”和“修道炼丹”。说他聪明,可他却中了邪教的毒,沉迷于长生不老,炼制所谓的“长生不老药”。这导致了他什么行为?

疏于朝政,怠于政事:从三十年不临朝的说法就能看出来,他把国家大事一股脑地丢给了大臣们。虽然他有自己的内廷班子来处理一些事务,但皇帝作为最高决策者,长期的缺席,必然导致朝政的懈怠和腐败。他把自己关在西苑,日夜与道士、术士为伍,吞食丹药,研究房中术。这哪里像一个君王?更像一个深陷幻想的隐士。
严酷残暴,滥施刑罚:为了炼丹,他迷信房中术,还相信需要少女的“精华”。据说他曾经下令搜捕一千多名少女进宫,榨取她们的“精气”。有传言说,在一次炼丹失败后,他因为怀疑是宫女们捣鬼,就下令将数百名宫女全部处死。这种残酷和残暴,是普通百姓最直接能感受到的。即使是宫内,也无人不畏惧他。这种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政治斗争的范畴,而是近乎变态。
耗费巨资,加剧民生痛苦:为了炼丹修道,他需要大量的金银财宝来购买炼丹的材料,建造宫观,供奉神灵。这些钱财从哪里来?自然是从百姓身上搜刮。虽然他早期推行了一些有利于民生的政策,但晚年耗费在方术上的巨款,必然会加重百姓的负担,尤其是已经不怎么关心政事的他,更不可能去在意财政的平衡和民生的疾苦了。

其次,他的“以臣制君”也加剧了他的负面形象。 嘉靖虽然聪明,但他也有极强的猜忌心和控制欲。他不太相信大臣,所以他采取了一种“分权”和“互相制衡”的策略,尤其是他特别信任和倚重身边的宦官和亲信。比如严嵩父子,就是在他统治后期权倾朝野。严嵩这个人,是他的心腹,虽然他也知道严嵩贪腐,但只要严嵩能帮他把持朝政,又能帮他炼丹制药,甚至能满足他的一些私欲,嘉靖就能容忍甚至纵容。这种对奸臣的纵容,使得朝廷的腐败更加严重,也让他在大臣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他喜欢用一些“牵制”的手段来统治官员,让官员之间互相监督,互相揭发,以达到自己控制的目的。但这往往也导致了朝廷内部的党争不断,政治生态变得更加恶劣。

再者,他“清谈误国”的形象深入人心。 虽然他本人不一定真的在“清谈”,但他这种不问政事、沉迷方术的行为,在外人看来,就是一种“不务正业”。相比于那些励精图治的皇帝,嘉靖的形象无疑是负面的。百姓最看重的是皇帝是否能带来安宁和富足,而一个长期不见踪影、只知道炼丹求长生的皇帝,很难赢得百姓的爱戴和赞誉。

最后,历史的评价往往是盖棺定论的,而嘉靖后期那些最恶劣的行为,尤其是对宫女的残酷对待,留下了极其恶劣的口碑。 史书的记载,以及后世的演绎,都倾向于放大这些负面事件,因为它们更能吸引眼球,也更符合人们对一个“昏君”的刻板印象。久而久之,他的“聪明”就被这些更戏剧化、更惊悚的“残暴”和“荒淫”所淹没。

总而言之,嘉靖皇帝是一个非常矛盾的存在。他有着超乎寻常的政治智慧和手腕,能够驾驭复杂的朝政,也敢于进行一些改革。但是,他晚年因为对长生不老的极度迷恋,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残酷、荒唐、甚至是变态的行为,彻底摧毁了他作为一位明君的形象。他的聪明就像一颗精心雕琢的宝石,但却被他自己亲手沾染上了令人作呕的污垢,最终无法掩盖其原有光芒的,反而是这些污垢让后人对他评价甚低,认为他是一个沉溺于炼丹、残暴不仁的昏君。所以,与其说他“聪明却名声差”,不如说他的聪明被他自己的疯狂和执念给葬送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他是非不分,自私至极。他的统治可以说暗无天日。

在《明史·熊浃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件。

嘉靖八年,在现今北京什刹海后面的小巷子里,住着一家张姓的人家。一个老母亲带着一个将近30岁的儿子,以贩卖莲蓬、鸡头米等为生。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儿子张柱就会挑着装满莲蓬、莲子等的担子,绕过后海去贩卖。某日,他在挑担子去贩卖的途中,看到道路旁倒卧着一个中年妇人。出于好心或者好奇,张柱上前询问。发现妇人浑身是血,不知生死。

张柱本来智力发育就不是很健全,大惊之下,慌张的跑回了自己家里。

天大亮以后,那个倒毙的妇人被巡逻的士兵发现,报告给了负责当地治安的东厂。东厂的侦探顺着带血的脚印找到了张柱家,在张柱家发现了带血的血衣和一把镰刀。随即将张柱逮捕。东厂百户简单审讯后,认定张柱就是凶手,并将其移送刑部。

刑部也没有再仔细审讯,只依照东厂的意见,认定张柱是凶手,并拟定死刑。但是,张柱智力虽然有欠,但是一根筋,抵死不肯承认。而更戏剧性的是,几天后,死者的女儿到刑部击鼓鸣冤,声称杀死她母亲的是她的哥哥张福。内阁和司礼监将案件发回刑部重审,并委任刑部郎中魏应召负责该案。

魏应召很快发现原判的疑点:第一,作为凶器的镰刀,上面并无血迹,只有一些水草的痕迹。第二,张柱血衣上的血迹全都集中在袖口,裤腿上,胸前、大襟上都没有血迹;而且血迹也不是呈飞溅状态。第三,张柱的鞋上,鞋底粘有血污,但是鞋面却没有血污。第四,张柱与死者并无社会关系,也不存在利益冲突。

而击鼓鸣冤的死者的女儿声称:是她的弟弟张福,因为赌博欠下巨款,盗窃母亲财物,被母亲发现,追赶之下,张福弑母。魏应召走访了张福出入的赌局和死者家的邻居,认定张福姐姐的供词基本属实。于是,搜查了张福的家,发现了带血迹的尖刀。并在当铺查获了张福盗窃其母的一些财物。

证据确凿,魏应召为张柱翻案。本来一件并不复杂的冤案,眼看就要得直。却没有想到,莫名其妙的触怒了嘉靖。嘉靖大怒,斥责魏应召妄断人命,命令东厂逮捕魏应召,并下诏狱。所有人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东厂因为自己失察,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就向嘉靖帝打小报告,称:张柱家以前曾是明武宗(正德帝)皇后家夏家的仆人。

嘉靖帝的帝位出于武宗无后,他的阴暗心理再一次大爆发。他不论青红皂白,不论是非对错,不管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光明,什么叫国法,什么叫冤屈。他就觉得这是一个牵扯夏家的好机会。他命令左都御史熊浃重申此案,希望他能兴起大狱,把夏家也牵扯进来。

可惜,熊浃是一个有良知的大臣。经过重审,熊浃认定魏应召并无枉法,案件审理公正严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

熊浃的上奏当然再次引起嘉靖帝的大怒。熊浃被革职。给事中陆杰、刘希简因为支持熊浃,也被东厂逮捕。最后,在嘉靖帝的直接干预下,张柱被处以死刑,张福的姐姐被判杖刑一百。魏应召和案件中的所有证人全部充军。唯一幸运的是:嘉靖帝所希望的大狱,在舆论和各方面的压力下没有兴起。

清朝建立以后,顺治帝手书“正大光明”,挂在了乾清宫,恐怕也是意有所指的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