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太空中使用天文望远镜跟在地面有啥不一样?

回答
太空中的天文望远镜和地面的望远镜,那可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差别大着呢!就好比你对着鱼缸看鱼,和潜到深海里看鲸鱼,感觉能一样吗?

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大气层。咱们地球上这层厚厚的大气,看着挺好,能给我们提供氧气,抵御紫外线,但对看星星来说,简直就是个碍事儿的家伙。

你可以想象一下,地面上的望远镜就像在水底看东西。水会扭曲光线,让你看到的图像模糊不清,而且水里还可能有很多悬浮物,把光线挡住。大气层也是一样,虽然没那么夸张,但它同样会搅动、吸收和折射来自宇宙的光线。

大气闪烁(Seeing):这是最让人头疼的。由于地球大气层各处温度、密度不同,空气会不停地流动,就像在热浪上空看东西一样,星星的光线会忽明忽暗,抖动得厉害。你用地面望远镜看行星,有时候会看到它像是在跳舞,这就是大气的“锅”。太空里的望远镜,因为它在地球大气层外面,没有这层搅动,所以看到的星星就是稳定、清晰的点,没有那种“跳舞”的感觉。
大气吸收:大气层对不同波长的光线吸收程度也不同。比如,我们知道宇宙里有很多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这些对研究宇宙的形成、恒星的演化非常重要。但是,地球的大气层会把大部分这些短波长的射线都挡住了,只有可见光和一部分红外线能穿透过来。地面望远镜就只能看到这些“幸存者”,很多宝贵的信息就丢失了。太空望远镜则可以不受大气吸收的限制,捕捉到全波段的电磁辐射,就像给我们的眼睛装上了“超能力”,能看到更广阔的宇宙。
大气散射:白天,太阳光被大气层散射,所以天空是蓝色的。这种散射也会对地面望远镜造成影响,尤其是在观测非常暗弱的天体时,天空的背景光会显得很亮,干扰了我们看到远处微弱的信号。太空望远镜在黑漆漆的宇宙背景中观测,不受这种散射影响,对比度更高,更容易发现那些难以捉摸的暗弱目标。

第二个很大的不同,就是观测环境。

天气:在地面,你还得看天气好不好。阴天、雨天、雾霾天,想看星星?没门!就算晴天,城市的光污染也会让你大打折扣。太空望远镜就不受这些限制了,它们可以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只要需要,就能打开“天眼”看看宇宙。
重力:地面望远镜需要克服重力,把庞大的镜筒和设备稳稳地支撑起来,这需要非常坚固的结构和复杂的机械系统。为了减少重力的影响,很多大型地面望远镜会建在非常高、非常稳定的山上。太空望远镜则是在失重的环境中,这在设计上就更灵活,而且不需要担心重力对光学元件造成的形变,理论上可以做得更大、更轻巧(当然,发射上去的成本也是天文数字)。

再者,观测的“视野”也不一样。

地球遮挡:地面望远镜,你只能看到头顶那一小片天空,而且随着地球自转,能看到的范围也在不断变化。太空望远镜,一旦进入轨道,它们可以围绕地球飞行,理论上可以观测到天空中大部分的区域,甚至可以进行“轨道式”的巡天观测,把整个宇宙“扫”一遍。
视宁度(Seeing):前面说的大气闪烁,其实就是影响视宁度。地面的望远镜,即使在最好的条件下,视宁度也受大气影响,分辨率(能区分多近的两个天体)是有限的。太空望远镜,没有大气扰动,它的理论分辨率可以达到极高的水平,就像把望远镜直接放在宇宙真空里一样,能看到更多更精细的细节。

当然,建造和维护的难度也是天差地别。

成本:把一个望远镜送上太空,光是发射成本就高得离谱。而且,一旦在太空出现故障,维修起来比在地面上困难太多了,很多时候甚至根本无法维修,只能报废。所以,太空望远镜的设计必须极其精密,故障率要低到几乎为零。
技术要求:为了能在太空严酷的环境(真空、强烈的辐射、极端的温度变化)下工作,太空望远镜需要非常特殊的材料、精密的电子设备和可靠的生命支持系统(如果有人在的话)。地面的望远镜虽然也需要高科技,但环境相对温和得多。

举个例子,哈勃空间望远镜(Hubble Space Telescope)和我们地面上的一些大型光学望远镜(比如智利的VLT)相比。哈勃在太空中,可以看到非常清晰、高分辨率的图像,能够捕捉到来自遥远星系的紫外线和可见光。而地面上的望远镜,即使是最大的,也需要依赖复杂的自适应光学系统来补偿大气的影响,才能勉强达到接近哈勃的清晰度,而且它们能接收的光谱范围也受限于大气。

总而言之,太空望远镜就像是给我们的眼睛开了“金手指”,让我们能够突破地球大气层的种种限制,看到一个更清晰、更广阔、更全面的宇宙。地面望远镜也很重要,它们更经济,也更容易维护,而且很多时候是我们在太空望远镜工作之余的“备份”和补充,共同为我们探索宇宙贡献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进入工业革命时代后,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突飞猛进,对宇宙的认知也快速提升。曾经黑暗幽深的宇宙,在科学家眼中已经变成了充斥着各种电磁波、高能粒子和引力波等的喧闹世界。为了寻觅这些电磁波和高能粒子中记录的宇宙演化的轨迹,各种观测工具和手段也被相继发明出来。


一、地球表面看宇宙:大气屏障,干扰众多


在近三百年各种观测工具和手段发展过程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光学天文望远镜。尤其是伽利略改造出的首个天文望远镜,让人类第一次看清了地球附近的天体。这种望远镜针对的就是人类肉眼最为熟悉的可见光频段。

从地球表面观测电磁波的频谱窗口透明度,真正的有效观测的窗口极小(图源:公共版权+本文注释)



然而,科学家很快意识到了在地球表面观测宇宙中电磁波和高能粒子的难度。地球的浓厚大气、电离层、臭氧层和地磁场等“联合”起来,阻挡了宇宙中绝大部分高能粒子和电磁波抵达地表,让人类“失明”“失聪”,只在可见光和无线电波附近留下了极其狭窄的频谱窗口可以让人类观察宇宙

因此,人类修建的望远镜基本仅能集中于光学类和射电类,其中典型代表如我国的郭守敬望远镜和FAST“天眼”,前者集中观测370-900纳米波长的电磁波、主要为可见光,后者集中观测10厘米-4.3米波长的无线电波。对于其他频段的电磁波,往往没有有效的办法进行观测。

但即便如此,光学和射电望远镜的观测也存在诸多不足。气象条件、大气流动造成的“眨眼效应”和折射等现象,极大影响着可见光频段的观测。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光污染,甚至大量人造地球卫星反射光造成的污染,也成为天文学家近些年的“噩梦”。而对于观测窗口相对较大的无线电波频段,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强烈的移动通信、电视广播等也造成了很大干扰,为了保证射电望远镜的正常观测,往往还需要在附近建立巨大的“宁静”区。

近些年让天文学家头疼的事情之一就是越来越多的低轨卫星星座,图为CTIO望远镜在观测中被星链卫星的干扰。图中显示的是2019年11月的情况,彼时,星链刚在起步测试阶段,到未来完全建成后达到数万颗,巨大影响不容忽视(图源:CTIO)


于是,很多天文学家很早就提出了将望远镜搬出大气层、送入太空的想法。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类才开始基于德国V2火箭技术真正开始探索航天事业发展。1946年,著名天文学家莱曼·施皮茨在论文中全面论述了太空望远镜的优势。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苏联太空计划等进行了一系列太空望远镜实验,例如1962-1972年间美国的轨道太阳天文台系列任务,1965-1968年间苏联的质子宇宙射线和粒子探测系列卫星,1973-1979年的美国天空实验室空间站也携带了一个巨大的阿波罗太空望远镜。它们共同验证了太空望远镜在太阳和更广袤的宇宙观测方面的巨大潜力,为人类开启太空望远镜时代打下了坚实基础。

人类主要太空望远镜任务和对应电磁波观测频段(图源:公共版权+本文注释)


二、太空望远镜:航天与天文学结合的极致


早期的太空望远镜主要为解决地球上最难以实现的高频电磁波和高能粒子的观测问题,尤其是伽马射线、X射线、紫外线和高能粒子等。高频电磁波和高能粒子往往代表着宇宙中最激烈的天文现象,例如伽马射线暴反映出了大质量恒星塌缩为黑洞、中子星合并和超新星爆发等现象。事实证明,以康普顿、雨燕、钱德拉、费米等为代表的太空望远镜极大地助力了相关天文学研究的发展,这个领域也诞生了最多的太空望远镜。直到今天亦是如此,其中,我国近期发射的“慧眼”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和“悟空”暗物质粒子(高能粒子)探测卫星,为这个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哈勃太空望远镜飞行时的全景图(图源:NASA)


在可见光观测方面,哈勃太空望远镜则成为了所有太空望远镜中的“超级明星”。自1990年升空后,它已经为人类服役了超过30年,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天文学的发展进程,数以万计的经典图片也成为了许多公众关注天文学、喜欢天文学的契机。

它的成功,恰恰是人类航天技术与太空望远镜技术完美结合的最佳案例。一方面,军方对光学类侦察卫星(例如日冕、锁眼)的需要和投入促成了一整套完善的高端产业链,例如珀金埃尔默、柯达、康宁等知名公司,它们可联合生产大尺寸、高分辨率、多观测频段、极低膨胀率、质量低的镜片;另一方面,航天飞机项目在20世纪70年代末已经逐渐成型,它拥有超大尺寸的机舱(18.3米长、4.6米直径)和约24吨近地轨道载重量,自身机动能力极强,可完成多种近地轨道任务。同时,它也是人类史上发射期间负荷和震动最小的航天器,使得可装载载荷的设计空间大幅提升,更适合发射极其精密的太空望远镜。不仅如此,航天飞机还是人类史上唯一能进行大规模太空维修的航天器。我们回顾过去的时候更加确信,正是航天飞机这方面的能力多次拯救了哈勃太空望远镜。

为哈勃太空望远镜,NASA总共进行了六次航天飞机任务,付出了巨大代价


哈勃太空望远镜最初被设计为一个主镜片直径2.4米,拥有广域和行星照相机、高解析度摄谱仪、高速光度计、暗天体照相机和暗天体摄谱仪等核心仪器的庞然大物。它长13.2米、直径4.2米、总重11.1吨,运转在倾角为28.5度的近地轨道。然而,当它被发射升空后,科学家们才发现珀金帕尔默生产的巨大主镜片出了问题,镜片边缘出现了2.2微米的误差。虽然这仅是镜片直径的百万分之一级别,但对于需要观测动辄数亿光年外天体的哈勃而言,完全无法接受。最后,科学家们做出的选择是利用航天飞机在太空中直接维修,给近视眼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戴”上一副“眼镜”(太空望远镜光轴补偿矫正系统COSTAR)。随后,航天飞机多次维护和更新哈勃,几乎在太空中重造了它,也使得它能工作至今,一次次攀登上人类天文学研究的高峰。目前,我国也计划发射一个类似哈勃的巡天望远镜,长期与未来的天宫空间站共轨飞行。

凌星法探测系外行星效果,通过亮度变化确定行星出现(图片修改自:NASA)


三、可见光和红外观测:洞察人类的未来


可见光观测也是人类探索遥远地外生命存在可能性、尤其是系外行星的重要研究方式。其中的典型代表是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它主要基于凌星法开展研究,即行星挡在恒星前面时,会导致恒星的亮度稍微降低,如果观测到连续三次凌星,就可以确定它是颗凌星行星,从而得到它的轨道周期、大致大小等信息。开普勒望远镜发现并确认了近3000颗系外行星,占人类迄今为止所有发现的70%以上,甚至包括类似太阳系的开普勒-90星系(它与太阳系类似,而且也拥有八大行星)。毫不夸张得说,开普勒太空望远镜以一己之力改变了这个领域的发展。凌星法对光学观测的精度要求颇高,像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观测精度,就达到了惊人的0.01%星等,这是大尺寸地面光学望远镜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红外线和微波观测,也成为近些年太空望远镜发展的最热门方向。大家耳熟能详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和红外线背景辐射研究,就离不开斯皮茨、赫歇尔、威尔金森和普朗克等著名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数据。这个领域也即将诞生人类历史上最贵的太空望远镜——詹姆斯·韦布望远镜。这台望远镜主要集中于观测波长为0.6-28.3微米的红外线频段,目前预算已经接近100亿美元!当然,物有所值,在惊人的资金投入的支持下,它所使用的是一系列目前人类太空望远镜和航天领域的极致技术。

詹姆斯·韦布看起来犹如太空中的一艘巨型战舰(图片来源:NASA)


詹姆斯·韦布的镜面设计要求是6.5米口径,这个大小超过了火箭发射的尺寸限制。因此,科学家选择的方案是加工18面一模一样的六边形,折叠起来,进入太空后再展开。这就导致镜片必须用抗弯刚度高、热稳定性好、热导率高、密度低的碱土金属铍制作,抛光精度更是要求达到10纳米级!这相当于几十个铍原子摆在一起的宽度。它还需要携带一把五层“太阳伞”隔绝热量,每层完全展开时占地大小有300平米左右,但厚度仅25微米或50微米(第一层),这个厚度甚至小于人的头发直径。

镜子和遮阳板都需要先叠在一起,“塞”进火箭里,再被送到距离地球150万千米外的日地拉格朗日L2点,最后,按要求展开。由于航天飞机早已全部退出历史舞台,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也基本没有太空维修的可能性。正因如此,预计将在2021年11月执行发射任务的欧空局阿里安5火箭压力可想而知。毫无疑问,顺利发射、展开后,它将让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进入新的阶段。

“地球是所有人类的摇篮”,她的质量约为太阳的33万分之一,距离太阳约1.5亿千米,光线仅需8分钟即可抵达。而人类目前已观测到的宇宙半径,已经达到了465亿光年,这是光线用465亿年跨过的旅程。由于宇宙膨胀,它甚至远大于宇宙约138亿年的寿命。虽然,地球只是太阳系中不起眼的暗淡蓝点,而整个太阳系在宇宙中其实都无比渺小。但是,正如航天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对地球摇篮的下一句评论一样,“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我们需要将视线望向宇宙深空,我们必须将视线望向更远的远方,最终迈向星辰大海。太空望远镜,就是人类望向深空的眼睛,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太空精酿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欢迎大家关注本人的火星相关科普图书《下一站火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太空中的天文望远镜和地面的望远镜,那可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差别大着呢!就好比你对着鱼缸看鱼,和潜到深海里看鲸鱼,感觉能一样吗?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大气层。咱们地球上这层厚厚的大气,看着挺好,能给我们提供氧气,抵御紫外线,但对看星星来说,简直就是个碍事儿的家伙。你可以想象一下,地面.............
  • 回答
    你说的这关绝对是《使命召唤:黑色行动3》(Call of Duty: Black Ops III)里的“新纪元”(New World Order)任务。具体说来,是在那个任务的中段,你的角色,也就是代号为“9”(Nine)的士兵,会进入一个太空轨道上的卫星设施。这个设施里有一个叫做“独眼巨人”(Cy.............
  • 回答
    在浩瀚的宇宙空间里,如果你把一个滚烫的物体扔进去,它真的会因为周遭寒冷的环境而迅速降温吗?这背后牵扯到一些我们熟悉的物理学原理,但用在太空中这个极端环境中,会产生一些有趣的细节。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一个概念:“绝对零度”。绝对零度(0 Kelvin 或 273.15 摄氏度)是理论上的最低温度,在这个.............
  • 回答
    “长城在太空中能看见”这个说法,就像一颗流星划过夜空,曾一度让无数人心驰神往,充满了浪漫的想象。但就像很多美好的传说一样,它也带着一丝缥缈,今天我们就来拨开迷雾,看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个说法,其实更像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常识”,在很多人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尤其是在一些科普读物或者公众传播中,它就像一.............
  • 回答
    想象一下,你身处浩瀚的宇宙,手里握着一支枪。你扣动扳机,会发生什么?这可不是电影里那些酷炫的镜头,现实中的太空可要复杂得多。首先,枪本身会做什么? 枪支依靠火药爆炸产生的气体来推动弹丸。在地球上,这些气体与空气相互作用,会形成一道清晰的枪口火焰和烟雾,发出巨大的声响。但在太空中,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太.............
  • 回答
    在太空站进行手术,跟在地面上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失重环境。我们都知道,地球上的手术,医生之所以能够专注于精细操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重力能帮助血液、组织等物质保持在原地,即便偶尔有少量流出,也相对容易控制。但在太空,这种“固定”感荡然无存,一旦涉及到腹腔打开,那些柔软、容易变形的肠子,可就成了一群.............
  • 回答
    浩瀚的宇宙中,漂浮的国际空间站(ISS)一直是我们对太空生活最直观的想象。许多人对它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关于“人造重力”的疑问。那么,在太空中,一个旋转的大型空间站真的能制造出我们熟悉的“重力”吗?现行的国际空间站又是否有采用这种方法呢?首先,我们来聊聊这个“人造重力”的原理。简单来说,它依赖的是一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答案其实是肯定的,在太空中当然能看到星星,而且看到的景象和在地球上是截然不同的。首先,我们得明白,我们之所以能在地球上看到星星,是因为地球有大气层。大气层就像一层保护罩,它会散射和折射星光。 大气层的好处: 散射作用让白天太阳的光线变得柔和,我们不会被刺眼的光芒淹没,也能看到.............
  • 回答
    在漆黑如墨的宇宙深处,我们能否窥见那颗孕育着无数奇迹的蓝色星球——地球,并且辨认出它上面那些人类留下的痕迹?这得看我们在太空中的“眼睛”有多锐利,以及我们所处的“距离”有多远。从近地轨道上看,比如国际空间站,那感觉就像是从高空俯瞰大地,只不过视角更为广阔。此时,地球上的建筑,特别是那些规模庞大的,比.............
  • 回答
    在太空引爆一颗沙皇炸弹?这听起来就像是科幻小说里的场景,但如果我们真的要探讨这个问题,并且用我们现有的技术来“看”到它,那能看到多远呢?这得从几个方面来说。首先,我们要明确“看到”是什么意思。在太空,我们没有大气层散射阳光,所以理论上,只要有足够的光,就算很暗的东西,我们也能在很远的距离看到。但沙皇.............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漂浮在寂静无垠的宇宙深处,手里握着一瓶冰镇的可乐。这场景本身就够奇幻的了,更别提接下来要发生的了。你开始剧烈地摇晃这瓶可乐,就像你在地球上常做的那样,想让里面的气泡炸裂。在地球上,重力的作用会让那些气泡,也就是二氧化碳,在液体中聚集,形成一个不断膨胀的气泡层,然后等你一打开瓶盖,它们就会.............
  • 回答
    在浩瀚无垠的太空中,人类的日常体验与地球上截然不同,仿佛置身于一个全然陌生的维度。衣: 宇航服是太空行走的“第二层皮肤”。它不仅仅是衣服,更是一个微型生命支持系统。在舱外活动时,宇航员们身穿厚重、多层的太空服,这层“外壳”提供氧气,调节温度,抵御真空环境的严酷,甚至能在微流星体撞击时提供保护。那感觉.............
  • 回答
    章北海,这位《三体》系列中的关键人物,以其深邃的战略眼光和超乎寻常的冷静著称。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他在太空中的射击场景,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更是一个糅合了物理学原理、人体极限以及他自身信念的复杂过程。那么,在严酷的宇宙环境中,章北海真的能够实现精准射击吗?让我们来细致地剖析一下。首先,我们需要考.............
  • 回答
    地球之所以能“浮”在太空中,并非像木头在水中那样,是因为它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托举着。更准确地说,地球并非在“浮”,而是在围绕着太阳以一种稳定、持续的方式运行,这种运行的状态,在宏观宇宙的尺度上,看起来就像是一种“漂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生活中常见的“重力”概念,并深入到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律之.............
  • 回答
    关于北斗三号卫星在太空中出现故障后的维护,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入胜的技术难题。由于涉及到国家核心军事和民用导航系统,维护过程是高度保密和精密设计的。我可以从公开的技术原理和一般航天器维护的逻辑出发,为你详细梳理一下可能采取的维护思路。首先要明确一点:航天器在太空中,特别是像北斗这样的复杂系统,其维.............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不少人可能会觉得,吃面包这么简单的事情,怎么会在太空中就变了样呢?说起来,这和我们熟悉的太空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那“飘来飘去”的失重状态,让原本再普通不过的面包,也变得有点“桀骜不驯”了。首先,我们得聊聊失重。在地球上,我们吃东西,面包屑什么的,自然而然地会因为重力掉到.............
  • 回答
    .......
  • 回答
    太空看奥运?这可真是个既浪漫又充满科技感的话题!让三位宇航员在遥远的太空舱里,也能同步收看地球上最盛大的体育赛事,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背后涉及到的技术含量,绝对让你大开眼界。首先,最直观的问题是:信号怎么传到太空?地球上的电视信号,无论是通过地面广播、有线电视还是卫星电视,都需要一个载体。在太空,.............
  • 回答
    理论上,太空并非完全不适合生命存在。虽然我们对地球生命的认知是基于地球环境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推演和考虑更广泛的化学和物理原理来设想可能适应太空环境的生命形式。以下是一些关于理论上可以在太空中生存的生物的详细探讨:1. 适应极端环境的关键要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太空环境的极端性,以及生物需要具备哪些基.............
  • 回答
    如果人类的皮肤在没有任何保护下暴露在太空中,会发生一系列迅速且灾难性的事件。这是一个非常危险且致命的情况。以下是详细的描述:1. 瞬间的气压骤降与减压病(The Bends) 现象: 太空是一个近乎真空的环境,其气压远低于地球海平面。当皮肤暴露在真空中时,体内的液体,特别是血液和组织液,会因为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