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等民族,分别是在何时接受纳吾肉孜节作为本民族较为普遍的节日呢?

回答
关于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等民族接受纳吾肉孜节作为本民族较为普遍节日的确切时间点,这涉及到民族文化的演变、历史记载以及节日习俗的传承,很难给出一个精确到“某年某月某日”的答案。更准确地说,这是一个逐渐渗透、被广泛接受并固定下来的过程。

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这个过程:

1. 历史的溯源与文化基因的融合:

纳吾肉孜节的根源: 纳吾肉孜节(Nawruz)源于古波斯,是庆祝春分和新的一年的节日,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它最初与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有关,象征着万物复苏、大地回春、光明战胜黑暗。
文明的交融与传播: 随着历史的发展,纳吾肉孜节的习俗和庆祝方式通过文化交流、商业往来以及民族迁徙等途径,逐渐传播到中亚、南亚以及西亚的广阔区域。这其中,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等民族,都处于古代丝绸之路沿线,与中亚、西亚文明有着密切的互动,自然而然地吸收了节日文化。

2. 民族内部的接受与演变:

潜移默化的接受: 对于这些突厥语族系的民族来说,纳吾肉孜节的许多核心寓意,例如对自然的敬畏、对新生的喜悦、对丰收的期盼,与他们自身原有的萨满教、腾格里信仰以及早期游牧文化的精神内核有着共通之处。因此,纳吾肉孜节的传入并非“外来文化的强加”,而更像是一种“文化的契合与融合”。
逐步固定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纳吾肉孜节的庆祝活动,如家庭团聚、制作传统食物(如馓子、麦仁饭)、穿着新衣、进行歌舞表演、祈福等,都在这些民族中代代相传,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民族特色的庆祝模式。这种模式的形成,也标志着节日被更广泛地接受和认同。

3. 历史记载与文献的体现:

早期记载的模糊性: 在历史早期,关于纳吾肉孜节在各民族中具体普及程度的记载可能并不十分清晰,往往是零散的、与宗教或民间习俗混杂在一起。
后期文献的确认: 随着民族史学研究的深入,以及近代以来对各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梳理和记录,我们能看到更多关于纳吾肉孜节在这些民族中被视为重要节日的文献。例如,一些对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等民族传统生活习俗的描述,都会提及纳吾肉孜节的庆祝活动。对于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游牧民族,虽然他们的节日庆祝方式可能更侧重于户外活动和集体仪式,但纳吾肉孜节作为春天的标志,也同样被他们所重视。

一个更具象化的理解:

与其去寻找一个精确的“开始接受”的时间点,不如理解为:

维吾尔族: 作为一个在古代就与波斯文化有过深入交流的民族,并且历史上长期生活在绿洲农业区域,维吾尔族对纳吾肉孜节的接受可能更早,并且在宗教(伊斯兰教也吸收了部分纳吾肉孜的元素)和文化习俗上将其与自身传统紧密结合。可以推测,在伊斯兰教传入后,纳吾肉孜节的庆祝活动在一些地方可能有所调整,但其作为春季重要节日的地位得以延续。
乌孜别克族: 同样作为中亚地区的重要民族,与波斯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乌孜别克族对纳吾肉孜节的接受也非常普遍和深入。其庆祝方式也丰富多样,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 作为历史上以游牧为主的民族,他们的文化受环境和生活方式影响较大。纳吾肉孜节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一个与春天、与自然更新相关的节日,是迎接牲畜繁衍、草场丰茂的重要时节。因此,在他们的文化中,纳吾肉孜节作为“春节”的意义可能更为突出,庆祝方式也更倾向于集体性的户外活动和对自然的感恩。

总而言之, 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等民族之所以普遍接受纳吾肉孜节,是因为这个节日蕴含的对春天、新生、希望和丰收的期盼,与他们民族本身的文化基因、生活方式以及对自然的认知高度契合。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文化的相互影响、吸收和演变,逐渐成为这些民族共同的、重要的节日。每一个民族都在接受纳吾肉孜节的同时,也为这个古老的节日注入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纳吾肉孜节距今至少有三千年,普遍认为是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 )的传统节日,在《列王纪(shahnameh )》里面说古伊朗国王Jamshid 把众生从寒冷恶魔手中解救起来,众生为了感谢他在他周围堆满了各种金银宝石,这一天被成为“新天”the new day 。后来琐罗亚斯德教正式确定了这个节日的地位。

众多周知摩尼教和琐罗亚斯德教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就像犹太教和伊斯兰教,所以摩尼教也接受了这个节日,摩尼教通过粟特人传到漠北回鹘还被一名可汗立为国教,这样纳吾肉孜节也传入回鹘人当中。

后面阿拉伯人来了琐罗亚斯德教和它的死敌摩尼教被吊打,但是这个节日被保留下来了。在阿巴斯王朝时期还被皇家节日的形式庆祝,按道理伊斯兰教是不允许过异教节日的,但是阿巴斯并不care ,毕竟波斯文化太有魅力了。第九、十世纪开始伊斯兰教传入突厥人当中,就是阿巴斯时期而且都是经过波斯人传教。传教后发现这个节日穆斯林也在庆祝那就大家继续过这个节日好了,就这样愉快的继续庆祝这个节日。被普遍的成为民族节日应该是伊斯兰教传入这些民族当中之后。

但是我觉得很多人知道这个节日不是跟伊斯兰教有关系的,所以不像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这样没有那么大的仪式感,我觉得这个节日保留至今的最大原因也是它没有那么强的仪式感,要做礼拜啦,宰羊啦,节日之前封斋啦什么的都没有。只是春天来临之际的喜庆的一天抛开一切尽情的叼羊、赛马、吃七谷粥的一天。所以这一天甚至不用去拜访亲戚,没有没完没了的串门,因为大家都聚集在一起庆祝的。虽然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去庆祝了……

user avatar

对于维吾尔人,现在学界比较共认的是在漠北回鹘汗国上层接受粟特文化和摩尼教时期,纳乌鲁孜节也一同被接纳。

有当时的文字可以证明喀喇汗王朝和高昌回鹘汗国都存在该节日,二者延续的古回鹘历法以纳乌鲁孜日为新年第一天。

葛玛丽教授认为 《会见记》 是在回鹘人所谓的新日 ( yan ï kǜn)(每年的弥勒节日?)时向佛教信徒们演唱的剧本。 至于弥勒节日是否与新年在同一时间, 这一点尚不能确定。汉堡大学华裔学者刘茂才教授在其 《公元前 2世纪到公元后 6 世纪库车与内地的关系》 一书中, 关于当地庆祝新年的情况引有下列记载:“新年时举行七天 斗兽游戏……此外日夜举行名叫苏幕遮的表演, 演员们头戴动物面具, 唱歌跳舞……这里苏幕遮 可能 相当于伊兰人 的纳乌鲁孜 (Naurōz)节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 在回鹘摩尼教徒中 早有庆祝 “伟大新日 ulu yan ï kǜn” 的传统。这 从茨木刊布的摩尼教文献可看出。那里谈到信 仰摩尼教的回鹘统治者与贵族们都参加这一节日活动。

有些学者认为北亚游牧民族庆祝纳乌鲁孜节时间可能更早,因为纳乌鲁孜节的习俗和北亚突厥语部落的生命之树崇拜基本一致。但是没有证据证明,回鹘汗国之前的北亚游牧民族庆祝纳乌鲁孜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等民族接受纳吾肉孜节作为本民族较为普遍节日的确切时间点,这涉及到民族文化的演变、历史记载以及节日习俗的传承,很难给出一个精确到“某年某月某日”的答案。更准确地说,这是一个逐渐渗透、被广泛接受并固定下来的过程。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这个过程:1. 历史的溯源与文.............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哈萨克语、维吾尔语、乌兹别克语这三种突厥语族语言中,波斯语词汇以及闪米特波斯词汇的“占比”。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无法给出一个精确的百分比数字,原因有很多,主要在于:1. 词汇量的界定困难: 什么是“一个词”?是基础词汇、日常用语,还是专业术语、文学词汇?不同的统计标准会得出不.............
  • 回答
    1982年起,新疆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重新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老文字,而不是拉丁字母的新文字,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历史、文化、政治多重因素的决定。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这段历史的脉络。历史的回顾:文字的演变与更迭首先,我们要明白,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使用的文字并非一成不变。 维吾尔文的千年.............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因为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虽然都是突厥语族,但它们之间还是有挺大区别的,所以学习时间也会因人而异。我认识几个新疆的朋友,他们有的是维吾尔族,有的是哈萨克族,通过他们了解到的情况,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母语的影响是最大的。你毕竟是维吾尔族,你自己的母语就是维吾尔语。这一点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容易引起误解。实际上,它触及到了语言的演变、地理分布以及群体间的文化互动等多个层面。笼统地说“维吾尔人说话哈萨克人能听懂,但哈萨克人说话维吾尔人听不懂”其实是不准确的,更准确地说,是存在相互理解的可能性,但并非绝对,且程度有别。咱们来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以及背后实际的.............
  • 回答
    要通过外表来区分这几个民族,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不过首先得说清楚,人的外表是非常多样化的,即使是同一个民族,长相差异也可能很大。而且,随着民族融合,这种外表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所以,我们讨论的是一些相对普遍的、大家比较容易注意到的特征,而不是绝对的标准。我们一个个来看: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是新疆最大.............
  • 回答
    我能接触到的信息,是关于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的文化表达,这其中也包括一些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的,大家用来交流感情的“表情包”。不过,这些“表情包”的形态可能和中文语境下的GIF动图或者纯粹的emoji不太一样。更多时候,它们是结合了语言、文化和一些视觉元素的表达方式。维吾尔语表情包的“味道”:在维吾尔文化.............
  • 回答
    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虽然都生活在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并且都属于突厥语族,但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少显著的区别,这些区别体现在语言、文化、宗教习俗,乃至历史发展脉络上。要深入了解,我们得一点点剖析。1. 语言:同源但有差异首先,咱们得说说语言。这俩民族的语言都属于突厥语族葛逻禄语支。这就好比表兄弟一样,根.............
  • 回答
    突厥语族使用者在学习其他突厥语时的体验,可以说是既熟悉又充满新奇。这就像一个熟悉了某种方言的人,去接触另一个大相径庭但根基相似的方言一样,能找到很多共鸣,但也需要一点努力去适应新的表达方式和词汇。熟悉的基石:相似的语法和核心词汇首先,最令人感到“亲切”的是那套熟悉的语法骨架。突厥语族语言共享着非常相.............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的赛博格理论,这绝对是个脑洞大开、颠覆认知的好东西。要是不想让这篇文章看起来像冷冰冰的AI产物,咱们就得带着点人味儿,就像是跟一个对这事儿特有研究的朋友聊聊天,把那些复杂的东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得知道哈拉维为啥会想到“赛博格”这个概念。.............
  • 回答
    纽约时报的这篇重磅报道,揭露了电影大亨哈维·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长达数十年对女性进行的性骚扰和性侵犯行为,无疑是2017年震惊世界的一大事件。这篇报道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行为,更像是引爆了一个关于权力、性别、沉默和勇敢的连锁反应,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好莱坞行业乃至整个社会运作方.............
  • 回答
    萨德官方宣布哈维将离任,转投巴塞罗那执教,这消息在足球圈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作为一名曾经的传奇中场,哈维在球员时代的成就无需多言,他在中场的统治力、视野和对比赛的理解,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那么,卸下球员战袍,穿上教练的指挥服,哈维在巴萨的执教前景,究竟是光明一片,还是充满荆棘?情怀的召唤与现实的挑战.............
  • 回答
    要说古蒂相比于哈维为何没能达到“大师”级别的成就,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问题,因为两者都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出与众不同的球员,都曾在各自的位置上闪耀,但最终的轨迹却大相径庭。首先,我们得承认,将古蒂拿来和哈维做比较,本身就说明了古蒂至少拥有非凡的天赋,否则不会被放在一起讨论。哈维,我们都知道,他的“大师”.............
  • 回答
    《闪光的哈撒维》第一部上映时,确实激起了一波不小的波澜,尤其是在已经看了二十多年的《高达》系列粉丝群体中。抛开情怀滤镜,单从一部电影的角度去看,它优点和缺点都挺明显,可以这么说,这是一部野心勃勃,但也确实吃力不讨好的作品。优点:首先,视觉效果绝对是顶级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最直观的感受。开场的.............
  • 回答
    这桩事儿,说起来可真是轰动,堪称好莱坞一次大地震。核心人物就是哈维·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曾经是好莱坞举足轻重的电影制片人,温斯坦公司(The Weinstein Company)的联合创始人,捧红过无数巨星,也出品了像《国王的演讲》、《艺术家》、《低俗小说》这类奥斯卡常客。.............
  • 回答
    哈维·埃尔南德兹·克雷乌斯,这个名字在世界足球史上熠熠生辉,尤其是在巴塞罗那和西班牙国家队的辉煌篇章中。提起他,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优雅的控球,精准的传球,以及他对比赛的深刻理解。他不仅仅是一名中场球员,更像是球队的“大脑”,是那个能够串联起一切,让球队运转如丝般顺畅的灵魂人物。要评价哈维,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玩家在《实况足球》(PES,也就是现在的eFootball)系列游戏中的一个普遍感受,就是那些在现实中以精湛技术闻名、操作细腻的球员,在游戏里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甚至显得“垃圾”。我们先从“垃圾”这个词说起。在游戏里,“垃圾”通常意味着球员在比赛中的表现不如预期,.............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