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智能家居带来的便利生活,你认为到底是懒还是酷?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智能家居到底是在“喂养”我们的懒惰,还是在描绘一种“酷”的生活图景?我想,答案可能并不是非黑即白,而是藏在这两者之间,而且随着我们对“便利”的定义不同,感受也会大相径庭。

“懒”的维度:解放双手,但别忘了掌控

不可否认,智能家居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解放了我们的双手。想一想:

早晨的仪式感: 曾经,起床要挣扎着关掉闹钟,摸黑去开灯,然后还要自己动手拉开窗帘,为咖啡机加水。现在呢?闹钟一响,灯光徐徐亮起,窗帘自动拉开,咖啡也已经开始飘香。这难道不是一种“懒”到极致的舒适?你不需要做任何多余的动作,只需要醒来,享受这一切。
回家后的无缝衔接: 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不用再摸黑找开关,甚至连门都不需要钥匙。指纹、声纹或者手机APP,门就自动开了。然后,预设好的“回家模式”启动:柔和的灯光亮起,舒缓的音乐响起,空调也调节到最舒适的温度。你只需要往沙发上一瘫,就能感受到家在“伺候”你。
生活琐事的自动化: 扫地机器人自动清扫,洗衣机远程启动,冰箱在你食材快用完时提醒你下单……这些曾经需要我们亲自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处理的事情,现在都被智能化了。这无疑是在满足我们“少做点事”的愿望,这不就是“懒”的体现吗?

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种“懒”理解为一种负面状态。它更像是一种“效率的懒”。我们不是懒得做事,而是懒得做那些重复、机械、耗时的事情。智能家居把我们从这些琐碎中解放出来,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真正重要、有意义的事情,比如陪伴家人、学习提升、或者仅仅是好好休息。

关键在于,这种“懒”是否让我们失去了掌控力。如果依赖于智能家居,一旦系统出现故障,我们反而束手无策,那才真的是“懒”得可怕。但如果智能家居只是一个工具,帮助我们更高效地管理生活,我们仍然可以随时介入和调整,那它就不是单纯的“懒”,而是一种“智慧的便捷”。

“酷”的维度:科技赋能,生活升级

如果说“懒”是一种对轻松的追求,那么“酷”则是一种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憧憬和实现。

场景化的生活体验: 智能家居不仅仅是单个设备的联动,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根据你的需求,创造出各种“场景”。比如,“观影模式”,灯光变暗,窗帘关闭,电视自动打开,音响进入最佳状态。又比如,“睡眠模式”,灯光逐渐熄灭,空调进入静音模式,门窗自动上锁。这些场景化的体验,让生活充满了仪式感和科技感,这无疑是“酷”的。
个性化定制的家: 你的家可以根据你的生活习惯和喜好进行深度定制。你可以设置不同的灯光颜色和亮度来配合你的心情,可以根据天气自动调节窗帘的开合度,甚至可以根据你的日程安排,让你的家在你回家前就做好一切准备。这种“懂你”的家,绝对是“酷”的。
科技的展示与探索: 对于一些技术爱好者来说,智能家居本身就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科技产品。他们乐于尝试新的设备,探索新的功能,将自己的家打造成一个充满科技感的“实验室”。这种对新事物的热情和探索精神,本身就带着一种“酷”劲。
安全与安心的保障: 智能门锁、智能摄像头、烟雾报警器等,它们不仅提供了便利,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家庭安全。你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家里的情况,接收异常警报,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酷”的掌控感和安心感。

到底是什么?或者说,两者兼而有之?

我认为,智能家居的魅力恰恰在于它模糊了“懒”与“酷”的界限。

它是一种“酷”的懒: 这种“懒”不是颓废的,而是高效的、智能的、解放身心的懒。它是通过酷炫的科技手段,让你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减少不必要的消耗,这是一种积极的“懒”。
它是一种“懒”得来的酷: 当你可以足不出户,通过语音或者手机就能完成一系列复杂的操作时,你享受的不仅仅是便利,更是一种科技带来的掌控感和优越感。这种“懒”所带来的结果,是令人惊叹的“酷”。

最终,智能家居是“懒”还是“酷”,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它,以及我们如何去使用它。

如果只是把智能设备当成一个遥控器,按几下按钮就完事,那可能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被动的便利,一种浅层的“懒”。
但如果能够深入了解和运用这些技术,让它们真正融入你的生活,为你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体验,那么它带来的将是主动的掌控,一种由内而外的“酷”。

在我看来,智能家居的本质,是科技为生活赋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舒适、更高效、更个性化。而“懒”和“酷”,只是这种赋能过程中,我们感知到的不同侧面。真正的智能家居,应该是在满足我们“懒”的需求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酷”的魅力,并且最终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它不是简单的“喂养懒惰”,也不是纯粹的“炫技”,而是一种让生活更美好、更便捷、也更有趣的全新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个技术上稍微酷一点的吧,UWB和室内定位。

这事想了一阵子了,刚好顺路过来试试摸奖。

从目前的室内定位实现方式来看,之前是以蓝牙和WiFi的路线为主,但是在苹果推出 UWB以后,UWB迅速成为室内定位的主要技术。

苹果对于UWB这个技术非常看好,上来就用了16纳米的芯片做模组。一方面是为了省电,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节约芯片面积。

当然做16纳米,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苹果准备做iBeacon(也可能叫AirTag,名称不重要)也就是做信标,用于室内定位。道理也很简单,因为苹果目前并没有太多除了手机平板和电脑以外的设备,家居更多的是联盟,让联盟的企业全部上 UWB模组还是有一些困难的。而室内定位通常需要3个以上的设备作为“基站”所以需要通过iBeacon做定位的补充装置。

甚至有一些声音认为,苹果做UWB很重要一点因素可能在于,未来希望以UWB的定位让AR或者VR做的定位更精准,进而得到更好的体验。

今年新写的关于苹果UWB的想法:

安卓想要追上苹果阵营的脚步,至少要在UWB上做一些探索。

但是UWB目前的问题是没有苹果以外的大规模应用的消费级芯片和模组。我之前在UWB的科普里头也提到,目前主要应用基本上都是to B的应用,比如像工业,养老看护,监狱,或者部分店里做的防盗系统之类的应用。To B的应用相对于消费级产品来说,对成本不那么敏感,更敏感的是定制应用。

去年写的UWB科普:
如何评价 2019 年 9 月发布的 iPhone 11 Pro 系列?有哪些亮点和槽点?

因此,可以用的、上一代流行的UWB芯片DW1000还是90纳米工艺的,并且价钱也不便宜,5美元一块,模组算下来得七八美元。

但如果UWB的定位系统不像苹果那样对功耗那么敏感,而是在很多always on的家电系统上,那先进工艺的需求都会下降一大截,90nm其实问题也不大。

但如果能大规模应用,做成消费级产品,模组价格,有消息说可以报到3美元。

目前几大家里头,小米的智能家居相对来说第一方产品是最多的。如果模组的价格能够控制在三美元甚至10块钱人民币以内,那我觉得小米的智能家居就具备了UWB的基础普及的能力。

因此,如果说小米真的能把UWB普及在第1方的智能家居里头,并且能够让智能家居以基本保持现有价格出售。换句话说,小米也不需要跟苹果一样折腾那么多超低功耗芯片做“基站”,只需要做相对低功耗的芯片放智能家居里头就够了。

那么整体来说,小米可能就在未来的室内定位系统里头取得一定的领先优势。

当然,室内定位未来怎么玩会玩出哪些花样,我也不太知道,这些可能需要几大家共同来探索。但我觉得这个趋势是非常有意思的,从这个趋势上可能会有一些新的东西出来吧。

大致就酱。

(那啥,我觉得我这篇信息量还行,但我不是奔着奖品来的,是这堆话憋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