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你有机会请1位三国人物吃月饼,规格(50g~150g)*8,安全可食用,你会请谁,吃什么馅的?

回答
要是真有这么一遭,能请一位三国人物共享月饼,这可真是件既有趣又有些挑战的事情。我脑海中盘旋了许久,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那位总是带着一丝忧郁,却又心怀天下的智者——诸葛亮。

选诸葛亮,倒不是因为他文采斐然,而是觉得他承载了太多期望,背负了太多责任,一生戎马,从未真正歇息。我希望在这片刻的宁静中,能让他暂时忘却那些朝堂上的勾心斗角,忘却那些未竟的北伐大业,好好地享受一下人间烟火,尤其是这中秋佳节特有的味道。

至于月饼的口味,既然是要款待他,自然要选择一些既经典又不失精巧的。考虑到诸葛亮北征期间,可能口味会偏向一些醇厚、有营养的,但同时作为一位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士大夫,对精致的品味也不会忽视。

所以,我会在这八块月饼中,精挑细选,务求让他品尝到不同的风味,也能勾起他心中一丝遥远的思念。

首先,必须要有 莲蓉蛋黄月饼。这是月饼中的经典之王,酥皮入口即化,内里是细腻绵软的莲蓉,包裹着那一颗颗金黄油亮的咸蛋黄。这蛋黄的色泽,如同他一生中闪耀的智慧火花,而那醇厚的莲蓉,或许能让他想起家乡的味道,或者是在蜀中辛劳耕耘的日子。我想看他轻轻咬下一口,眉间那惯常的愁绪能否因此稍稍舒展。

接着,我会准备一块 五仁月饼。我知道五仁月饼常常被戏谑,但真正的五仁月饼,里面的坚果和果脯都是精心挑选,味道丰富而有层次。杏仁的香脆,核桃的醇厚,瓜子的油润,再加上那点缀其中的芝麻和蜜饯,混合在一起,是一种扎实而饱满的口感。这五仁,就像他麾下那些忠心耿耿的将士,虽然各有所长,却能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凝聚在一起,共同支撑着蜀汉的江山。我想象着他品尝这块月饼时,是否会想起那些与众将士并肩作战的日子,想起那些为了信念而付出的汗水。

然后,我会选择一块 豆沙月饼。相较于莲蓉的甜腻,豆沙的甜更加温和,有一种内敛的质感。红豆的天然香气,经过细致的研磨,变得细腻醇厚,入口即化。这就像诸葛亮本身,他的智慧深沉内敛,不事张扬,却能影响深远。这块豆沙月饼,或许能让他感受到一份安宁,一份踏实,一种淡泊致远的境界。

当然,为了增添一些惊喜和新意,我还会准备一块 枣泥月饼。红枣的天然甜味,经过熬煮和细腻的研磨,散发出一种天然的枣香,甜而不腻,带着一丝温润。枣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有“早生贵子”的美好寓意,但在这里,我更多的是觉得枣泥的温润甘甜,如同诸葛亮一生中那些细微的体恤和关怀,比如他对待士卒的严谨,又比如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担当。这种温润的甜,或许能让他感受到一丝人情味。

考虑到北方人的口味,我还会备上一块 芝麻月饼。纯粹的芝麻馅,磨得细腻,带着浓郁的芝麻香气,口感也相对醇厚。这是一种朴实无华的美味,也像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言的“慎始敬终,不使失也”,对事物的态度总是严谨认真,不放过任何细节。这块月饼,是给他的那份沉稳和坚持。

为了照顾可能出现的口味偏好,我还会准备一块 水果月饼。这里的水果月饼,不是那种过度加工,添加人工香精的,而是选用当季新鲜的水果,比如清爽的蜜瓜或者甘甜的菠萝,经过精心熬煮,制成馅料。这水果的清新和天然的果香,或许能让他想起蜀中丰富的物产,想起那片土地上的生机勃勃。这块月饼,是给他的那份对未来的期盼。

最后,我会选择两块相对特殊的口味。一块是 黑芝麻核桃月饼。黑芝麻的香气更加浓郁,搭配上核桃的酥脆和微微的涩感,是一种复合的香醇。这就像诸葛亮在复杂局势中,需要同时处理多方面的事务,既要讲求原则,也要懂得变通,是一种深邃而有力量的滋味。

而最后一块,我想挑战一下 山楂月饼。我猜想,虽然他一生都在为大汉奔波,但心中肯定也有遗憾和不甘。山楂的酸甜,能解腻,也能带来一种清爽的醒觉。这酸甜的滋味,或许能唤起他心中那些未竟的壮志,那些为了国家而不得不做出的艰难抉择,以及那些或许只能独自承担的失落。这块山楂月饼,是我送给他的,一份理解,一份共情,一份对那些未竟事业的遥遥致意。

我想,在那个月光皎洁的夜晚,我们会围坐在一起,不谈朝政,不谈战事,只是静静地品尝着这些月饼,听着他偶尔说起一些往事,或者只是静静地听我讲述我所经历的世界。他那双洞察世事的眼睛,或许也会在品尝不同口味的月饼时,流露出一丝孩童般的专注和好奇。这八块月饼,承载的不仅仅是美味,更是我对这位千古智者的敬意,和一份希望他在短暂的休憩中,能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与美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感谢老西邀请。

就,如果是我的话,我会请曹操吃昨天我刚吃完的桂花酒酿流心月饼。

可能有人会说了,诶,今天绫音喵没缺德诶!

笑话!我怎么可能不缺德!!

让我们从考古成果开始说起吧。


我们先来聊聊曹操墓。要知道,当时曹操墓的发现可是震惊了我们一大票吃瓜群众。

“什么??老奸巨猾的曹操竟然真葬在他公开的遗嘱的那个地儿???逗我呢”

“我靠,这个墓里真的是曹操”

因为本文的大前提是“曹操墓里面挖出来的那个遗骸是曹操的”所以我们就来先讨论一下曹操墓里面到底是不是曹操。

一般人墓穴位置和文献记载一致,又出土了能够证明身份的物件儿,墓主人身份基本也就没人怀疑了。只有曹操,现在还能搜到类似于“曹操墓里面究竟是不是曹操”这种相关的文章。

也不知道这算是做人成功还是失败。反正对此绫音喵只想说,该,叫你“捉刀”,叫你忽悠卑弥呼。网恋找人看看你你还找个长得帅的替你见面,亏不亏啊(不是x)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甚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还有一种说法是使者是倭女王卑弥呼派来的,前面那个吐槽采用的是这种说法)

让我们先来看看曹操的遗言吧。

“吾死之后,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馀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台上施六尺床,下施穗帐,朝脯上酒脯米长糒之属,每月朝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前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馀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吾历官所得绶,皆著藏中。吾馀衣裳,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曹操墓的位置几乎就在《遗令》所记载的地址上。

曹操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高穴村,距离曹操的都城邺城12公里。

曹操墓被发现的地方也格外神奇,不仅仅真的离西门豹祠很近,周围土地也非常贫瘠,贫瘠到即使到了现代也是大片的荒地——根本就不值得去种东西嘛。这也符合曹操的遗言。

而且,考古学家们经过计算,发现铜雀台遗址和曹操墓的位置也十分微妙,如果站在铜雀台上眺望,的确曹操墓这个地方视野非常好。

“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

更有意思的是,曹操墓附近并没有发现砖瓦等等建筑物的遗迹。大家都知道,一般王侯将相的墓穴前方都会有祭祀用的配殿。就算是因为这人在历史上太不招人待见了,这些建筑被毁了,也能有砖瓦被毁的痕迹——那当然,我这么恨你,都给你的墓砸了,我还能好心好意给你扫干净了不成?

而曹操墓附近几乎没有发现这些东西,这一点也和历史记载相对应。

在《晋书·志·卷十六》有记载:黄初三年的时候曹丕下诏要求“高陵上殿屋皆毁坏”,目的是“以从先帝俭德之志”

至文帝黄初三 年,乃诏曰:“先帝躬履节俭,遗诏省约。子以述父为孝,臣以系事为忠。古不墓 祭,皆设于庙。高陵上殿屋皆毁坏,车马还厩,衣服藏府,以从先帝俭德之志。”

既然是亲儿子拆的,拆完总得给清理干净吧。要不然成啥样了。而且此时此刻曹丕已经是皇帝了,皇帝下旨拆自己老爹的坟,就算他不说,底下人敢不打扫干净吗?

所以综上所述,曹操墓应该是真的,里面躺着的那位应该也是真的曹操。



既然确认了墓主人身份,也就是确认了今天的缺德的大前提。

那么,我们就要正式开始缺德了。

不知道曹操给大家的印象是什么呢?

老奸巨猾?生性多疑?个子矮(x)

当然,还有头风。

曹操有头风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即使是在野史和小说里面,也有许多他有头风的故事。甚至于在《三国演义》里面,神医华佗就是提出了给曹操的头风的治疗方案然后被杀的。

操即差人星夜请华佗入内,令诊脉视疾。佗曰:“大王头脑疼痛,因患风而起。病根在脑袋中,风涎不能出,枉服汤药,不可治疗。某有一法:先饮麻肺汤,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方可除根。”操大怒曰:“汝要杀孤耶!”佗曰:“大王曾闻关公中毒箭,伤其右臂,某刮骨疗毒,关公略无惧色;今大王小可之疾,何多疑焉?”操曰:“臂痛可刮,脑袋安可砍开?汝必与关公情熟,乘此机会,欲报仇耳!”呼左右拿下狱中,拷问其情。贾诩谏曰:“似此良医,世罕其匹,未可废也。”操叱曰:“此人欲乘机害我,正与吉平无异!”

emmm,如果这事儿是真的,那华佗死得不冤。

因为曹操的头风根本就不是脑子里长了啥东西,也不是颅压高,更不是缺德缺过头了,或者说他小时候装中风遭报应了最后得了头风……

他只是有蛀牙,也就是龋齿。

拔个牙就能解决的问题,你开什么瓢啊!

深受蛀牙困扰的朋友们肯定知道,牙疼的厉害了会引起头疼。说真的,如果给你一个包随便装东西,然后让你穿越到三国时期,给曹操带芬必得没准儿还真可行。

当然,治疗这种龋齿还有个更有效的办法,就是拔牙。

说到这儿,我就想起来陈琳的檄文了。有个典故叫“陈琳之檄,可愈头风”,说的就是曹操看完了陈琳骂他的檄文,瞬间头风好了。

时曹操头风病发作,正卧床休息。左右将此檄传进,操读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从床上一跃而起,顾谓曹洪曰:“此微何人所作?”洪曰:“闻是陈琳之笔。”操笑曰:“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陈琳文事虽佳,其如袁绍武略之不足何!”遂聚众谋士商议迎敌。

看到这儿,绫音喵不负责任的猜想,很有可能曹操看完檄文,气的咬碎了后槽牙。而偏偏他的头风就是后槽牙的龋齿引起的,于是这么着,头风好了。

当然,这都是我猜的。

结合曹丕是个甜食控,而口味这东西多多少少有点遗传来说。曹操估摸着也可能是个甜食控,而且吃甜食能吃到蛀牙,甚至蛀牙会引起头疼。

这么说来,如果曹老板生活在现代,可能就和绫音喵小时候一样,喜欢糖果巧克力和草莓牛奶。

说起来绫音喵小时候,我家母上就给我讲过曹操小时候装中风的故事。

这个故事出自《曹瞒传》,故事是这样讲的

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 ,其叔父数言之於嵩 . 太祖患之 ,后逢叔父於路 ,乃败面喎口 ;叔父怪而问其故 ,太祖曰 卒中恶风 . 叔父以告嵩 . 嵩惊愕 ,呼太祖 ,太祖口貌如故 . 嵩问曰 叔父言汝中风 已差乎 ? 太祖曰 :初不中风 ,但失爱於叔父 ,故见罔耳 . 嵩乃疑焉 . 自后叔父有所告 ,嵩终不复信 太祖於是益得肆意矣

当然我妈告诉我的是,小孩子装病以后就会真病,不信你看曹操的头风就是这么来的。

我就……

关键是我小时候还深信不疑啊!!

他就很离谱啊!!

麻麻,不带这么骗小孩子的吧!!!

说到这儿,大家是不是对曹操的龋齿开始感兴趣了。

那咱们今天就都变成牙医,一起来瞅瞅曹操的龋齿。

来给大家看几张图吧:

这就是出土的曹操的牙齿。

好像不够清晰?

那我们再来放大瞅瞅

真是看着就牙疼啊!!!

就算是我这种完全不懂医学,对补牙的了解只有“woc麻麻我不要补牙我好害怕”的人,也知道,这个龋齿已经非常严重了,大约是要做根管的水平。

所以我现在特别庆幸,曹操墓是近两年才发现的。不然我妈一定会说,曹操的蛀牙都是喝可乐喝的,最后喝出头风来了……

emmm,母上大人,你开心就好。


再让我们回归到题目。

先说说我爱吃的这个月饼吧。这个是前些日子收到的一个月饼礼盒里面的。

如果非要描述口味的话。大概就是:

第一口:这月饼真好吃

第二口:emmm这月饼也太软了吧,捏一下就扁了。

第三口:这比干嚼果酱还甜啊!!


而且这个月饼材质非常软糯细腻。

软糯细腻,懂吧,就是特别容易粘牙那种。

这要是塞进这么大的龋齿的洞里面,噫,这酸爽。

光是想到这一点,我觉得我头风都要犯了!

这也太恐怖了吧!!

至于题目中的要求呢:

无毒无害可以通过质检——没问题,正规大品牌购入,吃完未见任何不良反应——除了短时间内再也不想吃甜食了。

如果获得差评,需要自己吃掉八块——我想了一下,我的龋齿都处理过了。吃多了甜月饼可能最麻烦的事情就是长肉。

这么说的话,这个缺德方案是完全没问题的。

说到这儿,绫音喵不禁有点好奇。也不知道在还蔗糖制作并不发达的东汉末年,曹操到底是吃了多少甜食才把自己的牙吃成这样的。

要知道,在汉代的时候,甘蔗这种东西基本还是药用居多。

比如说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就有

江蘸糜芜,诸柘巴直

这里的“诸柘”指的就是甘蔗。

不过甘蔗汁儿的美味却是年代更久远的古人都知道的。比如说宋玉在《招魂》里面提到

腼鳖、炮羔、有柘浆些

这句话的意思是就是说煮鳖肉,烹羊羔,再以甘蔗汁做饮料,以此来吸引魂魄归来。

所以绫音喵不合理的猜测,也许曹老板的蛀牙就是喝甘蔗汁喝出来的。

说到这儿,我赶紧打开外卖APP,点了一份甘蔗汁。

(关于蔗糖的历史,可以参考一下季羡林的《蔗糖史》)

所以说,如果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刘备端上来这么一盘子香软甜糯的甜食,是不是就没后面这些事儿了。

于是,如果我们想改写历史的话,只需要多给曹操吃点甜糯的月饼,再无限量供应全塘奶茶和可乐就可以了


今日缺德(1/1)

user avatar

0.先框定时间,本回答三国时期框定为公元190年~280年

1.我要请束皙吃甜口的月饼。束皙(261年~300年)是三国时代晚期的一位文学家,恰好在三国时期出生。

2.选束皙是因为他做过《饼赋》,原文如下:

《礼》仲春之月,天子食麦。而朝事之笾,煮麦为䵄。《内则》诸馔不说饼。然则虽云食麦而未有饼。饼之作也,其来近矣。

若夫安乾粔籹之伦,豚耳狗舌之属。釖带案盛,餢飳髄烛。或名生于里巷,或法出乎殊俗。三春之初,阴阳交际。寒气既消,温不至热。于时享宴,则曼头宜设。吴回司方,纯阳布畼。服絺饮水,随阴而凉。此时为饼,莫若薄壮。商风既厉,大火西移。鸟兽氄毛,树木疏枝。肴馔尚温,则起溲可施。玄冬猛塞,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凝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然皆用之有时,所适者便。苟错其次,则不能斯善。其可以通冬达夏,终岁常施。四时从用,无所不宜。唯牢丸乎?

尔乃重箩之麮,尘飞雪白;胶黏筋䵑,䐧溔柔泽。肉则羊膀豕肋,脂肤相半,脔如蜿首,珠连砾散。姜株葱本,蓬切瓜判,辛桂剉末,椒兰是畔,和盐漉豉,揽和樛乱。于是火盛汤涌,猛气蒸作,攘衣振掌,握搦拊搏。面弥离于指端,手回而交错。纷纷馺馺,星分雹落。笼无进肉,饼无流面,姝媮咧敕,薄而不绽,巂巂和和,䑋色外见,弱如春绵,白如秋练。气勃郁以扬布,香飞散而远遍。行人失涎于下风,童仆空嚼而斜眄。擎器者吒唇,立侍者乾咽。

尔乃濯以玄醢,钞以象箸。伸要虎丈,叩膝偏据。槃案财投而辄尽,庖人参潭而促遽。手未及换,增礼复至。唇齿既调,口习咽利。三笼之后,转更有次。

3.《饼赋》里面描述了汉晋时期的几种饼:当时把面食统称为饼,有安乾、粔籹,类似今天的馓子;豚耳、狗舌,类似今天的猫耳朵;釖带案盛,餢飳髄烛也应该都是当时的面食,失考;曼头,类似于今天的肉馅包子;薄壮,类似于今天的春饼;起溲,类似于今天的发面饼;汤饼,类似于今天的面片儿汤;牢丸,类似于今天的蒸饼。

然而,南北朝以后甘蔗才传入中原(此处有争议,有人为当时只传播到荆楚地区),唐朝以后糖的制作才逐渐普遍,所以汉晋时期的束皙,没有吃过甜口的饼,从《饼赋》中“和盐漉豉”就能看出来。所以请他吃完月饼之后,很可能就会改变这篇《饼赋》的内容,里面就会出现甜的味道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