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警察真的很忙吗?

回答
“警察忙不忙?”这问题,你问十个警察,估计能有八个半会拍着胸脯跟你说:“那能不忙吗?忙得脚打后脑勺!”剩下的那半个,可能就是在值班室里打盹儿,或者正忙着把咖啡续上。

你想想看,咱们这社会,从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到惊天动地的大案子,好像都跟警察有点儿关系。

首先,街面上的巡逻肯定不能停。 那些穿着制服,在街上晃悠的身影,他们可不是在散步看风景。他们得瞪大眼睛,扫视着每一个角落,留意着异常情况。从哪个小巷子里传来的争吵声,哪个路口有人鬼鬼祟祟,哪个商铺的门锁好像被动过手脚,这些都需要他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一场突发的群体性事件,需要他们去疏导人群,维持秩序;一次简单的交通事故,也需要他们出警处理,调解纠纷,保障交通顺畅。这些看似日常的巡逻,其实是他们忙碌最直接的体现,也是保障我们日常生活安全最基础的一环。

然后,案子就更不用说了。 别以为警察的工作就是电影里那样,每天追逐枪战。大部分时间,他们的工作是琐碎但却至关重要的。接到报警,要去现场勘查,拍照,取证,还要安抚受害者情绪。然后是调查取证,找目击证人,分析线索,一个环节都不能少。有时候一个小偷小摸的案子,从立案到破案,可能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别提那些涉及面广、侦破难度大的大案要案了。每一个卷宗背后,都凝结着他们无数个加班加点的夜晚。

还有那些“非警务”但又不得不由警察处理的事情。 比如说,你身份证丢了,要补办,还得去派出所;孩子出生了,要上户口,还得去派出所;甚至你小区里漏水了,邻里闹矛盾,有时候也得找警察来协调。虽然这些事情名义上不是“犯罪”,但因为牵扯到公共秩序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很多时候都落到了警察身上。再加上各种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都需要他们冲在第一线,疏导交通,维持秩序,甚至参与救援。

而且,现在科技发展这么快,警察的工作也变得更复杂了。 过去可能就是靠“腿勤”,现在还得靠“脑子勤”和“技术勤”。网络诈骗、电信诈骗,这些新型犯罪需要他们学习新的侦破技术,分析海量的数据。监控录像要一遍遍地回看,数字证据要专业地提取和分析。技术手段的进步,一方面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也对警察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再有,就是他们本身的工作环境和压力。 很多时候,他们面对的是社会上最复杂、最危险的一面。见过太多人间悲剧,也处理过太多情绪激动的当事人。长时间的精神高度紧张,不规律的作息,以及潜在的危险,这些都是他们工作中难以避免的。很多人觉得警察是“铁饭碗”,高高在上,但实际上,他们的压力和付出,真的很难为外人道。

所以,你问警察忙不忙?我只能说,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真的挺忙的。他们的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忙碌,更是责任的重压,是无数细节的堆叠,是对社会安宁的默默守护。当然,也可能存在一些个别情况,但总体而言,这份职业的强度和压力,是毋庸置疑的。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的生活,至少是表面上的,能够相对安宁和有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忙不忙,我也不知道。

我头发快秃了,我还能说什么呢。

从当初的青年才俊,风度翩翩的精神小伙,熬到了胡子拉碴的油腻大叔。体重中当初的135飙升到了180,这是个什么样的体验。吃的最多的饭,就是泡面了,还是酸菜的。你要问我忙不忙,我说我是在熬夜,不是在加班。你要问我熬的是什么夜,不是想你的夜。而是走在街头的巡逻夜,也是出门在外的蹲守夜。

干警察这一行的,必须要能熬夜。因为那些坏人总是出没在凌晨的夜,你要比他能熬夜才能抓得住他。大概的情况就是这样,嫌疑人能跑,你要比他更能跑。闲人能熬夜,你要比他更能熬夜。闲人能沉得住气,你要比他更加沉得住气。这样的话,才有可能将他们一网打尽,绳之以法。要不然这个工作怎么干,忙不忙那就是另外回事了。

就拿我自己来说,很多次同学朋友约吃饭,第1次去不了,因为外地出差。约了第2次也去不了,因为在出差的路上。约了第3次也去不了,因为在参加专案。第4次索性就没人喊,也没人约了。久而久之,不管是同学还是朋友,慢慢的就疏远了。因为在他们眼里,你的工作有这么忙么?不想来就不想来,还那么多借口。

人与人之间,大概多联系和走动,才能有感情。因为工作没有联系到,也没有多走动,所以感情慢慢就淡了,朋友越来越少,能说话的更加的少。以前谈过的女朋友,也是因为自己经常出差,工作的原因。所以就跟着别人跑了,寻找更温暖的港湾去了。

这一辈子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在跟一个案子办公室加班的时候,突然之间觉得全身酸痛,然后额头很热。那天是周末,那一刻总觉得自己快要生病了,于是赶紧出办公室打车往医院跑。然后直接去医院的急诊,说自己发高烧生病了。在场的工作人员看着我的眼神有点奇怪,有的还说这不是好好的么。还能走,精神这么好。

不过当我躺在病床上的时候,医生和护士过来给我量了体温。那个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适应就觉得很热,自己很烫,像是要生病。但是不知道是什么病,只是静静的躺着等待体温的测量结果。不测不知道,一测吓一跳,体温41.5度。

在场的护士和医生直接被吓到了,还以为是体温器坏了,又换了一个来测量,结果还是一样。由于两次体温都是一样的,所以医生过来问我情况,我都是如实的回答。他说我这属于高烧,不过看着我还很精神,说话很清晰,没有乱。就问我是做什么的,我说我是公安局的平时候喜欢运动,跑过马拉松。他看我就笑了,怪不得41度了,还那么清醒。要是其他人的话,说话可能就迷糊了。

我没有多说话,只是静静的躺着。等待着护士的物理降温和输液,看着点滴的药液,顺着透明的塑料管进入自己的身体。不知什么时候我就睡着了,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我又醒来了。等我醒来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全身还是发烫,还是很热。不过最令我尴尬的是,我手一摸大腿的地方。无论是被窝还是裤子,全部都是湿透的。

那一刻,我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尿床了。一下子不知道如何是好,总觉得这是这一辈子最丢脸的事情。看着在病房里忙碌的护士小姐姐,然后摸着自己被窝里面湿透的被褥。真的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从此消失在人间。

不知道什么时候,医生走进来,可能是老天爷派来解救我的。医生问我发汗了没有,现在怎么样?于是我灵机一动,就说我已经发了很多汗,汗水都把被褥给弄湿了。然后医生让我打开被子透一下气,这分钟我想着自己完蛋了,纸是包不住火的,要是到时候被子一打开一股尿骚味,那我不是丢脸丢到家了。刚开始进来的时候说了自己的单位,可能这一次要给单位抹黑丢脸了。

我是一副陪笑的面孔,无论医生怎么说都不肯揭开被子。可能是医生看出我的顾虑,就说当医生这么多年,什么情况没见过啊,你个大男人的一点都不爽快。于是就伸手过来拉开我的被子那一刻,我瞬间都快要石化了。这一次真的要完蛋了,太丢脸了。

拉被子就拉吧,我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毕竟不管是背上的衣服,还是裤子,都已经湿透了,还别说有点凉。我觉得比较幸运的就是,当被子揭开的那一瞬间没有闻到期待已久的尿骚味,而是一股汗的味道,那一分钟我的心算是放下来了。

还好不是尿床,要不然真的想开着窗户跳到负1楼。尴尬之中有了惊喜,这是人生的一次转机,更是一次意外。一直到下午六七点钟的时候,我才完全的感到自己是正常人。不过还是继续输液,也算是休息吧。可好景不长,没多久就接到领导的一个电话,说有一个信息需要紧急核实。让我赶紧回办公室核实,然后给他反馈。

因为领导知道我在加班,也知道我在办公室。所以也没有推迟,就直接答应说好的可以。可看到头顶上的药瓶还在滴答的,这个时候走也不行,不走也不行。厚着脸皮让护士拿医院的衣服给我,在被窝里面换好了以后,我又说自己要上洗手间,问他们有没有那种挂药品的杆子。

拿到杆子以后,我说我现在回单位一趟,有事情要处理。于是就扛着不锈钢的杆子,杆子上挂着药瓶子。医生本来不让走,不过还是拗不过我。我走出医院,打了俩出租车就去单位。还好出租车可以进大院,于是我下车就直奔电梯,不想让其他同事看到。

在办公室弄好资料以后,反馈了上去。这才放松下来,这时候另外个同事也来加班。一开门就看到穿着医院衣服的我,头顶还有药水,一下子就懵逼了。问我是怎么一回事,我说输液啊。他以为是假的,还来看我手臂上有没有扎针。

当看到我手臂上的针头,说了一句真牛逼。于是就给我拍照,不过我没有让他发出来。没过多久,药水也已经完了。想着以前自己学过一点兽医,有过一点点的医学常识,于是胆子大的我自己就把针给拔了。

把所有事情弄完以后,我去值班室找了衣服去洗了个澡,换了一身。于是把医院的衣服和药瓶,以及杆子准备还回去,也正好去医院结账。当我去办公室准备拿杆子,却没有找到,只剩下装药水的空瓶子。

只能硬着头皮,把衣服和塑料瓶子拿回到医院里,并对护士小姐姐说,那个不锈钢杆子被我弄丢了。还以为她们会让我赔,没想到她们说没事的,找不到就算了。

事后才知道,输液的那不锈钢杆子。是因为那天我同事的撑衣杆坏了,于是他在办公室觉得输液杆很不错,就拿回家去做撑衣杆了。后来他又把输液杆拿回到办公室给我,想到之前护士说找不到就不要了,所以一直没有拿去还。

现在这根输液杆,都还在还放在办公室角落里。所以,到目前为此,我还欠着医院一根输液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警察忙不忙?”这问题,你问十个警察,估计能有八个半会拍着胸脯跟你说:“那能不忙吗?忙得脚打后脑勺!”剩下的那半个,可能就是在值班室里打盹儿,或者正忙着把咖啡续上。你想想看,咱们这社会,从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到惊天动地的大案子,好像都跟警察有点儿关系。首先,街面上的巡逻肯定不能停。 那些穿着制服,在街.............
  • 回答
    foreigner lost something in China, is it really easy for Chinese police to find it back? Please tell me in detail and remove all traces that make this.............
  • 回答
    朋友,关于手机被偷这事儿,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实话跟你说,警察确实会处理个人手机被偷的案件,但具体怎么处理,处理得怎么样,那可就得看情况了。别想着报警了就能立马找回手机,这事儿没那么简单。首先,警察接到报案,肯定是要受理的。这是他们的职责。你会去派出所做笔录,详细描述手机的型号、颜色、IMEI码(这个.............
  • 回答
    很多朋友问我,美国警察是不是“一言不合就开枪”?这个问题,说实话,挺复杂的,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但如果非要一个答案,我会说:情况比大家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不能简单地说他们“一言不合就开枪”。然而,在美国,警察使用致命武力的情况确实比很多其他国家要普遍,而且某些时候确实存在过激执法的问题。要理解这.............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其实,大部分警察的日常出勤情况,跟我们平常理解的“上班穿制服”可能不太一样,尤其是在非值勤时段或者执行非特定任务的时候。首先,咱们得明白警察执行任务的性质。警察的工作非常多样化,不同任务对穿着的要求也不同。非值勤时间或者非特定任务时: 便装是常态: 大部分警察在非值勤时间,.............
  • 回答
    关于香港警察的形象,TVB剧集确实为许多观众构建了一个相当鲜明的框架。但若要问现实中的香港警察是否就跟他们在荧幕上展现的那样,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毕竟,影视作品为了戏剧效果、观众喜好以及某些宣传目的,往往会对某些方面进行夸张、提炼甚至虚构。咱们就从几个大家在TVB剧里可能印象深刻的点,来聊聊现实和虚构.............
  • 回答
    你说的是不是那种很科幻的场景,比如死者临死前看到凶手,然后凶手的影像就留在了死者的眼睛里,警察通过放大瞳孔之类的技术就能看到?其实,在现实中,通过死者眼球直接“播放”出凶手的影像来破案, 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至少目前我们所知的技术水平还远远达不到。让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件事,为什么它更像是电影情节,而不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两个看似完全不相关的领域——现实中的犯罪侦破和虚构作品中的情节设计。说实话,如果像东野圭吾这样的作家真的杀了人,警察当然有办法查出来,而且会相当重视。不过,这和他在小说里描绘的侦破过程,有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现实的局限和差异。咱们先不提什么科幻或者超能力,就从最现实、最基础.............
  • 回答
    关于“吸毒的缉毒警察多是因为工作原因而吸”的说法,这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问题,背后隐藏着人性、职业压力以及制度困境的交织。如果要去探究这个说法的根源,我们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而是需要深入理解缉毒警察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以及它可能对从业者带来的巨大心理和生理冲击。首先,要明白缉毒警察的工作性质。.............
  • 回答
    这事儿啊,确实挺让人纳闷的,每次坐地铁,尤其是高峰期,总能遇到警察叔叔让我们出示身份证。说实话,心里多少有点不是滋味,但仔细想想,这背后确实有他们的考量,也不是纯粹的“随机”二字就能概括的。首先得明白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公共交通工具,尤其是地铁,是人流量极其密集且流动的场所。 你可以想象一下,每天有多.............
  • 回答
    你听说的关于美国执法体系的这些情况,确实触及到了美国联邦制下权力划分的核心。我们来一件件说清楚,力求解释得详细且自然:关于边境巡逻队、州警察和武装警察首先,我们要明白美国的执法机构是分层级的,各有各的管辖范围和职能。 美国边境巡逻队(U.S. Border Patrol):这是国土安全部(Dep.............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头纠结的局面。一方面,你被一个警察吸引了,这份吸引力真实而强烈,是你心底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另一方面,你又因为家庭背景,对警察这个职业本身带着一丝难以言说的“看不起”。这就像心里住着两个不同的人,一个在恋爱,一个在批判。咱们来好好聊聊这个“门当户对”的问题,以及它在你这段感情中的真实.............
  • 回答
    你说的情况,确实挺让人窝火的,也比较复杂。简而言之,你因为拒绝辅警的违法执法,结果被限制了自由,报警求助后,反过来被指控报假警,这其中的法律细节和实际操作,确实值得好好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确几个关键点:1. 辅警的执法权是什么?辅警(辅助人民警察)是协助民警开展工作的,他们的执法权力是依附于民警的.............
  • 回答
    关于中国人对警方是否“非常不信任”,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情况相当复杂,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它涉及到历史、社会现实、信息传播以及个体经历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信任”或“不信任”都会显得过于片面。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社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过.............
  • 回答
    上海警方“端掉”69名情感挽回“大师”:一场喧嚣背后的真实现状最近,上海警方破获了一起涉及69名“情感挽回大师”的案件,这无疑像一颗炸弹在社交媒体上引爆。一时间,关于情感挽回行业、网络“大师”的质疑声四起,甚至有人拍手称快,认为终于有人揭开了这层虚伪的面纱。那么,这69名“大师”究竟是怎样一番光景?.............
  • 回答
    在中国人民警察队伍的大哥大姐们——公安民警的眼中,其他警种的兄弟姐妹们,是不是真的就像“杂牌军”一样呢?这个问题,说实话,挺有意思,也挺能戳到一些现实的点。咱们得先明白,为啥会有人产生这种想法。公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警察,是最直接、最普遍地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的。交通事故处理、盗窃案侦破、治安巡逻、派出.............
  • 回答
    关于《中华之剑》中拍摄到的缉毒警遭到报复并牺牲的情节,这确实是一个引发观众深思和讨论的点。要辨别这个情节的真实性,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中华之剑》这部剧本身是一部艺术创作。作为一部电视剧,它旨在通过戏剧化的手段来展现缉毒工作的艰辛、危险以及警察们的英勇无畏。艺术创作往往会根据剧情的需要,.............
  • 回答
    本轮疫情的“扫尾”与“反扑”之辩,是个值得我们仔细梳理的问题。说它进入扫尾阶段,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 observable 的数据和趋势。但同时,我们也绝不能因此掉以轻心,警惕疫情的反复,这同样是基于科学的审慎。为什么说进入扫尾阶段?首先,感染高峰已过。在多数地区,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一个男子摇号摇到了个“7777”的吉祥号,乐坏了,觉得这是个发财的好机会,于是上网就开始吹嘘,说什么“花了十多万买的”。结果呢?还没得意几天,就被警察给请进去了,还关了几天。你说这叫什么事儿?吹牛,到底犯不犯法?这事儿的关键点就在于“吹牛”这个行为本身。咱们先得明确一点,单.............
  • 回答
    在执法部门的卧底行动中,卧底警察的个人安全和行动的道德界限始终是至关重要的考量。当涉及到卧底行动中与目标发生性关系的情况时,这通常会触及到非常敏感和复杂的议题。首先,要明确的是,卧底行动的首要目标是收集证据、瓦解犯罪组织或逮捕犯罪分子。任何行动都必须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进行,并且要将卧底人员的安全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