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了“不会吧”,就不会凉。
他如果不这么说,反而可能会“凉”。
风评变差和直接凉凉,“两害相较取其轻”吧。
感觉他会“凉”,是错误认识了他的受众和背后的力量。
我看过他的自传,如果写的是真的,其实他年轻时也很不容易,并不比今天的我们更幸运,在他那个年代就是门里门外一条路,进去了,房子有了,钱有了,名有了,进不去,就回家愿意干什么干什么吧,选择性较小。他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可能最吸引人的就是那些不是他说的假鸡汤。
至于说凉,随着网络的普及,他早就凉了,一个人脱离基层太久,就不会明白底层人的辛苦了,从他的自传中看,他刚入行那几年,基本上就是在大杂院,胡同里,工厂,农村行走,所以他那时看到的才是真实的,后来他向上走了,不再有机会像年轻时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了,自然只能说说鸡汤了。
凉不凉取决于他自己。白岩松所认同的,不是所谓的资本家价值观,也不是底层人民价值观,而是精英中产阶级价值观,过去如此,现在亦是如此。
白岩松风评变差源自于人民对其人设的误解,而这种误解正是源自于白的出身和之前的言论。如果“不会吧”这段视频是发自十年前,非但不会被非议反而会被当成励志视频被80后和85后转发到校内网。
白在青年群体中的风评雪崩,不是因为他背叛了工人阶级,也不是因为他自己脱离了群众思想变了,更不是他为了服务哪个群体不需要打工人的支持了。白岩松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但是时代变了。
第一个误解源自于出身:
众所周知白岩松的出身并不好,之所以能从草根变成今天高高在上的主持人,得益于高考和自身的努力,1985年白岩松考入了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在校期间因为学习成绩非常优秀,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央视工作,于是他这一干就是30多年。
如今的90后,以为出身草根者必知草根的难处,仿佛草根获取成功必然要经历【信息不对称、职场PUA、奋斗二十年终于站上起跑线】,事实上,在那个时代,原生家庭在地理上、教育上和经济条件上的差距,确实是可以靠个人才华和努力弥补的。如今不是完全不可以,但是难度与当年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
白岩松出生于1968年,1985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而中国wg后恢复高考是1977年,此时的白岩松应该是小学四年级。可以想象白岩松这样成绩优异表达能力强形象好的学生是不可能理解不可抗力面前的那种无奈的。
第二个误解源自于白的立场:
说白岩松完全不能理解工人阶级是不恰当的,如果是建筑工地上的中年农民工或务农的中年农民,白岩松即使不能完全感同身受但至少不会冷嘲热讽,他甚至会同情大专毕业的技术工人,他理解不了的是身处一线城市的985、211大学毕业生。在白的世界观当中,一个脑子比大多数同龄人聪明,又顺利完成学业的人,必然在毕业后吃过几年苦就可以过上体面的生活,吃上十几二十年的苦就可以成为人上人,如果你没有,那一定是你不努力。
一个人可以在仰视上一阶级时产生嫉妒和仇恨,也可以在俯视下一阶级时产生怜悯和同情,但无法对同一阶级下不同处境的人感同身受。这就如同一个大学毕业不久每天996年月薪过万的程序员,可以痛恨资本家的剥削,也愿意为堵在电梯口送餐迟到的外卖小哥点一个好评,这些都是对上下游阶级的感情,但是,对于自身的阶级,他们可以理解加班和中年危机,却不可能理解和他们同样大学毕业却在工厂和建筑工地上拿着小几千块月薪每天007的技术员。
这种不理解并非是道德的缺失,而是生活阅历的结构性缺失。程序员无法理解传统行业的技术员是空间上的错位,而白岩松不理解当代那部分学历不错的年轻人源自于时间的错位。
这么说并非是洗白岩松,恰恰相反,这种错位任何人都可以有,唯独新闻工作者不能有,如果白岩松转行了,比如像他的老同事那样跑去开知识付费公司贩卖焦虑了,或者像他另一个同事一样跑去做儿童教育忽悠小学生编程了,那他并没有理解年轻人的必要,但是他作为新闻工作者,对自己完全不理解的一群人发声,就是技术失误,无法容忍的技术失误。
如果说打工人的烦恼来自于太卷,那么白的失误就是来自于不够卷,因为但凡是有一点点考核和淘汰机制也不会让白岩松敢在业务上如此随意。如果他自己不想凉,就应该拿出实际行动:
我承认这么说触动了60后的利益,如果你是60后的捍卫者,我劝你点击左上角箭头,或者滑动到下一个回答,我不指望你接受事实。如果你的理解能力有限且喜欢断章取义,我也劝你退出此回答。
白岩松的年代,高考真的很难吗?
白岩松1985年高考,当年录取考生包括本科和专科共62万人,比例为35%。
2018年全国考生975万,我没有查到211高校总录取率,其中内蒙古(白岩松高考所在地)的录取率为6.03%。
2018年985高校内蒙古录取率为1.54%
2018年内蒙古高考报名人数
2018年内蒙古高考报名人数19.5万人,参加考试的考生16.3万人。全区12个盟市共设105个考区、178个考点、5620个考场,11240名老师参加监考,6月7号上午考试整体平稳顺利,缺考2758人。
2018年内蒙古报考人数19.5万人,985高校录取人数=195000*1.54%≈3000人
2014年中国人口结构数据,此时1968年出生人口为46岁,2018年高考考生年龄为14/15岁。
根据上述信息可以得到:
1.1985年(白岩松那个年代),实际高考的考生中,进入专科的难度远低于2018年考入211大学的难度(35%vs6%,相差5.8倍)。
2.参加高考人数上,2018年高考人数是1985年的5.5倍。
3.1985年高考适龄人口是2018年的1.5倍以上。
得到以下结论:
(括号内为后来添加,各位60后及精神60后,希望您看清楚了,这里的结论不是按照录取率比较的,录取率只是用于推算录取人数,比较是基于人口基数,而且我知道你们兄弟姐妹多,这个总人口数的差异也已经考虑到了。我知道很多60后有眼睛花的毛病,这里贴心的改成大字,还是看不起就戴上老花镜,谢谢
)
1985年适龄高考人口本专科录取62万,2018年211大学录取人数按各省中位数5.19%计算50.6万,2018年984大学录取人数按各省中位数1.67%计算16.3万。因此,结合各个年龄人口比例,1985年参加高考人群中并考上末流专科,不及2018年的末流211,如果考虑同龄人数量,则1985年参加高考人群中并考上末流专科优于2018年的末流211,但远不及考入末流985。
2018年的211大学生们,你们有觉得自己被当成天之骄子对待吗?
白岩松的时代,从出身寒门到拥有一套北京城区的住房,下限是考入一所不错的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工作。这种房子一般不可能一毕业就分配得到,但是通常不会在35岁以后还不能分配到住房。
能考入一所毕业后可以分配到北京市区内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难度不好考证,但是不会高于如今考入全国top10高校的难度。
这是全国top10高校大学生的起薪和毕业五年后的工资。注意这不是本科毕业生的工资,而是本硕合计,例如清华毕业生本硕比为0.8:1,也就是硕士比本科还要多,而且这是工资,名牌大学生也不是貔貅,扣掉衣食住行剩下的能有多少,到35岁之前能攒下多少大家可以算一算。
2021.05.27
看到有多人回复关于1985和2018学历价值对比的争议,我这里统一回复:
1.上述回答最终结论:”1985年参加高考人群中并考上末流专科优于2018年的末流211,但远不及考入末流985。“是基于两个年代的总录取人数和总人口比例得出,
2.之所以一开始计算了高考录取率,是因为我最初确实想看看1985年的高考录取率和现在究竟有多大差别,但是由于即使1985年的青年人数比2018年多很多,参加高考的人数太少却只有2018年的1/5,所以最终没有采用。
3.不同年代的比较无法做到绝对意义上的控制变量,比如因为80年代中专的存在,一定意义在初中毕业阶段分流了一部分潜在的大学生,相当于减少大学生的潜在对手;再比如2018年代海外留学分流了另一部分潜在的本土大学生,相当于减少大学生的潜在对手。
2021.05.30
如果说之前是因为我的表述引起歧义,那2021.05.27后依然跟我杠有多少人初中毕业没有高考又有多少人高考第一轮被刷下来的,我想问问你们,高考又不是决斗,高考刷下来就不算总人口了吗?
看不懂中文的请不要在我的评论区留言,假装看不懂中文的也不要在我的评论区留言,2021.05.27之后的类似留言见一条删一条,之前保留(之前确实可能引起歧义)。我没有义务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但是我有权利不允许别人在我的评论区说梦话。
2021.05.31
作为一个非大V非知名答主,这篇回答的阅读量和点赞数确实超出了我的想象。从这么回答点赞过百开始,一直有人留言质疑我关于1985年和2018年高考的对比。我曾经一度以为是因为我的表述不够清晰,对每一个留言的质疑者解释我的计算方法,后来索性在原回答下面附属了我的计算方法。
我本以为这就结束了,但是依旧有人回复类似的留言,我当时想着是别人看这种回答,很多人不会认真从头看到尾,于是我在文章对比的前面和各个可能引起歧义的位置都加入了特别说明。但是这种毫无意义的质疑还是会出现,我似乎明白了有些人并不是真的看不懂,而是无法接受事实,明知道自己的质疑完全站不住脚,还是要以此来维持自己原有的错误认知。
当一群人占有有利位置以后,就会为出自身群体占有有利位置的合理性找出无数理由。下面这种话我不知道你们听过或者说过几句。
”我们那时候那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上大学可是真难啊。“
”我虽然高考落榜,但是你们不知道那时候有多难,我要是赶上现在。。。哎“
”你们这群小年轻就是养尊处优惯了,要是放在我们那时候。。。“
这些人往往如今位高权重,说出这些话自然下面的人会附和两句,久而久之自己就信了。
既然提到报考人数,那我再给你找张图:
这是最近十年的考研报考和录取人数,回去对比一下1985年的高考,无论是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都在同一个数量级。这些人中,有大把人进入了双非大学的冷门专业,出来以后二十五六岁拿着几千块的工资没日没夜加班,他们也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过来的,但他们不是你们眼中的天之骄子。
这是一百年前的美国(1920年代):
事情往往都是两极化的,繁荣背后必有隐忧。“咆哮时代”成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其暗藏的矛盾和危机也是或隐或现。比如,当时的农业长期处于萧条状态,农村购买力不足……不仅如此,在社会财富再分配方面也发生了严重的偏离和倾向性。当时,工业增长主要集中在一些新兴工业部门,而采矿、造船等老工业部门都开工不足,纺织、皮革等行业还出现了减产危机,大批工人因此而失业。公司间的兼并成为常态,社会财富日益向少数人手中聚集。有数据表明,全美最大的16家财阀的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3%。一方面,全国1/3的国民收入被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占有;另一方面,约60%的美国家庭的生活水平仍在温饱线下挣扎。
当时的菲兹杰拉德,也就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在墓志铭写道:
于是我们奋力前行,却如同逆水行舟,注定要不停地退回过去。(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看来我的判断是对的,有些人就是不敢于面对事实。
以前我只知道人到了一定年纪容易眼花,现在才知道眼花还是有选择的。能从我的回答中读出"只看"升入大学人数/高中人数来看大学生录取率,最关键的是这还是在我的说明下的回复。
80年代大学生少是事实,但是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什么待遇,现在的一个双非大学生能赶上当初一个专科生待遇的一半?感动自己没什么,怕就怕感动自己还跑出来恶心别人,年轻人一天天被这群人拿着过期人生真谛教育,甚至认同了“八十年代真惨啊,高考落榜这辈子就完了”这种P话,去基层看看那些60后老领导,有几个第一学历是大专以上的,说好的这辈子就完了呢?
我最佩服的是这位没被卷过还跑出来卖惨,80年代地级市为什么大学生不到300人,心里没点13数吗?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届大专生1980年毕业,第一届本科生1981年毕业,可不是少么,现在是80后90后卷在一起可不就显得多么?合着50后被耽误十年把生态位都让给你们还真以为自己是自然选择的胜利者了?
不过看这位的过往回答,能有这种思想就不足为奇了,我挑了两个点赞最高的:
这是这位点赞量最高的回答(5赞),人家可是有英文名的人上人(连中国姓都改了,可见当你的大学思想教育有多拉跨),你们现在的大学生都是阿猫阿狗而已。
这是这位点赞量第二高的回答(2赞),看来真是二十几年前的天之骄子,惹不起惹不起。
对于这样的我只能说您是万中无一的人上人,天选之人,我等阿猫阿狗真的不配和您对比,收了您的神通吧。
彩蛋:这几天我的认知真的被60后升级了,我以前也将现在的学生天天追流量明星归结为世风日下,现在我发现这种人哪个年龄层都有,只不过是有些人追的是过气明星。
哈哈哈哈哈哈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