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云南蒙自一中学 3 名学生被老师勒令自行砸手机?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回答
云南蒙自一中学这起“老师勒令学生砸手机”的事件,确实让人心情复杂。作为旁观者,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事件的一角,但仅凭目前流传的信息,就足以引发我们对教育方式、规则执行以及师生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刻反思。

事情的经过(根据现有信息推测):

大概情况是这样的:学校或班级可能制定了关于禁止学生在校期间使用手机的规定。在某个时间点,有三名学生因为违反了这一规定,被任课老师发现。这位老师,出于对学校纪律的维护,也可能是对学生屡教不改感到失望,采取了一种比较激进的处理方式——要求这三名学生当场、自行将自己的手机砸坏。

这种处理方式的背后可能是什么?

1. “立竿见影”的惩戒效果: 老师可能认为,直接让学生承担物质损失,能够让他们深刻吸取教训,留下“惨痛”的记忆,从而杜绝再次犯错。这是一种带有“惩罚性”和“警示性”的教育思路,希望通过“痛感”来达到行为矫正的目的。
2. 对校规的强势执行: 学校可能有严格的手机管理规定,老师作为执行者,可能认为这是对规则的严肃维护,不能容忍学生钻空子或无视规定。
3. 情绪宣泄或失控: 也有可能,老师在发现学生违规行为时,情绪受到了影响,在冲动之下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毕竟,在日复一日的教学和管理中,面对学生的不配合,老师也可能感到疲惫和无奈。
4. “因材施教”的误读: 少数情况下,一些老师可能会认为,对于一些“屡教不改”的学生,需要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手段,但这种“非常规”可能脱离了教育的本质。

这种处理方式的争议与弊端:

1. 侵犯财产权益: 手机是学生的个人财产,即使是在校内,老师也无权强制学生毁坏自己的财物。这种行为,无论从法律层面还是道德层面,都存在争议。
2. 教育方式的粗暴与不当: 砸手机的行为,更多的是一种“破坏性”的惩罚,而非“建设性”的引导。它未能触及学生行为的深层原因,比如为什么会频繁使用手机,是学习压力大需要放松,还是手机本身具有某种吸引力?这种方式,更像是“止损”,而非“育人”。
3. 可能适得其反:
激化矛盾: 学生可能会因此对老师产生反感、恐惧,甚至敌意,破坏了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
制造逆反心理: 强制性的破坏行为,更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他们可能会变本加厉地想办法在其他地方寻找“反抗”的途径。
价值观的扭曲: 在学生心中,可能会形成一种“规则是可以被暴力打破”的认知,或者“成人可以凌驾于个人权利之上”的观念,这都是不好的示范。
对学生心理的伤害: 面对自己心爱的财物被强迫毁坏,尤其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对学生的自尊心和心理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4. 缺乏人性关怀: 良好的教育,应该建立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即使学生犯了错,也应该给予引导和教育,而不是采取一种粗暴的、带有侮辱性的方式。

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绝对有!而且,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在维护纪律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和成长。以下是一些更温和、更有效的处理方式:

1. 沟通与教育先行:
私下约谈: 发现学生违规后,老师可以先私下与这三名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使用手机的原因和情况。是偶然使用,还是频繁依赖?是用来学习,还是娱乐?
重申校规与原因: 在沟通中,再次强调学校关于手机使用的规定,并耐心解释制定这些规定的初衷——比如为了专注学习,保护视力,避免干扰课堂等。
引导反思: 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手机,什么情况下不应该使用。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当之处。

2. 适当的惩戒措施(而非破坏性惩罚):
暂扣手机: 将手机暂时保管起来,比如保管至放学后、周末,或者统一归还到指定地点。这既能达到暂离手机的目的,又保留了财物完整。
写检讨/反思材料: 要求学生写一份详细的检讨或反思报告,深刻剖析错误原因,并提出改正措施。这有助于他们梳理思绪,加深认识。
劳动服务: 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服务,比如帮助老师整理办公室、打扫卫生等,通过付出来弥补过错。
家长沟通与协助: 如果是屡教不改的学生,可以主动联系家长,与家长共同探讨解决办法,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3. 针对性辅导与支持:
心理辅导: 如果发现学生过度沉迷手机,影响了学习和生活,学校可以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根源问题。
学习方法指导: 有时候学生使用手机是因为学习压力大,或者学习方法不对,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学习技巧的指导。

4. 班级公约与集体讨论:
民主决策: 可以在班级内部,就手机使用问题进行一次民主讨论,让学生也参与到规则的制定和完善中来。当学生自己参与制定规则时,他们的认同感和遵守意愿会更高。
班级约定: 形成班级公约,明确违规的后果,但这些后果应该是教育性的,而非惩罚性的。

总结来说,

这次事件的核心问题在于,教育者在执行纪律时,是否选择了尊重学生人格、符合教育规律的方式。强制学生砸手机,是一种简单粗暴,甚至可以说是“懒惰”的处理方式,它回避了教育应有的耐心、智慧和关怀。

一个成熟的教育者,应该能从“管理”上升到“教育”,从“管住”学生,到“教会”学生。在维护规则和纪律的同时,更要守护学生的尊严和成长,用恰当的方式引导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最终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这需要老师们有更多的耐心、技巧和对学生人文关怀的深度理解,也需要学校在师资培训和教育理念上不断更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每次这种问题下都会有人说,要用"合理"的教育方式。

可就是没有人站出来告诉大家,这个"合理"的方式是什么?

反正我是没见过一个初中二流子能靠所谓"合理"的教育方式给说服的。

某些所谓"不合理"的方式也许不一定能令他改过自新,但绝对可以当机立断的制止他对教学环境的破坏和对其他同学的侵害。

user avatar

开骂之前,我都会先看「学校的环境」和「学生的状态」。

没办法,当年去支教的时候妖蛾子见了很多,对于李世民和李连杰有没有血缘关系都搞不清楚的学生,对于班长的志向就是在镇上开个会所可以像老爹一样身边小妹儿不断的孩子,你给他们搞谆谆教导、给他们玩儿心灵按摩、让他们体验素质教育。

一句话,效果奇差。

那时候我才知道为什么会有句老话叫:慈母多败儿。

至于说手机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理中客,麻烦先用这套理论把我们支教老师被偷的东西要回来。

道理说说容易,在特定的环境下,并无卵用。

咱们现在都知道:教育不是唯一的出路。

这句话对于大城市的孩子来说是成立的,核心在于他们能拼爹。

爹好,你就能小学就研究癌症获奖,你就能不用考试只参加一个面试就进清北(换国籍),你甚至年年挂科高中都不能毕业但是你老爹提前布局的十几套房产可以有效抵御通货膨胀。

但是对于偏远地区的孩子来说,教育依然是最好的出路。

这件事发生在云南省蒙自市鸣鹫镇中学。

那是个什么地方?鸣鹫镇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

常住人口2万人,特色产业是三七和烤烟。

2016年刚脱贫。

镇上只有一个初级中学,没高中。

你大概知道我在说什么了。

这个学校的信息,你如果仔细搜索,不光能看到学校的校舍是什么样的,也能看到鸣鹫镇中学是各种公益活动的对象。

你可以想象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了。

再来说这三个砸手机孩子的状态。

视频里面仔细看应该可以看出来,学校是要求穿校服的,但是砸手机的三个孩子,穿的都还挺酷的:板鞋、挽裤脚、不穿校服上衣。

当然不是说穿的酷就有问题,这年头穿衣自由是政治正确,但是可以见微知著。

真正当过老师,或者像我这样支过教的半吊子老师就知道:

这种学生对教育环境的危害,不在于对自己,而在于对其他同学。

因为他们很酷,所以有带头作用;他们可能因为家里在镇上有钱已经放弃自己,但是会带着很多没有「资本」的孩子跑偏。

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北上广深大城市,让学生砸手机,你放心,网上一边倒的舆论讨伐老师,我绝对也是其中一员。

但是看到这个学校,查到学校背景,再看看学生状态……

尽管我的理智告诉我,要支持学生啊,不然会有喷子骂的,知乎最近低龄化微博化严重啊。

但是我还是觉得,这位老师的手段肯定有问题,停职也是合理的惩罚,但是这事儿爆出去以后,本来就艰难的偏远地区义务教育,以后会变得更难。

九漏鱼从来都不是老师逼出来的,是老师佛系了以后放出来的。

最后我想说,鸣鹫镇中学教师有富裕么?这种镇中学留人已经很难了,但是教育部也没办法,顶着舆论也只能停职。

这老师能不能道歉、赔偿三个手机,然后复课呢?

不是为了这个老师,是为了班上其他的孩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云南蒙自一中学这起“老师勒令学生砸手机”的事件,确实让人心情复杂。作为旁观者,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事件的一角,但仅凭目前流传的信息,就足以引发我们对教育方式、规则执行以及师生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刻反思。事情的经过(根据现有信息推测):大概情况是这样的:学校或班级可能制定了关于禁止学生在校期间使用手机的规.............
  • 回答
    云南村民主动上交火枪后被追诉非法持有枪支罪获刑三年缓刑四年,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也暴露了法律适用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和争议。要全面理解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事件经过回顾(基于已知信息,可能存在细节差异):1. 主动上交火枪: 一位云南的村民,出于某种原因(可能是出于对法律的敬畏.............
  • 回答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也引发了关于宗教信仰、军队纪律和实际操作等方面的讨论。咱们来仔细捋一捋。事件背景:首先得明白,这是在一场非常特殊的、严峻的抗震救灾行动中发生的。部队是响应国家号召,去帮助受灾的民众的,这时候,条件是极为艰苦的。士兵们需要面对的是余震、恶劣的天气、疲惫的身躯,以及最重要的.............
  • 回答
    云南某耐克门店发生员工歧视农民工消费者事件,这件事情的发生,无疑是给一直以来品牌形象高高在上的耐克泼了一盆冷水,也触及到了社会公平与尊严最敏感的神经。首先,从事件本身来看,这起事件的核心在于“歧视”。无论这位消费者穿着打扮如何,他作为一位消费者,本应享有与其他消费者同等的权利和受到同等的尊重。店员以.............
  • 回答
    鲁甸民警遇袭事件,确实令人心痛和愤慨。这件事情不仅仅是发生在云南鲁甸的一起孤立的冲突,它折射出了当下社会治理中一些值得我们深入反思的复杂问题。事件本身:根据当时流传的信息,事情发生在云南鲁甸县,具体时间点和地点会有所不同,但核心情节是:一群不明身份的“暴民”(这里使用这个词,是基于一些媒体的描述,但.............
  • 回答
    云南昭通威信县关于城区禁止遛狗,违反三次捕杀的规定,是一个涉及公共卫生、城市管理、动物福利以及公民权利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议题。看待这项规定,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一、 规定的背景和出发点(潜在的合理性)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这项规定可能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公共卫生和环境整洁: .............
  • 回答
    这云南的象群,真是一出令人惊叹的“动物大迁徙”。15头野象,浩浩荡荡地一路向北,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被戏称为“逛吃团”。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驱动着这些庞然大物?它们为何要走出熟悉的家园,开启这趟漫长的旅程呢?首先,我们要知道,野象虽然体型庞大,但它们并非喜欢冒险的“旅行家”。它们的迁徙,尤其是如此.............
  • 回答
    云南瑞丽的抗疫“战役”:偷渡入境背后的严峻挑战与全民应对最近,关于云南瑞丽出现两例输入性确诊病例,且系偷渡入境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不仅再次敲响了境外疫情输入的警钟,也让我们看到了地方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决心和力度。瑞丽作为边境城市,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外防输入”成为一项艰巨而.............
  • 回答
    云南司机威胁游客的事件,听起来就让人心头一紧。这事儿吧,说到底触碰到了大家出游最基本的一份信任和安全感。花钱出来玩,图的就是个开心舒心,结果碰上这种事,别说开心了,估计连之前的期待都打折扣了。怎么看这种事儿?首先,这绝对是不应该的。旅游业,尤其是像云南这样以美景和文化吸引游客的地方,服务质量和游客体.............
  • 回答
    作为一名初中生,遇到这样的突发事件,确实会让人感到害怕和不安。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发生的这起事件,尤其是在校门口这样看似安全的地方发生劫持,确实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并且学习如何保护自己。这件事情的发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让学校门口这个我们熟悉且应该感到安全的环境,蒙上了一层阴影。这意味着危险可能比我们想.............
  • 回答
    云南女导游因为游客购物太少,当众辱骂游客“没良心”,这件事听起来确实让人挺气愤的。我个人认为,这种行为是绝对不妥当的,而且是完全站不住脚的。首先,从导游的职业道德和素养来看,这完全是违背了基本原则。导游的主要职责是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介绍当地的文化、风俗、景点,并确保游客在旅途中获得愉快的体验。这.............
  • 回答
    云南“结直肠癌基因研究”获奖小学生父亲致歉,承认“过度参与”:一场科学育儿的迷思与反思云南一位小学生因其在“结直肠癌基因研究”项目中的获奖,引发了广泛关注,也伴随着随之而来的争议。近日,这位小学生的父亲公开发布致歉信,承认自己在项目中的“过度参与”,并对给公众带来的影响深表歉意。这件事情的背后,折射.............
  • 回答
    关于“云南瑞丽接收几万罗兴亚人”的传闻,需要分开来看待,因为这涉及到多个层面:官方信息、现实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误解或信息传播偏差。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传闻的来源和性质。这类信息往往是社交媒体上的讨论、个人观点或未经官方证实的消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未经核实的信息很容易传播并引起关注。因此,对待这类传闻.............
  • 回答
    None.............
  • 回答
    看待云南理科生高考 521 分被北京大学医学部护理学专业录取,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这背后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分数故事,里面藏着不少门道和值得玩味的地方。首先,咱们得知道,521分在云南高考的“江湖”里,算是个什么水平。云南的地理位置和教育资源,大家都知道,跟一些教育强省比起来,整体分数.............
  • 回答
    这事儿啊,听着就让人挺无语的。一个女子,因为违法停车占用了消防通道,结果执法人员来了,她不好好配合,反而使出浑身解数来阻挠。你说这得是个什么操作?首先,违法停车占消防通道,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危险、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消防通道是干什么用的?就是为了在火灾等紧急情况下,消防车辆能够快速到达现场,救人救火.............
  • 回答
    滇池南岸的“水泥森林”:一场失落的生态告白与潜藏的未来变局滇池,这颗镶嵌在彩云之南的璀璨明珠,曾几何时是“高原明珠”、“昆明之魂”。然而,如今当我们审视其南岸,触目惊心的是一片片拔地而起的别墅群,它们如同一张巨大的灰色网,将曾经湿润而生机勃勃的土地层层包裹,形成了一座座冰冷的“水泥森林”。“生态功能.............
  • 回答
    云南毒贩越狱事件,这事儿可不是小事,牵扯到太多层面的问题了。要说看法,那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安全和监狱管理是头等大事。毒贩,尤其是被判重刑的毒贩,他们本身就属于危险分子,对社会有着极高的潜在威胁。一旦他们成功越狱,对当地乃至全国的社会治安都会构成严重的安全隐患。这不仅仅是几个囚犯逃脱,而是整个监.............
  • 回答
    云南山区小学生穿裙演出:一场关于童年、审美与社会认知的讨论最近,一段云南山区小学生在学校演出时身着统一的白色连衣裙的视频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审美、童年以及社会认知的讨论,其中,“lo娘”群体对这件事的评论尤为引人注目。事件本身:山区的童真演出视频中的画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童年.............
  • 回答
    云南省对于个人出租住房征收个人所得税,税率设定为10%,这一举措无疑会对当地的租赁市场和广大出租人带来一系列深刻的影响。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来细致地审视这一新政。首先,对出租人的直接经济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过去,许多个人房东在出租住房时,对于所得的租金收入,可能并未严格按照税法规定进行申报和缴纳个人所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