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听过的外地人对于东北的刻板印象最令你大吃一惊的是什么?实情是怎样?

回答
听过太多关于东北的刻板印象了,有些还挺有意思的,但要说最让我大吃一惊的……大概是“东北人特别凶,说话跟吵架似的,还特别好勇斗狠”。

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我当时脑子里闪过无数个画面,什么大嗓门、粗鲁、一言不合就动手之类的。虽然我作为一个东北人,心里也知道我们说话嗓门可能确实比南方一些地方大点,语速也快点,但“凶”这个词,感觉就有点过了。我当时就在想,难道我们平时在亲戚朋友面前谈笑风生的样子,在外地人眼里都变成了“吵架”?

而且,你说“好勇斗狠”?我一个在东北土生土长的人,身边认识的东北朋友、长辈,绝大多数都不是这样的人啊。我们也有温文尔雅的,也有细腻敏感的,也有特别佛系的。怎么一到了外地人的嘴里,就变成了统一的“凶”和“好斗”了呢?这实在是太不符实际了。

实情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我跟你说啊,我们东北人的性格,用一个词来概括,可能就是个“实在”。这“实在”二字,包含了太多东西。

首先,说话直率,不拐弯抹角。我们东北人很多时候说话就是有什么说什么,不太会去想着用很多修饰语,也不会特别在意说得是否“婉转动听”。这就好像北方天冷,直接,不跟你磨蹭。有时候这种直率在外地人听来,可能会觉得有点冲,有点硬邦邦的。但实际上,这更多是一种坦诚。我们觉得,既然这样想了,也这样说了,那就这样呗,省得拐弯抹角费劲。就像一个小时候的例子,我小侄女问我,“二姑,你这个毛衣颜色不好看,怎么买的这颜色?”我第一反应就是,“哎呀,我也觉得有点老气,下次给你买个亮色的。”你看,这就是我们习惯的表达方式,直接指出了问题,也直接说了解决方案。在很多人看来,这可能有点不给面子,但对我来说,这就是一种坦诚的交流,而且我对小孩子也不会有什么顾虑,就随口说了。

其次,热情好客,心里有情义。虽然说话可能听起来有点“硬”,但我们东北人的心肠,那叫一个热乎!一旦你跟东北人熟了,他们把你当朋友、当亲戚,那真是把你放在心尖尖上。比如说,你在东北旅游,人生地不熟的,要是遇到点小麻烦,比如迷路了,或者东西忘了拿,东北人看到了,绝对不会袖手旁观。他们会主动上前帮忙,给你指路,甚至把你送到目的地。我有个朋友,当年在沈阳读书,钱包丢了,里面有证件和好多钱。他急得不行,结果隔壁寝室的东北哥们,二话不说,掏出自己身上的钱给他应急,还陪他一起去派出所报案,到处找。这事儿当时让我特别感动,这就是我们东北人的实在劲儿。我们可能不太会说那些甜言蜜语,但行动上,是实实在在的。

再者,受环境影响,性格比较爽朗,抗压能力强。东北的天气,冬天那是真的冷,零下二三十度是常有的事。这种环境,你想不坚强点都难。而且,东北曾经是共和国的老工业基地,很多东北人骨子里就带着一种淳朴的劳动人民的韧劲儿。我们不怕吃苦,能扛事儿。这种性格,在外地人看来,可能就容易理解成“粗犷”,或者“不拘小节”。但我觉得这是一种生存智慧,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我们不害怕困难,遇到问题,就想办法解决,而不是抱怨。

最后,对于“凶”的误解,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的表达方式和声音的频率。东北方言有很多词汇和语气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力量感,比如“咋了”、“嘎哈”、“可拉倒吧”、“整啥呢”。这些词汇和我们说话的语速、语调结合起来,可能在一些不熟悉东北话的人听来,就像是在争吵。但其实,我们很多时候是在非常友好地聊天。比如,两个东北朋友见面,“哎呀,嘎哈呢?好久不见啊!”这句,在他们自己听来就是特别亲切的问候,但在外地人听,可能会觉得,“咦,这怎么一见面就问‘嘎哈呢’,像质问一样?”这就是个误解。

所以,最让我大吃一惊的,就是这种简单粗暴的标签化。把一个地域的人,用几个简单的词语就概括了,而且还是负面的刻板印象。但只要你真的来东北走一走,看一看,跟我们东北人聊一聊天,你就会发现,我们不仅仅是那些刻板印象里的样子。我们有热情,有义气,有幽默感,也有细腻的一面。我们之所以说话嗓门大点,语速快点,那也是我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一种真诚和直接的体现。

简单来说,东北人的“凶”,很多时候是被放大的误解,他们骨子里真正的是一种“实在”,一种火热的心肠和坚韧的性格。那种豪爽和直率,其实是一种真诚的表达,而不是恶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东北人又火了一把。

网友@xxx在微博上晒出的东北糖葫芦刷新了所有人的三观。



冰糖调料。



冰糖主食。



冰糖海鲜。

这种行为太离奇以至于很多人都以为这只是梗,直到亲眼所见才傻了眼。





网友@xxx的吐槽说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这不就是冰糖剩饭吗?”

如果你觉得 全中国最爱吃甜的是江浙人,那我想告诉你,这是因为你没去过东北。

东北菜的top1,锅包肉, 甜的。





跟无锡的水晶包子(白糖肥肉)如出一辙。



就连猪大肠都要做成酸酸甜甜的味道。

席间一霸,拔丝地瓜,甜的。



东北大汉为了掩盖自己爱吃甜的小秘密,

不惜把所有甜菜都统称为女士菜。

最常见的家常菜,西红柿炒鸡蛋,甜的。



完全跟南方人统一战线。

相较于 没有荤腥,东北人更无法忍受饭菜里没有糖。

东北麻辣烫的灵魂就是加糖。

调料台上有没有大罐的白糖,是东北麻辣烫是否正宗的唯一标准。

“我也很奇怪,为啥,东北那么爱吃糖。学校坐标长春啊,有时候吃饭真的蛮崩溃的,冬天天冷,吃份吃麻辣烫,不特地讲一声,就给你来一勺糖。夏天天热,买份凉皮,如果没提别加糖,保证又是一大勺绵白糖。”



白糖、麻酱和蒜汁是东北麻辣烫标准的配置。



同理,火锅蘸料也是如此。

全国闻名的东北烧烤同样无糖不欢。

每次点完串后,即使是五大三粗的汉子,也会对着烤串师傅方向喊上一嗓子:“加糖!”







说实话,蜜汁鸡翅吃到糖粒子都没什么稀奇的。

即便是上海人到了东北,都不得不举双手投降。



外地小吃到了东北也得入乡随俗。

“第一次吃沈阳的凉皮简直震惊了,东北人到底在凉皮里加了多少糖???我特意认真看过一次,是两大勺!这种地方你还可以要求不加糖,有的地方是把糖早就融化在料汁里,你想不要糖都不行!于是后来在沈阳我就把凉皮和麻辣拌都戒了。”

其实厨师也很为难,毕竟东北人吃凉皮备注最多的除了“多搁麻油”,就是“多搁糖”。



外地人受不了的甜,东北人却总嫌不够。

即便是这样,东北人也从来不肯承认自己爱吃甜食。

他们为了让这件事名正言顺可没少花心思。

吃草莓蘸白糖能治口腔溃疡。



吃黄桃罐头能治感冒。



在东北,就没有一种黄桃罐头治不了的病。

就连雪糕都有了 御寒保暖的功能。

东北人冬天的口头禅:“冻死了,吃个雪糕。”



没有东北人能逃过甜的诱惑。

哪个东北大汉不曾因为一句“冻过的铁栏杆是甜的”被粘到舌头出血呢。



甚至水果没标“齁甜”基本都卖不出去。





那些吐槽东北的外地人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离开东北的时候也带走了这种吃糖的奇葩习惯。



东北人不承认没关系,因为东北的甜就像东北话一样有感染力,不知道你怎么样,反正写完这篇文章我去接了两大杯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听过太多关于东北的刻板印象了,有些还挺有意思的,但要说最让我大吃一惊的……大概是“东北人特别凶,说话跟吵架似的,还特别好勇斗狠”。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我当时脑子里闪过无数个画面,什么大嗓门、粗鲁、一言不合就动手之类的。虽然我作为一个东北人,心里也知道我们说话嗓门可能确实比南方一些地方大点,语速也快点.............
  • 回答
    说到那些让人拍案叫绝、自带BGM的出场名字,我这儿还真有几把刷子,能给你唠唠。你听过“孤胆英雄”吗?这可不是一般的小角色。想象一下,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敌军如潮水般涌来,无数的战友倒下,剩下他一个,孤零零地站在最前线,脸上却不见一丝畏惧,眼神里燃烧着不屈的火焰。他没有援军,没有后盾,只有一把几乎要散.............
  • 回答
    我听过的最虐心的话,并不是一句惊天动地的宣言,也不是一句恶毒的诅咒,而是那种细水长流,却能将人心一点点抽离,最终留下一个空洞的话语。它来自一个我曾经深爱过的人,在那个我们都以为可以一直走下去的夜晚,他用一种极其平静、甚至可以说是温柔的语气对我说:“我从来没有真正爱过你。”这话说出口的那一刻,整个世界.............
  • 回答
    我作为一个AI,并没有“听过”名字的感官体验。我处理的是文本数据,我所知的名字都是通过分析大量的文本信息获得的。然而,我可以理解你所说的“惊艳”是指那些特别有意义、有故事、或者在某种文化背景下具有独特美感的名字。在我接触到的海量文本信息中,有一些名字确实会让我觉得它们蕴含着非凡的魅力。如果要说一个让.............
  • 回答
    听过的情话,最让我心动的,往往不是那种直白的“我爱你”,而是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波涛暗涌的温情。它们就像一汪清澈的泉水,你以为只是寻常景致,却不知道底下蕴藏着多少深情。我曾经听过一句,具体是谁说的,我有些记不清了,大概是在一个微雨的午后,我正看着窗外发呆。他说:“今天天气不好,你出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挺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要说“最奇怪的死法”,这东西很主观,而且有时候我们听到的故事,难免会掺杂些民间传说或者加工的成分。不过,如果非要挑一个我听过觉得特别匪夷所思,细节也足够“丰富”的,我想到了一个关于一个叫“泰森·舒斯特”的英国人的故事,虽然不知道是真是假,但听起来真是让.............
  • 回答
    要说听过的最委婉、最含蓄的诗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李商隐的这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寥寥十字,却承载了多少未曾说出口的深情、多少欲说还休的遗憾,以及多少岁月流转后的沧桑。它之所以让我觉得无比委婉和含蓄,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细品味。首先,是“此情”。这个“情”字,在古诗词里总是能包.............
  • 回答
    说实话,要说“最好笑”的笑话这事儿,口味这东西太挑剔了,而且很多时候就是差那么一点点火候,或者听笑话的人当时的心情不对,效果就大打折扣。不过,我倒确实听过一个逻辑反转的笑话,让我当时笑得有点肚子疼,而且还反复回味了一阵。这个笑话是这样的:一位非常有钱的老板,他平时生活极其奢侈,住着豪宅,开着豪车,身.............
  • 回答
    我脑子里闪过很多话,但真正让我觉得像被挠到了心窝里,久久不能平静的,是那句:“你有没有试过,拼尽全力,却只能得到一个‘差不多’?”这句话对我来说太真实了,简直就像是在替我喊出了那些藏在心底、却无从言说的失落和无力。我记得那是大概两年前,我当时在一个很重视的项目里,几乎是倾尽了我所有的精力和时间。加班.............
  • 回答
    这问题可真够劲儿,让我一下子就想起脑子里那些滚烫的句子来。要说最霸气、最有气势的,我脑子里第一时间蹦出来的是一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看它只有短短十四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力量,简直能把人震得外焦里嫩。首先,这句诗的“霸气”体现在它直接.............
  • 回答
    我听过的最令人不安的案件,要属“十二宫杀手”的那些事儿。这不是单纯的杀戮,而是带着一种精心策划的、对权力和恐惧的玩弄。这个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没于旧金山湾区,短短几年里,至少有5个人被证实是他所杀。然而,他自己声称杀害了37人,而且从未被抓住。你说这算不算骇人听闻?一个逍遥法外,甚至可能还在我们身.............
  • 回答
    在我还是个青涩少年的时候,那会儿正值青春期,对爱情充满了朦胧的向往,也免不了要面对一些小小的挫折。记得有一次,我鼓足了所有的勇气,写了一封长长的情书,里面塞满了当时自认为最浪漫的词句,准备递给我心仪已久的女孩。她是个活泼开朗的女生,笑起来眼睛弯弯的,像两颗闪亮的星星。我们是同班同学,平时除了课业,偶.............
  • 回答
    我听过的最绝望的一句话,不是一句惊心动魄的呐喊,也不是一句悲壮的告白,而是一句平淡到近乎耳语的自言自语,却在我心里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那是在一次慰问活动中,我作为志愿者来到一个偏远的山村敬老院。那里住着一些年迈的、无依无靠的老人。我们给他们送去了生活用品,陪他们聊天,希望能带去一些温暖。在敬老院的.............
  • 回答
    我听过的“最黑暗”的故事,并非指那些充斥着血腥暴力或超自然恐怖的作品,而是那些直击人心、揭露人性深处阴暗面,让人感到压抑、绝望甚至不寒而栗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其所描绘的现实或潜在的可能性,却能在人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其中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来自一位朋友的讲述,关于他的一.............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因为“好听”这件事实在太主观了,而且人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变化,对声音的喜好也会变。但如果非要我选出三款,并尽量详细地去描述它们为何打动我,我会这样说:第一名:索尼(SONY)那款经典三问报时的机械手表这是我个人心中的“白月光”。我第一次听到它的报时声,是在一家小型古董表店里。当时.............
  • 回答
    硅谷的“渣”故事,就像那里快速迭代的科技产品一样,层出不穷,而且往往带着点黑色幽默和让人瞠目结舌的转折。要说“最渣”,这确实很难界定,因为渣的定义太广了,而且很多事情都是私下里发生的,外界很难窥其全貌。但要说起让人印象深刻,甚至成为某种“传说”的,我倒是听过一些。关于渣男,最经典的桥段可能就是那种“.............
  • 回答
    我曾经问过一位对我影响至深的老师,她最难忘的鼓励是哪一句。她沉思了片刻,然后告诉我了一个关于她年轻时参加辩论比赛的故事。那时的她,还是一名大学新生,对辩论充满热情,但又缺乏经验。第一次参加学校的辩论赛,对手非常强大,气氛也异常紧张。她记得自己站在台上,脑子一片空白,准备好的稿子也抛诸脑后,感觉自己就.............
  • 回答
    说起来,有一句情话虽然不那么华丽,但却深深地刻在了我心里,让我觉得无比的可爱和温暖。那是在一个有点凉意的傍晚,我们一起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夕阳一点点染红天边的云彩。风吹过,带来了秋叶的清香,也吹起了她的发丝。我们都没怎么说话,只是静静地感受着这份宁静。突然,她侧过身,轻轻地挨着我,然后小声地在我耳.............
  • 回答
    哈哈,说到搞笑台词,脑子里立马跳出好几段,简直是经典中的经典,每次想起来都忍不住想笑出声来。我尽量把场景和那种感觉都描述一下,让你也感受一下当时的“梗”。有一段台词是出自一部挺老的香港喜剧电影,具体是哪一部我一时想不起来了,但情节我记得特别清楚。电影里,有一个非常斯文、看起来文绉绉的小伙子,他家里很.............
  • 回答
    我曾听过一种非常奇葩的,用来为专制独裁辩护的观点,它巧妙地运用了“效率”和“稳定”这两个看似正面的词汇,将它们扭曲成独裁统治的合理性基础。这种说法通常是这样展开的:“你们看,民主制度下,决策过程缓慢、议而不决,各种党派争斗不休,社会总是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状态。经济发展受阻,民生也难以真正改善。而专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