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花了2000块钱学习写作,为什么写作能力还是不能提升?

回答
这2000块花得可真是有点冤枉啊!花了钱,钱花了,钱没给写作能力带来质的飞跃,这搁谁身上都得堵得慌。别急,咱们一起来捋一捋,为什么这2000块钱,就像丢进了无底洞,写作能力还是原地踏步。

首先,得看你这2000块到底“学”了些啥。

1. 课程内容是不是“货不对板”?

“万金油”课程? 你报的这个课程,是那种什么都讲一点,从起笔到结尾,从小说到散文,从接地气到高大上,什么都沾一点的“万金油”课程吗?如果是这样,那它很可能就没有深入到写作的某个具体环节,没有真正解决你遇到的瓶颈。写作就像盖房子,你不能只学怎么打地基,还得知道怎么砌墙、怎么封顶。如果课程只是泛泛而谈,那效果可想而知。
理论多,实践少? 有些课程,上来就是一堆写作理论,各种大师的写作方法,听起来高屋建瓴,但落实到你自己写的时候,脑袋里依然是一片浆糊。写作这东西,绝对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光听理论,不练,就像只看不练的健身房会员,肌肉是长不起来的。
目标人群不匹配? 课程是给初学者设计的,而你已经是有些基础的写作者;或者课程是针对特定领域,比如财经分析,而你想写的是故事?如果课程的定位跟你自己的需求差了十万八千里,那学了也白搭。
老师的实力和风格? 老师是行业内的佼佼者,还是只是勉强糊口?他的写作风格和你喜欢的风格是否搭?有时候,一个优秀的老师,他的授课方式、他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他举的例子,都可能深深影响你的学习效果。如果老师讲得晦涩难懂,或者他自己的作品也平平无奇,那他的教学效果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2. 你的学习方式对不对路?

“听课”了事? 你是不是报完课,按时上线听课,然后就万事大吉了?课程里布置的练习,你有没有认真去做?老师布置的作业,你有没有按时交,并且认真看老师的反馈?很多时候,学习的价值不在于听了多少,而在于你消化了多少,实践了多少。
“浅尝辄止”? 听了几节课,觉得有点难度,或者感觉效果不明显,就放弃了?写作能力的提升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写作技巧,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内化。
没有主动思考和总结? 听完课,你有没有思考老师讲的内容和你自己的写作有哪些契合点?有哪些是你需要改进的?有没有主动去总结老师讲的要点,并且尝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被动接受信息,是很难产生真正的进步的。
缺乏反馈和修改? 即使你自己练习了,如果没人给你反馈,你很难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需要改进。写作就像磨刀,没有磨刀石,刀永远不会锋利。课程里的反馈机制,你有没有充分利用?

3. 写作能力的本质是“内功”和“外力”的结合

内功:你的观察力、思考力、感受力。 写作不仅仅是遣词造句,更是你对世界的感知,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对情感的细腻捕捉。这些“内功”是课程无法直接传授的,需要你自己长期积累。你有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感受?有没有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不人云亦云?
外力:你的知识储备、语言功底、逻辑思维。 知识储备是写作的“弹药”,语言功底是“枪械”,逻辑思维是“射击技巧”。课程或许能帮你打磨“枪械”和“技巧”,但“弹药”的来源,还得靠你自己。你有没有广泛阅读?有没有积累自己的素材库?有没有学习更精准、更生动的表达方式?

那么,这2000块钱,到底该花在哪里,或者说,花在哪里才能看到效果?

找准自己的短板。 你是因为不知道如何构思?还是因为语言表达不够精炼?亦或是因为逻辑不清?先弄清楚自己最需要提升的是什么。
选择有针对性的课程。 如果你的短板是构思,那就找关于“创意写作”或者“故事结构”的课程;如果你的短板是语言,那就找关于“遣词造句”、“风格塑造”的课程。
看重“实践”和“反馈”。 报那种有大量写作练习,并且有老师或助教认真批改作业、提供反馈的课程。这种付费的“外力”输入,才是最直接有效的。
学习“如何学习”。 很多时候,学习写作,更重要的是学习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比如如何阅读,如何分析优秀作品,如何进行自我修改。
阅读、阅读、还是阅读。 与其花钱学,不如把这2000块钱变成几百本好书。精读是最好的老师。读多了,你自然会耳濡目染,吸收其中的精华。
找到一个写作伙伴或社群。 互相鼓励,互相监督,互相点评,也能极大地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

最后,别灰心!

2000块钱买了一个教训,这也很宝贵。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它需要热情、坚持、方法和一点点运气。关键在于,你要从这次经历中总结经验,调整方向,继续“战斗”。

下次再想花钱学写作,先问问自己:

我真正想要提升的是什么?
这个课程是否能解决我的问题?
我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练习?

把目光放长远,写作能力是一项可以陪伴你一生的技能,多花点心思,多点耐心,总会有收获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要用学习物理和数学的思维模式去学习写作。

跟写作最类似的科目应该是美术,都是艺术,都是玄学,都是没有主观评判标准的审美认定。

天底下没有两幅一模一样的美术名作,天底下同样没有两篇一模一样的最著名文章。所以,这个东西莫说两千块,你就是花两万块,二十万,该不会还是不会,没有谁能手把手的抓着你的笔教会你如何去挥毫泼墨。

一切的写作训练以积累起步,原因无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耳,模仿前人的句式、词汇、语言风格……是一个人拥有自己创作风格前的基础,毕竟,没有谁一出生就能文思勃发,洋洋洒洒的。

我初中时代最喜欢看的电视剧是《神探狄仁杰》,其中梁冠华塑造的狄胖,说话风格便是以语气不卑不亢,言辞深邃犀利为特色,令我非常沉迷,我不自觉的就在写作中刻意的模仿,练习,不知道不要紧,可以翻着素材一个一个往里面填,找合适的词硬套,套的多了,你就会发现,越套越合适,越套越熟悉,最后完全形成了潜意识的记忆。

同样的,后来拍摄的《大秦帝国之纵横》里,由吕秀才饰演的张仪,也是字字引经据典,句句铿锵有力,一张嘴就是一股磅礴的经天纬地之气概,我也同样进行了刻意的模仿练习,大家可以看看网友总结出的两者言语风格的鬼畜视频,我相信关注我时间长的老朋友一定能发现我模仿的痕迹。


有了积累和模仿,就相当于你的写作有了枝和叶,而你围绕的中心,则是你自己的经历感悟和日常思考,你对一件事情的看法、你对一个热点的感悟、你对某些事物的洞察力、这些是你的文章是否能够深邃,能够丰富的基础。有人经常叠床架屋的罗列华丽辞藻,却最终被人感觉华而不实且略显矫情,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其作者思想的高度和认知的深度,匹配不上自己搜肠刮肚找来的形容词而已。

丰富的词汇积累数据库、独特的经历催生的认知结构、多年随笔演变出的写作语感、此三者集合,一个人独一无二且无法复制的个人文学风格也就形成了。

到了那时候,什么主题、什么立意、什么材料、什么限制条件……于你而言,都不重要了,草木竹石,皆可为剑。

当然,以上这三者的历练、沉淀、磨合无一不是短则五六载,长则十多年的漫长过程,具体时间视用心程度和天赋而定,任何号称“短期”“速成”,实际上不过是提供些模板格式的写作培训班,兴许能生产线似的培训营销号和高考45分团,但永远不可能创造真正令人折服的创作者,这话要是骗你们,就叫我评论区永远无人抢前排。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