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唱歌时总感觉憋着嗓子,高一点的音就上不去了?

回答
你这个问题特别普遍,很多爱唱歌的朋友都会遇到。咱们说话的时候嗓子没啥感觉,一唱歌,尤其是遇到高音,就觉得喉咙紧绷,声音发虚,甚至直接卡在那儿,上不去。这可不是你一个人这样,别灰心,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一点点掰扯清楚。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往往是“发声方法不对”。

唱歌这事儿,光靠嗓子“吼”是不行的,嗓子只是一个发声的“工具”,真正发出好听、有力、轻松声音的,是咱们全身协调配合的结果。

过度依赖喉咙挤压: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致命的错误。你有没有感觉唱歌时,喉咙的肌肉特别紧张,像是在用力“捏”着嗓子发声?这就像你用力挤压一个气球,虽然能发出一点声音,但非常费力,声音也不好听,而且很容易沙哑。正常唱歌,嗓子应该是放松的,声音应该是通过气息的稳定推送,让声带自然振动产生的。
气息支持不足或者不稳: 唱歌需要的不是一口大气,而是能够稳定、持续、有控制的气息。很多人唱歌时,气息是用“憋”的,而不是“送”的。感觉就像汽车没发动起来,硬踩油门。气息不稳定,喉咙就只能代偿性地去“顶”着,导致紧绷。你可能会觉得一到高音,喉咙就使不上劲,是因为你没有足够稳定的气息去“支撑”它。
没有找到共鸣点: 咱们说话的声音,虽然经过了咽腔,但主要共鸣区在口腔。唱歌,尤其是唱高音,需要打开咽腔,利用头腔、鼻腔等更高位置的共鸣,让声音“挂”上去,而不是“推”上去。如果你只用嗓子挤,声音就像一个点,很小很尖锐,自然就上不去。感觉声音是“卡”在喉咙里,没有往上“飞”起来的感觉,就是共鸣没有打开。
歌唱时的身体姿态不对: 身体是气息和声音的“载体”。脖子僵硬、肩膀耸起、含胸驼背,这些都会阻碍气息的流动和声音的共鸣。脖子和喉咙紧绷,肩膀往上提,就像给你正在唱歌的嗓子系了个绳子,它怎么能自由振动呢?
对高音的心理恐惧: 有时候,我们知道前面有高音,心里就已经开始紧张了。这种心理暗示会让你在潜意识里就开始收紧喉咙,还没唱就“预设”了失败。

细化到具体感受,可能还会体现为:

声音发“白”或发“劈”: 喉咙挤压发声,声带闭合不均匀,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尤其在高音区。
音量上不去,且音质变差: 感觉声音飘忽不定,没有力量,而且音色也变得不好听。
唱到高音时,感觉喉咙被“卡住”,声音“尖”而不“亮”: 声音虽然上去了,但听起来很刺耳,缺乏共鸣的“亮度”和“圆润度”。
唱完歌后嗓子疼痛或沙哑: 这是过度使用喉咙挤压的典型后果。

那么,为什么高一点的音就上不去了?

这其实是上述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

音高和气息的关系: 声音越高,需要的声带振动频率就越高。要达到更高的频率,需要更稳定、更集中的气息推送,并且声带要更“薄”地振动。如果你气息不稳定,或者喉咙肌肉紧张,声带就无法以正确的状态去适应高频振动,于是就“卡”住了。
共鸣腔的变化: 唱高音需要打开咽腔,形成一个向上延伸的“管道”,让声音在头腔等区域产生丰富的共鸣。如果你咽腔闭合,喉咙用力,声音就没有“空间”去放大和润色,自然就上不去了。
声带肌肉的协调性: 声带的收缩和放松,以及与气息的配合,是一个非常精细的协调过程。错误的练习方法,或者长期的错误发声习惯,会导致声带周围的肌肉不协调,难以完成高音区的任务。

该怎么办?

别急,大多数问题都可以通过科学的声乐练习来解决。

1. 放松喉咙,打开咽腔: 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可以尝试打哈欠的动作,感受咽腔自然打开的状态。唱歌时,想象声音是“从上面”来的,而不是“从喉咙里挤”出来的。
2. 加强气息练习: 学习腹式呼吸(横膈膜呼吸),感受气息的深沉和稳定。练习气息的控制,比如用“嘶”声长音,体会气息如何稳定地推出。
3. 寻找正确的共鸣: 尝试用哼鸣(“m”或“ng”音)来找到鼻腔和头腔的共鸣,感受声音“挂”在上面的感觉。然后慢慢过渡到完整的音。
4. 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很多时候,你的音域是足够你唱很多歌曲的,只是你还没有掌握到那个“点”。从你感到舒适的音域开始,慢慢向上拓展。遇到难点,不是去“吼”,而是去“找”方法。
5. 纠正不良姿态: 唱歌时,保持身体挺拔,肩膀放松,颈部舒展。
6. 请教专业老师: 如果条件允许,找一位专业的声乐老师指导,他们能准确地诊断你的问题,并为你量身定制练习方法。他们能看到你看不见、感觉到你感觉不到的细微之处。

唱歌是一项需要技巧和练习的艺术,把嗓子当成一个精密的乐器去对待,而不是一个发泄的工具,你就能慢慢突破瓶颈,唱出更动听的声音。不要因为暂时的困难而放弃,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自己能唱得越来越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教你一个不用任何复杂东西的练唱歌的方法,不用乐器、不用乐理、不用别人教的方法,只要你天天哼唱就好了。首先打开喉咙(不是嘴巴张很大,嘴唇微微闭着也没问题,舒适就好),然后保持口部咽东西的位置(下咽一口唾沫的地方)含了一大块糖的感觉(为了口腔内有空间),(发 欧 这个音就能得到空间)有一定空间。不让下巴紧张。然后哼唱你自己喜欢(不要歌词 就是跟着音调哼),但感觉不困难的歌曲,哼的时候。力度柔和,声音连续。没有气了,或者感觉气不足就自动换气。每天对着墙角练十几分钟(一开始近一些,闭着眼睛来,监听自己声音好听舒适),任何时候嗓子不舒服都要停止,起声也要柔和。一个月,你就会感觉唱歌容易了很多,稳定很多,用哼唱指导你唱歌,怎么哼着用力,就怎么唱。(之后想进阶再看分割线下面的文章。


很多人说看不懂,那就降低难度了,详细的把哼唱写了一篇,您可以试试,这里是链接

【哼 唱】自我练声练唱的终极奥义! - Chester的文章 - 知乎

有人提到打开 我把打开文章链接也附上吧


声乐老师说的“打开”是什么?我要清晰的通俗的解释! - Chester的文章 - 知乎


还可以关注下我的专栏(尽力做到通俗易懂)



没有稳定喉位,就没有高质量的高音。没有理解核心肌肉的对抗原理,声音就不容易控制和延长,音准也会不好。

(耐心看完你会发现新世界)

1 首先明确高音不是大力的喊 而是维持住 下部平衡对抗(发声时主力是不断的向下渐变用力) 然后去被动得到高位置共鸣 加到整体声音里(喉咙内部打开通畅)

2 懂了先找胸口发声位置 发声位置再向下找丹田气息支撑,然后让这个胸口发声位置向下找的力与腰腹的气息支持(被动用不要故意挤)相结合,让发声点与气息搭上(吸气是深吸气,不多吸,一口就够,目的下降横膈膜以及下放喉位,但胸部不动不憋。)你可以理解为先吸气,下降横膈膜给气息空间不要吸太多,下放喉位(非大力压喉),找到胸口发声位置,发声位置向下找后腰小腹的气息支持,根据不同音高渐变的持续垂直向下搭气息,稳喉头,不断的打开得到高位置共鸣(根据不同音高气息支持力度与多少不同,但主力是垂直向下,胸口不要故意憋气卡住注意通畅)后腰小腹不主动用力给气息,而是有胸口支点力量向下延伸就会自动有腰腹气息支持,不然容易给多影响喉位(声音效果会差)

3 喉位的不稳定中常见的错误有

a 强压喉(喉位很低)故意用脖子下拉肌肉压喉咙,或者胸口过分憋气来压喉闭合,正确打开就会自动下放,专栏里有打开的文章

b 腰腹主动用力挤压气息,横膈膜上移,气息力量过强或者气息过多直接怼到声带 ,喉位高、主动上挤、意识跟音高(共鸣位置)上跑

(大部分人都会处于两种情况,因为打破了平衡 ,几年解决不了喉位问题。因为没有整体协调发声,没有理解原理,用错误观念在练习。) 但是根据生活中经验,人在扶手上行电梯上,往下走,与电梯上行运行速度相等,别人看你感觉你在电梯上的位置没有移动,相对静止。还有悬浮的直升机 (重力与升力 相等 你位置也是相对固定了。)例子中,知道想要降低和稳定喉位,要有上下两个力。而上行力只要发声就会一直有,所以大部分人不知道找到胸口支点向下加强下拉喉位保持口腔空间不上挤的力,唱的时候找到胸口支点不断下放就能稳住喉位,腰腹会自动给你刚好的气息支持,气息并不是越多越好,刚好即可。

如同上面两个生活实例中蕴含的一样的道理

A 首先要有一个下行的力去稳喉头,因为只要发声就会有气息上行,喉位就容易高。但想稳喉头除了下行的力,还要有个用力支点,就像翘起地球的那个支点一样。找到你的支点,其实它就在你的胸口,明确你胸口用力支点。体会的话可以真实的打哈欠,就像你为了保持哈欠呼气状态,有了支点加上口腔空间很大,然后稍微主动(胸口)用力往外哈气,你会感受到是以胸口为支点在哈气,这时候喉位很低,哈气会因为有支点,呼气效率高,且更打开,更解乏。这里强调的只是以胸口为支点,而不是张这么大嘴,让肌肉僵硬失去灵活,哈欠的张大嘴是内部扩张附带的效果,不要主动张嘴。也就是说你以胸口为支点,用力合适可以给喉头和舌根一个不僵硬的下行的力。(有人问 如何练习,喊操 121 、打拳时候喊哈、哼鸣、深情朗读、叹气等等生活动作都能找到胸口支点)(胸口支点的核心是下拉喉头声带主动闭合挡气,注意不要极端局部运用,还是要放到生活动作里体会“恰到好处”,唱歌过程中,就是不断的渐变向下用力发声抵抗自动上来的上行力)

B 当你找到胸口支点,然后想象让这个胸口支点主动向下挡气(或理解为搭气控制气),(如果不先找胸口支点,而是主动先腰腹给气,会漏气让声带无法闭合(因为过多气息吹着声带无法稳定在低位置闭合刚好)这样你不容易找到胸口支点,会让发声点偏高,出现声带闭合不良的问题)而先找到这个有支点声带就会刚好闭合(起声柔和就可以让声带不碰撞在一起就可柔和恰好闭合。起声用力太猛,容易碰撞声带让声带充血)想象下沉胸口发声支点(实际稳住位置,只是想象着延伸向下的力量,位置还保持好),被动找气、接气、搭上气,甚至不要主动用腰腹力量运行气息的感受,而是被动搭上气息(实际上是喉头内声带闭合向下去搭气息,但实际做我的感受是胸口支点向下搭气息)

这样你有了两个力

一、 有胸口支点下行的力稳住喉头,不断的下行,打开,保持通畅 (注意口腔内部要打开,像医生检查喉咙让你发“啊”一样口腔内部的扩张感,下巴不要僵硬,积极打开口腔内部!)微笑着打哈欠前期吸气状态喉头也会有下降的力,所以要始终保持口腔内部吞咽食物的那个位置有扩张感,包括喉咽腔,上胸部也要感觉有空间。

二、 被动搭腰腹气息,只要胸口支点感觉不断向下延伸就会搭上腰腹气息这是上行力被动去用(深吸气 正确的腹式吸气 不要吸多了 僵硬了呼吸肌,所谓的胸腹式就是吃惊时候倒吸一口气,这时候胸口基本不动,腰腹膨胀,胸腔也有参与就叫胸腹式,大部分人蔫逼不知道要干嘛,用错误的方式干扰吸气,感觉气从地板上吸来的也可以)(这里有人疑问,感觉不到横膈膜和横膈膜主动上行,注意我说是被动搭腰腹气息,而不是主动挤压,其实声带主动向下挡气以后,会感受到小腹的着力点,下行的力会反作用上来给声带,但用力感觉仍然是垂直向下,这是主力!上行力是反作用力…叹气就是向下作用力和上来的反作用力,刚好平衡,声带振动状态稳定,声音就稳定…所以吸对气,向下挡对气,声音就对了…)不要主动强行挤压腰腹向上运行气息。(气息支持正确用力感受是用后腰肌肉来关联绷紧小腹肌肉,就是用腹腔气压影响横膈膜,横膈膜要始终打开撑住不要过分或者僵硬。)简单总结一句,运行气息就是胸口支点力量渐变不断的向下延伸即可,腰腹会自动搭配合适的力,横膈膜要始终保持打开。

如何稳定喉头呢??? 去平衡两个力,就像刚才的电梯和直升机一样原理。胸口主动向下挡住气息的反作用力的上行力。不让主动挤压腰腹过强的气息直接冲击声带,然后胸口支点不断的下放,感觉力量不断的下行,让下行作用力与上行反作用力不断的下行抵消,我们就平衡了力量,稳住了喉头。 向下挡气力一开始要柔和,与反作用力在胸口支点对抗,不断的下行抵消。

(向下挡气是有胸口支点的声带主动向下挡气,去本能动作去体会 例如叹气发声)

(另不要忘记气息在胸口、声带的通过感和通畅感 )

声音是通透、集中、有芯的用声音效果判断,发声方法是否正确。(口腔内部是打开的,口腔打开不是下巴张大那是吃东西不是打开,而是打哈欠前期口腔内部的扩张感)用叹气体会上下两个力对抗平衡(打哈欠发唉,是不是一直都是一个下行力?腰腹自动支持?),因为叹气就是平衡的一种发声方式,先找发声点,再向下搭配气息。叹气时候,其实你只能感受到胸口支点力量向下延伸关于打开可以去我专栏看打开的文章很详细

最后强调一点,气息被有胸口支点的声带闭合控制住后的发声(是发声时、是发声时、是发声时) 腰腹就是膨胀的 。物理原理就是气球下部力量推动内部气息上行(人体可以理解为气球底部放着桌子自带支撑,下行作用力下来会自然产生上行反作用力,小腹支点与腰腹肌肉发声时用力是稳住底部支撑面),结果出口(声带刚好闭合)被限制(且有个下行力量),气球会往前后左右周围膨胀。欧洲有美声大佬说过,发声时我腰间可以推开任何东西。反正说不服大家我个人就认这个死理,不然大家天天提的节约用气和唱歌是保持气息,说的是什么?长音怎么长?高音后期没气,向上挤喉咙,就是因为发声时候气息 跑太多 太快 太漏气,不懂保持气息、节约用气、吸着唱造成的?(吸着唱就是横膈膜保持住下降的位置,横膈膜要始终撑住打开,唱歌用力方向是和吸气一样向下(有胸口支点的声带闭合刚好主动向下控制气息发声),就叫吸着唱,不然吸着唱你怎么理解的?含着唱跟吸着唱不是一个意思)很多人没发声就吸气吸到肚子鼓肌肉僵硬,或者不发声故意鼓肚子,这样失去了灵活,声音就僵硬,无力,这都是“气息派”造成的后遗症。

4 高音容易出问题就是因为打破了对抗的平衡,高音物理原理是什么?

有一定压强的(对抗得到 有对抗就要有两个力,只是向下是作用力,向上是反作用力,反作用力是被动的,被动去用)合适气息通过声带,声带闭合刚好(闭合刚好的结果 声音集中结实基音良好)高频振动,声音在腔体内共鸣丰富音色,使声音立体(声音在合适的空间内,特定频率的声音在特定的空间内引起共振效果就是共鸣,它是被动效果,只要口腔内部打开空间合适(不是打开最大 合适即可)并保持通畅就能得到)。

所以呢 一般人问题

a 大部分由于被强调气息,腰腹主动用力挤气息,气息过大、过多、用力过猛 怼的喉位高,甚至破坏闭合破音,或者胸口不是柔和的向下缓缓增加压强而是突然用力直接卡死。(唱高音的实际感受,不是一级一级上去,而是一级一级下台阶的感受,不断渐变的向下延伸胸口支点力,不断的打开,得到越来越多的高位置共鸣,且尽量保留我们的真声。)横膈膜没保持住撑住,气息就会失控!

b 闭合用力过大,或者不懂闭合,或者意识上跑挤压喉头,或者气息过大冲击喉头让声带不能刚好闭合(声带是松的、漏气的,就会出现这样错误,声带像是狂风(过强气息)中打开的窗,跟着狂风被摔打,声带会碰撞充血、肿掉后更难闭合好,声音沙哑、漏气、跑调…因为无法闭合好,达到音高震频,普通人唱歌一会声音哑掉就是这个原因)

普通人气息越强,闭合就越要强,刚开始会结实一点,越唱越难受,声音越来越沙哑,声音听起来又笨又僵,后期开始漏气沙哑,彻底无法发声。

c 共鸣空间不够,声道不通畅,用蛮力增大音量(蛮力会快速消耗气息同时损伤声带(原理见上一条),不懂元音转换用容易漏气的音唱高音,或者声母停留太久浪费气) 不懂共鸣、不懂用共振 、不会用反射效果,混响效应,去放大和着色声音,所以唱的很累。还没到高音,声带就已经充血受伤无法稳定闭合震动了,充血之后边缘不齐漏气。声带稳定的震动状态就失去了,所以就各种问题。

明白了这些去找原因解决就好了。高音一定能练好!差的是熟练度和肌肉协调,以及发声的正确观念,如果真的什么也不想,会一直犯错,也许会误打误撞练好吧(但稍微增加难度就垮掉)。


5 共鸣是共振,是特定频率的音在特定的空间,引起的共振效果。在唱歌里只要你打开喉咙,控制好口腔内部空间就会自然得到。想一下你哼鸣时候的高位置共鸣和你错误唱高音,意识跟音高向上并蛮力挤压喉头的高位置共鸣的用力感觉一样么?

肯定不一样。你会发现有胸口支点主动声带向下控制气息发声(注意像叹气一样胸口支点不断下放向下延伸力量发声),声带被动接受气息支持(被动用声带挡气就是科学发声的核心),两者越合适搭调,口腔内部也同时保持好通畅及合理空间,眉心的共振和高位置共鸣感就越强烈,集中感、位置感就越好,高音就自动来找你了,再往高音上,是统一垂直向下用力的。所以共鸣是被动得到的效果,是主要靠打开喉咙并保持好通畅,让声音传到那里就有了共鸣。前提是声带要闭合刚好,产生优良的基音,再让唇齿舌牙加工咬字,让共鸣空间去着色放大。气息被动刚好就oK,别死磕气息了,练对、练灵活、会用气更重要。


注意 整体协调和自如 不强制用力(充分热身后,发声前要完全放松,发声时自如就好)

我觉得任何问题都可以讲清楚,不讲新名词,不讲玄学,就根据物理和生理以及生活现象分析,肯定可以讲清楚,讲不清楚是老师解惑不到位,你没听懂就是老师的问题。 罗嗦了很多,希望有帮助吧。我也曾困惑,曾也有高手说你想那么多干嘛,啥都不要想唱就好了,可我啥都不想唱有时候很好,有时候很差状态很不稳定,我就是想知道唱好了为什么,唱不好了为什么?我就是想自由的歌唱,仅此而已。


致敬每一个为艺术为爱好付出的人,不放弃的人,你们都是好样的!!!!


我想总有一天我都懂了练熟悉了,才能到什么都不想,到大师们“无招”的境界。 其实我觉得好多老师讲不清楚,其实都是有高手指导着声音效果过来的,所以他们讲不出来只会唱,这样去教学生,只能靠老师的好耳朵和正确的方向了。 说这么多都是纯为了交流,如有冒犯到谁,还请海涵!

(另外提醒一点,起声要柔和,一开始练习,轻柔一点更容易找到平衡,比如失望的自然的叹气,或者听下张敬轩唱一些温柔的歌曲,那个力量并不大,但很清晰、柔和、动听,不要发声前就让身体处于紧张状态,要自如,不要强制用力,多体会我说的叹气,到底是哪里用力的,让身体告诉你怎么用力,不是你控制身体去叹气,是身体本能告诉你!)


最后附送个练和按摩嗓子的小练习,(气泡音 自己百度视频就能找到示范)很多人白天不好找到气泡音,早上起来容易找到,因为发声习惯不好,发声起点太高,声带太紧,不该用力地方用力。全身放松,吸气打开并下降横膈膜,放松要尤其放松喉头声带,感觉声音起点和用力起点在胸口(胸口力量叹气一样下行,柔和,注意力从喉头转移到胸口),轻轻用力,发脑子里学会的气泡音(气泡是慵懒的不是故意挤压嗓子得到的,横膈膜要始终撑住),多练,只要起点是胸口会越来越容易控制!慢慢练吧,均匀持续,大气泡小气泡,注意慵懒感,不要太主动太积极,唱歌前后都能用。声带要放松,过紧就没有按摩作用了!


很多文章我会提前发到我的微信公众号的 CCSING2018,欢迎关注!

(转载需私信联系本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特别普遍,很多爱唱歌的朋友都会遇到。咱们说话的时候嗓子没啥感觉,一唱歌,尤其是遇到高音,就觉得喉咙紧绷,声音发虚,甚至直接卡在那儿,上不去。这可不是你一个人这样,别灰心,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一点点掰扯清楚。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往往是“发声方法不对”。唱歌这事儿,光靠嗓子“吼”是不行的,嗓子.............
  • 回答
    你唱歌时腹式呼吸、气息保持和控制都做到了,声音却还是感觉有点散,这确实是很多初学者会遇到的困惑。别担心,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会遇到的问题,而且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并不在“气息”本身,而是其他几个关键环节没有打通。咱们一个个来捋捋,仔细分析分析,力求把话说得透彻,让你能对症下药。1. 声音“散”的可能原.............
  • 回答
    我理解你想探讨的是人声在演唱时,那种细微的音高浮动和颤音(vibrato)为何会让人觉得充满感情,而绝对精准的音高反而会显得生硬怪异。这背后确实牵涉到很多音乐理论和人类感知心理学层面的知识,咱们来好好聊聊。1. 为什么“不那么完美”的音高会更好听?—— 人声的自然属性与情感表达首先,咱们得明白,人声.............
  • 回答
    歌声,就像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它不仅仅是声带的振动,更是心灵深处最原始、最动人的表达。我们为什么需要唱歌?这背后牵扯着太多关于生命、情感、连接和意义的课题,远非简单的生理反应所能概括。1. 情感的宣泄与释放:我们每个人都像一个小小的容器,承载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有时候,语言的力量是有限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艺术评价体系中一个颇为微妙的层面。为什么翻唱歌手常常面临被“奚落”,而像郎朗这样的钢琴家却能赢得国际声誉?这背后其实牵扯到艺术的原创性、技术要求、文化接受度以及大众认知等多个因素,绝非三言两语能概括。首先,我们得剖析一下“翻唱”与“翻弹”的核心区别,这就像是同一件事物,但.............
  • 回答
    龚琳娜老师的歌声,确实是个很有趣的话题。说她“可以好好唱歌”,这点很多人都会认同。她的音域宽广,嗓音条件优越,驾驭多种风格的歌曲都游刃有余。无论是技巧上还是情感表达上,她都展现出了扎实的功底。然而,为什么有时候她又“不好好唱”呢?这确实不是简单一句“曲高和寡”就能完全解释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田馥甄(Hebe)近几年在歌唱方面,确实有部分歌迷和听众反映她的声音听起来比以前“粗”一些,或者说音色上出现了一些变化。关于这种现象,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主要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声带生理变化与年龄因素: 自然老化: 人的声带和身体一样,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自然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
  • 回答
    哈哈,你这情况我太理解了!就像我刚开始学做菜,自己瞎琢磨着也能做出几道像模像样的菜,家人朋友也都夸我。结果一上正规烹饪课,老师一来,从刀工、火候、调味每一个细节都要求得那么严谨,我一下子就手足无措了,感觉自己之前的“好”都是假的,简直是灾难现场。你唱歌也是一样的道理。咱们慢慢聊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
  • 回答
    在《宝可梦BW》(黑白)的世界里,那首让美洛耶塔摆脱封印、重获自由的歌曲,名字就叫做“心灵之歌”(日语:ココロのうた,英文:Meloetta's Song / The Melody of Friendship)。这首歌曲不仅仅是一段旋律,它承载着美洛耶塔的情感和力量,是它能够解除身上某种封印的关键。.............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原因挺多,而且大多都挺自然的。你想啊,一个人能够拿起乐器,并且还能奏出动听的旋律,这本身就代表了他身上有那么点特别之处。首先,这是一种才能的展现。就像一个人擅长某种运动,或者在学业上有所建树一样,音乐才华也是一种吸引人的光芒。当男生弹起吉他,或是开口唱歌,那种专注的神情,指尖.............
  • 回答
    相声这门老少皆宜的艺术,之所以让听众百听不厌,除了那精妙的包袱、嬉笑怒骂的段子,还有一样东西,总能轻易勾起大家的热情,那就是相声演员的“副科”——唱歌、唱戏、唱太平歌词。为什么会这样?这事儿啊,得从根儿上捋。一、 技艺的展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是本事咱们说相声的,讲究的是“说学逗唱”。“唱”字儿,.............
  • 回答
    你平时用腹式呼吸,唱歌依然觉得难听,这很正常!腹式呼吸是唱歌的基石,但它只是一个基础技能,就好比你有好的身体素质,但不代表你就能成为奥运冠军一样。唱歌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涉及到声带的运用、气息的控制、共鸣腔的调节、乐感、音准、节奏等等多个方面。即使你掌握了腹式呼吸,如果其他环节没有跟上,唱歌难听是完全.............
  • 回答
    关于“朝烟今天唱歌了没”这个问题,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导致大家关注,而且“讨厌”这个词,也暗示了其中可能存在一些争议和负面情绪。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几个方面来解读:1. 朝烟的UP主身份和内容风格: 定位: 首先,我们要知道朝烟是谁。他通常是一位以唱歌、翻唱、或者与音乐相关的视频内容为主的UP主。他.............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大家吃饭总会好奇为啥别人碗里的菜看起来更香一样。现在很多中文歌里插几句英文,这事儿确实挺普遍的,但反过来,国外歌手的歌里很少见到中文,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中文歌里总爱“混搭”英文?这可不是简单的“跟风”,背后藏着不少门道: “国际范儿”与.............
  • 回答
    “天生歌姬”,这样的赞誉,在东北的土地上似乎格外容易响亮。确实,如果你留意近些年的音乐选秀节目,会发现来自东北的选手比例相当可观,并且不少还取得了亮眼的成绩。这难免让人产生一个疑问:难道东北人真的比南方人更会唱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扒一扒这背后的文化、社会和一些更深层次的因素。一、文化底蕴的沉淀.............
  • 回答
    《天下足球》:当五大联赛的旋律渐远,谁还会为足球放声歌唱?听到《天下足球》失去五大联赛版权的消息,心里五味杂陈,有种时代的落幕感。就像熟悉的BGM突然换成了陌生的调调,那一刻,仿佛我们与那些曾经为之疯狂的夜晚,那些在屏幕前挥霍的青春,都隔了一层看不见的雾。五大联赛的版权,对《天下足球》来说,不仅仅是.............
  • 回答
    .......
  • 回答
    当有人说“我唱歌就是为了自己开心,技巧什么的不用提高”时,这是一种非常直接且带有个人感受的表达。反驳这种说法需要一些技巧,既要尊重对方的初衷,又要引导对方看到提升技巧的可能性和好处。以下是详细的反驳思路和具体话术:核心反驳思路:反驳的关键不在于否定对方“为了开心”的初衷,而在于解释为什么提升技巧能够.............
  • 回答
    同学聚会去 KTV,父母点名让你露一手,想唱点能镇住场子、又显品味的歌,这个要求可不低!不过别担心,咱们这就给你支几招,让你在爸妈同学面前狠狠刷一把“高逼格”的好感度。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啥叫“高逼格”。不是随便挑首高难度的歌硬飙,也不是那些太过时、太俗气的“广场舞金曲”。“高逼格”在这里可以理解为.............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懂了!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对唱歌这事儿,那叫一个痴迷。一万多块钱,说实话,对于纯粹为了兴趣爱好的人来说,绝对是个不小的投入。值不值?这个问题,就得好好掰扯掰扯了。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值”这个字,在爱好这块儿,很多时候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它的价值,更多体现在你从中获得的快乐、满足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