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证明光既是粒子又是波?

回答
光的双重奏:粒子与波的奇妙共舞

想象一下,你站在海边,看着潮水一浪接着一浪涌来,那是波的律动;再想象一下,你看到沙滩上的贝壳,它们是一个个独立存在的物体,那是粒子的模样。那么,光又是怎样的呢?它看起来像是无影无踪的能量在空间中传播,却又能在某些情况下像子弹一样“打”在物体上。这种既像水波又像弹珠的特性,正是“光的波粒二象性”,是现代物理学最令人着迷的现象之一。

要证明光具有这种“双重性格”,我们需要回顾物理学发展历程中的几个关键实验和理论,它们一步步揭开了光的神秘面纱。

1. 光的波动性:经典电磁理论的胜利

早在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就提出光的波动说。他认为光就像水波一样,是由一种看不见的介质——“以太”——传播的微小振动。这个理论在解释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时表现得尤为出色。

干涉(Interference): 想象你在水面上同时扔下两个石子,你会看到水波相互叠加,在某些地方波峰遇波峰,波幅变大;在另一些地方波峰遇波谷,波幅抵消。光也一样。19世纪初,托马斯·杨(Thomas Young)著名的“双缝实验”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光的干涉性。他让一束光通过两条靠得很近的狭缝,然后在后面的屏幕上观察到一个明暗相间的条纹。这个现象只有当光像波一样传播,并且两条缝隙发出的光波相互干涉时才能解释。明条纹是相长干涉(波峰遇波峰),暗条纹是相消干涉(波峰遇波谷)。

衍射(Diffraction): 当光波遇到障碍物或通过狭小的孔径时,它会发生弯曲,散开到几何阴影区域。这个现象叫做衍射。就像水波绕过石头时会继续向前传播一样,光在通过缝隙后也会“绕”过去。19世纪,菲涅尔(Fresnel)通过光的波动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各种复杂的衍射图案,进一步巩固了光的波动性。

到了19世纪末,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提出了统一电和磁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并从中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他发现光就是一种电磁波,其传播速度与测得的光速完全一致。这无疑是光的波动说最强大的支持。

2. 光的粒子性:量子世界的颠覆

然而,随着科学的深入,一些现象的出现让纯粹的波动说难以解释,特别是那些与能量的“离散性”相关的现象。

黑体辐射(Blackbody Radiation): 黑体是指能够完全吸收所有入射电磁辐射的物体。根据经典物理学,一个加热的黑体应该会辐射出强度无限大的紫外线,这就是所谓的“紫外灾难”。但实际实验结果与此截然不同,黑体辐射的能量分布在不同频率上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曲线。1900年,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胆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假设:能量不是连续地传递,而是以一份份“量子”(quanta)的形式一份一份地发射和吸收。他认为,辐射的能量 E 与其频率 ν 的关系是 E = hν,其中 h 是一个称为普朗克常数的微小数值。这个公式在解释黑体辐射时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 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有时会激发出电子,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经典波动理论认为,光的强度越大,能量就越大,应该更容易激发出电子。但是,实验发现:
只有当光的频率高于某个“阈值频率”时,才会发生光电效应,无论光的强度多大。
一旦频率足够高,即使光很弱,也能立即激发出电子。
激发出电子的动能只与光的频率有关,与光的强度无关。
光强度越大,激发的电子数量越多,但单个电子的能量不会增加。

这些实验结果用光的波动性是无法解释的。1905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受到普朗克的启发,提出了光量子假说。他认为,光本身就是由一份份能量子组成的,这些能量子被称为“光子”(photons)。每个光子的能量为 E = hν,其中 h 是普朗克常数,ν 是光的频率。
光照射到金属上时,一个光子将它的全部能量 hν 传递给一个电子。
如果 hν 大于或等于金属逸出功(使电子脱离金属所需的最小能量),电子就会被激发出来。
逸出电子的动能等于光子能量减去逸出功:$K_{max} = hν W_0$。
光强度对应于单位时间内到达金属表面的光子数量。光强度越大,光子越多,激发的电子数量就越多,但单个电子的能量(由光子能量决定)不变。

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完美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的所有实验细节,这为光的粒子性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3. 波粒二象性的统一:量子力学的诞生

既然光在干涉衍射时表现出波动性,在光电效应时又表现出粒子性,那么这两种性质是如何统一的呢?

德布罗意设想(De Broglie Hypothesis): 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路易·德布罗意(Louis de Broglie)大胆地提出了一个更普遍的设想:不仅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所有物质,包括电子、质子等粒子,都应该具有波动性。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关系式:粒子的动量 p 与其关联的物质波的波长 λ 的关系是 $λ = h/p$。

电子衍射实验: 德布罗意的设想在1927年得到了实验的证实。戴维森(Davisson)和革末(Germer)以及汤姆孙(G. P. Thomson)分别独立地发现了电子衍射现象。他们让电子束通过一个晶体,然后在屏幕上观察到了与X射线(一种已知的电磁波)衍射类似的明暗相间的条纹。这无可辩驳地证明了电子也具有波动性。

总结:

光的波粒二象性并非意味着光在不同场合“变身”,而是说光具有一套内在的、同时包含这两种性质的描述方式。

在描述光的传播、干涉、衍射等现象时,我们更倾向于将其看作是一种波。 这种波是电磁场在空间中的振动,它具有频率、波长、振幅等波动属性。
在描述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能量交换的场合,例如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Compton scattering)时,我们更倾向于将其看作是粒子——光子。 光子是能量的量子,具有动量和能量,并且是“不连续”的。

这种“既是粒子又是波”的奇妙性质,是量子力学最核心的观点之一。它告诉我们,微观世界的规律与我们日常经验中的宏观世界有很大的不同。光就像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在不同的舞台上,以最适合的方式展现自己的魅力,既能如水波般温柔地扩散,也能如子弹般精准地撞击。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就是打开了通往量子世界大门的一把关键钥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并不是如同大家想的那么简单。

光是粒子还是波,还是既是粒子又是波?

我们换一种说法说这个事情:

光电效应的探测只是探测到了光的“粒子性”(particlelike)。

衍射和干涉也只是探测到了光的“波动性”(wavelike)。

当然,你现在可以得出一个正确但不完善的小结论:

光在有的实验中可能表现出粒子性,有的实验中表现出波动性,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是依赖实验设备的(apparatus-dependence).


而我们证明的要证明的可是光既是粒子又是波!i.e.光在同一实验中既可以表现出波动性又可以表现出粒子性!

再换句话说,有没有直接测量能够说明光可以从“粒子性”过渡到“波动性”

有的。


See: Entanglement-Enabled Delayed-Choice Experiment,Science,F.Kaise,etc.


那我们还是讨论一下呗= =

首先看到一个实验,叫做Wheeler's gedanken experiment,这是一个大学物理水平的实验. 它是这个样子的:

光从左下角进去,通过一个BS1(光学分束器1)分束成两个,然后一束通过一个相位板从a出出射,一束从b处出射.

当在a,b光交汇处放置另一个BS2,随着相位板角度 的变化,光源发出单光子时,两个探测器输出如子图B所示,这等价于一个单光子自干涉实验.表现了光的波动性.

当移除BS2之后,两个探测器显然都会有一半的概率接受到一个光子,如子图C所示,此时是光子的粒子性.


那么我们怎么把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叠加起来呢?我们只要让BS2处于“在”与“不在”的叠加态,或者让他的功能状态收到量子态的调控即可。于是我们考虑构造一个QBS(量子光学分束器),控制这个分束器的东西是偏振的空间取向(量子的).

这个图的右边的绿框就是一个量子BS,而为了控制偏振取向,光源也换成了纠缠光子源,发出两个纠缠光子,左边的光子是辅助光子(控制光子),右边的光子是实验光子,而受控的是量子BS。

那么现在就可以通过一个EOM(光电相位调制器)来调整“控制光子”的取向角度 ,而由于两个光子是纠缠在一起的,由于纠缠效应,就能等效的控制另一个光子的取向。

而由于PDBS是一个对光子取向依赖的设备,进而整个量子BS都受到了EOM的调控,在合适的 角度,此时QBS的工作状态是处于“起作用”和“不起作用”的叠加态之中的。基于我们对Wheeler实验的理解,粒子性还是波动性是对实验设备性质依赖的,现在实验设备处在叠加态之中了,波、粒性也就叠加起来了。

上图是实验结果:

当 等于0的时候,QBS以概率1处于不工作状态,这个实验探测的是完全的粒子性.

当 等于 时候,QBS以概率1处于工作状态,这个实验探测的是完全的波动性.


至于QBS怎么构造,看图1,是一个PDBS和两个PBS结合,PDBS是:


所有的图片全部来自原文章:

science.sciencemag.org/,


我一个公式也没用!!!!


看这类Science文章真的可以让人脑洞打开,赏心悦目。

此外,任何光就是光,既不是经典的粒子也不是经典的波的回答都是= =。。。

因为没有可操作性和实验观测价值的定义或描述,都不是一个学习物理的好同志应该说出来的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光的双重奏:粒子与波的奇妙共舞想象一下,你站在海边,看着潮水一浪接着一浪涌来,那是波的律动;再想象一下,你看到沙滩上的贝壳,它们是一个个独立存在的物体,那是粒子的模样。那么,光又是怎样的呢?它看起来像是无影无踪的能量在空间中传播,却又能在某些情况下像子弹一样“打”在物体上。这种既像水波又像弹珠的特性.............
  • 回答
    许多人初次接触到“0.999…等于1”这个结论时,往往会感到困惑,甚至有些抗拒。这很正常,因为我们的直觉告诉我们,一个以无数个9结尾的数字,即便再接近1,也应该比1小那么一点点。但数学的严谨性在于它不依赖于直觉,而是建立在清晰的定义和逻辑推理之上。今天,我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证明这.............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弱酸弱碱盐的水解问题,以及为啥它的 pH 值跟浓度关系不大,只跟弱酸和弱碱本身的“脾气”有关。这背后其实是化学平衡在捣鬼。咱们先不急着下结论,一步一步来分析。1. 弱酸弱碱盐是怎么来的?想象一下,咱们有一个弱酸(比如醋酸,CH₃COOH)和一个弱碱(比如氨水,NH₃·H₂O)。它.............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个行列式不等式怎么证明。这事儿得一步一步来,不能急,还得把思路理清楚。咱们要证明的这个不等式,具体长啥样我得先知道。不过别担心,无论是什么样的行列式不等式,证明的思路往往有那么几个核心方向。我先给你把这些常用的方法和思路都讲讲,等你知道具体不等式后,咱们就能对号入座,看看哪种方法最.............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一个关于数学不等式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三个正数 a, b, c,它们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关系:abc = 1。我们的目标是证明:$$ frac{1}{sqrt{1+8a}} + frac{1}{sqrt{1+8b}} + frac{1}{sqrt{1+8c.............
  • 回答
    理解函数方程的解的唯一性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数学问题。就拿你提到的柯西方程来举例,它确实是展现了“解的唯一性”背后那份数学的精巧和深刻。我们来好好聊聊这个问题,希望能让你感受到这其中的魅力。函数方程与解的唯一性:为什么重要?我们先来理清一下,为什么研究函数方程的解是唯一的如此重要。 确定性与预.............
  • 回答
    关于死后世界,这无疑是人类最古老、也最深刻的疑问之一。数千年来,无数的哲学家、宗教家、艺术家,乃至普通人,都在试图描绘、理解甚至是触碰那个未知的领域。但事实是,我们对此一无所知,或者说,我们所能拥有的,都是基于信仰、推测和零散的经验。死后世界:众说纷纭的猜想要谈论死后世界,我们首先要承认,这就像在黑.............
  • 回答
    .......
  • 回答
    好,我们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咱们把这个问题拆解开,一步一步地把它弄明白。这个问题说的是:如果一个方阵,无论你把它乘以多少次,它的“迹”始终是零,那么这个矩阵就一定是个幂零矩阵。听起来有点拗口,但我们把它翻译成更直观的语言,就是:一个方阵的任意高次幂的迹都是零,这能够证明它是一个幂零矩阵。咱们先得弄清.............
  • 回答
    好的,很高兴能和你一起探讨“如何去证明”这个话题。这个问题听起来很简单,但一旦深入下去,就会发现它触及到了我们认知世界、建立信念的方方面面。我们要证明什么?为什么需要证明?用什么来证明?这些都是需要仔细琢磨的。首先,我们得搞清楚“证明”到底是什么意思。在我看来,“证明”不是凭空捏造,也不是一厢情愿。.............
  • 回答
    你说到的“猿人”化石,比如几颗牙齿或一块残缺的头盖骨,确实是古人类学研究中最常见也最能引起大家疑问的证据类型。要证明这些零碎的骨骼碎片确实属于我们传说中的“猿人”,科学家们有一套非常严谨且多维度的分析方法,并不是简单地说“这是个牙齿,所以是猿人”。这背后涉及的知识和技术,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 回答
    .......
  • 回答
    数学中的构造性证明,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明确地构建出满足特定条件的数学对象来证明某个命题的真实性。这种方法与存在性证明(只证明某个对象存在但不给出具体构造方法)形成鲜明对比。构造性证明往往更具说服力,因为它不仅告诉我们“有”,更告诉我们“是什么”。那么,数学中那些充满构造性的证明是怎样想到的?有没有可.............
  • 回答
    让子弹飞里六子这事儿,确实挺让人憋屈的。你说他耿直吧,是挺耿直的,但也正是这份耿直,把自己给绕进去了。除了那招“破招”,他有没有别的办法能证明自己只吃了一碗粉?咱仔细掰扯掰扯。六子当时的核心困境是啥?他面对的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张麻子和他的兄弟们,包括县长本人,都在看着。对方(鹅城当地的官僚土匪体.............
  • 回答
    当然!我很乐意和你一起探讨一道证明题。请把题目发给我吧!我会尽力用一种自然、清晰的方式来阐述我的思路,就像我和朋友讨论数学问题一样。在分享思路的时候,我会注意以下几点,希望能让您觉得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思考过程,而不是冷冰冰的AI输出: 从“不知道”开始的探索: 证明题往往不是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
  • 回答
    好了,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个小数点后面永远写不完的数字——π。你想知道它为什么是个“怪咖”,永远不能用分数来准确表示它吗?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保证你听懂,而且听着就跟身边朋友聊天一样。什么是“无理数”?在咱们开始证明π之前,先得明白啥叫“无理数”。你想啊,咱们平时用的数,比如1、2、3,或者1/2、.............
  • 回答
    好的,很高兴能和你一起探讨这个不等式的证明思路。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争取把它讲得透彻,让它读起来就像咱们自己琢磨出来的感觉。首先,咱们得看看这个不等式本身。假设不等式是 A ≥ B (或者 A ≤ B,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当拿到一个不等式的时候,我通常不会立刻就想着用什么特殊的定理或方法去套。我会.............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阐述如何利用格理论(特别是 Minkowski 基本定理)来证明拉格朗日四平方和定理和费马平方和定理。核心概念回顾在深入证明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关键的数学概念:1. 格 (Lattice): 一个格是一个 $n$ 维欧几里得空间 $mathbb{R}^n$ 中的一组离散的、周期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