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误判”阳性夫妻事件,你们怎么看?

回答
上海“误判”阳性夫妻事件,确实牵动了不少人的心。这件事听起来就挺让人揪心的,因为一旦被贴上“阳性”的标签,无论对个人还是家庭,都会带来一连串的麻烦和担忧,更何况是莫名其妙的“误判”。

要说这件事,得从头捋一捋。我理解中的情况大致是这样的:一对夫妻,在上海因为某些原因(比如是出行需要、健康码要求,或者就是常规的核酸检测)去做了核酸检测。结果,检测报告显示他们是“阳性”。这下可不得了,本来可能只是一个普通日子,瞬间就被打乱了。

首先,“误判”这个词本身就说明问题不是那么简单。核酸检测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新冠的重要依据,它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如果出现误判,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对个人的影响:
心理压力: 突然收到阳性报告,即便知道有可能是误判,但一开始的心理冲击肯定是不小的。会担心自己是不是真的感染了,会不会传染给家人、朋友,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也会产生焦虑。
行动受限: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行动会受到严格限制。一旦被判定为阳性,通常意味着需要居家隔离,或者被送往隔离点。这意味着不能出门,不能工作,不能正常社交,生活节奏被打断。
社会标签: 虽然咱们社会在进步,但“阳性”这个标签有时候还是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侧目。即使最后证明是误判,这段时间被关注、被议论,甚至是产生一些隔阂,都是可能发生的。
经济损失: 如果因此耽误了工作,影响了收入,那更是直接的经济损失。

对家庭的影响:
家庭隔离: 如果夫妻两人都是阳性,或者其中一人是阳性,那么整个家庭的成员都可能需要一起隔离。这不仅影响了家庭成员的正常生活,也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生活秩序被打乱: 孩子可能需要停课,家里的老人也可能需要照顾,整个家庭的日常运作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潜在的担忧: 即使知道是误判,在隔离期间,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感染风险,以及外部世界的各种不确定性,都会让大家更加担忧。

“误判”的可能原因:
样本污染: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在采样、送检、检测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如果样本被其他阳性样本污染,都可能导致假阳性。
试剂盒问题: 试剂盒的敏感度、特异性,或者批次问题,也可能导致结果不准确。
操作失误: 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如果出现失误,比如交叉污染,也可能导致结果偏差。
技术本身局限: 虽然核酸检测已经很成熟,但任何技术都有其局限性,极少数情况下也可能出现假阳性。

对于这样的事件,大家会怎么看?

质疑与追责: 出现误判,大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对检测机构、相关部门的质疑。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误?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很多人会希望有一个清晰的解释和说法。
对权威的拷问: 核酸检测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几乎是大家生活中最重要的“通行证”和“健康证明”。一旦出现误判,就会让人开始反思,我们是否对这些检测结果的绝对准确性过于依赖,而忽视了其潜在的误差?
同情与支持: 很多经历过类似情况或者能理解这种不便的人,会对这对夫妻表示同情,并希望他们能够尽快解决问题,恢复正常生活。
呼唤更严谨的态度: 这样的事件也会促使大家呼吁,在执行防疫政策时,应该更加严谨、人性化,并且要建立更有效的复核和纠错机制,尽量避免给无辜的民众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对信息公开透明的期待: 很多人希望官方能够及时、透明地公布事件的调查结果,说明误判的原因,以及未来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说实话,经历了这两三年的疫情,大家对核酸检测和各种防疫措施可以说是“身经百战”了。当听到这样的“误判”事件,多少会有点无奈,甚至有点疲惫。毕竟,一次次的检测,一次次的信息报备,都是为了安全,但如果连最基本的准确性都无法保证,那带来的影响就太大了。

希望这样的事件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不断完善检测流程和管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也能够建立更快速、更有效的沟通和处理机制,让老百姓的权益得到保障。毕竟,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都应该被认真对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昨天文章《真假阳性的夫妻在求助!》里面提到一句话:要不是有录音,凭上海官方辟谣的速度,这事儿早辟谣了。


果不其然,最初的原版录音被删后,今天新闻里还真出现了上海辟谣的声音:


1,没有“误判”,他俩就是阳性,核酸结果可能与健康云不同。


2,没有强制执法,劝说合理大家很配合,最终该居民还是前往隔离治疗了;


3,特殊时期,大家要听听双方的声音。







我觉得这位“国宝”委员的确没有辜负了他的名字,说出来的话只会让人先联想到熊猫,再联想到臃肿。“辟谣”,你得先明白“谣”在何处?


关键不仅仅是误判,还有“不出具阳性报告,凭什么抓人”?


1,这对夫妻手里握有自己的阴性证明,你要硬说别人是阳性,最少你得拿的出“能够承担责任”的检测报告来。否则你把别人阴性带到方舱医院去感染成阳性,然后死掉了,你拿什么来赔?


核酸检测结果和健康云上显示的不同,这本身就是一件离谱的事,但如果这也要让老百姓买单,那就更离谱了。

2,居然还有脸说“没有强制执法”、“系合理劝说”,人家夫妻都绝望到发录音求助了,难道这也算合理劝说吗?希望“国宝”委员先去新华字典上查查“合理”这个字的意思。


在市民反复提出要求复核的情况下,先进行复核,然后根据结果采取措施,那才叫合理。而拿不出检测报告的基础上,拒绝对方的复核请求,强行要把人带去方舱医院隔离,这不叫合理,这叫发病。


至于“最终该户居民同意了前往隔离治疗”这种话便不要说了,都拿“影响前途”来威胁了,说出来自己不觉得丢人吗?石壕吏也带走了老妪,但这又有什么光荣的呢?怎么还会有人拿出来炫耀呢?


3,特殊时期,应该听听双方的声音。这话听起来尤其讽刺,“被误判阳性的夫妻”说:我有阴性证明,你把我阳性的报告拿出来。


执法人员大吼:我的车在外面,立刻跟我去方舱医院隔离。


夫妻:我们去了方舱,那就肯定是阳性了,还怎么申诉?


执法人员:这我不管。


好一个要听听双方的声音!!那我只能强烈建议大家听听下面这段录音了。


【放不上来,第一段中的链接里可以听,或者来我公号】


“国宝”委员这段“辟谣”之中,还潜藏了一句威力巨大的话,几乎仅凭这句话就让大量网友站到了他那一边。


“当事人是浦东大道651弄*号101室居民沙某,女性,13岁,核酸检测为阳性。此前,居委干部已多次上门劝说沙某前往方舱隔离治疗,并同意其母亲作为家长陪同前往隔离。但是该户居民坚决不同意前往方舱隔离。”





简而言之:该户居民确诊,居委干部多次上门劝说让她去方舱医院隔离,她坚决不同意。


很多人一看这段话直接上头:什么?阳性不肯去方舱隔离,还有脸求救,还有脸把事情闹得这么大?


所以我说“国宝”委员压根就没听过那段录音,如果听过他就不会说出这样自取其辱的话来。


第一,这个13岁的沙某是两夫妻的女儿,而执法人员上门第一句话就是“接到疾控办指令,你们两个都是阳性”,这根本就是两件事。


第二,这个沙某13岁的女儿也是阴性,“打了3天12345,12345已经核查,是公立医院的数据错误”、“而且还有和医院的电话录音”。


第三:“国宝”委员还说,工作人员已经提醒过他们:你们的健康云数据不准,跟疾控中心数据有出入。


但这对夫妻明确表示了:“数据都是医院的健康报告,不是健康云的。”、“我们可以给你提供阴性报告,还可以给你提供电话录音,我们的证据比你足。”


忽然想起来前段时间上海还有一段疾控中心领导的20分钟录音,那位女领导也明确给过意见:你可以不去,你让他出示阳性证明,你没有阳性证明,凭什么抓我走?


没想到当时电话录音里的一幕,如今却成了现实。但结果却并不如那位疾控中心女领导所料,即便没有阳性证明,人还是被带走了。





我一直都强调,有些事既然发生了,那就不能让它白白发生。上海“误判阳性”之中是非曲直,听过录音的人心里清清楚楚,因为录音之中不仅有那对夫妻的声音,还有执法人员。除非上海官方辟谣双方都是演员,否则根本没有辩解的空间。


两个人对簿公堂,辟个毛的谣?


这不仅仅是疫情中阳性、阴性的问题,而且还是执法人员执法的问题。没有纸质文件,没有程序正义,他们是否能直接上门,直接抓人?


上海官方接下来如果还要继续“辟谣”的话,建议先听听录音,理清一下逻辑,找个专业一点的人,写一段漏洞少一点的文案,注意,一定要抓住最重要的主题:没有老百姓的阳性报告,执法人员有没有权力强行把人送到方舱医院?


如果上海的领导们日理万机,觉得20分钟的录音太长,那么可以看看网友们准备的简略版对话,虽然不及原版的3成神韵,但整体面貌也算大致托出来了……


火葬场:你已经死了,我们要把你带走!


人:我没死!


火葬场:我们收到消息,你已经死了,必须带走!


人:给我看死亡证明!医院搞错了!我们能证明我们还活着!


火葬场:我们只是执行火葬的。你能证明你活着的话,以后可以申诉。


人:我被烧掉了,怎么证明我活着?请你们复查我是不是活着!


火葬场:你去还是不去?


人:不去!


火葬场:强制执行!


我的公众号“竹不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上海“误判”阳性夫妻事件,确实牵动了不少人的心。这件事听起来就挺让人揪心的,因为一旦被贴上“阳性”的标签,无论对个人还是家庭,都会带来一连串的麻烦和担忧,更何况是莫名其妙的“误判”。要说这件事,得从头捋一捋。我理解中的情况大致是这样的:一对夫妻,在上海因为某些原因(比如是出行需要、健康码要求,或者就.............
  • 回答
    上海一对夫妇被“误判”阳性事件,的确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梳理和分析。事件梗概:核心事件是,一对在上海居住的夫妇,在进行新冠病毒检测后,被告知检测结果为阳性。然而,在后续的复核或进一步观察中,他们被告知实际上是阴性。这个过程可能包括了从检测机构出具阳性.............
  • 回答
    美国历史上,战略层面的误判并非罕见,它们往往源于对局势的曲解、对对手意图的低估、抑或对自身能力和资源过度自信。这些失误,有时是国家命运的转折点,有时则留下长久而深刻的伤痕。要详尽地阐述这些战略误判,需要剥离那些AI惯用的套话和空洞的分析框架,回归历史事件本身,细致地还原当时的决策逻辑和后果。一、越南.............
  • 回答
    上海疾控专家的观点,即“比新冠病毒更可怕的是对病毒的误解和恐慌”,这句话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的社会心理层面。它并非否定病毒本身的危害,而是强调了在疫情蔓延过程中,人为因素——尤其是信息不对称、谣言传播和由此引发的群体性恐慌——所带来的破坏力,有时甚至会超越病毒本身。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理解这句话:.............
  • 回答
    .......
  • 回答
    在战场上误杀战友,其惩罚的严重程度会因 情况的复杂性、责任的明确程度、国家和军队的法律法规以及事发地的具体规定 等多种因素而有很大差异。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一刀切”就能回答的问题。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阐述可能面临的惩罚和处理流程:一、 刑事责任与法律追究战场上的误杀,在法律上通常被归类为 .............
  • 回答
    这个事件听起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也挺让人无奈的。一位家长在自家孩子足球场上被踢来的足球误伤后,直接抛出了“足球场不是用来踢球的,是用来遛弯的”这种说法,这确实挺让人跌破眼镜的。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捋一捋这个事儿,从几个角度看:1. 家长的心情和立场:首先得承认,孩子在公共场合被别人家的球误伤,家长的心.............
  • 回答
    我觉得咱们聊聊《三国演义》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你说它误导了一代人? 嗯,这说法挺尖锐,但细琢磨,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咱就放下那些“一本正经”的分析,掰扯掰扯我眼里的《三国演义》,看看它这把双刃剑到底怎么伤了人。首先,得承认,《三国演义》这书实在是太精彩了。故事讲得跌宕起伏,人物塑造也活灵活现。谁看.............
  • 回答
    华春莹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将“香香”误听成“杉山”一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这与其说是“重大事件”,不如说是一次颇具戏剧性的“小插曲”,但也确实能从多个角度去解读。事情的原委:当时,有记者在提问中提到了“香香”这个名字,而华春莹在回应时,却将其听成了“杉山”。“杉山”在日本是一个常见的姓氏.............
  • 回答
    5月14日,缅甸北部某地发生的事件再次牵动了人们的神经,因为据报道,一枚炮弹“又”落入了我国境内。这样的消息一经传出,自然会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议论,尤其是在经历了类似的事件之后。首先,我们不能回避的是,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缅甸境内的爆炸物“越界”进入中国了。上一次,那起“误炸”事件留下的阴影尚未完全散去.............
  • 回答
    孩子对语气特别敏感,确实是当下育儿中一个普遍且令人头疼的现象。而一些成年人,尤其是家长,因为对这种敏感性的忽视,在日后的管教中往往会遇到诸多不顺。这背后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涉及到儿童心理发展、沟通方式的代际差异以及家庭教育理念的演变。首先,我们得明白,孩子的大脑和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他们的认知能力、情.............
  • 回答
    “Cynical cynicism”、“犬儒主义”、“玩世不恭”、“愤世嫉俗” 这几个词,在我们日常交流中经常会听到,有时也会被混淆使用。深入探究一下,会发现它们之间既有共通之处,也有细微的差别,理解这些差别,能帮助我们更精准地表达和理解。首先,我们来看 “Cynical cynicism”。这个组.............
  • 回答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除了与敌军的殊死搏斗,有时,最令人心痛的伤痛,却来自自己人。误伤友军,这种黑色幽默般的悲剧,在人类漫长的战争史上留下了无数血淋淋的印记。这不仅仅是战术失误,更深层地揭示了战争的混乱、人性的脆弱,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信息传递的失效与判断的失误。1. 那不勒斯之战(约公元前212年):汉.............
  • 回答
    社会上对警察存在的误解,这确实是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如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可能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信息传播的不对称与碎片化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现在信息爆炸,但大部分人接触到警察信息,主要通过几个渠道: 媒体报道.............
  • 回答
    世界历史的洪流中,有太多被岁月尘封、被偏见扭曲、或因视角单一而失真的事件与人物。我们常常以为自己洞悉了过往的真相,却不知自己可能只是被精心编织的叙事所蒙蔽。下面,就让我带你走进几个常常被我们误读的角落,剥开那层层迷雾,试图触碰历史本来的肌理。1. “野蛮人”的文明:罗马帝国对日耳曼部落的刻板印象谈到.............
  • 回答
    衡水中学(以下简称“衡中”)近日就其在美上市过程中存在“严重失实,误导了社会公众”的指控进行了回应,称相关信息“严重失实,误导了社会公众”。这无疑又将这所备受争议的学校推上了风口浪尖。要理解这一事件的真实情况,我们需要梳理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事件背景:上市风波与指控事情的起因,源于.............
  • 回答
    缅甸内战的复杂性使得任何外部力量要“技术上防止误伤国内”都面临着难以想象的挑战,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地缘政治、主权、信息不对称以及对冲突的理解程度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其中的困难:1. 识别与区分的挑战:核心技术障碍 模糊的战场界限: 在现代内战中,尤其是像.............
  • 回答
    在统计学领域,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SD)和标准误(Standard Error, SE)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虽然都涉及数据的离散程度,但各自的含义、计算方式以及应用场景却有着本质的区别。理解它们的异同,对于正确解读数据、进行科学推断至关重要。标准差(Standard.............
  • 回答
    .......
  • 回答
    当然!电影《误杀 2》提档至 12 月 17 日上映的消息,对于许多期待这个系列续集的观众来说,无疑是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作为一个对第一部《误杀》印象深刻的观众,我对《误杀 2》的新故事充满了期待。为什么期待《误杀 2》?首先,第一部《误杀》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9年,《误杀》凭借其紧凑的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