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刚出生的婴儿视力很弱?其它动物刚出生时也是一样吗?

回答
刚出生的小宝宝,看世界就像隔着一层毛玻璃,模糊不清,这是因为他们的眼睛还在发育的初级阶段,有很多地方都没有准备好。

首先,晶状体。晶状体是我们眼睛里一个很关键的“镜头”,它负责把光线聚焦到视网膜上,好让我们看得清楚。刚出生的宝宝,这个晶状体还没发育完全,弹性不够好,调节焦点的能力很弱。所以,他们看近处的东西会比远处更清楚一些,而且只能看到模糊的轮廓和对比度比较强的光影。

其次,视网膜。视网膜就好比我们眼睛里的“胶片”,上面布满了感光细胞(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负责接收光线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宝宝的视网膜,尤其是负责分辨色彩和细节的视锥细胞,数量很少,而且还没有完全成熟。特别是负责中央视力的黄斑区,需要几个月才能发育好,所以宝宝一开始只能看到中间模糊的影像,边缘更是一团糟。

再者,视神经。从视网膜传来的信号,还需要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的视觉皮层进行解读。宝宝的视神经纤维也还没被充分地“髓鞘化”(就是包裹上一层绝缘层,让信号传输更快速准确),所以信号传输速度慢,大脑对这些信号的处理能力也有限。这就像信息传递的“电线”还没铺好,信号传输也就不那么顺畅。

还有,眼球肌肉。控制眼球转动的肌肉,以及让瞳孔大小发生变化的肌肉,对宝宝来说也比较弱。他们可能没办法很好地稳定注视一个物体,眼睛容易跑偏,或者对光线强弱的反应没那么灵敏。

这些原因加在一起,就导致了新生儿的视力非常有限,他们更像是“看”一个模糊的光源和轮廓。

那么,其他动物刚出生时也是一样吗?

答案是:大部分动物刚出生时的视力也都很弱,但也有一些“早熟型”的宝宝,出生后就能睁眼并具备一定的视力。这主要取决于它们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策略。

我们来分类看看:

1. 类似人类的“晚熟型”动物:

猫和狗: 它们刚出生的时候,眼睛也是紧闭的,需要几天甚至一两周才能慢慢睁开。即使睁开了,视力也非常模糊,只能分辨出明暗和大概的轮廓。它们的嗅觉和听觉会更发达,帮助它们感知周围环境。这跟它们在幼年阶段需要母亲的悉心照料,并且大部分时间都在巢穴里度过有关。
仓鼠、兔子等小型哺乳动物: 很多小型哺乳动物的宝宝,刚出生时也都处于“未发育”状态,眼睛紧闭,视力极差。它们的幼崽生存依赖于父母的保护和喂养。

2. 相对“早熟型”的动物:

马、牛、羊、鹿等有蹄类动物: 这些动物的宝宝,通常在出生后不久就能站立行走,并且需要快速适应环境,以躲避捕食者。所以,它们刚出生时,虽然不像成年动物那样视力极佳,但已经能看到一些东西,可以跟着母亲行动,识别大概的危险。它们的眼睛通常会比较早地睁开,并且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神经的发育比“晚熟型”动物要快一些。
鸟类: 鸟类的宝宝情况比较复杂。有些雏鸟(如鸡、鸭)刚孵化出来就能走动、觅食,被称为“早成雏”,它们的眼睛通常在破壳后不久就睁开了,具备一定的视力,能看到周围的物体。而另一些雏鸟(如燕子、猫头鹰)则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睁眼,并且完全依赖父母喂养,被称为“晚成雏”,它们的视力发育也相对较晚。
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 很多爬行动物(如蛇、鳄鱼、海龟)的宝宝,孵化出来后基本上就独立了,需要自己觅食和躲藏。因此,它们在出生时通常已经能睁眼,并且具备一定的视力,虽然可能不如成年个体精细,但足以应对初期的生存挑战。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这主要和它们所处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有关。

需要快速独立生存的动物: 比如草食性动物的幼崽,它们需要很快就能跟随群体移动,并且要能识别危险,避免被捕食。所以,它们的感官系统,包括视觉,会比需要长期被保护在巢穴里的动物发育得更快。
生活在洞穴或黑暗环境中的动物: 有些动物可能一生都在黑暗或光线昏暗的环境中度过,或者它们的生存更依赖于嗅觉、听觉等其他感官,那么视觉的快速发育就不是首要任务。
被捕食风险高的动物: 能够更早地看清周围环境,对于避免被捕食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婴儿视力弱,是其整个身体发育过程中的一部分,大脑和眼睛的神经系统都需要时间来成熟。而其他动物的情况则更加多样化,反映了不同物种为了在各自的环境中生存而演化出的不同策略。有些宝宝一出生就“全副武装”,有些则需要父母的“辅助”和时间的“打磨”才能逐渐看清这个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类的视觉能力基本上是出生后逐渐习得的,婴儿不是眼睛发育不足,而是头脑暂时还不会很好运用眼睛去观察世界,就好比蹩脚的摄影师,拿着顶级单反也拍不出好片。

婴儿开始看世界的过程,就是对视觉处理神经元网络进行训练的过程。初生婴儿需要学习的第一课是分辨物体轮廓,最初他们看到的世界只是各种颜色和明暗的块块,经过学习才知道其中一些总是在一起运动,这部分色彩和明暗变化形成一个固定模式,而另一些则没有这种模式,当这种情况一再重复,最终神经元网络会演化出识别这种模式的算法,于是世界不再是色块,而是一个个物体了,以物体为参照,控制眼睛的神经也逐渐学会正确聚焦和跟踪物体运动,这个过程大约要一两个月,婴儿眼睛最初是迷茫的,到了这时俗话讲就是眼睛亮了,看到妈妈会笑,看到生人会哭。视觉第二课是对物体位置关系的理解,这就需要双眼配合达到对物体距离或者场景深度的观察,对视神经的分析能力,以及眼部各种肌肉的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阶段过后,婴儿不仅可以认人,而且可以对不同距离上的物体产生不同的反应。第三课是对简单运动在直觉上的把握,这就需要对运动物体的追踪,需要头颈乃至身体肌肉的配合,之后还有对空间方位和基本拓扑结构的认知等等,总而言之,大脑处理视觉信号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通过一个学习过程建立起来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