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攘外必先安内和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有什么区别?

回答
“攘外必先安内”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两句话表面上看都是在讲事情的先后顺序,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仔细深究,它们所处的语境、核心目的以及所包含的战略思想,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我们来解读一下“攘外必先安内”。

这句话并非一句简单的生活格言,它源自中国近代的政治思想,尤其是在面对外部列强侵略的复杂时期。其核心含义是:要抵御外来的侵略和威胁,首先必须解决内部存在的矛盾、不安定因素,将国内事务处理好,才能集中力量对外。

历史语境与核心目的: 这句话是在国家面临亡国灭种危险的严峻形势下提出的。外部的敌人强大而凶残,内部却可能因为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族分裂等原因而力量分散、难以形成统一的抵抗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急于对外作战,而内部问题重重,往往会因为内部的拖累和背叛而导致失败。“安内”是为了“攘外”提供一个稳固的内部基础,是为了汇聚全国之力,形成一致对外、能够有效抗击外敌的战略部署。它是一种国家层面的战略选择,是为了国家的生存与主权。
所包含的战略思想:
内部稳定是外部力量的基础: 任何对外行动的有效性,都取决于内部的稳定、团结和强大的凝聚力。一个四分五裂、内部矛盾尖锐的国家,很难在外部冲突中取得胜利。
优先级的战略考量: 在许多情况下,解决内部的根本性问题,例如肃清腐败、团结各方力量、发展经济、加强国防等,比直接与外敌对抗更为迫切和重要。
对局势的深刻认知: 这句话也体现了对当时复杂国际国内局势的深刻洞察,认识到外部威胁的严峻性,同时也看到了内部存在的致命弱点。
内在逻辑: 核心逻辑是“内固,才能外强”。如果内部千疮百孔,即使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也可能因为后勤补给、内部情报泄露、民心涣散等原因而一败涂地。

再来看“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这句是一句非常形象的生活化比喻,用日常生活的常识来阐述做事应有的条理和礼貌。它的核心含义是:在接待客人之前,应该先把自己的居住环境收拾整洁,这是待客的基本礼仪和前提。

生活语境与核心目的: 这句话通常用在个人、家庭或小团体层面。目的是为了展现良好的待客之道,给客人留下好印象,营造一个舒适、干净、令人愉悦的会客环境。它更多的是一种个人修养和社会交往的礼仪要求。
所包含的道理:
尊重客人: 将自己的家打扫干净是对客人的尊重,表明你重视这次会面,愿意为客人提供一个良好的体验。
事物的基本顺序: 在进行一项活动(请客)之前,有必要完成与之相关的准备工作(打扫)。这是一个普遍的、符合逻辑的做事方式。
展示良好形象: 整洁的环境也能反映出主人的品味、生活习惯和责任心。
内在逻辑: 核心逻辑是“准备好了,再开始”。先把基础工作做好,才能顺利地进行下一步。如果屋子脏乱,客人来了会感到不适,也显得主人不周到。

两者之间的核心区别,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对比:

1. 语境与层级:
攘外必先安内: 发生在国家、政治、战略层面。面对的是外部的、生存性的威胁。它是一种关于国家战略选择的论断。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发生在个人、家庭、社交层面。面对的是日常的、关系维护的需要。它是一种关于待人接物和生活琐事的比喻。

2. 紧迫性与后果:
攘外必先安内: 具有极高的紧迫性。如果“安内”失败,后果可能是国家灭亡、民族存亡危机。所以“安内”是生死攸关的前提。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相对而言,紧迫性较低。如果“不打扫”就请客,后果可能是客人感到不适、留下坏印象,影响个人社交关系,但通常不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3. 对象与目标:
攘外必先安内: 目标是国家安全、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对象是外部的敌人和内部的威胁(不稳定因素)。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目标是良好的待客效果、维护个人形象和社交关系。对象是客人和自己的生活环境。

4. “安内”与“打扫”的本质:
“安内” 是一种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战略,它可能涉及政治改革、军事整顿、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等方方面面,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和漫长的时间。其核心在于解决根本性的内部矛盾,提升国家整体的综合国力。
“打扫” 是一种物理性、事务性的准备工作。它更侧重于表面的整洁和秩序,是一种相对容易完成的准备步骤。

打个比方,虽然都是为了“做好某事”,但:

“攘外必先安内” 就像是你要去打一场艰苦的仗,在出兵之前,你必须先确保自己的军队没有叛徒,粮草充足,士兵士气高昂,后方稳定不被敌人偷袭。否则,你即使派兵出去,也可能因为后院起火而全军覆没。这是关于国家命运的战略考量。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就像是你邀请朋友来家里吃饭,在朋友来之前,你会把客厅擦干净,把桌子摆好,准备好食物。如果屋子乱七八糟,朋友来了会觉得不舒服,觉得你不够热情。这是关于日常生活的待客礼仪。

总结来说:

“攘外必先安内”是一种关于国家生存和战略决策的宏大命题,强调的是在复杂和危险的国际环境中,必须首先解决好国内的根本性问题,才能有效应对外部挑战。它关乎的是国家的实力根基和统一意志。

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则是一个关于个人修养、待客之道和事务性准备的生动比喻,强调的是在进行某项社交活动或任务前,做好必要的、有条理的准备工作,以展现良好形象和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它更多的是关于细节、礼貌和效率。

两者虽然都涉及“先做某事”的逻辑,但其指向的领域、所承担的意义以及所要求的深度,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一个关乎国家存亡,一个关乎日常礼仪,其重要性与复杂性自然天差地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区别是安内的时候屋子还很不干净。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完全不懂,作了望文生义的错误联想。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之一。由毛泽东在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次全会上提出,指的是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以及一切不平等条约和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知道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的具体含义,又有什么人会认为它和“攘外必先安内”的投降主义政策有半点关系呢?

user avatar

区别是安内或者扫屋子的时候外来了怎么办呢?

1933年 蒋公的回答是【侈言抗日、立斩无赦】:

本总司令此来决与我赣中诸将士共生死,同荣辱,殄灭赤氛,以安党国。如再有偷生怕死、侈言抗日、不知廉耻者,立斩无赦,希各懔遵。


而1950年教员的选择是一起办。下二图是1950年11月2日,对岸《中央日报》同一日报道两则:

中朝官宣志愿军入朝作战

昌都解放

而对于当年主张【攘外必先安内】的人来说,无论是主张解放西藏还是主张抗美援朝都和1933年主张抗战一样是“侈言”,是“大言不惭”。

1949年,新中国宣布要解放西藏,《中央日报》下标笑:

共“匪”侈言 要攫西藏

1950年,当美利坚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新华社刊载安东工人模范聂忠义的警告:

我们告诉美国鬼子:如果敢于跑到我国边境上来点火,那就是死路一条。

《中央日报》对此感到不可思议,又笑:

共“匪”喽啰 大言不惭

user avatar

蒋公:我曾以为党国的大患是陈炯明、冯玉祥这些军阀。后来我以为党国的大患是朱毛共匪……现在我才知道,党国的大患不在外边,就在这南京、上海,在党国的机要中枢,在我们家里。

你们一个个谁不是我的七大姑八大姨?谁不是党国政坛要员、经济大鳄?你们中烂一点,外边就烂一片……

user avatar

扫屋子是把屋里头的帝国主义及其遗留物扫出去。安内是安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攘外必先安内”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两句话表面上看都是在讲事情的先后顺序,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仔细深究,它们所处的语境、核心目的以及所包含的战略思想,却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我们来解读一下“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并非一句简单的生活格言,它源自中国近代的政治思想,尤其是在面对外部列强侵略的复杂时.............
  • 回答
    「攘外必先安内」这句中国古语,字面意思是“要对外抵御侵略,必须先安定内部的秩序。”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对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语境下,这句话的含义和应用会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点,既有其合理性和战略意义,也存在其局限性和潜在的负面影响。一、「攘外必先安内」的合理性与战略意.............
  • 回答
    明朝若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能否保住华夏命脉,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议题。简单回答“能”或“不能”都过于片面,因为历史的走向是无数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单一政策的执行都受到时代背景、执行力度、领导者能力、社会反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内涵与历史背景首先,我们需要理解“.............
  • 回答
    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一项复杂且备受争议的战略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他领导国民政府时期的一项核心国策,尤其在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背景下,这一政策的提出和执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深刻的争议,至今仍是历史研究和公众认知中一个重要的议题。理解这一政策,需要深入剖析其提出的历史背景、理论依.............
  • 回答
    “攘外必先安内”,这句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的古老箴言,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与一个响亮的名字紧密相连——蒋介石。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他在国共内战和抗日战争两个重大历史关口所采取的核心战略思想。要理解这一政策,我们必须深入其历史背景、内在逻辑、实际执行以及最终的评价。历史背景:内忧外患的中国20.............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