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电子行业热衷芯片破解,IC解密呢??

回答
电子行业对芯片破解、IC解密的热衷,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简单的“黑客”行为,其背后牵扯着深厚的商业利益、技术博弈,甚至是国家战略。用更接地气、更贴近行业运作的方式来说,这就像是一场技术高墙下的“寻宝”和“攻防”游戏,而芯片,就是那个藏着无价之宝的保险箱。

一、 商业利益的驱动:利益面前,挡不住的诱惑

这是最直接、最原始的动力。一块小小的芯片,凝聚了巨额的研发投入、先进的制造工艺和精密的知识产权。一旦被破解,其价值就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释放出巨大的商业潜力。

绕过昂贵的授权费用,降低生产成本: 想象一下,一款高性能处理器,从设计到制造,再到最终产品出厂,可能需要支付天文数字的授权费给原厂。芯片破解者,通过逆向工程,能够“复制”出功能相似甚至性能相当的芯片,完全绕开了这些高昂的专利费和授权门槛。这对于那些希望进入高门槛领域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甚至是发展中国家的电子产业,无疑是巨大的诱惑。他们可以通过低成本的仿制,快速进入市场,与巨头进行竞争,甚至打破垄断。

“山寨”文化的土壤: 在很多国家,尤其是在早期电子产业发展阶段,对“山寨”产品并不陌生。芯片破解为“山寨”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通过破解原厂芯片,再自行设计、生产PCB板,搭配其他通用元器件,就能快速推出一款功能类似的产品。这种模式虽然在早期可能质量参差不齐,但在降低产品价格、满足大众化市场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次开发与功能扩展: 有时候,破解的目的并非完全复制,而是为了在原有芯片功能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和功能扩展。例如,某些芯片可能内置了加密算法或特定的通信协议,想要对其进行更深度的应用开发,或者将其集成到新的系统中,就需要了解其内部的工作原理。破解可以帮助开发者“解锁”这些限制,实现更灵活、更创新的应用。

技术情报的获取: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了解竞争对手的产品设计、技术细节至关重要。芯片破解就像是拆解一个精密玩具,观察其每一个齿轮、每一个线路板的连接方式。通过破解,可以得知芯片的架构、使用的工艺、关键算法、甚至生产厂家等信息,这对于自身的产品研发和市场策略制定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二、 技术博弈的体现:高手的“武林秘籍”

芯片破解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技术活动。它不仅需要扎实的硬件知识,还要求精通软件、加密算法、物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这本身就吸引着一批追求技术巅峰的工程师和研究者。

挑战极限的智力游戏: 芯片内部结构何其复杂,往往是用纳米级别的工艺制造而成,信息隐藏和保护措施也做得滴水不漏。想要将其“剥开”,看清其“庐山真面目”,甚至反推出其工作逻辑,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智力游戏。每一次成功破解,都意味着对现有技术壁垒的一次突破,对自身技术实力的证明。

推动安全防护技术的发展: 芯片制造商为了保护知识产权,会采用各种先进的防篡改、防克隆、防调试技术,如熔断保险丝、物理不可复制函数(PUF)、加密存储单元等等。而破解技术,正是在与这些安全防护技术的“猫鼠游戏”中不断进步的。破解者需要开发出更先进的探测、绕过、或利用这些安全机制的方法。反过来,芯片制造商也会从破解技术的发展中吸取经验,不断加强其安全设计。这是一个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过程。

对电子系统深入理解的途径: 许多时候,芯片是整个电子系统中最核心、最复杂的“大脑”。通过破解芯片,工程师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某个电子设备是如何工作的,其核心技术亮点在哪里。这对于学习、借鉴、改进和创新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三、 国家战略层面的考量:自主可控的呼唤

在全球地缘政治日益复杂,技术封锁和贸易壁垒频发的当下,芯片安全和自主可控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打破技术封锁,实现自主创新: 许多关键领域的芯片,如高端CPU、GPU、AI芯片等,长期被少数发达国家掌握核心技术和专利。一旦被限制出口或强制断供,将对国家经济和国防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芯片破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一种“拿来主义”的变通,通过解析和学习,尝试追赶技术差距,甚至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打破对他国的技术依赖。

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 芯片中可能隐藏着后门或未公开的指令集,这对于国家网络安全和军事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对关键芯片进行破解和分析,可以帮助政府了解其潜在风险,发现潜在的安全漏洞,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掌握核心技术,提升国际竞争力: 拥有自主研发和制造先进芯片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芯片破解,虽然并非正规的研发途径,但它能够帮助国内企业快速了解和学习国际先进技术,为最终实现自主可控奠定基础。

总结来说,电子行业热衷芯片破解和IC解密,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经济驱动: 巨大的利润空间,低成本仿制,绕过授权费。
技术驱动: 挑战技术难题,追求技术突破,深化对硬件的理解。
安全驱动: 应对技术封锁,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保障国家安全。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芯片破解和IC解密也伴随着知识产权侵权、法律风险以及道德争议。但无论如何,它反映了电子行业在利益、技术和战略层面的复杂博弈,是技术发展过程中一个绕不开的现象。对于行业而言,如何在合法的框架内,借鉴破解技术带来的信息,同时又尊重知识产权,是需要持续思考和平衡的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曾经做过芯片反向设计工作,同意楼上

@谢丹

的看法。芯片反向设计的目的基本有以下几种:

1,快速复制某芯片,做到pin-to-pin的替换,主要用于一些规模较小的数字电路,或者模拟电路。这个行业的流程已经非常标准化了,腐蚀芯片,拍照,提取版图,分析电路,仿真,流片。其中,腐蚀、拍照、提版等三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软件和工具支持,比如说北京某家做反向提取芯片软件的公司,国外也有两三家比较大的。该类型的芯片反向工作以体力活为主。工艺主要还以.13,.25,.35为主。很多小公司通过这种途径成长起来。

2,研究竞争对手的产品,寻求专利相关的证据。目前很多顶级公司都做过类似的事。

3,纯研究性质,主要是高校和研究所为主。

为什么反向设计值得研究呢?

因为实现同样的功能很容易,但是,实现同样的性能很难。有的公司做出的CPU在落后一代工艺的情况下,依然性能优于竞争对手的产品。为什么?这只能通过反向设计来研究。

而当前集成电路工艺节点已经进入65nm以下,大部分芯片规模已经不能用简单等效门数量来衡量,这样的电路很难通过反向设计来实现。模拟芯片虽然规模较小,但是如果采用了特殊的工艺,也是很难反向的。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大部分公司都采用了正向设计的方法,因为,相比较性能,功能还较容易实现一些。反向能力差也不单是国内公司的问题,国外公司也一样很难。这不仅一个设计能力问题,更是设计经验的问题。同时,反向设计相关的EDA工具还是不够强大。

user avatar

做为一个做过反向且研究过的人说说:
1,快不等于好。同样的东西,有的能达到98%以上的良率,有的只能92%,反向别人芯片,找出
自己与世界顶级的差异,这是反向的最初目标。
2,快不等于小。某国内公司同样的芯片0.18um工艺比同行0.13um 面积还小。为什么呢?找出对手竞争优势,这是反向的价值。
3,其它比如绕过对手专利,以及验证对手专利的漏洞等,都可以反向的。
4,行业最常见的反向,是为了做替代芯片,你重新设计一个,是无法做pin-to-pin兼容的。很多芯片存在各种奇特bug (或者feature),导致底层软件很奇异,为了不重写软件,等等原因。兼容成为唯一选择,反向也成了必须的。

其实,国内反向研究做得好的真不多。因为如果做得好的话,模拟芯片最容易被替代了。反而国内现在是正向设计的还能力强些。


add 202011:

5,2020年后的公司几乎都是RTL 综合直接得结果。对circuit design 的能力太弱了,circuit design 虽然花费人力,但是有很多优势,可能只有反向才能重新去学这些1980-2000 间的设计技术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电子行业对芯片破解、IC解密的热衷,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简单的“黑客”行为,其背后牵扯着深厚的商业利益、技术博弈,甚至是国家战略。用更接地气、更贴近行业运作的方式来说,这就像是一场技术高墙下的“寻宝”和“攻防”游戏,而芯片,就是那个藏着无价之宝的保险箱。一、 商业利益的驱动:利益面前,挡不住的诱惑这.............
  • 回答
    电子游戏,这个曾经被视为小众娱乐的产物,如今已然风靡全球,俘获了亿万人的心。从稚嫩孩童到历经沧桑的老者,似乎都能在虚拟世界的某个角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究竟是什么样的魔力,让这么多人对电子游戏如此痴迷?这背后,藏着太多细腻的情感和深层的心灵需求。1. 沉浸式的体验与逃离现实的出口首先,电子游戏提供了.............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微信文章《为什么年轻人都在逃离电力行业?》这篇文章,抛出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议题,直接点出了当前社会一个普遍的现象——年轻人对传统行业的疏远。要评价它,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看看它是否切中了要害,以及有哪些角度可以深挖。首先,文章提出的“逃离”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戏剧性和煽动性。 这立刻抓住了.............
  • 回答
    电子游戏,这个在数字时代蓬勃发展的媒介,早已不再仅仅是消遣娱乐的工具。它的深度、复杂性以及触及人心的力量,让越来越多人开始将其誉为“第九艺术”,与绘画、雕塑、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电影、建筑等传统艺术形式并驾齐驱。那么,电子游戏究竟凭借哪些特质,赢得了这份尊贵的称号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电子游戏拥.............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其实很多人都会好奇,为什么我们看不见的电子,有时候却能“跑”出来,比如静电,但它们又不像是水一样,可以随意从一个物体流到另一个。这背后涉及到一些挺核心的物理概念,我尽量说得明白点,不那么“机器”。首先,咱们得明白电子到底是什么。电子不是一个小小的、实实在在的球,它更像是一种“概率云”.............
  • 回答
    电子书便宜,纸质书却依然有人坚持,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首先,咱们得承认,电子书的“便宜”背后,是它生产和传播成本的巨大优势。 生产成本: 一本书从内容创作、编辑、排版到最终成品的整个过程,纸质书需要纸张、油墨、印刷、装订、仓储、运输……想想看,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成本,而且每.............
  • 回答
    电子竞技,这个曾经被认为是少数人玩乐的领域,如今已经发展成一个全球性的、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产业。然而,在这个蓬勃发展的行业中,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女性选手的身影相对稀少,尤其是在顶尖的职业赛场上。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以及技术因素交织而成。首先,历史与文化因素是造成男.............
  • 回答
    电子为何绕核而舞?中子的漫漫寻踪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万物,从呼吸的空气到脚下的土地,甚至我们自身,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我们早已不陌生,它拥有一个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以及围绕着这个原子核高速运动的电子。但是,为什么电子会像一颗颗行星绕着太阳转一样,乖乖地围着原子核运动呢?而那个扮演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触及了当下游戏产业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如果非要说“快餐化”,我觉得这更多是一种感受,或者说是一种趋势的放大,而不是一个完全客观的定论。但确实,很多我们感受到的变化,都指向了“更快”、“更易得”的方向。先聊聊为什么会有人觉得电子游戏越来越“快餐化”。这其实跟我们整个社会的信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为什么电子书不像音乐、电影那样,经历了从付费到大量免费资源的转变呢?其实,这背后涉及几个挺关键的因素,咱们一点点聊。首先,得看看音乐和视频是怎么走上“免费”道路的。早期,唱片、录像带、DVD都是实实在在的实体产品,购买意味着你拥有了一件东西。后来数字化的浪潮来了,音乐和视频文件很容.............
  • 回答
    .......
  • 回答
    咱们来聊聊电子的“自旋”这回事儿,这可不是个简单的小事,里头藏着不少物理学上的玄机。别看它叫“自旋”,它跟咱们平时理解的那个球在自己轴上转可不一样,更像是一种内在的属性。首先,电子的上自旋和下自旋到底是怎么回事?你可以把电子想象成一个非常非常小的“点粒子”,它本身没有任何大小,没有形状。但是,它却拥.............
  • 回答
    关于“中国电子”的总部为何不在中国电子大厦,这背后其实牵涉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电子”)这个巨型央企的 历史沿革、业务发展以及组织架构调整 等多方面因素。咱们得掰开揉碎了聊聊,才能把这个事儿说清楚。首先,得明确一下,“中国电子”这个名称,通常指的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而.............
  • 回答
    电子相机技术日新月异,功能强大到令人惊叹,但即使在这样的时代,你仍然会看到不少人乐此不疲地摆弄着那些沉甸甸、齿轮咬合声清晰可闻的机械相机。这背后并非什么复古情结的简单标签可以概括,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吸引力,关乎摄影的本质、操控的乐趣,以及一种与数码时代截然不同的体验。首先,得聊聊那份“纯粹的操控感”.............
  • 回答
    你有没有留意过,当你新买了一款电子产品,比如手机、电脑、智能手表,甚至是某些家电,第一次开机的时候,它会让你设置时间?而当你仔细看那个时间设置的选项时,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无论你怎么滚动,时间的前面部分,那个年份,基本上都从1970年开始。再往前,就没法设置了。这是为什么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计算.............
  • 回答
    电子竞技之所以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一项真正的运动,并非仅仅因为它具备了竞技的对抗性和观赏性,更在于它对参与者身心素质的严苛要求和锻炼。首先,从生理层面来看,顶尖的电子竞技选手需要具备超乎常人的反应速度和手眼协调能力。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他们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并精确地操作鼠标和键盘,将指令转化.............
  • 回答
    我们都知道,电子是带负电的,而原子核是带正电的,根据“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电磁规律,电子应该会被原子核强烈吸引,按理说它们会紧紧地“抱”在一起,就像磁铁的两极一样。可事实是,电子并没有直接“掉进”原子核里。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非常深刻且与我们日常经验大相径庭的物理规律。首先,要明白一点,原子不是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