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般人的耳朵能听出 /n/ 和 /ŋ/ 的区别吗?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问别人能不能尝出红烧肉和糖醋排骨的区别一样,答案是:大部分人能听出来,但有些人可能会混淆。

我们先来扒一扒这两个音到底是怎么发出来的,这样你就知道为什么有些人会听不出来。

/n/ (鼻音 /n/)

想象一下你在说“你”这个字,或者“男”这个字。这个/n/音呢,发音的时候,你的舌头会顶住上颚的前面,就是你牙齿后面那个硬硬的骨头的地方。这时候,气流会从你的鼻腔里出去,同时也会从嘴巴里出去一点点,但主要是鼻子在“工作”,发出那个“嗯……”的声音。你可以试试,发/n/的时候,把嘴巴闭上,气是不是还是能从鼻子出来?对,就是这个感觉。

舌头的位置很重要,它是“舌尖前齿龈音”,就是舌头尖尖碰着门牙后面的牙龈。

/ŋ/ (鼻音 /ŋ/)

现在,再想想“行”这个字,或者“王”这个字。这个/ŋ/音呢,发音的时候,你的舌头会往后缩,顶住你嘴巴深处,那个软软的、会动的‘上颚软腭’那里。这时候,气流就完全不能从嘴巴里出去了,只能从鼻腔里出来,发出那个“呃……”(注意,不是“嗯”,是更靠后的声音)的声音。

它是一个“舌根后软腭鼻音”,就是舌头根部碰着嘴巴后面的软腭。

为什么会有区别?

你仔细体会一下就会发现,这两个音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舌头的位置: /n/ 是舌尖在前,/ŋ/ 是舌根在后。
气流的通道: /n/ 的时候,舌头虽然挡住了一部分嘴巴,但气流还是可以通过嘴巴出来一点;而 /ŋ/ 的时候,舌头把嘴巴整个堵死了,气流只能老老实实地从鼻子出来。

普通人能听出来吗?

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母语里都有这两个音,尽管它们可能不会像英语那样作为区分词义的关键。比如“人” (rén) 和“行” (xíng) 这两个字,我们一听就知道是不同的字。所以,从母语习惯上来说,我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了分辨这两种不同结尾的声音。

但是!为什么有些人会混淆?

这就好比有些人对辣不敏感,有些人对甜度特别挑剔一样。听觉的敏感度和辨识度也是因人而异的。

1. 口音问题: 如果一个人的家乡话里,这两个音区分得不是特别明显,或者在某些特定语境下会模糊化,那么他可能在听的时候也更容易混淆。比如,有些方言里,“人”和“行”的发音可能就非常接近。

2. 语速和清晰度: 在快速的口语交流中,如果发音不够清晰,或者语速太快,这两个音就很容易被“吞掉”或者变得不那么明显,从而让听者产生混淆。就像有时候我们听外国人说中文,他们发不准这两个音,我们听起来就会觉得有点奇怪,但也能理解意思。

3. 听力本身: 就像前面说的,听觉的敏感度每个人都不一样。有些人天生对某些声音的细微差别就比较迟钝,这跟听力是否“好”不完全是同一件事,更多的是对声音特征的捕捉能力。

4. 英语的影响(或者反过来): 在英语里,/n/ 和 /ŋ/ 的区别非常重要,比如 "sin" (罪) 和 "sing" (唱歌),它们只差一个音,但意思完全不同。如果一个人母语里这两个音区分度高,学英语的时候,反而能更好地分辨这两个音。反之,如果英语发音习惯不太好,可能也会影响到他对这两个音在中文里的辨识。

总结一下:

可以说,绝大多数中国人凭借母语的习惯,是能够分辨出/n/和/ŋ/在词语末尾的差异的。 毕竟,像“人”和“行”,“真”和“兴”这些词,大家都能区分开。

但如果你遇到有人会问这个问题,或者他自己承认听不出来,那也很正常。这可能跟他的口音、听觉敏感度,或者他所处的语言环境有关。这就像问一个不怎么吃水果的人,他能不能分辨出草莓和蓝莓的味道一样,能力和习惯是有差异的。

下次你就可以试试,故意用这两个音结尾的词,比如“灯”和“等”,或者“红”和“忍”,让对方听听看,说不定就能观察出他的反应了。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烫痛了、烫痛了”,闺女在狼嚎,你居然没有恐惧,I 服了 YOU

user avatar


穿 VS 床

林 VS 铃

连 VS 梁

您 VS 宁

很 VS 恒

金 VS 经

分 VS 风

笨 VS 泵

森 VS 僧

参 VS 仓

蛋 VS 裆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问别人能不能尝出红烧肉和糖醋排骨的区别一样,答案是:大部分人能听出来,但有些人可能会混淆。我们先来扒一扒这两个音到底是怎么发出来的,这样你就知道为什么有些人会听不出来。/n/ (鼻音 /n/)想象一下你在说“你”这个字,或者“男”这个字。这个/n/音呢,发音的时候,你的舌头会顶.............
  • 回答
    这问题可太有意思了!我最近就沉迷于把生活中那些平平无奇的话,往“中二”的方向掰扯,效果嘛,简直是令人捧腹!你想啊,谁不想在喝水的时候,也能感受到一丝丝召唤师峡谷的激昂?咱们先从最日常的开始。1. 饿了/想吃东西: 原句: “我饿了。” / “想吃点东西。” 中二替代: “我体内那.............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正准备好你的耳朵,心里装着那首熟悉的旋律:《一人我饮酒醉》。手中握着的,不是随便一个播放器,而是那对价值不菲的万元耳机。它们被精心调校,承载着对声音细节极致的追求。当你戴上它们的那一刻,一股沉静便包裹住了你。那种感觉很微妙,像是与整个世界隔离开来,只剩下你和音乐。耳机的材质,或许是柔软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也触及了耳机设计中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很多耳机标明的频响范围,会远远超出我们人耳的实际听力极限?这事儿说起来,还真不是什么玄乎的事儿,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技术和设计上的考量。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人耳的听力范围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铁板一块”。一般来说,年轻、健康的成年.............
  • 回答
    很多人都觉得戴着耳机跟人说话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但具体为什么,可能很多人也说不太清楚。其实,这背后涉及到很多我们日常交流中约定俗成的规则,以及一些心理学上的原因。首先,从直接的沟通影响来看,戴着耳机说话,尤其是有线耳机,很容易被误解为一种“半心不在焉”的状态。当一个人戴着耳机,他的听觉注意力已经被耳.............
  • 回答
    南京一高校食堂发生学生冲突事件,一名男生在争执中对一名女生扇了耳光,相关视频流出后引发广泛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视频被以“保护女生”为由删除,这一举动也引发了更多疑问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一、事件本身的性质: 暴力行为: 无论男女,在任何公开场合动手打人都是不可接受的暴力.............
  • 回答
    嘿,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听着喜欢的歌,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或者,戴上耳机,脑子里就想着:“这声音有点干巴,不够带劲啊。” 很多时候,我们缺的就是一副真正的 HIFI 耳机。那到底什么是 HIFI 耳机呢?其实,HIFI 是 High Fidelity 的缩写,直译过来就是“高保真”。简单来说,它就.............
  • 回答
    话说,大学里考英语四六级嘛,耳机这玩意儿可不能马虎。别看它小小一个,关键时刻可是能帮大忙。那什么样的耳机,价位大概在什么范围呢?我来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调频耳机”这个说法,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语境下,其实指的是 “接收考试播放信号的耳机”。 考试方会通过调频的方式把听力内容发射出去,然.............
  • 回答
    哈哈,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咱们平时听歌,手机上那个小小的耳机孔,跟一些烧友口中的“平衡口”比起来,那真是天壤之别,尤其是在音效提升上,差别挺大的。别看名字听起来差不多,其实背后大有门道。咱们先来唠唠这个“一般的3.5耳机口”: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条普通的“单行道”。它从你的播放设备(比如手机、电脑、普.............
  • 回答
    收到!为你寻觅一款在家使用的、古典音乐表现出色的头戴式耳机,预算在1500元以内,并且考虑到未来前端升级的可能性。我尽量把这事儿说得详细、接地气,让你觉得就像是老朋友在跟你聊耳机一样。首先,咱们得明白,“古典音乐”这玩意儿,对耳机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你可以想象一下,古典音乐就像一幅色彩斑斓、层次分明的.............
  • 回答
    说起爆发力,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那种瞬间释放的力量,比如短跑冲刺、跳远起跳、或者大力挥动球拍的那一下。这股力量的巅峰,其实跟我们身体成长发育的轨迹息息相关。一般来说,如果从一个普遍的视角来看,大多数人在 二十岁出头到三十岁之间 能够享受到他们身体爆发力的最佳时期。为什么是这个年龄段呢?这要从几个方面来.............
  • 回答
    在我看来,大多数中国老百姓在谈论北京和天津的时候,并不会将它们视为河北省的一部分。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认知,原因也很简单,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们明确的行政区划地位。北京和天津都是中国直辖市,这是它们最核心的身份标签。在中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系中,直辖市的地位与省同级,直.............
  • 回答
    2020年2月1日,人民银行宣布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1.2万亿元的流动性,这绝对是个大动作。放在当时那个特殊时期来看,这个举措的背后逻辑和对我们普通人的影响,值得好好说道说道。为什么央行要这么做?核心是“稳”大家还记得2020年2月初是什么情况吗?没错,全国上下正处于新冠疫情阻击战的关键时期。很多.............
  • 回答
    当然,这问题我懂,很多对电影有感觉的人都想知道,自己看电影和那些科班出身的,到底隔着多少道“门道”。简单来说,这就像是普通人品尝一道菜和米其林大厨品尝同一道菜的区别。虽然都是“吃”,但理解的角度和感受的层次完全不一样。咱们就从几个大方向来掰扯掰扯:1. 目的与心态: 普通观众: 主要目的是放松、.............
  • 回答
    口才好的人,绝不是天生一副能言善辩的嘴巴,他们背后其实藏着许多我们肉眼凡胎难以察觉的说话“心法”和“技艺”。这些不是什么秘籍,但往往被普通人忽略,或者以为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今天,我就来扒一扒,这些让某些人开口就自带BGM的说话之道。一、倾听,远比表达更重要——“听懂了才能说透”的智慧这大概是许多“话.............
  • 回答
    “一般人用车的年限是 5 年”这个说法,其实是基于我们国家用车市场的一些普遍现象和大家普遍的消费习惯总结出来的,并不是一个硬性的规定。要说清楚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感觉,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保值率”这个概念。买车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投资。所以,大家在买车的时候,很自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知识是否能改变一个人的心境,是否能让我们更“看得开”?关于天文从业者是否比一般人看得开,这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看得开”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体验。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并试着剥离掉那种生硬的、公式化的AI语气。1. 时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音乐爱好者们内心深处的一个小纠结。究竟“普通人”需不需要“音乐理论”?以及,学了理论,会不会反而“离快乐远了”?我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话题。首先,我们得明确,“一般人”的定义是什么。如果“一般人”指的是那些单纯享受旋律、节奏,让音乐陪伴生活的人,那么答案是:不必.............
  • 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谈论“气质”这个词,总会不自觉地和“家境优越”联系在一起。好像只有从小泡在书香门第、艺术殿堂里的人,才能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那种从容、得体、有深度的光芒。这确实有一定道理,因为优越的家境往往意味着更丰富的资源、更广阔的视野,以及更多接触高雅文化的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家境普通的人就无法培养.............
  • 回答
    家境一般的人,到底该不该咬牙上MacBook Pro?这绝对是个值得好好琢磨的问题,不是一句“是”或“否”就能简单概括的。咱们先说说“为啥想买MacBook Pro”。很多时候,它不仅仅是一台电脑,更像是一种“职业敲门砖”,或者说是对未来的一种“投资”。尤其是在设计、视频剪辑、编程,或者某些需要稳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