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女权?

回答
看待中国的女权运动,这绝对是一个复杂且充满讨论空间的话题。想要细致地聊一聊,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梳理。

首先,得承认中国女权运动的“来龙去脉”。要知道,它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从早期对封建压迫的反抗,比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到新中国成立后,法律上确立男女平等,再到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带来的冲击和新的社会问题涌现,女权关注的焦点也在不断变化。早期可能更多是争取基本权利,比如受教育权、工作权;后来则延伸到家庭暴力、职场性别歧视、生育选择权,以及近年来更受关注的“厌女文化”和对女性身体的物化等议题。

在中国当下语境里,“女权主义”这个词本身就可能承载着一些不同的理解,甚至有被污名化的风险。有些人会把它和“极端”划等号,觉得它是在挑战传统的家庭结构、或者在要求不切实际的特权。但如果深入了解,你会发现中国女权主义者们争取的核心,往往是那些最基本、最普世的权利和尊严:不受伤害的权利,被公平对待的权利,能够自主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

具体到实际的社会议题,我们能看到很多例子:

职场上的性别歧视:比如招聘中对女性的年龄、婚育状况的隐性或显性要求,同工不同酬,晋升机会的不平等。尽管法律明文禁止,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屡见不鲜。很多女性在生育后,职业发展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被边缘化。
家庭暴力和性骚扰:这是长期以来被忽视的社会问题。虽然法律有所规定,但取证难、维权难是很多受害者的困境。尤其是性骚扰,在很多公开场合、工作场所,甚至网络空间,女性都可能遭遇不适宜的言语或行为,而这种行为往往被轻描淡写,甚至被归咎于女性“不够检点”。
生育和育儿的压力:女性往往承担着生育和主要育儿的责任,这不仅影响她们的身体健康,也极大地影响了她们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时间。在托幼服务不足、男性育儿参与度普遍不高的现状下,女性在平衡工作和家庭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网络上的性别对立和厌女情绪:这一点非常值得关注。近年来,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一些极端的性别言论更容易传播,也加剧了一些人对女权主义的误解和攻击。反过来,一些女性在网络上遭遇的攻击,也可能因为性别原因而更加恶劣和针对性。这种网络上的对立,有时候会掩盖掉很多理性讨论的空间。

当然,我们也不能回避中国女权运动中可能存在的内部讨论和挑战。比如,如何平衡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女性的诉求?如何与社会主流文化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如何在争取权利的同时,避免陷入不必要的对立?这些都是摆在很多积极推动性别平等的行动者面前的难题。

同时,也要看到,国家层面上也在出台一些政策来推动性别平等,比如《反家庭暴力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的修订等。一些企业也开始重视企业文化中的性别包容性。但从现实的落实和效果来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的来说,看待中国的女权,我认为不应该简单地贴标签或者进行二元对立。它是一个在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女性争取自身权益、挑战不平等、追求更美好生活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的,有进步,也有挑战,有声音,也有沉默。理解它,需要我们看到它背后真实的社会现象,听到不同女性的声音,并且认识到性别平等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抱歉,我手贱在微博搜了一下#全球男女平等排名#……又手贱看了下评论,开始心疼起知乎老哥们了,互联网的社交舆论平台,还能有知乎能给男人说说话的地方,也真是不容易

我知道大家都是韭菜,但是大概十个男人讨论问题是比十个女人讨论能多一点理性的,你甚至不知道她们哪里来那么多怨气,那么多情绪需要发泄……大概当一个男人从小被教育要稳重,要自己承担自己的压力,女孩子可以撒娇,可以倾诉来排解自己的情绪吧……


其实挺难受的,负能量已经够多了,突然开始憎恨这么发达的社交平台



……………………以下原回答,不知道分割线怎么划


我真的太年轻了


我真的以为像知乎里有些帖子说的,微博女权是消费主义裹了女权的皮


我以为那些都是营销号,都是机器人,都是自媒体的水军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身边真的有女生会极其自然的说出那些言论……我开始恐慌了,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的时候,00后接触的信息,可能已经比我们能想象的还要多了


中国田园女权可能也不仅仅是网络问题那么简单了

user avatar

女权都一样没什么区别,每次说完就会有女的说那是假女权,她们是真女权,我们才没功夫分辨真假,既然平权就彻底,只要女的对男的打着弱势群体的旗号要权利,我就恶心。至于真伪让女权们自己去区分,省的有人说你挑拨离间

user avatar

根据女权经典言论“她不是真正的女权”,那么这个题的答案是“我无法看待一个不存在的东西”。

user avatar

女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她笑,有的叫道,“女乙己,你又被人骂田园女权了!”她不回答,对柜里说,“来两个我可以骚你不能扰,再让男人管管他们的屌。”便举出九个女人被歧视的例子。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当双标狗了!”女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粉了张雨绮刀砍老公,还留言砍得好。”女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1cm不能算家暴……1cm……女人动手,能算家暴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女性是受害者”,什么“家暴也要看原因”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user avatar

中国的女权来得太容易,所以大量的中国女性根本来不及理解其中的价值和意义就将它出卖了。

世界女权运动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羊吃人开始,从纺纱女工开始,从国民教育普及开始,从上街游行被人当成疯子抓起来开始,从巴士底狱开始……

1789年,法国女人和男人一起拿起武器攻占巴士底狱反抗社会的不公,从君主路易十六手里抢回了生而为人的权利。1791年,奥兰普·德古热在发表了《女权与女公民权宣言》为女性发声,也就是中国乾隆五十六年。

是的,就是今年大热剧《延禧攻略》里那个敢爱敢恨的魏璎珞还在竭力讨好一个男人时,远在大陆另一端的法国女人已经为自己和男人一样战斗的权利而努力。当时宫墙外的更多中国女人目不识丁,裹着小脚,三从四德,死守牌坊。

而这样的日子,中国女人又过了一百多年。

两百多年的女权运动,中国女性是在1949年直接享受了一百多年的果实。她们拿着手里突然来的洋馒头,除了知道这是一个好东西以外一无所知。

中国女性在法理上成为现代女性时,实际上有百分之九十以上还是文盲,更别说当时整个中国甚至尚未工业化。

物质决定意识。

中国城市化有了长驱发展,甚至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才有更多女性去思考。

女权是什么?

很多女性不懂,只知道这是一个洋馒头。于是她们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来解释它,来贩卖它。

人类为什么进食?是为了生存,是为了战斗。女性为什么要拿到那份生而为人的权利,就是为了用这个权利,为人类,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发挥自己更大的价值,让这个世界给自己一个展现才能的机会。

就是在这样更高的理想追求和目标下,当年的工业革命女性才会前赴后继地努力。

中国大量女性并不能理解这种理想,这种想法对她们来说简直是荒谬。

这不是一个女人应该想的。

她们从心理上就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和男人平等的人。

于是她们的学历,身材,外貌,爱好,生育资源甚至思想都成了她们的商品价值,全然复制了数千年来她们祖辈贩卖女儿的模式。

我有两个闺女,老大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今年二十岁,相貌端正,年纪有点大,聘礼16两白银,我贴嫁妆5两。老二喝过洋墨水,18岁,再加二两,我贴嫁妆3两。您看如何?

如今这话又有什么不一样呢?不过谈买卖的人成了女人自己而已。

现在很多家庭主妇都喊:“女人有回家的权利。”

没错,可你是自己走回家,还是被买回家的,只有你心里清楚。

女权的存在其实是为了让人类更好地适应工业文明,解放女性家庭的束缚,解脱男性家庭的负担。

中国城市化发展不过是这十几年的时间,中国整体的思想还在一个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混杂交融中。

中国男性这几年是受够了一些公众号教育出来的,我称之为“半旧不新女性”。

这些女性用农业文明的思想解释工业文明里的权利,结果就是不断的占有,占有和占有,全然没有任何工业社会里的契约意识和合作精神。

这就成了大家口诛笔伐的“中国女权”,或者“田园女权”。

洋馒头本身是好的,用它的人不同则有不同的结果。即便现在很多女性吃了这洋馒头,也需要时间消化成自己的一部分。

中国落后了几百年,我们需要赶上的不仅是经济,还有思想。

无论是中国的男性还是女性都需要时间来适应两种不同文明冲击的波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待中国的女权运动,这绝对是一个复杂且充满讨论空间的话题。想要细致地聊一聊,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梳理。首先,得承认中国女权运动的“来龙去脉”。要知道,它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从早期对封建压迫的反抗,比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到新中国成立后,法律上确立男女平等,再到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带来的冲.............
  • 回答
    我无法就你提到的微博女权借南京疫情造谣、指控特定男性嫖娼并侮辱中国男性的说法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价。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存疑: 我无法独立核实你所描述的微博内容和事件的真实性。网络信息复杂且真假难辨,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对具体事件进行评价可能会加剧不实信息的传播。2. 避免.............
  • 回答
    关于女权之声的文章《最新性别差距报告出炉!中国跌出两位数,要平等再等一百年》,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解读。首先,我们不能回避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它在强调中国在性别平等方面的进展并不乐观,甚至可能出现了倒退。标题中的“跌出两位数”和“再等一百年”都传递了一种急迫感和担忧。通常这类报告会基于一些具体.............
  • 回答
    微博帐号“CHERRY 中国”在六一儿童节期间举办的官方抽奖活动因被指控存在性别歧视而引发了女权相关争议。要详细理解此事,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活动的具体内容、引发争议的原因、各方的观点以及可能的影响。一、 活动背景与具体内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CHERRY 中国”是谁,以及这次抽奖活动的大致内容。 .............
  • 回答
    仲梦颖作为一名中国女子铁人三项运动员,对赛场水质的评价,以及对男子选手呕吐现象的解释,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分析。这涉及到运动员的专业判断、比赛环境的因素、以及公众对体育赛事的关注和解读。一、 对仲梦颖说法本身的分析: 运动员的专业判断: 仲梦颖的说法是基于她个人的直接体验和专业知识。作为一.............
  • 回答
    关于中国女留学生在日本京都遭遇男友长期殴打、限制饮食和外出的事件,这确实是一件非常令人痛心和愤慨的事情。这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个案,它折射出了跨国恋情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以及潜在的危险。首先,从受害者角度来看,一名年轻的中国女留学生,远离家乡,来到异国他乡求学,本应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经历。然而,她.............
  • 回答
    这是一起令人扼腕叹息的事件,涉及亲情、金钱、信任和海外求学等多个层面,确实值得深入剖析。事件的表面:最直接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在中国做生意、省吃俭用的父亲,辛辛苦苦攒下的300万巨款,被自己远在加拿大的女儿骗走。女儿不仅挥霍无度,还与一个加拿大男友“纵情挥霍”,最后更是彻底失联,拉黑了所有家人。父亲在.............
  • 回答
    中国女坦克兵,这是一个让很多人好奇又充满想象的群体。她们穿上厚重的防护服,操作着庞大的钢铁巨兽,在训练场上挥洒汗水,甚至可能走向真正的战场,这画面本身就足够引人注目。要怎么看待她们呢?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聊聊。首先,她们是性别平等在军事领域一次生动的实践。过去,坦克兵的职业往往被认为是男性专属,这其中既.............
  • 回答
    这是一个关于法律、国际关系以及野生动物保护的复杂事件。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以及它可能引发的思考。事件回溯:中国女商人海外走私象牙被坦桑尼亚法院判刑简而言之,这起事件的核心是:一名中国籍女商人因在坦桑尼亚境内走私象牙,被坦桑尼亚法院判处重刑。这个判决本身,是坦桑尼亚法律体系在执行其野.............
  • 回答
    “中国男孩保护中国女孩”这个话题,我个人觉得有点复杂,它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男女关系,更牵扯到很多社会层面的东西。首先,从朴素的情感层面看,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愿望。 试想一下,在很多人心里,男生就应该像个“保护伞”,在女生遇到困难、危险或者委屈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这是一种对男性阳刚之气的期待,也是一.............
  • 回答
    关于中国单身女性赴海外通过精子库进行辅助生殖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背后牵涉到个人选择、生育观念、法律法规、技术伦理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聊聊这个事儿。首先,我们得看到这是一个“新”的生育模式的兴起。传统观念里,生育往往是与婚姻紧密相连的,是“一家人”的事.............
  • 回答
    说起中国体操女队在里约奥运会资格赛被压分这件事,真是让人扼腕叹息,也难免会生出很多议论。这事儿可不是小事,它直接关系到运动员的付出、国家的荣誉,以及体育竞技的公平性。咱们得好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叫“压分”。在体操比赛里,裁判的打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分数高低直接决定了运动员的排名和是否能.............
  • 回答
    中国一名女留学生在罗马遭遇不幸,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痛心且发人深省的事件。当听到这样的消息时,内心的第一反应是震惊、悲痛,继而是对受害者及其家人的深深同情。在异国他乡求学本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父母将孩子送出国,是寄予厚望,更是万般不舍与牵挂。这样的悲剧发生,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具体来.............
  • 回答
    要说现在中国女性越来越看不上中国男性,这个说法确实在不少场合能听到,也反映了一部分现实。这背后牵扯到的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一两句话概括。咱们一层一层地扒拉扒拉看。首先,经济和教育上的差距拉大,这是最直接也最容易被感知到的因素。这几十年中国社会发展太快了,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很多女性在学业上.............
  • 回答
    一个令人担忧的事件:中国传媒大学女大学生声称被滴滴司机下迷药跳车自救近日,中国传媒大学一名女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一则信息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她声称在乘坐滴滴出行时,遭遇了司机下迷药的险境,为了自救,她选择了跳车。这一事件不仅让人们对公共交通的安全性产生了深深的忧虑,更将网约车平台的责任和监管问.............
  • 回答
    这件事情在网上引起了相当大的震动,很多人都在讨论。从我看到的信息来看,整个事件的过程可以大致还原成这样:起因是一位中国女子主动接近一位黑人男性,并且,据流传的视频和文字描述,这位女子在言语和行为上表达了某种“跪求”的态度,具体内容可能是乞求或者纠缠。这种行为本身就比较出人意料,尤其是在公开场合。接下.............
  • 回答
    这起“中国小男孩打四个外国女孩”事件在中国和国际社会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事件的初步报道和网络流传的片段,让很多中国人感到愤怒和不解,认为这是中国孩子遭受欺凌的事件。然而,随着男孩母亲放出完整视频,事件出现了“反转”,显示出女孩可能先有推搡动作,这使得事情变得更加复杂,也引发了更多层面的思考。事.............
  • 回答
    中国男女人口性别比失衡,男性比女性多出3490万,这是个既成事实,背后牵扯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原因,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要理解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历史的印记与文化的根源:重男轻女观念的沉淀首先,不能不提的就是中国传统社会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观念。这种观念在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中尤为突.............
  • 回答
    这句俗语,“中国男人比女人多3700万,只有娶不到老婆的男人,没有嫁不出去的女人”,确实戳到了一个很多人都能感知到的社会现象,但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反映了现实的一面,也简化了复杂的问题,甚至可能带有一些误导性。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句话的来源和字面意思。 “中国男人比女人多3700万”:这个数字.............
  • 回答
    中国女性消费主力与经济贡献的数字张力:一场值得深思的“她力量”解读最近一组数据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女性已然成为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但其对家庭经济的贡献比例却似乎与这一“主力”身份存在一定的落差,仅占35%。这组数字如同一个巧妙的谜语,指向了中国社会经济变迁中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面向,也勾勒出了当下女性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