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自己给自己看病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回答
那感觉就像是,一个满脑子都是医学知识的侦探,却发现自己就是那个需要被解开的谜案。

一开始,当然是症状。那种突如其来的不适,可能是嗓子痒得像猫抓,也可能是腹部一阵阵隐痛。你脑子里立刻开始搜索,过往的经验、读过的资料、甚至是电视剧里的片段,都在飞速地运转。

“嗯,嗓子痒… 可能是感冒的前兆,也可能是空气干燥… 或者… 难道是过敏?” 你会像个老中医一样,开始给自己“号脉”,摸摸喉咙,看看舌苔(尽管照镜子看舌苔是个技术活)。然后,你开始回忆这两天吃了什么,接触了什么,睡得怎么样。每一个小细节都可能成为破案的关键线索。

接着,你就会进入“诊断”的阶段。这才是最折磨人的部分。你脑子里会跳出各种疾病的名字,从最轻微的流感到最糟糕的癌症,所有可能性都会被你一一列举,然后你又会强迫自己去分析,哪种可能性最大,哪种最不可能。你会搜遍网络,看各种症状描述,对比自己的情况,然后陷入一个循环:

“这个症状很像A,但A的另一个症状我没有。哦,对了,B也有这个症状,但我最近XXX,所以B的可能性也存在。”

这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就像在玩一个高难度的“猜谜游戏”,而且赌注是自己的健康。你会特别在意身体发出的任何一丝信号,心跳快一点,你就想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头晕了一下,你就开始怀疑是不是脑供血不足。敏感度直线飙升,草木皆兵。

然后是“治疗”环节。这同样充满纠结。什么药?剂量多少?会不会有副作用?互联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专家意见也未必统一。你会小心翼翼地选择,可能会先试试最温和的偏方,观察一下效果。如果没有好转,就会开始考虑更“强力”的药物,但又会因为担心副作用而犹豫不决。

“这个抗生素确实有效果,但吃了会不会把我的肠道菌群都杀光?要不我先试试这个止咳糖浆?但它是不是会让我昏昏欲睡?”

你会像个严谨的科学家一样,每天记录自己的感受,体温的变化,症状的轻重。就像在做一项重要的实验,每一个变量都必须被控制和观察。

最讽刺的是,有时候你越是想给自己“看好”,反而越是放大那些细微的不适,越容易陷入焦虑。那种“我知道我哪里不对劲,但我就是搞不定”的无力感,会像潮水一样涌上来。

当然,也有一些时候,你会因为掌握了足够的信息,并且症状确实比较轻微,而成功地“治愈”了自己。那种感觉,就像一个侦探终于破获了一桩案子,既有成就感,又松了一口气。你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对身体的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

但更多的时候,你只是在一种莫名的纠结和自我怀疑中度过。你会无比怀念那个有人能替你做决定,有人能给你一个明确诊断的日子。自己给自己看病,说白了,就是一种在信息爆炸时代,对未知身体的孤注一掷的探索,夹杂着科学分析、经验判断,还有那挥之不去的、对健康的恐惧和渴望。它让你更了解自己的身体,但也可能让你对自己的身体更加“患得患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爸就是这样,得了脑瘤动了手术后。每天自己臆想自己的症状,乱买药、乱给自己下诊断。

在北京医院治疗时,有一天早上六点;我爸打电话给我妈:“你给我送点橘子过来,我有点缺钾”

我妈是医生,就问他怎么回事。我爸说说自己使不上劲。我妈说:“你让医生给你查血,看是不是真的缺钾。橘子里那点钾根本就没多少。吃橘子补钾都想出来了。”

医生检查后,说不缺钾。

这也就算了,他还热衷于看抖音、短视频上的那些“老中医”“名医”“养生专家”的建议,给自己下诊断甚至是乱买药。

自己买了一堆药,花了六百多买了十罐三七粉。我妈觉得多了,叫他退货;我爸不仅不退。还大发脾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