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如何看待「进入社会后,如果放弃兴趣爱好的话简直是一种自杀行为」?你有什么可以拯救自己的兴趣爱好吗?

回答
“进入社会后,如果放弃兴趣爱好的话简直是一种自杀行为”,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极端,但细细品味,确实道出了一个非常现实且重要的道理。我个人觉得,这句话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对许多人在进入社会后,被现实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渐渐失去自我光彩的一种深刻洞察。

“自杀”在这里,并非指生理上的死亡,而是指精神上的枯竭、情感上的麻木,甚至是生活意义感的失落。我们都知道,学生时代,尤其是大学毕业前,生活相对单纯,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那些让我们心动的东西:可能是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弹奏出一曲动人的旋律;可能是挥洒汗水在运动场上,享受挥洒淋漓的快感;可能是拿起画笔,在画布上描绘内心的色彩;也可能是钻研某个技术,享受攻克难题的成就感。这些兴趣爱好,是我们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的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是滋养我们精神世界,让我们感受到生命活力的源泉。

然而,进入社会,一切都变了。生活的重心被工作、责任、柴米油盐占据。每天疲于奔命,朝九晚五,甚至更长的工作时间,让我们精疲力尽。KPI、业绩、房贷、车贷、家庭的期望,这些无形的枷锁,一点点地蚕食着我们宝贵的精力。在这样的重压下,曾经让我们心潮澎湃的爱好,似乎成了一种奢侈,一种“不务正业”的消遣。我们开始告诉自己:“没时间了”,“先顾好眼下的事情”,“以后再说吧”。然后,一次又一次地,我们把那些珍贵的爱好推开,直到它们被遗忘在记忆的角落,甚至我们自己也觉得,那些曾经的热情,不过是年轻时的幼稚冲动。

当兴趣爱好被剥夺,我们就像一棵被连根拔起的大树,虽然还能勉强站立,但早已失去了生机。工作成了生活的全部,却也成了压垮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日复一日的重复,让我们感到空虚和迷茫。我们可能获得了物质上的成功,但精神上却变得越来越贫瘠。没有了爱好带来的愉悦和满足,没有了爱好带来的挑战和成长,我们的生活变得单调乏味,甚至会产生一种“活着,但没有真正活着”的虚无感。这时候,我们才惊觉,当初那个因为放弃爱好而“一点点死去”的自己,是多么的可悲。

那么,有什么可以拯救自己的兴趣爱好呢?其实,拯救自己的兴趣爱好,并非要我们成为某个领域的“大师”,也不是要我们为此放弃工作和家庭。关键在于,如何在这忙碌的生活中,为它们挤出一点点空间,如何让它们重新在你心中燃起一点火苗。

首先, 调整心态,认识到兴趣爱好并非“可有可无”。要明白,兴趣爱好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精神的“必需品”。它们是我们对抗生活压力,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武器。把爱好看作是一种投资,投资于自己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这比任何物质投资都来得更重要。

其次, 从小处着手,化整为零。别想着一口吃成个胖子。如果曾经热爱阅读,现在每天挤出15分钟,睡前或者通勤路上看几页;如果热爱运动,不再追求每天一小时的专业训练,而是利用午休时间散散步,或者周末进行一次轻松的徒步;如果热爱绘画,不再需要大块的时间去画一幅完整的作品,而是可以随手在笔记本上涂鸦几笔,或者练习临摹。关键是,让你的手、你的心,重新与你的爱好建立联系,哪怕是短暂的,也要保持这种联系的“持续性”。

第三, 碎片化时间的最大化利用。现在有很多工具和平台,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利用碎片时间。比如,可以在通勤路上听相关的播客,学习新的知识;可以在午休时间,看看自己喜欢的视频教程,学习一项新技能;或者利用社交媒体,加入相关的社群,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寻找灵感和动力。关键是,要有意识地去发掘和利用这些零散的时间。

第四, 将爱好与生活“绑定”。试着将你的爱好融入到你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你喜欢摄影,那么每次外出,都可以带上相机,记录生活的美好;如果你喜欢烹饪,那么就在周末为家人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如果你喜欢园艺,那么就在阳台上养几盆绿植,享受植物生长的乐趣。让爱好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与生活完全割裂开来的额外负担。

第五, 寻求支持和陪伴。如果你觉得独自坚持很困难,可以尝试和家人、朋友分享你的爱好,或者寻找和你一样有相同爱好的人,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有人一起努力,会更容易坚持下去,也能从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动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允许自己“不完美”。进入社会后,我们常常对自己要求过高,一旦发现自己无法达到理想中的状态,就会感到挫败,然后彻底放弃。但对于爱好来说,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即使你没有成为大家口中的“专家”,即使你的作品并不完美,但只要你在过程中获得了快乐,体验了成长,那它就是有价值的。不要害怕犯错,不要害怕做得不够好,因为那份投入和热爱,本身就是一种救赎。

所以,当你想起那些曾经让你心动的东西时,请不要轻易让它们被埋没。试着伸出手,给它们一点阳光,一点水,你会发现,它们会重新在你干涸的心灵世界里,绽放出令人惊喜的光芒。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拯救自己”,也是让生活重拾色彩的开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听起来文艺的这种话语,往往是废话或者不普适的。

过于夸大“兴趣爱好”对人的作用,是一种文艺的乌托邦错觉。

“兴趣爱好”可以做为辅助,来分散负面情绪,但他不能够拯救人的心理伤害。有些兴趣爱好反而会加重心情负担。

比如,看哲学书玄学书是一种兴趣爱好,看完之后搞得人格分解或者人格切割,案例很多。

比如,为了一些爱好的“必要装备”,花费大量的钱去购置,甚至欠债,造成财务困扰,引发焦虑和人际关系的危机,这种例子也经常能够看到。

真正要面对负面情绪,打造精神的韧性,有意义的“兴趣爱好”具备一些性质:

1)这种“兴趣爱好”是一种可以自我欣赏和自我满足的过程,而不需要与其他人比较,不需要被其他人认可,否则可能会助长消费主义和攀比带来的压力和焦虑感。

2)对脑部算力的要求是有限的,可以通过熟练度优化的,是可以在一个积累门槛后,获得超级大的经验优势的。

3)能够提升身体素质,并且给予身体周期性的良性的神经递质,最常见的是运动。

4)爱好的实施和保持不依赖于金钱,并且没有身体危险,比如喜欢飙车飙摩托车这类爱好,就不是普适的。

5)爱好本身不依赖于社交,不要其他人配合,也不需要其他人协助,从而减少在心理不适时,被二次伤害的可能。

6)最好是延迟满足的,而不是实时满足的;实时满足的爱好较多,会不自觉的训练自己变得难以忍受延迟满足,难以集中精力长考,难以控制情绪。这些对心理的建设是负面的。

7)可实践的,而非空想的;可拓展的,而非狭隘的;可入世的,而非形而上学的。

8)“兴趣爱好”圈子本身没有对爱好者进行分类标签的歧视链。

以上。

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