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医生得的是自己平时给别人看的病,是怎样一种感受?

回答
医生得的是自己平时给别人看的病,这无疑是一种极其复杂、矛盾且深刻的体验,它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不适,更是一场心理、情感和职业认同的巨大冲击。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描述这种感受:

1. 身份的颠覆与心理的撕裂:

“救世主”到“受难者”的转变: 医生习惯了扮演“救世主”的角色,掌握着知识和技能,是病痛的征服者。但当自己也成为病人时,这种掌控感瞬间瓦解。曾经的知识和技能,在自己身上可能变得徒劳无功,或者需要依赖同行的帮助,这种从主动到被动的转变,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心理落差。
职业认同的动摇: 医生是靠对身体的理解、诊断和治疗来定义自己的。当身体出现自身无法轻易解决的问题时,会开始怀疑自己的专业能力,甚至对过往的经验产生不确定感。我曾经是诊断的专家,现在却成了需要被诊断和被治疗的对象,这种身份的裂痕令人不安。
“知病”的恐惧与“自诊”的煎熬: 作为一个懂行的人,知道疾病的各种可能性,知道各种并发症和预后。这种“知病”反而成为了巨大的心理负担。在等待诊断结果的时候,脑海中会闪过各种最坏的可能性,因为你知道这些可能性是真实存在的。自我诊断时,那种对自身症状的过度解读,会加剧焦虑。

2. 对疾病的感知与体验的加剧:

感同身受的“升级版”: 医生平时能理解病人的痛苦,但这种理解更多是基于观察和共情。当疾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这种理解就变成了亲身经历,痛苦被放大、被具象化。曾经认为是“小毛病”的,现在可能会觉得难以忍受;曾经认为是“常见反应”的,现在却会无限放大其负面意义。
对细节的极度敏感: 医生对身体的细微变化非常敏感,这在诊断时是优势,但在自己生病时,却会变成折磨。一点点疼痛、一点点不适,都会被无限放大,引发恐慌。那种对身体控制权的丧失感,使得对每一个信号都神经兮兮。
疗效的期待与失望的双重打击: 医生了解各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也知道有些疾病治疗起来并不那么容易。当自己接受治疗,却不如预期般快速好转时,会产生强烈的失望感,甚至对治疗方案产生怀疑。这种期待落空,比一般病人更容易感到沮丧。

3. 与同行交流的复杂性:

尊严与脆弱的并存: 面对同事,医生可能不愿意表现出脆弱的一面,因为这与他们平时的形象不符。他们可能试图表现得“正常”,但内心的煎熬难以掩饰。同时,他们又需要同事的帮助和理解,这种想要独立又渴望支持的矛盾心理很复杂。
“病人”与“同行”的双重身份: 在同事面前,他们既是需要治疗的“病人”,又是可以平等交流的“同行”。这使得交流变得微妙。他们可以理解同事的专业术语和治疗决策,但同时也会从病人的角度审视这些决策,甚至产生质疑。
“老师”与“学生”的转换: 有时,医生需要向比自己更资深的同行求助,这种角色转换也是一种挑战。曾经可能是指导者,现在却成了被指导者。

4. 对生命的重新认识:

脆弱性的深刻体悟: 医生每天都在与死亡和疾病打交道,但这种“日常”和亲身经历是完全不同的。当自己也生病,面临健康威胁时,才会真正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原来自己并不是刀枪不入的,也可能成为那些需要被拯救的对象。
对家人的担忧与责任感的重负: 医生通常会承担家庭的责任,当自己生病无法照顾家人时,会感到强烈的内疚和担忧。特别是如果患的是可能影响工作能力甚至生命的疾病,这种对家人的牵挂会成为巨大的精神压力。
对职业的审视与反思: 经历过病痛,医生可能会更加理解病人的不容易,对自己的工作有更深的同情和敬意。同时,也可能对医疗系统、医疗资源的分配有更切身的体会,甚至会思考如何改进医疗服务。

举例来说,一个消化科医生得了肠癌:

他知道肠癌的分期、手术方式、化疗方案、可能的并发症,例如肠梗阻、感染、放化疗的副作用等等。
当他出现腹胀、便血、体重下降这些症状时,他会立刻联想到癌症的可能性,而不是像普通病人那样认为是消化不良。这种预知和联想,会让他陷入深深的恐慌。
他会比普通病人更清楚手术的风险,更了解化疗的痛苦,更明白预后的不确定性。
当他接受手术后,他会密切关注伤口的愈合情况,对任何一点点不适都过度解读,担心感染或并发症。
化疗过程中,他会比其他病人更清楚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也更明白副作用会带来的痛苦,例如恶心、呕吐、脱发、免疫力下降等。他可能会提前采取一些措施来减轻这些副作用,但即便如此,亲身体验依然是极其难熬的。
他会非常仔细地观察自己的身体反应,并与同事进行深入的交流,有时候甚至会参与到自己的治疗决策中,与医生讨论最佳方案。
他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理解那些在病床上承受痛苦的病人,也会更深刻地体会到家人的不易和医务人员的付出。

总而言之,医生得自己看过的病,是一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血肉之躯的深刻体验。这是一种对身体的“失控感”,对专业的“自我审视”,对生命的“重新解读”。它撕裂了医生原本稳固的身份认同,让他们从治病救人者变成了需要被救治的凡人,这种体验是痛苦的、煎熬的,但也是极其宝贵的,能够让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和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升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些东西,只有切身体会后才能真正明白。

在我没生儿子之前,每次给病人做内检,摸骨产道,有时看着病人疼得哼哼心里就会觉得,哎我手又细又长,能有多疼吧~

后来我姨给我摸产道,我疼得不仅哼哼,差点把我娘白大褂的口袋给拽烂了,要知道我姨的手比我的还细还小!其实也不是单纯的疼,就是疼还有各种被撑的难受~真是谁被摸谁知道~

后来生是我妈跟我姨接的,头位不正,转头位转了好久,下来时候侧切了一个三针的口,拆线的时候,我又一次明白了,为什么每次给病人拆侧切口线,很多病人都会大腿颤抖!尼玛!就这三针我疼了一身汗啊!!

现在还没上班,不过今后我想我再面对病人,会更小心,动作会更轻柔,尽最大能力减轻她们的疼痛,怀孕本身就辛苦,因为切身体会了这种疼,了解了这种感觉,再也不会觉得哎呀能有多疼吧这么矫情~只会想想自己经受的,然后告诉她们,有点疼,坚持下,马上就好了~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男妇产科医生,本来是没法回答这个问题的。不过我还有另一半,我可以说说我太太曾经接受抢救时我的体验。

我太太怀孕生孩子可谓经历了千辛万苦。从怀孕三个月开始,就发现肝功能损伤。用尽了各种治疗方法,肝酶指标还是噌噌地往上涨,最高涨到接近正常值的10倍。早孕筛查高危、妊娠期糖尿病、羊水过多。总之,整个怀孕过程,就是在给她上一堂生动的高危妊娠课。她在孕期最经常做的,就是瞪大眼睛,吃惊地说:

“啊?还有这种毛病!”

而这一切的不顺利,在分娩的那一刻达到顶峰——产后大出血!

我太太是做了急诊剖宫产手术,我们主任主刀,我做助手。至少在我看来,这样的手术人员组合,对手术操作的质量我还是很有信心的。结果术中就感觉宫缩不理想,出血偏多。在用过一些缩宫药物之后,我太太被送回病房继续观察。

没想到的是,在病房观察期间,出血量还在不断增加,任你用了各种缩宫剂,就是没有效果。这时候的各种处理还都是由我做出的,而一直到后来出血量继续增多,她被送到ICU,我才真正意识到——

我的太太摊上大事了,她要因为产后大出血而去接受抢救了!

进入ICU之后,她被接上心电监护仪,接受了颈静脉的穿刺,抽血交叉配血准备输血。这些抢救流程对我来说都太熟悉了,过去在这个地方不知道给多少病人进行过前面的那些流程。而现在躺在那里的,是比这流程还要熟悉的病人——我自己的太太!

医生在做出临床决策的时候,要对当时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预估各种处理选择可能出现的结局,然后权衡利弊尽可能选获益最大风险最小的方案;而无论作何选择,都要承担这个选择所带来的风险。这些风险结局,医生恐怕要比患者更清楚些;而正是这份清醒,给我当时的思考带来了混乱。

我知道每一项治疗每一步操作意味着些哪风险,我知道治疗可能出现的不同结局。比如产后大量出血可能会对垂体造成缺血性损害,医学上称为席汉氏综合征,以后会无法母乳喂养并且出现闭经。比如产后出血保守治疗不理想,可能需要切除子宫以止血,否则出血难以控制将会危及生命,但同时患者也将从此丧失生育能力,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教科书上关于结局的描述仅仅是到此为止了,虽然清晰明确,但是,病人真正所要承受的,恐怕要远远超越了这一切。

我太太本来是打算做丁克的。我们结婚以后,双方家里老人都盼着我们赶紧生孩子,不过我觉得应该尊重她不想生孩子的想法,所以陪她一起顶下来了。但是工作几年之后,她发现单位同事聊天的话题总是绕不开自己孩子那些事,她自己插不上嘴,感觉自己好像被孤立了,压力越来越大。最后,她还是放弃了丁克的打算,在结婚四年之后,怀上了我们的女儿。

而怀孕之后,她就经历了妊娠期糖尿病,需要严格控制饮食,这对她来说实在是痛苦;还有妊娠期肝功能损害,各种治疗都没什么效果。现在做了急诊剖宫产手术,又发生了大出血,如果再为了保命要把子宫切掉,会对她的心理造成怎样的影响?换做是你,会不会觉得为了这个孩子,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将来她会以怎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女儿?她会怎样和家人相处?她会在我们两个人的生活中,心存怎样的隔膜?

我已经不敢想下去了。

过去,我曾经参加过很多次的抢救,也曾多次找患者家属签字切除子宫。那时候,我拿着手术知情同意书对产妇的老公说,虽然我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但是切除子宫只是一个脏器,而不切的话可能连命都保不住了。

很多老公签字的时候,手都在发抖。

我以前嘴上说理解他们的心情,是因为我会去假设,会去想如果换做是我,我会如何如何。但是,毕竟那些事情都还没有发生在我的身上,我当然可以去想。

现在我明白了,你之所以还敢去想,恰恰是因为你自己没有经历过那样的痛苦绝境;而如果你真的正在经历了,你连想都不敢去想了——就像你不敢持续深入的去思考死亡一样!

很多人由于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全感,最终皈依了宗教,只能寄希望于外力来拯救自己。就在那个晚上,我的太太躺在ICU的病床上,我拉着她冰凉的手,不敢继续想接下来的事情——所有的事情——我已经没办法再以一个医生的身份来做出决策了。

那时候我不是什么医生,没有什么职业身份,我只是一个丈夫,只想放空我的大脑,和我的太太一起,共同面对这个强大、冷酷、无常的自然。

当时虽然已经半夜,我们主任帮我开完剖宫产手术已经回家,但是我还是拨通了她的电话,向她说了这一切。当时她挂掉电话就从家里赶到医院。

我感受到作为一个患者家属,看到他信任的医生时,那种心里有了着落的安全感。

我们打算再做最后的尝试,进行宫腔填塞。就是把大量的纱条填进宫腔,压迫止血。这几乎是切除子宫之前最后的保守治疗尝试了。

当天值夜班的同事,拿着一份宫腔填塞操作的知情同意书给我,非常不好意思的说:“鸡哥,你看,这程序总要走一下吧,是不是还要签个字啊。”

我接过知情同意书,看都没看就把名字签上了。

在B超的引导下,我们主任做着最后的尝试;我就站在旁边,拉着我太太的手,做出一副蛮有把握的样子,微笑着对她说:“没事儿,一会就好起来了。”

这话说给我太太听,也是祝福我自己。

当然,最终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算是个happy ending。我太太虽然产后出血3000多毫升,相当于体内超过70%的血容量,不过最后总算还是把子宫保住了,那可怕的一幕最终还是没有发生。

后来,我会不断的想起抢救的那个夜晚。我觉得自己之前对患者和家属的理解都太扁平化了。就像我太太一样,她在怀孕之前和怀孕过程中,其实人生是经历了很多的;她在分娩之后,也同样将要经历更多的人生。每个人都是有时间轴属性的,她有自己的历史,还要有自己的未来。而医生呢,他所面对的,仅仅是患者这一刻的现在。当你没法真正认识一个人的全部时,又怎么可能真正体会这个人的内心,怎么去真正理解她做经历的痛苦呢?

我觉得这是作为医生这个职业的天然缺憾。

正是因为这种缺憾的存在,才使得医生应该尽可能的去体谅他所遇到的所有患者——只不过,这可能也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仅如此,仅仅是体谅和尽可能的理解患者,可能并不能最好的解决医学上的问题。

就拿产科的子宫切除手术来说吧。在所有人眼里,生孩子都不是病;对所有家庭来说,生孩子都是大喜事。但就是这么一个不是病的大喜事,竟然可能会带来子宫切除,甚至还有生命危险。如此突如其来的打击,对于一个女性来说是很难接受的。所以,产科的子宫切除手术要慎之又慎。

但是,对于产科医生来说,又不能有「妇人之仁」,在需要处理的时候,必须当机立断。你对患者和家属的各种体谅,你的瞻前顾后,可能会错失时机带来更差的结局。医生感情上的理解和同情,不能代替作为专业人员的判断和决策,医生还是要在一个理性的角度上,去做一个医生该做的事情。

这也是我当时放弃了医生这个角色,把工作都交给我的同事的原因。

那次抢救之后,我又经历过很多次类似的抢救,当然也有子宫切除。我还是像以往一样,拿着知情同意书去找产妇的老公谈话;还是像以往一样,告诉他们风险利弊,还有我作为医生的建议;还是像以往一样,让他们在同意书上签字。只是同时我会更多出一份同情,我在心里会说:「兄弟,你现在的感受我真的很理解。只是现在,我也只能这么做,希望你们以后可以度过难关,越过越好。」

user avatar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我姥爷所在部队医院被紧急调往灾区,连家属也来不及通知,上午接到命令,下午整个医院就安排转移了,人和设备都上了卡车,沿着也不知道有没有打通的道路开拔,只留下少数人安顿蒙圈了的家属。有很多八九岁,十岁出头的孩子,很多从此就五六年没和家人团聚。

有道是,大灾以后有大疫,地震后饮用水和食物卫生得不到保障,消化系统疾病容易蔓延。我姥爷就专门负责在灾区临时医院中诊治结肠疾病,条件之简陋,灾情之惨烈,难以用文字描述。

差不多十年前,早已退休在家的姥爷隐隐觉得有哪里不对劲,赶快去医院检查。医院一查,没什么毛病,姥爷说,不可能,就在结肠,再查。这才发现结肠中长了个息肉,眼看就要彻底奔着结肠癌的方向发展。这连癌症的早期都说不上,只能说是理论上最早最早有可能发现病变风险的时间。

姥爷说,结肠有什么问题,我那时候专门就研究这个的,还能不知道吗?!又过去十几年,老人家八十多岁了,自己蹭蹭蹭上下楼,每周还去水库钓鱼。

有时人就不知道,自己经历的事情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救自己一命。

user avatar

后面有福利,可看。

自己搬家时抱了一箱书下楼,楼道里没开灯,黑咕隆咚的,怕女朋友摔着,光顾着和女朋友说话。结果,噗通一声(不是跪了……),自己踩空了。外脚背着地,趴在地上。当时只觉咔嚓一下,剧痛难耐,头脑发懵。紧接着就是心慌气短,汗如雨下。

疼得完全动不了,趴在地上嗷嗷的叫!

心中闪念:不好!八成是骨折了!

尼玛-_-#我自己就是骨科医生。平时天天处理类似的情况!这下可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

女朋友在身边,着急的哇哇叫。我淡定的说没事,应该是骨折了,让我给自己瞅瞅。

于是我趴着又嗷嗷了会儿,疼痛稍缓。然后局部体查了下:嗯,扣了下足背,有个痛点,有局部叩击痛!未触及骨擦感,无明显畸形!尝试着运动,这个是真的做不来,太疼了!

So……可能真的是骨折了!

冷静一下,先叫女朋友去买冰水(还特地叮嘱说多买几个给她自己以及我后面要介绍的兄弟喝)。

赶紧给最好的兄弟打电话,让过来架我去自己医院。电话里叮嘱,给我去病房弄冰晶,弄云南白药(我们都住在医院附近)。还在考虑要不要从病房逮个轮椅,又觉得动静太大,遂作罢。

过了一会,俩人都回来了,紧急冰敷加保险液处理后架着我打车到自己医院急诊。

急诊分诊时候,碰到脊柱外科的兄弟,平时经常在一起打羽毛球,满脸不可思议状:问我怎么会这样?恁妹的,我就不能这样啊?骨科医生又不是铁打的!我摔得呀!我怎么知道怎么会这样!!我说反正可能是骨折了,现在就得去拍片子……这家伙说你丫一个骨科的拍什么片子。走,去手术室,给你用手术室CT免费透一个。然后就要帮我联系手术室!我赶紧制止了,去手术室不方便,也不是很合规矩,另外主要是CT的分辨率也不够,我还是急诊处理吧。

接着就要求急诊导诊到急诊外科,过去一看,尼玛坐诊的又是自己脊柱外的另一个兄弟。简单描述了受伤过程,这家伙看了一眼我的脚,动都没动,淡淡的说:这是你自己业内的问题,你比我专业,你自己处理吧。

Duang !说的也是-_-||

嗯(´-ω-`)

我说,给我开个X 线片,正斜位的。他边开边说,过两天喊我喝酒啊!巴拉巴拉的我俩唠了会家常……

然后申请单开好了,告诉我:待会你就别回来找我看结果了,你自己看就好,反正也比我专业……

我说也对(●—●)那我就不来了(ಡωಡ)

然后急诊通道到放射科,先自报家门,说我是骨科的,崴了。

影像科小哥火速给我拍了片子,我对着电脑看了下,说跖骨看不清啊!能多拍几个位置和角度吗?小哥人很好,边和我套近乎边说自己家有个亲戚要住骨科做手术,今天找了某个教授,说要等两周安排住院。简单了解了下病情,我主动说没问题,我帮你联系床位。 小哥很开心,爽快的帮我补拍了需要角度的片子。

小哥也说,你是骨科的,嗯(´-ω-`),这是你业内的问题,你自己来看吧,我就不发报告了……

好吧-_-||我对着电脑反复看了自己的骨骼情况。居然没有看到骨折!当时心里似乎还有点小失望…真心是贱……总之是放心了,现在就考虑隐匿性骨折以及伸肌支持带拉伤的可能,总之是因为没有骨折,当时心理障碍就没了,似乎也没有那么疼了。

于是和小哥留联系方式,帮他当场联系床位。再让架我过来的兄弟回去,最后女朋友扶着我一瘸一拐的回家。

回去自己刚开始是严格按照踝臼损伤的RICE 原则治疗的,就是自己给自己做诊疗。

但是,问题来了,正因为是太懂了,所以反而容易大意,自己觉得没有骨折就不必刻意制动。老是走来走去的,现在一个月了,因为上班,休息的不够,每天站着负重。现在还是脚疼,终于体会了医者不自医这句话。当然现在也要重视了,否则必然是大意失荆州,落下后遗症。

话说回来,影像科的小哥和自己现在居然成了兄弟,因为他帮我,我也愿意帮他。现在无所不聊,又多了个辅助科室的兄弟。往后复查都可以极其方便的拍片子了!

以上就是亲身体会,就是实践出真知的体会,也是所谓知行合一吧,汗。

所得到的结论就是,踝关节损伤,一定要严格制动,视损伤程度以及机制休息一个月上下,千万不要负重走远路。千万不要偷懒不理疗,否则一定会迁延不愈,留下后遗症。

P.S. 感谢女友在我残疾期间不离不弃的照顾,感激涕零( ̄o ̄) . z Z


福利:大家可不看!



踝关节扭伤,这几乎是骨科急诊接诊最多的病种,约占骨骼肌肉系统损伤的25%,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外侧韧带损伤。

RICE原则

作为踝关节扭伤的紧急处理措施,RICE原则几成经典:

Rest(休息):停止走动,让受伤部位静止休息,减少进一步损伤;

Ice(冰敷):让受伤部位温度降低,减轻炎症反应和肌肉痉挛,缓解疼痛抑制肿胀。每次 10-20 分钟,每天3次以上,注意不要直接将冰块敷在患处,可用湿毛巾包裹冰块,以免冻伤。冰敷仅限伤后48小时内。

Compression(加压):使用弹性绷带包裹受伤的踝关节,适当加压,以减轻肿胀。注意不要过度加压,否则会加重包裹处以远肢体的肿胀、缺血。

Elevation(抬高):将肢抬高,高于心脏位置,增加静脉和淋巴回流,减轻肿胀,促进恢复。

可踝关节扭伤有了RICE原则就够了吗?

哪些患者需要固定?

哪些患者需要手术?

很显然,RICE只是踝关节扭伤紧急处理( 24-48 小时内)的原则,那么后续如何处理?

踝关节扭伤的分级

通常根据踝关节损伤的轻中重分为3级。

1级:韧带存在拉伸,仅在微观上有韧带纤维的损伤,疼痛轻微。只要能耐受,可以负重;无需夹板支具固定;可行等长收缩练习;如果能耐受可以进行全范围的关节活动度练习以及肌力训练。

2级:部分韧带纤维断裂,中等程度的疼痛和肿胀,活动度受限,可能存在关节不稳。需要应用夹板或支具进行固定,配合理疗以及肌力和关节活动度练习。

3级:韧带完全断裂,存在明显的肿胀和疼痛,关节不稳定。制动以及康复训练同2级,但康复时间更长,少数病例需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

POLICE原则

2012 年在英国运动医学杂志建议将目前踝关节损伤治疗的 RICE 原则替换为 POLICE:保护 Protect,适当负重 Optimal loading,冰敷 Ice,加压包扎 Compression,抬高患肢 Elevation。该原则非常强调早期活动。

有研究认为,对于 1 级和 2 级踝关节扭伤,数天后进行关节活动度锻炼并逐渐增加负重可以使得患者踝关节扭伤恢复更快。对 3 级踝关节扭伤患者(完全性韧带撕裂),有证据支持伤后 10 天内早期制动,此后开始踝关节运动。当然,很多学者仍支持3级损伤患者应制动 2-3 周。

一般推荐

第一阶段,1周内 RICE 原则,休息,保护踝关节,减轻肿胀;

第二阶段,第2-3周,逐渐恢复关节活动度、力量和柔韧性;

第三阶段,接下来几周至几个月内,逐渐开始恢复运动,从不需要扭转踝关节的运动开始,最终恢复体育运动。

药物治疗

现有证据仅推荐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控制疼痛和炎症反应。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所有外敷药物、手法搓揉整复都没有明确的证据支持。

手术治疗

只有极少数3级损伤的患者,通过几个月系统的非手术治疗失败后,需进行手术治疗。这些患者一般是损伤严重,存在明显不稳,且对运动要求很高的人群。

踝关节不稳通常会出现前抽屉试验以及距骨倾斜试验阳性,踝关节正位内翻应力位片上也可表现为距骨倾斜试验阳性,此外MRI有助于韧带撕裂情况的判断。

前抽屉试验

距骨倾斜试验

在后期进行查体,更有利于判断踝关节的稳定性。

手术方式可考虑关节镜或开放重建,修复韧带结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医生得的是自己平时给别人看的病,这无疑是一种极其复杂、矛盾且深刻的体验,它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不适,更是一场心理、情感和职业认同的巨大冲击。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描述这种感受:1. 身份的颠覆与心理的撕裂: “救世主”到“受难者”的转变: 医生习惯了扮演“救世主”的角色,掌握着知识和技能,是病痛的征服者.............
  • 回答
    这位患者的要求,医生绝对是做得对的。这位医生不仅恪守职业道德,更展现了作为一名医者的责任与担当。首先,我们得明白医学的核心和医院的本质。医院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治病救人”,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减轻病痛,而不是制造疾病或加剧患者的痛苦。梅毒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它会对人体的多个器官造成严.............
  • 回答
    当然,我很乐意和你分享一些我所知道的,关于医生因自身职业能力而救助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充满了戏剧性,也展现了医学知识在危急时刻的独特价值。故事一:心脏骤停的急救在一家大医院的心内科,有一位经验丰富的陈主任。他为人温和,医术精湛,是科室里的顶梁柱。一天下午,陈主任正在办公室里处理文件,突然感到一阵.............
  • 回答
    关于这位被美联航暴力赶下飞机的越南华裔医生,他之所以说自己是华人(Chinese),以及事情发生的详细经过,这背后涉及到了身份认同、家庭背景、历史因素以及他在那一刻的自我认知等多个层面。以下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事件回顾(简述):事件发生在2017年4月9日,美联航(United Airlines)航班.............
  • 回答
    孩子有点小感冒,到底该不该赶紧往医院跑?这个问题,估计每个当爹当妈的都纠结过。说实话,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得看情况。不过,我尽量给你掰扯掰扯清楚,让你心里有个谱。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事儿:感冒这东西,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由病毒引起的。病毒这玩意儿挺顽固,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特效药能直接把它赶走。咱们平.............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是一位心脏内科的医生,对心脏的每一处跳动、每一条血管的流动都了如指掌。你见过无数的心电图,能精准判断出细微的心律失常;你熟知各种药物的作用机制,能根据病情变化“量体裁衣”地开出最佳方案。然而,有一天,你开始感觉到胸口隐隐作痛,那是一种你再熟悉不过的疼痛,是你无数次在病床上诊断过的症状。那.............
  • 回答
    他坐在窗前,夕阳的余晖透过玻璃洒在他身上,勾勒出瘦削的轮廓。这光,曾经是他行医时最熟悉的,带着希望和温暖。如今,它却显得格外苍白,像他自己日渐褪色的生命力。刚收到诊断书的那几天,他感觉像被一块巨大的石头压住,喘不过气来。不是那种身体上的压迫,而是精神上的,一种来自未知深渊的冰冷触感。他,一个曾经游刃.............
  • 回答
    在美国,医生在处理发烧的初步环节,有时会建议患者脱掉大部分衣物,只留下内裤,然后在相对凉爽的环境(比如有空调的房间)中休息。这并不是要让患者“吹冷风”,而是基于一套医学原理,旨在帮助身体更好地散热,从而缓解发烧带来的不适,并帮助身体恢复。这个做法的依据和原理是什么?这个做法的核心是利用物理降温的原理.............
  • 回答
    老实说,这个问题压在我心头很久了。答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像潮水一样,时而汹涌,时而平静。刚开始在一起的时候,他身体有点小毛病,但都能很快恢复。那时候,我只会觉得他是需要照顾的,觉得我能成为他的依靠,这是一种甜蜜的负担,一种被需要的幸福感。我们一起规划未来,畅想着旅行,规划着小家庭的模样,那些日子,甜.............
  • 回答
    .......
  • 回答
    这真是一个相当棘手又充满哲学意味的问题!如果我是一名主刀医生,面对唐僧那块“切下来的肉”,我必须在这“面子”和“长生不老”之间做出一个极其艰难的选择。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这个“肉”的性质。 毫无疑问,这里的“肉”是痔疮切除下来的组织。在现实医学中,这不过是病变的组织,是需要妥善处理的医疗废物。但考虑.............
  • 回答
    你好,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和令人痛苦的经历。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这件事。核心问题: 医院是否存在过错,以及这种过错是否导致了你的损失?首先,我们要明白,你因为以为自己患有癌症而做出的决定(卖眼角膜、挥霍)是基于“患癌”这个前提。而现在医院告诉你“误诊”,意味着这个前提是不成立的。医院是否存在过错?这需.............
  • 回答
    那是一个格外漫长的周六下午,阳光被沉重的窗帘遮挡,室内光线昏暗,只有几盏护士站的灯亮着,映照着一张张疲惫却又专注的脸。我当时是住院医生,在内科病房值班。那天下午,我们接收了一个新来的病人,一个年过六旬的女性,因为突发性的剧烈胸痛被送进了急诊。家属焦急万分,但病人因为疼痛而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她.............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可就复杂了。咱就拿淘宝举例,大家买东西,看完宝贝描述,觉得好,就给个五星好评,觉得不好,就留个差评,这多直接,多透明。医生治病救人,咱们病人也是希望透明化,知道哪个医生医术高明,哪个医生还需要“进步”。但实际情况,医生和淘宝卖家那可是天壤之别,不能简单地套用一套评价体系。首先,医生.............
  • 回答
    医生的意义,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多层面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它,它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使命,一种对生命的承诺,一种对人类福祉的贡献。一、生命的守护者与修复者: 最直接的意义:挽救生命,延续生命。 这是医生最显而易见的价值。当人们身患疾病,生命受到威胁时,医生是他们最 the las.............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多人心里都在琢磨的事情。为什么同样都是服务于大众,医生往往被人们尊崇,而政客却常常被舆论的口水淹没?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承认,医生和政客的核心职责确实有很大不同,而这种不同,恰恰是造成人们态度差异的根本原因。医生的职责:直.............
  • 回答
    周一早晨,闹钟在凌晨四点半就毫不留情地响起。天边才刚刚泛起鱼肚白,而我的脑袋里早已开始过一遍今天即将面对的病人。简单冲了个澡,顾不上早餐,直奔医院。五点,我准时出现在心外科的科室。值班的医生已经把昨晚的汇报做完了,我迅速接手,了解新入院的病人,以及术后病人的情况。术后病人的生命体征、引流量、心电图变.............
  • 回答
    三明医改后,医生收入的变化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增加”或“减少”来概括,它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要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医改的核心逻辑和具体举措入手,并结合不同层面的医生群体来分析。理解三明医改的逻辑:打破以药养医,回归技术价值三明医改最核心的目标是破除“以药养医”的体制.............
  • 回答
    在我还不太懂事的时候,大概是小学时候吧,有一次生病了,高烧不退,整个人软绵绵的,连喝水都没力气。妈妈带着我去了附近的卫生所,一位老医生,穿着白大褂,脸上总是带着一种平静又温和的表情,给我打了针。那时候我疼得直掉眼泪,但医生一边熟练地操作,一边用低沉的声音说着:“乖,很快就好了,再忍一下。”那天晚上,.............
  • 回答
    在中国,要评判“现存最好的中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最好”的标准是多维度的,而且中医的传承和发展也呈现出多样性。我们无法像西医那样通过单一的标准(如手术成功率、论文发表数量等)来衡量,中医的疗效往往体现在长期的临床观察、病人的主观感受以及其对复杂疾病的辩证论治能力。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