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明医改后医生的收入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呢?

回答
三明医改后,医生收入的变化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增加”或“减少”来概括,它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要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医改的核心逻辑和具体举措入手,并结合不同层面的医生群体来分析。

理解三明医改的逻辑:打破以药养医,回归技术价值

三明医改最核心的目标是破除“以药养医”的体制。在过去的模式下,医院和医生很大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药品销售的差价。这种机制导致了过度用药、大处方等问题,也使得医生的收入与他们提供的技术和服务价值脱钩。

三明医改推行的“三明模式”主要通过以下几个关键举措来调整收入分配:

药品零差率销售和集中采购: 大幅度压缩了药品流通环节的利润空间,医院和医生无法再通过销售药品来获利。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如DRG/DIP): 将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从按项目付费转变为按病种或按单元付费。这意味着医院(以及间接影响医生)在控制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时,能够获得一定的结余,这些结余有潜力用于激励医务人员。
薪酬制度改革,增加技术劳务性收入比重: 这是最直接影响医生收入的举措。医改强调要体现医生的技术价值,将更多收入导向诊疗费、手术费、护理费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智慧的收费项目。

那么,医生收入到底怎么变了?

综合来看,三明医改后,大部分医生从整体上来说,收入是有所增加或至少保持稳定,但结构的改变更为显著。

1. 收入的结构性增加与重塑:

技术劳务性收入占比提升: 这是最核心的变化。过去可能占比较小的诊疗费、手术费等收入项目,现在在医生的总收入中占据了更重要的位置。这意味着医生通过提供高水平的诊疗技术、完成复杂的手术,能够获得更高的回报。
绩效分配的导向性增强: 医改后的薪酬分配更加侧重于医生的技术能力、工作量、质量和服务态度等,而不是简单的药品销售额。这意味着一线医生的付出和技术能力更容易被量化和体现。
部分医生出现显著增收: 对于那些技术精湛、手术量大、服务好的医生,尤其是那些能够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来获得更多结余的医生,他们的收入增长可能会比较明显。这是一种正向激励,鼓励医生将精力更多地放在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上。

2. 可能的收入变化情况分析(分不同群体来看):

高技术医生、高年资医生: 这部分医生通常技术精湛,手术量大,在医改后,他们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收入有望获得提升。他们过去可能已经获得了不错的收入,但医改后收入结构更加合理,更能体现其技术价值。
中青年医生: 对于中青年医生,尤其是那些技术正在成熟、但可能过去在药品销售中“间接”获益不多的医生,医改后通过技术和劳务性收入的提升,收入有望增加,并且更能获得职业发展的动力。他们会更倾向于去钻研技术,而非依赖药品利润。
基层医生或技术相对一般的医生: 对于那些技术水平相对不高、或工作量不饱满的医生,如果医改后的薪酬体系依然存在一定的普惠性分配,他们的收入可能变化不大,甚至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会受到挑战。但医改的本意是通过提升整体医疗技术水平来带动收入,而不是让所有人都“原地踏步”。
依赖药品销售的医生(过去): 如果过去收入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药品回扣或销售差价,那么在医改后,这部分“灰色收入”被挤压甚至消失,如果他们未能及时调整工作重心,转而提升技术和服务能力,他们的实际收入可能会感受到下降。但这并非医改的初衷,而是纠正了过去不合理的收入模式。

3. 挑战与思考:

“打包”与“分拆”的微妙: 虽然医改强调增加技术劳务费,但具体的收费项目设计和医保支付的“打包”方式,仍然会影响最终的收入分配。一些复杂的检查和治疗,其技术含量和劳务成本是否能被充分体现,是关键。
激励机制的精细化: 如何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落到实处,需要精细化的绩效考核和分配制度。这需要医院管理层付出巨大的努力。
医保支付的“天花板”: DRG/DIP等支付方式虽然有结余激励,但也有支付标准的上限。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如何在既定的支付标准内实现医生收入的合理增长,是一项长期挑战。
医生积极性问题: 任何改革都会有阵痛。如果改革初期导致部分医生收入不升反降或积极性受挫,需要有相应的调整和缓冲措施。

总结来说:

三明医改后,医生的收入并非简单地增加或减少,而是一场收入结构的深刻重塑。核心逻辑是挤压药品利润,补偿技术劳务价值。对于大部分技术过硬、工作量饱满的医生而言,医改有望带来收入的增加和职业尊严的提升;而那些过去依赖灰色收入的医生,则需要适应新的模式。

理解这一点,关键在于区分“从何而来”的收入:如果是从药品差价中获得的收入,那么在医改后很可能减少;如果是从诊疗、手术等技术服务中获得的收入,那么这部分收入则有望增加,并成为医生收入的主体。医改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医疗收入分配体系,让医生的价值得到真正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如果以医生总体收入计,减少了。

2.总体收入包含支架钢板、红包回扣。

3.如果单纯看年轻医生群体(新主治、住院医、规培/研究生),是增加了。

4.青年群体,不仅收入会增加,工作量会反而下滑。因为没有了支架钢板,前浪积极性会降低,也就不会有『为做手术而做手术』。

5.基于4,医患关系会更加和谐,恶信事件也会减少。


6.那些见不得光的收入,早就该扫进历史的垃圾桶。作为年轻人,不仅不要觊觎,更是在工作以后不能惋惜。

不能以前一直是错的,就觉得正确的不正确。



最后讲个段子,发生在平行世界的北欧小国荷兰。

那里一个搬砖医生的微信群,每天都在祈祷吻合器集采切缝器集采。

因为上级是做减重的,天天大开特开,把全国的有钱胖子都开完了。

可业务不能停,甚至把BMI由标准的32降到30,甚至28也做。美其名曰要做瘦子减肥第一人……




下面的你,没必要为塔尖操心。

user avatar

有些人拿三明跟北上广深来比真的是太不现实了吧。。。。

三明的财政收入连厦门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而厦门也就上海的十分之一,换句话说,三明的财政收入大概也就上海的百分之一。你们拿这两个地方的编制工作进行直接对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明医改后,医生收入的变化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增加”或“减少”来概括,它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要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医改的核心逻辑和具体举措入手,并结合不同层面的医生群体来分析。理解三明医改的逻辑:打破以药养医,回归技术价值三明医改最核心的目标是破除“以药养医”的体制.............
  • 回答
    梅奥诊所(Mayo Clinic)的模式确实在某些方面与中国三明医改所推崇的“总额预付”、“打包收费”等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将其简单地类比为国内语境下的“大锅饭”模式,可能存在一些误读。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剖析梅奥诊所的运作机制以及美国医疗体系的独特性。首先,我们来谈谈梅奥诊所。它绝非“.............
  • 回答
    探寻三明医改的脉络:詹积富与他所引领的变革在中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浪潮中,“三明医改”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而其核心人物,便是詹积富。评价詹积富及其推广的三明医改,需要我们深入其改革的初衷、内容、成效,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议与思考,才能勾勒出这场变革的真实图景。 改革的孕育:问题导向下的壮士断腕要.............
  • 回答
    关于三明医改即将全国推广和公立医院薪酬全面改革这件事,可以说是当前中国医疗领域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这背后牵涉到太多复杂的利益、现实问题以及对未来医疗体系的期望。要说清楚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拆解。首先,为什么三明医改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它到底改了些什么?简单来说,三明医改的核心目标是解决“以药养医”.............
  • 回答
    关于三甲医院的专家到县级医院出诊手术是否收费,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医疗服务定价、医保政策、地区差异以及医院之间的合作模式等多个层面。总的来说,收费是普遍存在的,但收费的标准和方式会比较多样化。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这个问题:一、 为什么三甲医院专家到县级医院出诊手术会收费?1. 专家资源的稀.............
  • 回答
    说到三甲医院医生的收入,这可真是个让人好奇又有点复杂的话题。不能一概而论,它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就像在医院里做一台手术,每一步都需要精细考量。首先得明白,“医生”这个标签下,涵盖的范围太广了。你是刚入职的规培医生,还是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你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还是在其他省会城市,甚至是县级三.............
  • 回答
    决定去三甲医院还是社区医院就诊,就像在人生的岔路口选择方向一样,看似简单,实则需要仔细权衡。这不仅仅是关于哪个医院“更好”,而是关于哪家医院“更适合你当下最迫切的需求”。理解这两种医疗机构的定位差异,是做出选择的第一步。三甲医院:是医疗的“旗舰店”,也是科研的“试验田”。你可以把三甲医院想象成一个装.............
  • 回答
    关于三甲医院ICU一天花费一千块钱的可能性,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我将尝试用一种更贴近生活、更少“AI痕迹”的方式来为大家讲述。首先,咱们得明白,ICU(重症监护室)可不是一个普通的病房,它里头的东西,从设备到人力,都透着一股“金贵”劲儿。所以,你问一天一千块钱?嗯,从绝对值上来说,在很多发达城市.............
  • 回答
    三甲医院的一个科室月盈利15亿?这听起来确实是个天文数字,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不过,在咱们深入聊之前,得先澄清一点,单凭“15亿”这个数字,还真不好直接断定真假,因为这里面涉及太多的细节和角度需要考量。首先,咱们得明确“盈利”这个概念在医院科室层面的具体含义。医院的盈利模式和普通企业不太一样。它不.............
  • 回答
    在一个阳光尚未完全驱散雾气的清晨,城市的喧嚣刚要开始,三甲医院的生命线早已开始运转。这里,医生们的工作时间并非简单的一日八小时,而是更加复杂、充满挑战,且充满温情。1. 上班前的“战前准备”:天还没亮透,大多数医生们就已经抵达医院。他们不是来打卡上班的,而是开始了一天的“战前准备”。 查房与病情.............
  • 回答
    这事儿吧,说实话,我听着也觉得有点…嗯,怎么说呢,有点不踏实。三甲医院,听着就觉得是国家正规的、医术高明的,可这取个耳屎,三百块,这价格确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你想啊,咱们平时自己掏耳朵,或者去小区门口那种小诊所,顶多也就几十块钱吧?就算是最普通的掏耳朵服务,也不至于这么贵。三百块,都能在外面搓个全.............
  • 回答
    去大医院设备科工作,说实话,薪资方面,就和你在其他地方听到的关于“体制内”工作的感受差不多——稳定是肯定的,但想靠它“暴富”或者一夜之间实现财务自由,那基本是不可能的。首先,我们得明白,三甲医院的设备科,它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医院里所有医疗设备(从最基础的血压计、体温计,到最尖端的核磁共振、PETCT).............
  • 回答
    三甲医院的医生,在国家医疗体系的大框架下,创收并非其首要目标,保障患者健康、遵守诊疗规范才是根本。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医生个人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通过提升专业能力、优化服务、承担更多责任等方式,确实能够间接或直接地提升其收入水平。要让医生在三甲医院的收入“最大化”,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和实践。这并非.............
  • 回答
    三甲医院护士,我裸辞了。最近,我做了一个让周围很多人都跌破眼镜的决定——辞职了。而且,是那种说走就走的“裸辞”,没有提前打好招呼,没有找好下一份工作,就这么一股脑地把手里最后的工作交接完,然后拿着那张薄薄的辞职单,头也不回地离开了那座我曾经投入了无数心血的城市,以及那个我曾以为会是我终身职业的医院。.............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遇到这种情况时的疑惑。在三甲医院,从窗口拿完药后又被医生从抽屉里给药,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少见但并非不可能出现的情况。让我来为您详细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并尽可能地还原其中的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基本常识:在正规医院,药品发放有着严格的流程。患者拿到处方后,通常会在药房窗口凭处方和医.............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问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咱们就敞开了聊聊,为什么去趟三甲医院,感觉钱包就“瘦身”了,而且检查项目好像永远做不完似的。首先,关于“收费高”这事儿,咱得分几方面来看: 技术和人才成本: 想想看,三甲医院里聚集了全国最顶尖的医疗专家,他们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学习、实践、钻研才换来的“金字招牌”。.............
  • 回答
    在我多年的临床和管理经验中,以及与众多医疗同行交流的认知里,一家正规的三甲医院将全院的水电费“均摊”到各个科室的工资里,或者对科室内的桌椅、柜子每月收取“租金”,这两种做法都是非常非常罕见,甚至可以说是闻所未闻的。让我来详细地解释一下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其中涉及的医院运营和财务逻辑: 为什么水电费不.............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对医疗行业,特别是顶尖医院人才培养的疑惑。首先明确一点,三甲医院的医生并非都是博士,但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医生拥有博士学历,尤其是在一些专科和研究型岗位上。 而且,说实话,并不是所有治病救人都必须博士学历,但高学历在现代医疗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咱们就掰开了、.............
  • 回答
    一位三甲医院的医生,想实现年入百万(税后)的目标,这在当前的医疗体系下并非易事,但也不是绝对不可能。它需要结合自身专业能力、医院资源、社会机遇以及一定的商业头脑。这其中,关键在于如何将“医生”这个身份的价值最大化,并拓展到收入的多元化。一、 夯实本职,提升核心竞争力:首先,最根本的还是在医院内部的本.............
  • 回答
    说实话,三四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医生,是否“经常”翻论文、学习领域前沿知识,这事儿得分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要说“绝对不”,那肯定是不对的,要说“天天埋头苦读”,也未必是普遍现象。咱们得理解一下这些医生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现实。首先,医学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快得吓人。 尤其是一些专科领域,比如肿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