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脑内有 860 亿个神经元,但为什么大脑的数学运算能力不如计算机快?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生物大脑和人工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式上的根本性差异。尽管人类大脑拥有惊人的数量(860亿个神经元)和极其复杂的连接方式,但在某些类型的数学运算上,它确实远不如计算机高效和快速。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其中的原因:

1. 信息编码和处理的根本差异:

神经元: 大脑中的神经元是模拟的、异步的(不按固定的时钟信号工作)、并且具有高度并行性的处理单元。它们通过释放化学物质(神经递质)来与其他神经元进行通信,这种通信是基于“电化学信号”。信号的传递速度相对较慢,并且受到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的特性(如兴奋性、抑制性、可塑性)的影响。
模拟信号: 神经元传递的信息是模拟的,这意味着信号的强度可以连续变化,而不是像数字信号那样只有0和1两个状态。这种模拟性赋予了大脑处理模糊信息和学习的能力,但也使得精确的数值计算变得复杂。
异步处理: 神经元不是同步地在时钟脉冲下工作,而是根据接收到的输入信号的累积情况,在某个阈值被触发时才“发放”一个信号(动作电位)。这种异步性使得大脑在模式识别、感知和决策方面非常高效,但缺乏计算机那样精确的时间同步,难以执行高速的、有规律的算术运算。
并行性: 大脑是极度并行化的,几乎所有的神经元都在同时活动。这使得大脑在处理复杂模式、学习和记忆方面具有优势。但这种并行性是高度分布式的,每个神经元只执行相对简单的操作,复杂的计算需要大量的神经元协同工作,而这个协同过程本身就需要时间。

计算机(数字计算机): 计算机是数字的、同步的、基于固定架构的(尽管现代计算机也在发展并行计算和神经网络硬件,但基础原理仍有区别)信息处理系统。它们基于二进制数字(0和1)进行信息编码,并通过逻辑门(AND, OR, NOT等)进行计算。
数字信号: 计算机处理的是离散的、精确的数字信号。这使得它们在进行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算术运算时,可以达到极高的精度和确定性。
同步处理(时钟): 计算机的核心是时钟信号,它以极高的频率(GHz)周期性地发出脉冲。所有的计算操作都严格按照时钟信号的节奏进行,确保了操作的顺序和速度。CPU中的算术逻辑单元(ALU)可以以每秒数十亿次的速度执行基本算术运算。
串行与并行混合: 传统的计算机是串行处理为主,但现代CPU和GPU已经发展出强大的并行处理能力(多核CPU,大量并行处理单元的GPU)。然而,即使是并行计算,其底层逻辑单元也是按照精确的数字和时钟信号工作的。

2. 计算任务的性质差异:

大脑的强项:
模式识别: 识别图像、声音、语言中的模式。
联想记忆: 快速联想到相关信息。
学习和适应: 根据经验改变连接方式,学习新技能。
模糊逻辑和概率推理: 处理不确定和不完整的信息。
创造性思维: 产生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情感和意识: 尽管我们对这些了解甚少,但它们是大脑独有的。

计算机的强项:
精确的数值计算: 高精度、高速的加减乘除、三角函数、指数运算等。
逻辑推理: 遵循严格的逻辑规则进行推断。
数据存储和检索: 快速准确地存储和访问大量数据。
重复性任务: 高效地执行枯燥、重复性的计算任务。

大脑擅长的是“模糊”和“关联”的计算,而计算机擅长的是“精确”和“逻辑”的计算。将大脑的860亿个神经元比作电子元件,它们之间的连接(突触)数量更是天文数字(可达万亿级别)。每个神经元在接收到足够强的信号时会触发一个动作电位,这个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简单的“计算”。然而,大脑的运算并不是通过执行一套固定的数学公式来实现的,而是通过神经元之间复杂的信息传递和模式形成来完成的。

3. 计算速度的衡量标准和瓶颈:

神经元的触发速度: 神经元的触发速度相对较慢,一个动作电位大约需要12毫秒才能产生和传递。在1秒钟内,一个神经元最多只能“发放”几百次信号。相比之下,计算机的时钟频率可以达到GHz(每秒10亿次)。
信号传递的延迟: 电化学信号在神经纤维中的传递速度虽然比信息在电线中快得多(尽管电子在电线中的移动速度更快,但信号的传播速度是由电场决定的),但仍然比电子在电路中的移动慢。此外,突触的传递也存在延迟。
并行度的效率: 虽然大脑高度并行,但这种并行性是分布式的,并且不同区域的神经元需要协同工作来完成更复杂的任务。这种协同通信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能量。
架构的限制: 大脑的架构是经过数亿年进化形成的,它并非为执行现代意义上的“数学运算”而优化。它的优化方向是适应环境、生存和繁衍。

4. 类比的局限性:

用计算机的架构来理解大脑是困难的。大脑不是由中央处理器(CPU)和内存组成的,它是一个高度分布式和互联的网络。每个神经元都参与信息处理和存储。我们无法简单地计算大脑的“计算速度”,因为它执行的“计算”类型与计算机截然不同。

打个比方:

想象一下你需要做一个非常复杂的数学运算,比如计算圆周率到小数点后一万位。

计算机: 就像一个高度精确、速度极快的计算器,它有一个明确的算法(比如马青公式)和指令集,可以一步一步、毫秒不差地执行。它会以固定的节奏,用数字0和1进行运算,直到得出结果。
大脑: 就像一个由860亿个艺术家组成的庞大团队。他们通过眼神、手势、甚至细微的面部表情进行交流(神经递质)。他们可以共同创作一幅令人惊叹的画作(识别一张人脸,理解一段话),但如果让他们每个人都按照一套精确的数学公式去计算圆周率,他们可能无法协调一致,而且信息传递的瓶颈会让整个过程极其缓慢和低效。

总结来说:

大脑在数学运算上的速度不如计算机,主要是因为:

1. 信息处理的本质不同: 大脑是模拟的、异步的、通过电化学信号传递信息的网络,而计算机是数字的、同步的、通过电子信号传递信息的机器。
2. 计算任务的性质差异: 大脑擅长模式识别、学习和模糊推理,而计算机擅长精确的数值计算和逻辑运算。
3. 速度和精度的权衡: 大脑为了实现高级的认知功能,在信号传递速度和计算精度上做出了“权衡”,更侧重于并行性、鲁棒性和学习能力,而非单一维度上的计算速度。

虽然大脑在某些数学运算上不如计算机,但它在更广泛的智能领域(如理解世界、创造和适应)拥有计算机目前无法比拟的能力。这两种智能系统的优势和劣势是相互对应的,也是它们在不同领域发挥作用的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由于学数学这些东西没有什么进化优势。在许多有进化优势的方面,人脑都比电脑要强大得多。

比如这么一个人脸:

如果问你:这是谁?你多半可以回答上来,至少也能做出“我认识她”,“我见过她”之类的这个判断。而且虽然他们平时见到的这个人和这张照片有很明显不同,但认识她的人可以在一秒之内回答这个问题,甚至再变形一点也没关系。现在就这一点,计算能力多强大的电脑也搞不定。别说这个,就连更容易计算的指纹识别也达不到一般人认脸的准确率。这是因为长期的进化为人脑预装了“人脸识别模块”。

比如这么一个很二的动态系统:

二十一个大自由度,两百多个个小自由度,六百多个执行机构,自身的稳定性超烂无比而且很多子系统之间耦合度还很强。面对这样一个系统,你就算找世界上最顶级的控制论专家团队,外加上几百个节点的超算集群,也无法做到实时进行负重战立、走路、跑步、上下坡、躲避障碍物等“简单”功能(如果你还不能理解这个的难度,下次试试搀一个烂醉如泥的人回家,你会发现:走五十米所要消耗的能量比你控制自己的身体走五千米还要多)。而人不但能干这些事情,而且还只用了很少一部分大脑,在干这个的同时能够打电话,背单词,跟路过的人打招呼,解数学题……这是因为长期的进化为人脑预装了“稳定站立和走路”这一模块。

比如这么一个画面:

如果在现场看比赛,那么在你的眼睛里的这个场景的分辨率大约有两亿像素,大约相当于19000*11000的样子,比蓝光清晰一百倍。蓝光视频压缩一小时大概是10GB,照这样计算我们眼睛里看到的世界,一小时就是1TB的数据,每天就最少是10TB的数据。一个星期的数据就能塞满和大脑体积大小差不多的磁盘阵列,而大脑可以不间断存储几十年,能自动压缩,去重,备份重要数据,能随机提取、按场景提取、按特征提取……就算技术发展到今天,我们依然需要用几十个机柜来解决这样的问题,而且在某些方面上性能还相差很远——比如一个人可以在几秒钟之内回忆起三十年前重要事情的细节:比如三十年前第一次去现场看欧洲豪门比赛,心爱的球队被领先两个球的时候队长脸上细微的表情。而要电脑干这个事情两个小时也不一定有结果。这是因为长期的进化为人脑预装了“视觉压缩和记忆”这一模块。

比如这么一段简短的对话:

如果有人告诉你“it's time for us to take a break.”,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能马上理解这是你的学生要求课间休息,下属想休假,狐朋狗友告诉你他没法再喝了,还是女朋友在暗示你她想一个人静一静(假定你懂英语的话)。你也可以轻松根据每种情况以及其它相关的信息(比如课程进度、公司规定、你自己还想不想喝酒、女朋友跟你关系怎么样。)组织一百种不同的回答。而且关键的是,每一种回答无论在语法、语义、语用、逻辑、情感等方面都毫不显得突兀。但是反过来,就算把全世界所有的计算能力都交给最顶尖的自然语言处理学者,他们也没法让电脑做到这一点。这是因为人的大脑预装了“语言”模块。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重点不是人脑有这些很牛的功能,而是人脑能轻松同时完成这些功能——比如背着五千克的书包爬坡的同时认出了一个你的老朋友,然后边走边聊并将这个场景记忆了下来,而且普通人并不会觉得这会让大脑由什么负担(其实同时大脑在此同时还在干着许多其它事情,比如不断地调节着人的呼吸、心跳、呼吸、内分泌等一系列复杂的生化过程等)。而可怕的是人脑不但能轻松完成这许多工作,而且还十分节能环保,靠自带电池只需要补充电解液就能续航好几天。更可怕的是人还可以学习:从认识新的面孔到学习跳舞,从掌握新的语言到理解足球战术,人都可以学得会。后面这两点更是电脑远远比不上的。深蓝能战胜国际象棋高手,但是在人脸辨识方面基本上就是白痴——而且如果没有人去修改这个程序,它将永远都会在其它方面是这个样子。

回到原先的问题:人脑非常很强大,但是为何就做不了复杂的数字计算呢?人脑非常很强大,但是面对复杂而多变的自然环境,就必须预装许多模块来应对。不这样的话,人早就挂了(想想一下如果一个人一直认不出自己的父母,无法读取时间稍长的记忆,或是无法跟他人用语言交流会怎么样?)。至于复杂一点的数学题算得多快,却对人的生存能力的影响微乎其微。并且人脑在预装了这些模块用完了这些计算资源之后,剩余的计算能力虽然称得上小康,但却远远没有达到可以随便任性的程度。所以人可以努力让某些任务完成得非常好,但是全部都是经过艰苦卓绝的训练,通过对大脑剩余的计算能力重新“编程调试”得来的,而这些“编程调试”工作的完成者,还都只是你自己一个人而已。(实际上做数学题做得好的那些电脑,背后也是许多高水平的程序员辛苦编程调试的结果,一台没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是连1+1都做不了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