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注定无法离开本超星系团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令人着迷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对宇宙的理解、物理学的边界以及人类未来的可能性。简单来说,目前根据我们已知的物理定律,人类几乎注定无法离开本超星系团,至少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和对物理学的理解来说是这样。 但这个答案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和值得探讨的细节。

我们来详细地解释一下:

1. 什么是本超星系团 (Local Supercluster)?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本超星系团”指的是什么。我们所在的银河系是本星系群 (Local Group) 的一员,而本星系群又属于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 (Laniakea Supercluster)。拉尼亚凯亚在夏威夷语中意为“广阔的天空”,它是一个包含大约 10 万个星系,直径约为 5.2 亿光年的巨大结构。

2. 为什么离开超星系团如此困难?

巨大的距离:
本超星系团本身已经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结构。仅仅要离开我们所在的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就需要跨越数亿光年的距离。
目前我们最快的航天器(如旅行者号探测器)速度大约是每秒 17 公里。以这个速度,穿越一光年需要大约 18,000 年。要穿越数亿光年,所需的时间将是天文数字,远远超出任何人类文明的预期寿命。

宇宙的膨胀 (Cosmic Expansion):
宇宙一直在膨胀,而且这种膨胀在宇宙尺度上是非线性的。距离越远,星系之间的退行速度越快。
根据哈勃定律,星系退行的速度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正比。这意味着,越远的星系,它们离开我们的速度就越快。
在宇宙的某些区域,膨胀的速度甚至可以超过光速(这并不违反相对论,因为这是空间本身的膨胀,而不是物体在空间中运动的速度)。这意味着,如果一个星系(或我们的目标)退行速度超过了我们相对于它的速度上限(光速),那么我们实际上将永远无法到达那里,即使我们能够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前进。
虽然本超星系团内部的星系之间也有引力作用,使它们趋于聚集在一起,但一旦我们离开本超星系团的引力范围,周围的宇宙将是不断膨胀的,将我们推向更远的地方。

能量和时间的限制:
要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旅行,需要极其巨大的能量。根据质能方程 E=mc²,质量越大,加速到接近光速所需的能量就越多。
即使我们能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旅行,考虑到如此巨大的距离,星际旅行所需的时间仍然是生命无法承受的。即使是相对论效应可以使旅行者本身感受到的时间缩短,但外部观察者看到的时间仍然会非常漫长,这对于维持一个文明的延续性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物理学的限制 (相对论):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明确指出,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都无法达到或超过光速。光速是宇宙中的速度上限。
要达到接近光速,所需的能量会趋于无穷大。

3. 存在哪些可能性或理论可以让我们“离开”?

尽管目前看来几乎不可能,但科学界和科幻作家一直在探索一些理论上的可能性:

虫洞 (Wormholes):
虫洞是爱因斯坦场方程的一种理论解,它可能在时空中形成连接两个遥远区域的“捷径”。
如果存在稳定、可穿越的虫洞,并且我们能够找到它们或创造它们,那么它们可以让我们瞬间或在极短的时间内跨越巨大的宇宙距离。
然而,虫洞的存在仍然是高度推测性的。即使存在,它们也可能非常不稳定,需要负能量物质来维持开口,而负能量物质的性质和存在方式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曲速引擎 (Warp Drive):
曲速引擎的概念源于阿尔库贝利引擎 (Alcubierre drive)。它并非让飞船本身以超光速运动,而是通过扭曲飞船周围的时空来移动。飞船可以“坐在”一个时空气泡中,气泡的前方时空被压缩,后方时空被扩张,从而实现“超光速”移动,而飞船本身在气泡内部并未超光速。
同样,曲速引擎也需要极大的负能量来维持,其物理可行性尚不明确,而且可能违反因果律。

文明的“休眠”或“上传”:
如果人类文明能够发展到极其先进的阶段,或许可以找到在漫长的星际旅行中保存意识或文明信息的方法。例如,将意识上传到某种数字载体,或者发展出能够进行极长时间休眠的技术。
但这更像是技术或生物学上的进步,而不是突破物理速度限制。

宇宙“停止”膨胀或出现“异常”:
如果宇宙的膨胀模式发生根本性改变,例如进入收缩阶段(大挤压),或者出现某种未知的空间异常,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但目前观测表明,宇宙的膨胀不仅在继续,还在加速。

后人类进化 (PostHuman Evolution):
也许未来的“人类”将不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生物学上的“人类”。通过基因工程、赛博格化甚至完全的意识上传,我们可能会进化出能够适应更广阔宇宙环境的生命形式,或者能够以非物质形式存在。

4. 为什么我们会问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在于它触及了人类探索未知、扩张生存空间和追求永恒的根本愿望。

探索本能: 人类天生具有好奇心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当我们意识到宇宙的浩瀚以及地球的渺小和脆弱时,自然会想到向外探索。
文明延续: 单一星球生存的风险极高。分散到其他星系可以大大提高文明的生存概率,避免单一灾难(如小行星撞击、核战争、大规模瘟疫或太阳的死亡)导致文明灭绝。
资源需求: 随着文明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也会增加。探索和利用其他星系的资源可能是长远来看的必要之举。

总结:

基于我们目前对物理学和宇宙的理解,人类注定无法离开本超星系团。巨大的距离、宇宙膨胀的速度以及光速的限制,使得以我们现有技术水平进行超星系尺度的旅行变得几乎不可能。

然而,科学的边界在不断拓展,我们对宇宙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化。未来的科学发现,比如虫洞、曲速引擎的理论突破,或者人类文明形态的根本性改变,或许会为这个问题带来意想不到的答案。但就“现在”和“未来可预见的”而言,本超星系团可以说是我们无法逾越的疆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事实是,在目前已知的物理法则下,星际航行没有任何可能,人类连最近的比邻星在理论上也不可能到达。有着无数不可突破的限制:


动力能源问题。目前没有任何已知的能源,支持星际航行。依据动量原理和推重比分析,核聚变仍然是远远不够的,唯一的可能是运用设想中的反物质,然而反物质很可能是根本不可行的,无论是制备难题还是储存需要的绝对真空;


星际尘埃的撞击。星际空间稀疏的分布着中性氢原子。百分之几光速高速航行,这种情况下一个基本粒子的撞击都会对船体材料造成损坏,然而是否存在能胜任星际航行的材料?很可能并不存在,材料学是有上限的。而且撞击带来的不仅有损害,还有阻力。


材料学的物理上限。原子之间被四大基本力之一的电磁力聚合,而电磁相互作用力的强度是有上限的,从而材料学是有上限的。而理论极限下的宏观材料强度在宇宙航行面前依然远远不够看,从而引擎和船体材料遇到了不可逾越的困难;


飞船材料的老化熵增。根据熵增原理,任何事物都会自发熵增,从有序向无序发展。熵增原理具体到飞船,就是老化,损坏。无论多么坚固的材料和器件,都必然会随时间不可逆转,不可避免的微观、宏观结构发生改变,从而损坏,尤其在复杂精密系统中,这个效应将大大加剧。越是精密有序的事物,向无序和损坏发展的趋势就越大。何况,加上宇宙中无处不在的高能射线,会以一个更快的速度损坏。地球上的核裂变反应堆,在不断维护和更换零件的情况下,寿命也就是30-40年罢了。而核聚变过程中,产生的伽马射线、高能中子等辐射比核裂变只多不少,撞击并损坏容器,所以核聚变堆寿命可能只会更短。

任何事物都逃不过这个过程。比如一块金片、一块铜片,两者紧贴在一起,放50年再去看,就会发现金和铜已经融在一起了。这就是分子的自发扩散、熵增过程。也就是说,若你不投入大量物质、能量去维护,几十年上百年,可能电线的各种金属、镀层都会损坏甚至融成一团。这仅仅只是最简单的电线,上百年都会坏。更不用说更精密的各种电路机械了。而且与地球上不同,飞船是孤立封闭系统,没有外界能量物质投入,熵增是不可逆的。

以1%光速,去最近的比邻星需要400年,所以飞船需要非常多的物质余量、能量余量和维修系统,来应对熵增老化。但这又大大加倍了飞船质量,从而 需要更多的燃料,更多的燃料带来了更多的质量,又需要更多的燃料......最终燃料叠加到一个根本无法实现、不可思议的地步。


-----------------------------------------------------------------

核聚变是做不到星际航行的。具体可以看一下这个摘自钱学森《星际航行概论》的分析:zhihu.com/question/2838

而且这个仅仅是考虑了加速阶段,分析了推重比,就决定了不可行。再考虑减速,你还要再来一倍。还没有考虑星际尘埃的阻力,星际尘埃撞击对船体破坏,飞船材料部件引擎老化所需要的更换,现实中核裂变发电堆都要定期维护更换。你航行几百年,备用引擎至少要换十几个。各种质量加起来所需要的燃料.....有可能把地球所有核聚变燃料都烧了都不够。

------------------------------------------------------------------------------

因为哪怕1%光速都难以维持,所以根本用不到相对论和光速限制出面。只用看能量守恒、牛顿定律、动量定律、熵增原理....就够了,无论哪个定律都属实难顶。直接给星际航行判了死刑。这也是费米悖论的解释之一。

user avatar

人类飞的最远的飞行器-旅行者1、2号,刚飞出狭义太阳系,广义太阳系还没出(飞出奥尔特星云还有一段距离)。


(下面内容需要高中以上数学及物理知识)

看清楚这个距离是指数变化的。你得加上lg才是正常坐标。

说人类技术能突破的朋友,你能保证人类技术是底数是2的指数突破吗?就算能,在这距离坐标底数以10的指数为单位面前也是苍白的。

按照一代人(50年)技术爆炸一次(2的次方)计算也是可怕的时间才能达到。

目前旅行者1号飞行了100AU,到南门二,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系统是100000-1000000AU。离最近的恒星系统只走了1/1000-1/10000。

你算算,按照2的次方技术爆炸,速度指数上升,我们需要多久能到。

2的十次方是1000,2的12次方够了,需要12代人的持续技术爆炸。那么也需要600年的持续技术爆炸才能够在40-50年内飞到最近的恒星系统。。按照现在人类的增长及能源消耗速度,我怕人类扛不到那个时候。


所以在你我儿孙的有生之年,这2兄弟能飞到奥尔特星云就不错了。

至于人类,在50年以内完成登录火星金星,这2个最近的类地行星再说吧。

人类的技术在人类的理论面前的完成度,怎么说呢,打个比方

大家都知道质能方程,那么按照生产出反物质,随时可以生产出反物质,正反湮灭为100%完成这个理论。现在完成度1%有没有都难说。

就算现在人类的理论全部100%完成,离星际旅行也差十万八千里。

人类现在连核聚变可控化、小型化技术都摸不进门,更别提反物质推进了。

至于玄乎的曲率什么的,恩,先实验室完成原子的曲率推进再说。虫洞什么的就别谈了。连系统理论都木有。


1kg质量加速到光速的99.999999%,需要能量大概是需要714kg物质全部转化成能量这么多。。。

这个。。。现有理论已经不够用了。为了加速接近光速,你必须携带远大于自身的物质用来转化为能量。但是你携带的质量越多,你开始加速需要的能量越多。。。


那么降低点要求,以10%光速运动的物体的质量只比原先增加了0.5%,而以90%光速运动的物体,其质量变得比正常质量的2倍还多。如果以10-20%的低光速旅行,到最近的适合生存的星球,大概大家都老成渣了。就算这样,一个能装载繁衍人类族群的飞船的本身以及生命维护系统的重量至少是空间站的百倍,目前空间站重量是50-100T。那么飞船的重量至少1000T起步。emm。。。E=Mv2=10(6次方)*9*10(14次方)=9*10(20次方)四舍五入10的21次方。这种低光速大概就是需要将1/10能量全部湮灭(前提是还得制造同质量的反物质才行,想想制造飞船体积1/10重量的反物质机器需要多大。。)才能够实现。 这个技术你觉得200年以内能实现吗?或者说500年内工程技术能全面实现吗?(理论上大家都知道,反粒子也制造出来了,但是工业配套完全实现需要多久,鬼都不知道。打个比方,万户当年就知道用火药这种化学燃料可以呲上天,可是现在发射火箭都是风险极高,门槛极高的事)


所以,在新理论出来前,歇歇吧。


到现在为止,我们只吸收消化了牛顿的理论体系。

麦克斯韦的理论体系嘛。。。具体到工程上,电能怎么储存知道了吗?

至于爱因斯坦时代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体系。。。大家都懂的,现在诺奖还靠这些。


---------------------------------分割线---------------------------------

目前人类星际旅行的理论被光速、相对论、质能方程、能量守恒给限定的死死的。

光速限定了极限速度;

相对论决定了速度不可能接近极限速度(光速),m=m0/根号(1-v²/c²);10%光速质量增大0.5%;90%光速质量增大为原来的2倍多。无论用原始落后的核能,还是现在技术上限反物质,都不可能满足到后期加速度比早期还大很多的设定。正常旅行都是质量保持相对不变,或者现阶段飞船一边使用燃料,燃料使用完丢掉减轻整体重量。但是达到高速后,飞船的整体质量是增大的,这种情况在人类认知经历中是从没见过的。

质能方程:目前理论上最完美的能量来源就是正反物质湮灭,直接质能转化,全部化为能量。但是尽管如此,离星际旅行也差的很远。上文已经计算了,达到10-20%光速需要将自身10-20%的质量完全转化为能量,还不包括能量损失。

能量守恒:没有永动机,不可能无中生有。有哥们说真空量子涨跌的能量,这个缺点是那么稀薄的量子涨跌对需要天文数字的星际旅行能源来说够用吗?


至于虫洞,这是彻彻底底的数学解,只存在于计算器下的可能性。如果说正物质是正数,反物质是负数,那么虫洞就是方程式的虚根。目前来说蛋用都没有。

至于说曲率飞船,甚至空间折叠这种旅行方式。你知道压平空间、折叠空间需要多大能量吗?把整个宇宙能量全部都用上再乘以100000000倍估计都不够。打个比方,你要出门,结果前面有一座山,你不选择绕路,而是选择把山压平。。。emmm 这个您觉得需要多少能量?更进一步,从帝都到魔都,选择点对点折叠,这个你让基督耶稣佛祖都来也没用。

大刘科幻作品开脑洞就算了,在实际中,二维空间上是无法折叠二维空间的,需要在三维空间才能对二维空间才能折叠。你二维空间折叠后,长宽就变成长宽高变成三维了。


所以要不有新的物理学理论+更碉堡的数学理论工具,打破光速、质能方程、能量守恒、相对论枷锁。(很难,毕竟牛顿经典力学也没问题,只是在高速下、微观下不适用)。这种新理论估计要在超光速现象被密集出现后才能被发现,无他,离我们实际生活太远,太不可想象。

要不就有传说中的神级生物/文明,从高维带我们去浪。。。

别的嘛。。。安心死在地球上吧。


----------------------------分割线------------------------------

再说几句。

每种生物由于自身的特性导致感知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比如人类无法像鸟一样感受飞行,无法像螃蟹一样感受地球磁场。但是人类的语言是螃蟹们无法感知的。

差异更大的,比如人类和植物。植物无法感知“速度”等一系列,人类则无法感知阳光在体内合成。

如果在中子星产生生物,那么这个生物如果有文明肯定第一时间能发现相对论,高能物理。


人类作为低速度,低引力、信息交流极低下的生物。高速星际旅行对于我们脆弱的身体而已真的不适应,也许下一个AI文明才能搞定。

user avatar

我一直有一个猜测。

黑猩猩会使用树枝“钓”白蚁食用;

渡鸦会制作小工具帮助取食;

僧帽猴经过训练可以理解货币和交易,甚至自行发展出了卖Y行为……

但是,它们就到此为止了。

黑猩猩不会再把树枝精细化,制作成长矛,渡鸦也不太可能发展出冶金业。僧帽猴应该也不会懂得经济学原理。

除非发生基因突变,使得他们演化,不然,以这些生物的智慧水准,它们的科技水平存在一个顶点,超过了这个顶点,它们就无法理解了。

你很难想象如何给一只黑猩猩讲解微积分,或是给渡鸦培训化学方程式。它们的智慧,无法理解。

那么人类呢?

诚然,人类的智慧不是现有的任何地球生物能够比拟的,但是是否意味着人类的智慧就是无限的呢?

人类的智慧会不会也有一个顶点?

一个天花板?

超过了这个顶点之外的东西,我们的大脑也无法理解?

甚至于,有外星种族像人类培训黑猩猩一样,将星际航行的技术直接授予人类,我们也会绝望的发现,我们不理解!一如僧帽猴不理解天上人间。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人类很有可能离不开超星系团。

现代智人相比自己石器时代的祖先,脑容量没有太大变化,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比一万年前的人聪明多少,人类现有的科技文明,是建立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的。

千百年来,这些积累下的知识,已经需要一个新生的人类个体,从意识产生时开始学习,一直学到三十多岁,才刚刚能跨进参与科研能力的大门(博士)。

而如果真的要达到离开这样一个超星系团的能力,这样的科研人员可能首先就要培养五六十年,以花甲之躯作为科研新人,又能奋力多久?

离开超星系团也好,可控核聚变也罢,基础科学百年毫无进展也一样,都有可能是受到了人类“智慧顶点”的困扰。搞清楚这个顶点是否存在,很值得人深思啊。


本文属于个人臆测,全无干货。

user avatar

没有这回事,不存在题目描述的那种障碍。


1.离开本超星系团不需要真空光速级的速度

20世纪50年代,沃库勒分析了从地球上观测到的视星等高于13等的一千多个星系的分布,发现这些星系集中在几条带上 ,推论绝大部分的较亮的星系属于一个很大的扁平状集团 ,并将其命名为本超星系团(local supercluster)。这个想法被后来的研究证实。本超星系团由本星系群、室女星系团、后发星系团及一些较小的星系群和星系团组成,半径一亿到两亿光年。银河系距离本超星系团边缘约三百万光年,围绕质量中心旋转一周约需要一千亿年。

本超星系团的所谓接近真空光速的脱离速度(有些人称之为第六宇宙速度)是指从地球上抛射的无动力物体具有那个初速度就可以一直飞出本超星系团。现实的飞行器不需要用这种方式发射。宇宙膨胀的速度也没有到可以跟高速实体的飞行速度抗衡的地步,2019年4月发表的哈勃常数的新估计值约为74千米每秒每百万秒差距。

在漫长的时间里,符合已知物理定律的星际飞行器可以沿着所属天体系统的线速度方向提升速度前往更远离本超星系团质量中心的天体系统,直到从它的外边缘出发,在宏观低速范围内就能离开本超星系团。


2.已知物理定律范围内的航行方式

加速大质量的航天器需要巨大的能量,而小型航天器就容易得多。

在地球轨道上,直径2微米、密度与水相当的球状微生物或纳米机械受到的太阳风与太阳光压可以将它加速到64千米每秒。用激光束、电磁场、离子推进等手段给上述微型飞行器400焦耳的动能就可以将其加速到真空光速的86%。

用本世纪可能达到的技术水平就能制造纳米机械级的可自我维护·自我复制的冯诺依曼探测器,可以用几百焦耳的能量加速到真空光速的一半以上。探测器到达天体后拆解天体上的物质复制自身、建造工程机械,工程机械建造供能设施(可以是光电转换)、计算中心、望远镜、发射场,将探测器射向其他天体。探测器可以摧毁遇到的一切非本文明的复杂结构并在建成区域内负责维护、改造、拆卸、重建。用平均速度达到光速的15%的探测器覆盖银河系需要约300万年。

人们可以将个体的意识传到网络里。喜欢享受可以在网络里过虚拟的生活,喜欢探索宇宙可以用信息的形式前往探测器已经建立计算机网络的地方,喜欢用实体探索宇宙可以让纳米机械在目标天体上建造身体,要满足题目的要求可以建造生物学上的人类身体。

扩张到本超星系团的边缘后,沿着线速度方向发射载人飞船即可实现生物学上的人类离开本超星系团。这个过程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我们得到的不是一个孤零零地飞出去的探测器,而是延伸到巨大尺度的整个文明。

如果2045年前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质变,我们地球文明就可以开始这个过程。现在活着的人,有那么一些几率看到地球文明崛起为星际文明,但人类在那时到底对这个文明还有什么用是值得怀疑的。现在有些人工智能专家在研究如何让计算机同意保留我们,或让我们自己成为机器。


3.航行速度可以绕过限制
存在许多绕过相对论进行超光速移动的假想手段,例如让空间带着飞行器移动[1],投入大量负能量产生虫洞,穿过克尔黑洞的柯西视界或奇环。
如果其中至少一个成立且技术完善后门槛足够低,那么即使常规航行速度的极限是真空光速,飞行器的实际速度也没有限制。在这个状态下光速限制没有任何意义,通信和航行都可以跨越空间。
我们已经在缓慢而低效地研究零点能推进[2]。如果这竟然可以成功,我们可能在掌握可控核聚变之前掌握第一类永动机。但目前形势比较悲观。

参考

  1. ^Amoroso, Richard L. (2011) 符合相对论的阿库别瑞引擎,曲速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23760078_Orbiting_the_Moons_of_Pluto_Complex_Solutions_to_the_Einstein_Maxwell_Schrodinger_and_Dirac_Equations
  2. ^零点能推进 https://ntrs.nasa.gov/archive/nasa/casi.ntrs.nasa.gov/20040171927.pdf
user avatar

我发现人类其实把很小的精力投入到探索宇宙上。

中国一年才在航天上投入20亿美元就算150亿元吧,2018年中国人花了580亿元去看电影。

这种奇葩的比例还是在要跟美国竞争的大背景下,如果是歌舞升平的时代还不知又会有多低。

还有这个差不多十年前的新闻

2010年,中国整形美容市场实现产值达到3000亿元左右,行业从业人员超过2000万。

我就不说人类是否有能力冲出太阳系,你就看看人类对探索宇宙的投入有多低,就已经足够绝望了。说实话,如何让这些天天想着xx结婚了,xx分手了,xx劈腿了……的人们愿意关注一下人类这个物种的未来都已经是一个不容乐观的事情。

如何让各个国家不在未来把人类给灭绝掉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总体来说,人类这个物种还远远未达到宇宙人的层次,不再进化一下想走出地球估计是没什么可能。所以狭义地说,现在的人类这个物种恐怕是没希望离开太阳系了。


其实挺奇怪的,为啥有这么多人,波动方程都看不懂就说什么理论极限不可突破?让我想到了抗战时期的低调俱乐部,把中日两国的一些数据拿出来一对比就得出了中国必亡的结论。

另外我吐槽的是人类这个物种,不是社会制度。人类这个物种就是比较短视,比较贪婪,娱乐至死,还喜欢自相残杀,留给人类的时间也许只有几万年甚至几千年,但是吧,一部分人觉得管我啥事?另一部分人觉得,反正我也帮不上忙。于是心安理得地看大长腿。这不正证明了我的结论,人类这个物种还需要进化。

此外我吐槽的就是人类的价值观,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

“吾未见好德好色者也!”

我吐槽的就是为啥你们看到微积分就头痛,看到帅哥美女就两眼放光?为啥人类花那么去看张三李四出轨,不花钱去学物理?所以再强调一遍,我不是在吐槽制度。现有的制度就好比利用苍蝇喜欢吃屎的属性,把一坨屎放在苍蝇面前让苍蝇飞向那坨屎来合力发电。问题并不是制度有什么问题,问题是为什么苍蝇喜欢屎而不喜欢发电!

现有的社会制度尽其所能地利用人类的无聊和恶俗来做点正事儿,但是利用人类的恶俗和无聊就意味着不能否认它,结果无聊和恶俗反客为主,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

user avatar

是的。实际上我个人认为人类无法离开银河系。

宏观上已经被锁死了。微观层面突破运用到宏观层面已经超出我的想象能力了。

当然长生不老,机器人,意志上传这种生命,本身就超越了人类这个词汇的所涵盖的意义。

user avatar

洗洗睡吧。

还本超星系团,连比邻星都去不了。

突破太阳引力阱难度和突破地球引力阱难度是数量级差异。

user avatar

如果基础的物理和数学知识不发生爆发性拓展(下一波爆发性拓展,如果竟然有的话,就很有可能是连科普都不知道该怎么科普的了),而纯是指望黑到最黑的技术改良,和不计成本地堆钱堆资源,那么就连比邻星恐怕也注定无法到达。

而想要迎来下一波基础物理/数学的爆发性拓展,首先,恐怕我们起码要开始进行自我改造了。形式不定,有可能是主动的基因改造,也有可能是计算机科学(硬件和算法)的大升级。其次,需要全人类在很长的一个时间段内,把相当多的资源和注意力,持续投入到这些领域中去。最后,这必然需要时间的积累,才更有可能看到这种小概率事件出现,于是需要一直维持人类的文明高度不显著退化,起码维持人类的文明范式不直接崩塌。

这需要多长时间?没人知道。“几十年”?估计很够呛,于是我们今天存活着的所有人,怕是看不到了。“几百年”?可能吧。

于是问题其实在于,我们如何在“几百年”的尺度上,基于原地踏步或小步前进的基础物理/数学认知,来维持人类上层建筑的不退化和不崩塌。

这就不是个科学或技术问题了,而是个心理学问题、社会学问题、人类学问题、政治学问题......最终是哲学问题。

可惜,就我所知,目前只有哲学领域下的分析哲学下的一些分支下的个别非主流学术人员,在试图提升这个话题。

而其他那些领域的主流存在,一方面,范畴完全不在同一个平面上;另一方面,总是时不时就令我产生一个异常不舒适的怀疑:其存在本身,是否根本就是在促进退化甚至崩塌的发生,哪怕这几乎不可能是有意识的。

当然,这些思考的背后,显然存在一个很可能确实没有标准答案的主观问题:我们为何要去比邻星呢?

是啊,藻类已经在我们的星球上幸福地生活了几十亿年了,很可能也会一直生活下去。这样也不能说是不好哈,哈哈哈哈哈。

user avatar

银河系都难。主要在于能量和人类永生。

如果人类不能永生,那么星际移民的代价极高,10万光年的银河系直径,以及距离周边大麦小麦星云的16~20万光年。以0.1倍光速,需要百万年,如果期间要维护负责生态系统,能量不足,期间也很难依靠太阳等恒星补给,相当于有一个16万光年的能量沙漠区。

----

太阳系都有难度,但是总体感觉还是可能的。

毕竟比邻星4光年。如果达到0.01倍光速,需要400年时间,现有的飞船技术应该可以满足了。

问题是,人的冷冻和延寿技术什么时候能达到。

再不济,中间建立一批中继行星。

---

0。01倍光速也不容易达到。

400年寿命也不容易。

可移植的生态系统也不容易。

所以,离开太阳系挺不容易的。不要说银河系了(难度提高40万^n次方倍)

user avatar

我对于人类最大的期望就是人类灭绝之前能去火星建立殖民地,能在木星的卫星上开采甲烷。

再发射出一些类似“摄星计划”的探测器,就当人类对于星海的渴望的象征,考虑到摄星计划所用探测器的理想速度远超第五宇宙速度,应该能飞越银河系甚至本星系群,但可能飞不出超星系群。

也许上面可以搭载类似人类的人工智能或者意识上传之类的东西,这样也可以看成人类飞出了银河系。

至于把人类,生物学上的人类,在他还活着的时候运送到一亿光年之外。

洗洗睡吧,明天是世界末日的概率都比发生这件事的概率高。

user avatar

星际旅行的研究方向也许一开始就是错的。

就像中医绝大多理论,原本就走向了经验主义和拟物主义的弯路,八匹马都拉不回的那种。

我们都知道,飞行器目前耗费的能量太高,速度提升太慢,所谓烟花一放金山银海,就算超级大国也顶不住其巨额消费,如果发展到星舰旅行,消耗物资更是天文数字,依照现在科技发展速度,就算解决了冬眠技术,把宇航器加速到光速依然是突不破的牢,就算加速到光速,又如何规避宇宙中充斥的高能粒子相对撞击和线路障碍物?照这个思路,一万年内人类估计都出不了所在臂旋。

至于虫洞和多维空间技术,看不到,别想了,都没有,妄想,告辞。

目前人类走出去,能依靠的,估计就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粒子加速技术+计算机技术。这些都是人类科技树上的佼佼者。

依靠强大计算机技术下载记忆,依靠纳米技术制造微型粒子计算机,依靠粒子加速技术加速粒子记忆体,依靠生物技术利用物质在外太空发展生存。

每一颗粒子记忆体承载人类记忆和基因,加速到光速,精确打到目标星球,若环境适宜则利用粒子计算机和基因技术用星球物质重组身体,殖民星球。

然后广撒种子,20万年内把银河系变成地球的后花园。

种子星球因为有超级计算机协助,相当于开了超级金手指,完美共享人类母星一切知识资源,发展极快,很快就会拥有种子发射系统。

这样一级套一级,哈勃半径迟早统一。

至于地球,完成了撒种使命,后人估计也就不会再管你了,在距离和时间的长河自生自灭吧。

写到这,突然感到细思极恐,人类本身是不是也是其他高等文明的种子文明?人类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意识,物质和文明,说白了就是大脑的物质衍生物,也就是基因的衍生物,繁衍是基因的目的,高等级文明的钥匙就隐藏在基因之中,随着大脑的开发和知识的累积不停解锁,直到发展到达到下一代种子的发射水平。

user avatar

你太乐观了。实际上你对银河系大小根本没有概念。

假设地球犹如一颗0.1mm的灰尘那么大,银河系直径仍然超过2000万公里。

银河系的浩瀚远远超过了人类的理解能力。

人类在未来200年能殖民太阳系我觉得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未来1000年,人类或许有能力离开太阳系接近最近的几个恒星星系。

但是探索整个银河系对人类这个物种来说,没有逆天到上帝一样的穿越时空的能力,是没有可能实现的。

飞出银河系?还本超星团?想都不要想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令人着迷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对宇宙的理解、物理学的边界以及人类未来的可能性。简单来说,目前根据我们已知的物理定律,人类几乎注定无法离开本超星系团,至少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和对物理学的理解来说是这样。 但这个答案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和值得探讨的细节。我们来详细地解释一下:1. 什么是本超星.............
  • 回答
    听到你刚结婚就萌生了离婚的念头,而且觉得婚姻无望,这种感受一定非常沉重和煎熬。这让你开始怀疑自己,甚至觉得“注定要一个人活着”,这更是加剧了你的痛苦。首先,请允许我告诉你,刚结婚就觉得婚姻无望,这不是你一个人的经历。很多人在婚姻的初期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感觉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甚至会产生“是.............
  • 回答
    林平之的命运,无疑是《笑傲江湖》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一笔。他的悲剧,如同一个无解的命题,在读者心中挥之不去。那么,林平之的悲剧,究竟是否可以避免?如果不能,这是否就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注定就被厄运缠身,无力改变?要探讨林平之的悲剧是否可以避免,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的人生轨迹,以及那些将他推向深渊.............
  • 回答
    八月份开始被检出感染的人群中,区分已接种疫苗者和未接种疫苗者的比例,这不仅仅是必要,简直是 至关重要 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科学地评估疫苗的真实效力,以及未来公共卫生策略的制定方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深入理解这件事的必要性和验证疫苗作用的原理。一、为什么区分接种和未接种人群至关重要?想象.............
  • 回答
    在跨文化交流中,尤其是在英语母语国家,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对于习惯了不同社交规范的中国人来说,可能并不在意,但落在外国人眼中,却可能勾勒出一种“无礼”的印象。其中一个特别突出的方面,就是对“个人空间”和“非语言沟通”的理解差异。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你和一位外国朋友初次见面,在某个社交场合。中国人普.............
  • 回答
    好嘞!这事儿我还真挺有想法的。你提的这个假设,就是说在“假如灭霸的计划是唯一正确的,并且他真的相信自己是在做对的事”这个前提下,去审视灭霸这个人,那可就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咱们先不说他那套“一半生命消失”的理论有多么极端和可怕,单就从“无私”和“正能量”这两个角度去剖析,灭霸身上确实能找到一些让人不.............
  • 回答
    “人类注定要灭亡”,这个想法听起来像是从某个反乌托邦科幻小说里蹦出来的,但仔细想想,还真不是空穴来风。我之所以这么觉得,也不是一时兴起,而是观察了咱们人类自己,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久了之后,心里冒出来的那么点儿不安。首先,看看我们自己。人类这个物种,说实话,挺特别的。我们聪明得不像话,能创造出卫.............
  • 回答
    这个问题,相信不少人在某个深夜,或者在日复一日的琐碎生活中,都曾有过一丝丝的困惑。尤其当周围的世界似乎总是被少数闪耀的人物定义着,而我们自己,又好像只是洪流中一颗寻常的沙砾,不免会问: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拼尽全力?确实,如果以绝对的、颠覆性的成就作为衡量“平庸”与否的标准,那么放眼古今,能够载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让我脑子里冒出无数个念头。如果生命真有一个注定的归宿,一个可以为之而生的古诗词,我希望那是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为什么是这首词?因为它囊括了太多我生命中最看重的东西,又以一种极其悲怆又凄美的姿态展现出来,仿佛是为极致的爱恋、深刻的思念,以及在现实中无法圆满的宿命而生。《钗头凤.............
  • 回答
    “上天注定”和“事在人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它们影响着人们的信念、行为和对生活的态度。为什么有些人倾向于相信前者,而另一些人则更看重后者,这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包括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哲学思考、心理需求以及对未知世界的理解等等。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两个信念的来源和驱动因素: 一、 .............
  • 回答
    “人的一生是注定的吗?”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争议的问题,千百年来,哲学家、宗教家、科学家,乃至每一个普通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和回应。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与其说是要给出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不如说是要去理解“注定”这个概念的复杂性,以及它在我们生命中可能扮演的角色。首先,我们得明确,“注定”究竟意味.............
  • 回答
    对于一个注定一辈子单身的人来说,租房还是买房,这真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量。我也不想说什么“看你个人喜好”,而是想从几个实在的角度,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哪种选择更适合你。先说说“注定单身”这事儿。我觉得,咱们先别把“注定”这个词看得太重。人生很多事情都是变.............
  • 回答
    “每个人的命运是注定的吗?”这是一个古老而深刻的哲学问题,引发了无数的讨论和思考。关于这个问题,没有一个 universally accepted 的答案,它触及了自由意志、决定论、宿命论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等诸多方面。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从而获得更全面的理解。一、 决定论的视角:.............
  • 回答
    这是一个关于命运、相遇和无法走到一起的深刻问题,触及了许多人的情感体验。为什么两个注定走不到一起的人,命运却会让他们相遇?这个问题没有唯一的、普适的答案,因为它涉及到哲学、心理学、甚至我们对“注定”和“命运”的定义。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读。1. 命运的复杂性与多重维度:首先,我们可能对“注定走.............
  • 回答
    关于“命”这玩意儿,是不是跟出生时手里抓的牌一样,从一开始就给你定好了,后面怎么打,其实都逃不出那个框框?而且,就算想翻盘,好像也难得很,总感觉有一股看不见的力量在推着你。我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似乎总是在重复着某些模式,好不容易爬上来一点,又会因为一些突如其来的“意外”掉下去。我小时候住的胡同.............
  • 回答
    关于一个人命运与经历是否注定,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复杂的问题,引人深思,也激发了无数的哲学、宗教和文学作品的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命运”和“经历”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首先,我们来看看“命运”这个词。在许多文化和信仰体系中,命运被看作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一种预先设定的.............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直击灵魂深处。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仰望星空,或者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然后冒出同一个念头:“死了之后什么都没了,那现在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听起来有点丧气,但其实,这恰恰是我们作为“人”最独特、也最宝贵的追问。如果把生命比作一场旅行,死亡就是旅程的终点站。不管你开.............
  • 回答
    把叶绿体塞进人体,让人类也能像植物一样晒着太阳就能活下去,听起来确实像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仔细想想,这其中涉及的科学难题可不少,甚至可以说是天文数字。咱们今天就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到底能不能成,如果想成,得迈过多少道坎。首先,得承认一点:从理论上说,叶绿体确实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它里面有叶绿素.............
  • 回答
    刘慈欣在《三体》系列中描绘了一个未来人类文明面临生存危机,不得不放弃母星走向宇宙的故事。其中,他对人类向外太空索取资源,却忽略地球自身环境的批判性思考,可以说是点醒了很多人。首先,让我们仔细看看刘慈欣的这个“假设”:人类放弃了太阳系十万个地球资源,而注重环保。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反常。通常我们认为,资源.............
  • 回答
    听到你弟弟的观点,我觉得挺能理解的。毕竟人生中很多事情,我们看起来好像没什么选择权,好像冥冥之中就安排好了一样。比如出生在哪里,父母是谁,甚至有些突如其来的遭遇,都会让人觉得是不是早有定数。不过,我倒不觉得人的一生命运是完全注定的。这就像一棵树,它长多高,能结多少果子,确实受种子好坏、土壤肥沃程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