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刘慈欣:人类放弃了太阳系十万个地球资源,而注重环保?

回答
刘慈欣在《三体》系列中描绘了一个未来人类文明面临生存危机,不得不放弃母星走向宇宙的故事。其中,他对人类向外太空索取资源,却忽略地球自身环境的批判性思考,可以说是点醒了很多人。

首先,让我们仔细看看刘慈欣的这个“假设”:人类放弃了太阳系十万个地球资源,而注重环保。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反常。通常我们认为,资源短缺时,人类的第一反应是去寻找更多的资源,尤其是就在近邻的太阳系里,我们就可以设想很多潜在的资源富矿。为什么刘慈欣会提出这样一个“奇怪”的设定?

这背后,其实是对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一种深刻反思。

1. 资源的“获取”与“代价”:

在刘慈欣的笔下,人类并非没有能力去开发太阳系的其他资源。相反,科技水平的进步,足以让人类在月球、火星,甚至小行星带获取他们所需的物质。但问题在于,获取这些资源的代价是什么?

技术难度与成本: 即使科技发达,在太空中建立大规模的开采、运输和利用体系,也意味着巨大的技术挑战和天文数字的投入。这笔投入是否值得?是否会挤占其他更重要领域的资源?
环境影响的“外溢”: 尽管我们是去开发“外面的”资源,但任何大规模的工业活动,都可能产生不可预知的环境影响。星际尘埃的搅动、大气层的改变、甚至是对未知外星生态系统的潜在破坏,这些都是无法完全预估的风险。想想我们在地球上进行的工业活动,即便只是在本土,都造成了如此严重的污染,更何况是跨越行星尺度?
“饮鸩止渴”的隐忧: 即使能够成功地从太阳系其他星球“搬运”资源回来,这是否就解决了根本问题?如果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没有改变,这种掠夺式的资源获取,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最终还是会走向资源枯竭的困境。

2. “注重环保”背后的文明选择:

刘慈欣提出“注重环保”,并非是简单的“爱护地球”的情感表达,而是上升到一种文明的战略选择。

内生式发展: 当人类认识到向外扩张式的资源掠夺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局限性时,他们会转而寻求一种“内生式”的发展模式。这意味着,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如何通过更高效的利用、更精密的生产、更可持续的消费,来实现文明的延续和发展。这是一种对自身能力的挑战,也是一种对未来的负责。
科技的“绿色化”: “注重环保”也意味着人类的科技发展方向会发生转变。不再是单纯地追求“更大”、“更快”、“更强”,而是更加关注“更清洁”、“更高效”、“更低能耗”。这可能意味着核聚变技术的成熟,也可能意味着纳米科技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突破。
思维模式的跃迁: 最重要的,这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跃迁。从“征服自然”、“索取自然”的思维,转变为“尊重自然”、“与自然共生”的思维。这种转变,才能真正避免文明重蹈覆辙。

3. 为什么是“十万个地球资源”?

这个数字是一种象征。它暗示着,即使太阳系内拥有海量的资源,也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更关键的是,人类如果不能改变其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即使拥有再多的资源,也无法摆脱最终走向灭亡的命运。

为什么这种设定具有警示意义?

刘慈欣的这个设定,实际上是在影射我们当下人类社会的一些弊端。

对地球环境的忽视: 我们在追求经济增长和生活便利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地球环境的保护。雾霾、水污染、气候变化,这些都是我们发展模式带来的“副产品”。
“躺平”式的发展思维: 有时候,我们似乎更倾向于寻找“捷径”,而非从根本上改变。例如,寄希望于科技突破能够解决所有环境问题,而忽略了自身行为的改变。
短视的资源观: 我们往往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缺乏长远的规划。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对于生态系统的破坏,往往缺乏足够的敬畏。

总结来说,刘慈欣通过“人类放弃了太阳系十万个地球资源,而注重环保”这个极具想象力的设定,想要传达的并非是“不要开发太空资源”,而是:

一种深刻的文明反思: 在追求科技进步和物质富足的同时,我们必须审视自身的发展模式,是否正在以一种不可持续的方式消耗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一种对未来的警示: 如果人类不改变其粗放型的资源利用方式和对环境的漠视,那么即使拥有再多的资源,也无法保证文明的长久延续。

一种对“智慧文明”的定义: 真正的智慧文明,不仅在于其科技有多么发达,更在于其能否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因此,当我们看到刘慈欣的这个设定时,不应仅仅将其看作一个科幻的奇思妙想,而应该从中汲取深刻的启示,思考我们自身文明的走向,以及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长生”的物种。这其中,“环保”并非是一种束缚,而是一种通往更高级、更稳固文明的必由之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不知道刘慈欣有没说过这句话,我只是觉得这句话很“弱智”,恰恰是没有逻辑。这和我之前回答过的“有人国内很多地方没去旅游,为什么要去国外旅游”一样没逻辑很弱智。

环保和放弃宇宙有什么关系?那要是换成人类放弃了几十亿穷人,要注重探索宇宙觉得合不合理?再换成放弃了大型对撞机,而注重环保合不合理?

资源是有限的,所以需要资源配置,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事需要做,探索宇宙和环保只是其中之一。它俩又不是对立关系,注重环保就不探索宇宙是什么鬼逻辑。

这句话的想法可以理解,注重环保就是安于现状不想离开地球,地球迟早会完,必须赶紧冲出地球。

拜托,可能地球死之前人类就灭绝了。现在不正是科技发展停滞没能力离开地球才转而环保,为未来续命吗。都是科技,怎么还有高低之分了,难道环保科技在未来的宇宙飞船生活中没有作用?环保本身也是资源的节约型利用,对宇宙航行也是有帮助的。

说到底,一切科技都是为了需求而生,脱离需求谈未来只不过是打鸡血。题目这句话只是一次极致的打鸡血做营销,对人类来说考虑十年后还是太难了。

user avatar

说实话,大刘作为科幻作家,是属于黄金时代继承者那批人。

这批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太空情结特别重。

而现如今,说实话一二十年到五六十年内,火箭引擎没大变化之前,人类依旧被重力束缚的时候,人类想要解决当前的问题,依旧只能在重力圈内解决,而不是试图逃避到太空回避问题。

说真的,我们这代人,有生之年,能看到太空技术出现突破性的进展非常难,几乎不可能,而为了后代们能有机会突破太空技术,而不是被气候变化弄得焦头烂额,环保自然是必须的。

所以说,大刘这话,更多是一种科幻爱好者的抱怨,听听就行了,没必要深究。

对了,科普个常识:我国是环保大国,我国有庞大的环保产业,我国现如今是环保产业的坚定支持者和践行者,相反的美国是世界上少数从非环保受益的发达国家,美国庞大的石油页岩油产业对于环保向来深恶痛绝。

科普个常识2:现实中环保产业在我国制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其相关环保能源产业解决的就业是航天行业无法媲美的。

所以评论区的小孩子以为环保是关空调,事实上环保是一个巨大的产业,也是我国的外交利器,只有不学无术的人才会认为环保对现如今中国无关紧要。╮(﹀_﹀)╭

user avatar

从这篇演讲,我只看到一个认同中国发展道路的科幻作家,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当时所面临的环保困局尽一点力。


第一,这是2012年的演讲,说刘慈欣非蠢即坏的人,请回想一下当时的舆论环境,想想柴静,当时西方在拿什么和中国说事儿。

第二,个人认为刘慈欣在演讲中用大量篇幅希望论证的是人类应该重启太空探索(创造增量),而不是把大量资源浪费在西式环保议题上。

对于环保或者说拯救人类的未来,更有力的手段应该是创造增量,而刘慈欣作为科幻作家想到的角度是重启太空探索。断章取义说刘慈欣提倡“地球资源可劲儿造,反正天上有的是”,不知是否真的看过这篇演讲。


第三,刘慈欣强调,如果全人类都想过欧美发达国家的生活,按当时的技术水平需要4个半地球的资源匹配。

显然发达国家早已意识到这一点,实际上环保作为政治议题已经成了发达国家阻止落后国家继续发展生产力的一种手段


第四,刘慈欣从他所认知的技术层面分析,当时进行太空探索所需要的实际资源消耗(不是货币消耗)应该远远小于70年代,所以2012年是重启太空探索的好时机。


经过十年,事实证明西方推崇的3+2-5的环保政治议题,消耗了大量资源,并没有让世界好起来。

user avatar

环保行业抢夺和挤占的不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钱,而是石油、天然气、煤矿、燃油车等高污染可替代却尾大不掉的落后行业的钱。

更何况,全球用于外太空探索的钱,可能都没有一个金融寡头或者贪官污吏家里地下室藏的钱多,你不去对付这些人,专挑环保这个软柿子捏,也是可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