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慈欣批评「国内科幻影视重特效轻剧本」,你怎么看?

回答
刘慈欣作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领军人物,他的观点在中国科幻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提出的“国内科幻影视重特效轻剧本”的批评,触及了当前中国科幻影视发展中一个普遍存在且核心的问题。要理解这个批评,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

一、 刘慈欣批评的核心:为何“重特效轻剧本”?

1. “特效”的诱惑与“剧本”的难度:
特效是直观的、容易量化的“成功指标”: 在视觉冲击力至上的影视产业中,令人惊叹的特效往往能迅速抓住观众眼球,带来感官上的震撼。对于追求市场回报和当下流量的制作者来说,投入大量资金制作炫目的特效,似乎比打磨一个扎实的、引人深思的剧本更容易看到“成效”。
剧本创作是漫长而艰辛的艺术过程: 一个好的科幻剧本需要深厚的科学素养、哲学思考、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想象力。它需要时间去构思、去打磨、去推敲逻辑和人物弧光。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且成果难以在短期内以量化的形式衡量。相比之下,特效团队可以根据已有的、相对成熟的剧本进行创作。
技术瓶颈的突破与叙事能力的滞后: 长期以来,中国影视产业在特效技术方面取得了飞速进步,甚至在某些领域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这种技术上的突破,自然而然地会成为投资方和制作方展示实力、吸引关注的重点。然而,与之相匹配的叙事能力、编剧人才的培养和成熟,则相对滞后,未能跟上特效发展的步伐。

2. 对“科幻”本质的理解偏差:
将科幻等同于“硬科幻”的物理奇观: 部分创作者和观众将科幻的魅力仅仅理解为对宇宙、科技的宏大描绘,对未来世界的奇观展示。这种理解忽略了科幻更深层的意义——它是一种思考方式,是一种通过虚构的科技和社会来探讨人类自身、伦理道德、哲学命题的载体。
缺乏对“科幻内核”的挖掘: 好的科幻作品,无论特效是否华丽,其核心都在于对未知的好奇、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社会发展的警示或启示。当特效成为唯一亮点时,往往意味着故事本身可能空洞、人物扁平、主题模糊,未能触及科幻真正的深度。

3. 市场导向与观众期待的“合谋”:
迎合速食文化和视觉享受: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观众的注意力被高度分散。部分影片为了在短时间内吸引最大量的观众,倾向于提供简单直接的感官刺激。华丽的特效能够快速满足这种需求。
“被动接受”的模式: 观众在观影时,很大程度上是被动接受影片所呈现的内容。当影片通过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喂饱”了观众的眼睛,他们可能在短时间内忽略了剧情的不足。然而,这种满足是短暂的,容易遗忘。
缺乏对“好故事”的普遍认知和追求: 虽然优秀的故事总是受欢迎的,但如果市场普遍充斥着“重特效轻剧本”的作品,观众的期待标准也可能被拉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二、 刘慈欣批评的影响与启示:

1. 警醒与反思: 刘慈欣的批评,是对整个中国科幻影视行业的一次“头脑风暴”。它迫使从业者、投资者、评论家乃至观众重新审视科幻影视的价值所在,认识到过度依赖特效的短视和危害。

2. 对“科幻”定义的重塑: 这场批评推动了对“什么是真正的科幻”的更深入讨论。科幻不仅仅是飞船、外星人、时间旅行,更是思想的实验场,是人类文明的镜子。

3. 对创作人才的呼唤: 优秀剧本的匮乏,也凸显了培养和吸引高水平编剧的重要性。需要有更多具备科学素养、哲学深度和人文关怀的编剧进入科幻影视领域。

4. 对未来发展的方向指引:
平衡发展: 未来中国科幻影视的关键在于实现特效与剧本的平衡,甚至将剧本的深度和思想性置于更优先的位置。
文化内核的挖掘: 真正优秀的科幻作品,应该融入中国式的文化思考、哲学观念,形成独特的东方科幻美学。
长远投资: 投资方需要认识到,打磨一个优秀剧本是一项长远而有价值的投资,其回报可能不像特效那样立竿见影,但却能决定作品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三、 国内科幻影视的现状与未来(进一步的思考):

目前,中国科幻影视在经历了《流浪地球》系列等里程碑式的作品后,确实在特效制作上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刘慈欣的批评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流浪地球》的成功: 《流浪地球》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除了精良的特效,更重要的是它讲述了一个根植于中国文化、充满人文关怀的故事,展现了“集体主义”和“家国情怀”的科幻叙事。这恰恰说明了“剧本”和“文化内核”的重要性。
部分跟风之作: 也有一些作品,在《流浪地球》热潮后,盲目追求特效的炫目,但故事薄弱,人物单薄,最终沦为“特效堆砌”的失败尝试,印证了刘慈欣的担忧。
挑战与机遇并存:
挑战: 优质科幻剧本的稀缺,原创科幻IP的培育难度,以及观众对科幻作品的认知差异,都是当前面临的挑战。
机遇: 随着中国科技的进步和全球视野的开阔,我们拥有了创作更多元、更深刻科幻作品的土壤和可能性。大量优秀的科幻文学作品可以为影视改编提供素材。

总结来说,刘慈欣对“国内科幻影视重特效轻剧本”的批评,是一次对行业浮躁心态的敲打,也是一次对科幻艺术回归本质的呼唤。 它提醒我们,科幻影视的魅力远不止于视觉奇观,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思想、情感和对人类未来的深刻洞察。只有在打磨出扎实的剧本,挖掘出动人的故事和深刻的主题之后,华丽的特效才能成为锦上添花,真正造就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持久生命力的中国科幻影视作品。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整个行业共同努力和持续的探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不是国产科幻片重特效轻剧本,而是整个国产片都在轻视剧本。

主流项目基本全是改编,独立项目又都是作者电影,导演自己写自己拍。尤其是剧集类全是各种改编,除此之外原创的故事没几个。

再加上剧本前期创作阶段参与的每个人都懂剧本,投资人,平台,导演,演员等等都觉得自己懂剧本,每个人都可以提修改意见。这和后期剪辑的时候差不多,每个人都可以随便提修改意见。到最后很多编剧看片子上线口碑不好就立马和片子撇开关系!

国产影视整个的工作流程和氛围已经决定了轻视剧本的必然,反正票房和播放量与剧本的质量不一定成正比关系!

user avatar

并不认同,这是一句屁话。

现在大部分观众更看重的是特效,你不搞特效重视剧本,只会被外国特效大片力大砖飞的砸烂。

绝大部分的观众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你的狗屁剧本,如果特效不合格,三十分钟后鼾声就此起彼伏了。

外国大部分科幻片的剧本压根狗屁不通,也不耽误他们用特效砸开票房大门。

说到底,观众们看科幻是为了娱乐的,看科幻的年轻人居多,大部分并不想思考你的剧情。如果你在特效优秀的基础上有好剧本,那是锦上添花。如果连特效都没有的科幻指望靠剧本发家,估计只能成为很多所谓的“十年后神作”了,就是当年票房一塌糊涂,十年后一群脑残粉往死里吹的那种玩意。

可惜十年后的人怎么吹,钱也进不了当年那位导演的口袋了。

人们选择科幻片的第一需求就是那些视觉刺激,重剧本轻特效的科幻片就像一碟子好看但难吃的菜一样奇葩。

user avatar

我觉得很多人可能会误解刘慈欣说的“重特效轻剧本”。

因为会被理解为,“刘慈欣说中国科幻电影的特效强,剧本弱。”剧本弱可能没什么人讨论,因为会被认为是客观事实,但是肯定会有一大堆人口沫横飞地讨论“中国科幻电影的特效究竟强不强”。


其实我觉得刘慈欣的本意是,现在中国的科幻电影还在起步阶段,特效,剧本都很弱。但是主要的发展方向,或者说行业的用力方向,还是在特效上。但其实真正应该首先发展的,是剧本。

我感觉刘慈欣是这个意思,并且我无比赞同这个意见。


这个就很像游戏产业。“特效”对应的是“游戏画面”。“剧本”对应的是“游戏可玩性”。游戏产业发展了这几十年,可以说游戏画面的进化令人瞠目结舌。但是你会发现,人们都在抱怨现在的游戏“好看不好玩”,因为游戏的可玩性进化非常少,尤其是相对于画面来说。

但为什么游戏行业会选择大量发展画面而非游戏性呢?其实很简单:游戏画面看得见摸得着,发展方向清晰,进步明显,宣传广告也容易,还能带动硬件产业发展。可以说全力发展游戏画面,对游戏行业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而游戏性呢?怎么叫发展?回合制发展成即时动作,真的是进化吗?多的是玩家不喜欢即时喜欢回合制。那游戏性发展的方向在哪里?谁来定?指标在哪里?怎么宣传?一套新的玩法下来,市场认不认,玩家认不认?要是全力发展游戏性方面,万一砸锅了怎么办?

所以,两相比较,游戏行业自然而然就会选择发展画面。


回到电影,尤其是中国的科幻电影,几乎可以完全类比。为什么这个行业会选择重特效?那当然是因为特效是最吸引眼球的,最好量化的,最容易宣传的。哪个科幻电影特效做得好一眼可知,谁做得精细真实谁就有优势,不发展这个发展什么呢?

而真正去看科幻电影,关心科幻电影的人,比如刘慈欣,比如我,就会很快忽略掉特效这个浮在最上面的虚影。诚然特效好的电影沉浸感更强,就像画面好的游戏沉浸感更强一样,但不管强不强,只要你沉浸进去了,你看的东西就回归剧情这个本质上了。打个比方说,好的特效让你1分钟进入剧情,烂特效你要看10分钟进入剧情,但是一部电影120分钟,你只要进入了剧情,绝大部分时间其实都是在欣赏剧情而非特效。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剧本才是最重要的。你特效再好,我被吸引1分钟之后,剩下119分钟都在喷剧情,那这电影必然口碑很烂。而剧情好,就算特效再烂,到最后我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很享受的,电影口碑也不会差。

这也正如游戏行业,画面烂但是好玩的游戏海了去了,画面好但是根本没兴趣让人打开的游戏也简直不要太多(去看看育碧吧)。。


但也正因为上文的分析,我也认为刘慈欣这个批评也没什么好办法被这个行业所接受。为什么?一部科幻电影的宣传片也就只有1分钟,1分钟就可以让人瞬间看到这电影的特效水平。但是剧本水平?那玩意儿不进电影院坐完两个钟头谁知道呢?然而在这个信息叠加的时代,决定人们是否掏出电影票钱的,就是宣传片里的那1分钟。再加上前文提到的,特效水平提升有着更好的方向性,更容易量化,更容易出成果,那必然导致其成为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而剧本呢?大家都知道它重要,但是却没有人有心情去花两个小时验证一部电影的剧情了。

user avatar

我感觉,大刘应该是想给国内科幻影视行业挽尊,顺带吐槽。

明着说的话,科幻影视的剧本和特效都不行,但还经常拿特效多么牛作为营销卖点。然后观众去看了后发现特效很差,剧本更差。

就拿《流浪地球》来说,我认为国内唯一及格线以上的院线科幻电影。特效已经做到了不违和,甚至有惊喜,立意更是从全人类命运共同体角度出发。但是剧本打磨的还是有问题,剪辑也有锅,最后整个观影体验下来会感觉有些支离破碎。如果剧本能够更加打磨的好,我认为会有更多的支持者。

至于更差的,《上海堡垒》、游族的《三体》电影,噱头都是大制作的科幻片,然后放带一堆特效的预告。最后一个被喷,一个流产。

当然,我在这里也举一个正面例子,一个科幻短片《人体胶囊》,胡戈导演拍摄的。(没错,就是那个《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导演)

仅仅是一部十分钟左右的科幻短片,没有用到多么华丽的特效,但是非常真实地展示了一个未来中国的图景。

比如无人车已经实现,但是充满了广告,而且为了遵守交通规则限速行驶,让路怒症无奈;再比如说科技公司前台客服都是机器人,只会不断重复一些设定好的话术。

当然,本片最大的彩蛋在于之后的反转,人体胶囊快速运输技术最后被揭穿根本无法实现,反而是一招偷梁换柱的把戏。

这个科幻微电影我认为就属于剧本打磨得很好的典型,与那个有名的超短科幻小说“最后一个地球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国内的科幻影视都能达到这个水准,我估计大刘应该会说,国内科幻影视的特效应该要跟上剧本的水平了。

user avatar

可以把“科幻”俩字删了

国内的剧本质量实在是……

举个最近的栗子,从金刚川到长津湖,是特效不给力么,还是主演们不够努力,但是总给人感觉不对劲,没那味

直到功勋的李延年单元,大家知道了,不是别的,就是剧本出了问题

user avatar

国内有啥科幻影视啊。。。。


当年《流浪地球》刚上映,很多人都开始总结中国科幻的特点和美国科幻的特点,比较其差异。我就说中国科幻像样的就这么一部,样本量为1,你总结个屁啊,说不定这些特点是人家这部电影独有的,和其他中国科幻(如果未来有)都不一样呢。

结果大家不接受。

后来《上海堡垒》上映了。。。。

又和《流浪地球》成了一正一反两个典型。

难怪,本来映入大众法眼的就这么两部嘛。


样本量不够,总结出来的都是不靠谱的。所以刘慈欣的批评,我看都不看。


ps,重特效是因为特效是科幻的及格线。达不到这个及格线,连作为科幻的资格都没有。而现在国内光是达到这个及格线,就已经拼尽全力了。什么时候达到特效的及格线轻而易举,才能去花更多精力在“剧本”上。就像你刚学乐器就别谈融入自己感情了,刚学绘画就别想着有自己风格了,先把基本技法练会了再说。当然,除非你拍的是《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user avatar

怎么看,这反映了资本更喜欢普通人组成的超级团队,而不喜欢能力很强的超级个人。

特效这玩意儿不是一个人就能搞定的,你技术再好、创意在好也需要大量的人配合,所以制作特效出名的都是XX公司,而很少有人听说XX特效大师。

但剧本只要一个特别强的人就能独立完成,很多创意根本就不是靠堆人头能搞出来的。

那么你觉得是一个团队好控制还是一个人好控制?

就说前两天李子柒和MCN公司打官司的事儿,如果不是因为李子柒是个超强个人,而只是一个团队,老板绝对可以掌控一切完全不用看你的脸色。只要是强团队而不是强个人,你不爱干了?滚!你能力再强,找一个比你弱一半的人,团队可能也就损失了1%的能力,对于用户来说几乎感受不到。可你换个李子柒、导演小策这样的超强个人试试,保证立马塌房。

而现在整体环境中老板的牛逼状态,让他们绝对不愿意和一个超强个人平等相处,所以即便是知道剧本很重要,也不想重视剧本。他们只想面对一群奴才颐指气使。

所以目前的稳定状态几乎就是两种极端。一种是公司里面缺了谁都一样转,老板领导一切指挥一切,总经理在老板面前都要战战兢兢的。另一种是个体户,一个超强个人带着一帮人干活儿,最典型的就是德云社、得到这种。如果真正的老板和超强个人不是一个人,或者不是一家子,那就过了蜜月期等着分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