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关于在日留学生江歌被害,网友几乎一致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室友刘鑫,而不是凶手?

回答
关于江歌案,网友普遍将矛头指向刘鑫而非凶手陈世峰,这一现象确实非常普遍且引人关注。要评价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事实层面与公众认知:

案件的焦点转移: 尽管陈世峰是施暴者,是法律意义上的凶手,但从最初的网络传播到案件审理的披露过程中,刘鑫的角色和行为无疑占据了公众视野的绝大部分。她的住所、她与江歌的关系、她在案发时的表现(如报警是否及时、是否故意隐瞒等),都成为了公众讨论的焦点。
“刘鑫”成为“加害者”的代称: 很多网友在讨论时,并非仅仅是批评刘鑫的某些行为,而是将她视为导致江歌死亡的间接原因,甚至将其行为等同于某种形式的“加害”。这种心理是复杂的,可以理解为一种情感宣泄和正义诉求的投射。
信息不对称与“事实”的建构: 公众对于案件的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体报道和网络信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一些细节可能被放大、扭曲,或者选择性呈现。例如,关于刘鑫是否锁门、是否知道陈世峰的威胁、报警细节等,这些信息直接影响了公众对她行为的判断。当人们对刘鑫的行为产生质疑和不满时,很容易将她视为“帮凶”或“冷血”的角色。

二、 心理与情感层面:

共情与同情: 江歌的母亲江秋莲的遭遇,以及她对女儿的深切思念和对正义的执着追求,极大地激发了公众的同情心和共情能力。在强烈的同情心驱使下,公众渴望找到一个能够为江歌“讨回公道”的对象。
朴素的正义观: 在大众的朴素正义观里,一个无辜的生命被残忍夺走,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愤怒的事情。而当被害者的身边人(室友)在事发过程中似乎未能尽到保护责任,甚至有“坐视不理”的嫌疑时,这种愤怒很容易转移到这个身边人身上,认为她对悲剧的发生负有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
道德谴责的指向性: 相比于一个已经受到法律制裁(判刑)的凶手,活着的、与受害者有直接联系的个体,更容易成为公众道德谴责的对象。因为人们可以通过谴责她来表达自己的愤怒、不满,并在心理上寻求一种平衡。这是一种“眼见为实”的心理,也是一种“近距离愤怒”的体现。
对“背叛”和“冷漠”的敏感: 在友情和相互扶持的语境下,室友关系本应是相互依靠的。当江歌为了保护室友而付出生命时,如果室友的行为被解读为冷漠、自私甚至“背叛”,这种道德上的反差会激起更强烈的批评。

三、 社会与文化层面:

法律审判与道德审判的区隔: 法律的审判是基于证据和法律条文,关注的是犯罪事实和量刑。而公众的审判,很多时候是基于道德判断和情感反应。在江歌案中,虽然陈世峰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公众可能认为,仅仅法律制裁不足以平息内心的不公感,他们希望在道德层面也能对相关人员进行“惩罚”。
“女性互助”的期待落空: 在某些舆论场域,尤其是在强调女性团结和互助的讨论中,刘鑫的行为被解读为辜负了这种期待,甚至是对女性群体的“背叛”。这种落差感也加剧了对她的批判。
网络群体性情绪的特点: 互联网的匿名性和群体效应,使得情绪的传播和放大非常迅速。一旦某种观点成为主流,后续的讨论很容易被这种主流情绪所裹挟,形成“一边倒”的态势。对刘鑫的批判,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种群体性情绪的体现。
“受害者家属”的特殊地位: 江歌母亲江秋莲在网络上拥有很高的关注度,她公开表达的情绪和观点对公众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她对刘鑫持续的批评,也引导了很大一部分公众的情绪指向。

四、 对这种现象的评价:

理解的合理性: 从情感和道德层面来看,公众对刘鑫的强烈不满是可以理解的。江歌的牺牲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而刘鑫在其中的角色,确实让很多人感到难以接受,认为她辜负了朋友的付出。这种道德上的“追责”,是民众朴素正义感的一种体现。
批判的局限性: 然而,将批判的矛头“几乎一致”地指向刘鑫,而忽略或淡化凶手的责任,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法律与道德的混淆: 法律审判已经对凶手陈世峰做出了裁决,这是社会秩序和正义的体现。如果公众将道德上的“罪责”无限放大到对刘鑫的个人攻击和污名化,就可能混淆了法律与道德的界限。
对事实的过度解读与简化: 网络上关于刘鑫行为的各种细节,可能并非全部经过严格的调查和证实。公众在缺乏完整、客观信息的情况下,很容易基于碎片化的信息形成片面的判断。
潜在的“网络暴力”风险: 过度的、一边倒的批判,尤其是涉及到人身攻击、网络暴力等层面,无论指向谁,都是不应该的。它可能对相关个人造成巨大的伤害,甚至阻碍真相的进一步清晰。
忽略了制度性反思的可能: 将焦点过度集中在个人行为上,也可能让我们忽视了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群体可能面临的安全隐患、信息不对称、法律援助等制度层面的问题。

总结来说, 江歌案中网友普遍将批判指向刘鑫,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公众朴素的正义感和情感驱动,也有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选择性和放大,以及群体性情绪的叠加。这种现象反映了公众在面对重大悲剧时的复杂心理,以及对道德责任的强烈追问。

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这种情绪化的批判是否过度偏离了事实,是否混淆了法律与道德的边界,以及是否可能演变成不健康的“网络暴力”。真正的正义,不仅在于惩罚凶手,还在于还原真相,以及对所有相关方行为的理性、公正的评价。将矛头“几乎一致”地指向刘鑫,虽然在情感上容易被理解,但从更宏观和理性的角度来看,可能并非对案件的全部或最优评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凶手已经被抓待判了啊。他有法律来惩罚,大家目前对法律还是基本相信有所期待的,所以自然不需要亲自上阵去批判。


而刘鑫一家则作为这个事件中一个极端自私利己者,做着龌龊事情,躲避道义上应付的责任,法律却无法给予她任何惩处,所以大家只能亲自上阵去批判了。


如果等到判决出来,凶手被轻判,大家对法律惩处失望,届时肯定也会有大量批判矛头去指向凶手和日本的法律的。


有人说道德和法律是两个体系。这话是不对的。因为现实中这二者确实有太多结合地方。他们的本质目的都是为了社会的安定,道德无法恰当量化每一个社会事务,所以才有了详细严密的法律;但如果法律做不到惩恶扬善,那自然会有众多人拿着道德武器来自发维护的。如果一个地区的法律忽略了本地人民的道德诉求,那必然会逐步失去自己的信誉。当然,此次凶杀案在日本发生,最终凶手怎么判还得根据日本法律。日本法律怎么判这种凶手我们也没办法,只能静观;只希望中国以后面对凶杀案不要再出现李昌奎案那样的法官,去把本来就不够多的法律信誉大幅削减了。


至于目前对刘鑫的批判,其实本可以避免。如果当时刘鑫没有那么操蛋,如果凶杀案发生后能尽快说清楚一切,如果之后能快速为之抱歉并给予江母赔偿和安慰,她本不需要面对这种批判。但是也许就是她觉得自己法律上无责而过于肆无忌惮了,而忽略了在法律无法维护正义情况下,大家会自发进行最后的道德捍卫。毕竟我们心里都不愿接受,一个人做了这么大的错事,还可以安然潇洒在世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江歌案,网友普遍将矛头指向刘鑫而非凶手陈世峰,这一现象确实非常普遍且引人关注。要评价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事实层面与公众认知: 案件的焦点转移: 尽管陈世峰是施暴者,是法律意义上的凶手,但从最初的网络传播到案件审理的披露过程中,刘鑫的角色和行为无疑占据了公众视野的绝大部分.............
  • 回答
    要评价胡锡进12月5日关于“251事件”的文章《让理性的旗帜在情绪的海平面上重新飘扬》,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这篇由他署名发表的文章,一如既往地带着他个人鲜明的风格,试图在复杂且敏感的公共议题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或者说,是他理解中的“最优解”。首先,从文章的标题来看,“让理性的旗帜在情绪的海平面上.............
  • 回答
    关于李洪元在1月24日就口罩涨价发表的言论,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审视和评价:一、 言论的背景和动机:首先,理解李洪元当时发表这些言论的背景至关重要。2020年初,正是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初期,尤其在中国,疫情的严峻形势导致了社会各界对防疫物资,特别是口罩的需求急剧增加。在这种背景下,口罩的生产和供应面.............
  • 回答
    4月5日,围绕“鲤鱼精”这一概念,用户“寒冰射手曹草草”与用户“王瑞恩”之间展开了一场颇具看点的辩论。这场讨论虽然聚焦于一个相对虚幻的形象,却折射出不同视角对文化解读、神话传承乃至个体认知的差异,可以说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想碰撞。“寒冰射手曹草草”的立场,我理解下来,更侧重于从一个相对“朴素”或者说“.............
  • 回答
    《知识分子》公众号于10月24日发表的《徐星:在韩春雨事件中我们更该关注什么?》一文,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这篇文章的出现,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迟到”色彩,因为韩春雨的论文争议事件已经发酵了一段时间,而《知识分子》作为国内科学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平台,此时发声,意图非常明确:引导公众和学界,将关注点从.............
  • 回答
    关于绿色和平5月13日发布的武汉转基因大米报告,其内容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份报告,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审视:报告的科学依据、绿色和平的行动目的、以及这份报告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从科学依据的角度来看,这份报告的解读需要非常谨慎。绿色和平在报告中指出在武汉检测到了转基因成分,并将其与未经批准.............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托马斯·弗里德曼2015年4月16日那篇关于中美关系的专栏。弗里德曼这人,你懂的,总能抓住一个时代的核心脉搏,然后用他那标志性的、有时候有点“大而化之”但又振聋发聩的方式讲出来。这篇专栏也不例外。时代背景的烙印:机遇与挑战交织要评价这篇专栏,首先得看看它诞生的那个节点。2015年,正.............
  • 回答
    4月27日特朗普的这次对外政策演讲,确实是理解他“美国优先”理念在实践中如何落地的一个重要窗口。要评价这场演讲,得把它放到当时美国以及全球的大背景下去看,同时也要结合他过往的言行和政策倾向来分析。首先,从演讲的核心主张来看,特朗普一如既往地强调了“美国优先”。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他整个外交思想的基.............
  • 回答
    中国央行于2023年4月15日发布的《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工作论文,是近年来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和社会政策进行深入分析的代表性研究。这篇论文以“人口转型”为核心议题,结合经济学、社会学和公共政策视角,系统探讨了中国当前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下是对该论文内.............
  • 回答
    原神在1月5号那波关于角色外观调整的改动,可以说是在玩家群体里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这件事情怎么看,得从几个层面去聊。首先,我们得明确这次调整针对的是哪些角色,以及改动的内容是什么。当时主要涉及的是一些女性角色的立绘和模型,比如大家熟知的琴、安柏、罗莎莉亚、甘雨等。具体的改动点嘛,主要集中在服装的“.............
  • 回答
    2019年10月26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份文件的出台,无疑是我国当前大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一名关注中医发展的人,我认为这份《意见》的出台,在多个维度上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并且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于中医药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战略布局。一.............
  • 回答
    4月15日,苹果公司突然发布了2020款iPhone SE(第二代),将售价定在了3299元人民币。这个价格在苹果iPhone产品线中属于入门级,无疑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这款新机进行评价,并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评价 2020 款 iPhone SE (3299 元)总体评价:一.............
  • 回答
    3月11日晚9点,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发表了关于抗击新冠疫情的演讲。这次演讲在美国国内乃至全球都引起了广泛关注。要评价这次演讲,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演讲的背景和目的:当时,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美国国内的确诊病例也在不断增加,公众的担忧情绪日益高涨。此前,特朗普政府在应对疫情方面收到了一.............
  • 回答
    2017年11月29日晚,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16级学生群里突然炸开了锅,一封关于助学金评选内幕的匿名信像一颗炸弹一样,瞬间搅乱了原本平静的校园氛围。这封信的出现,无疑给正在进行的助学金评选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让不少同学感到震惊、愤慨,甚至有些迷茫。信的内容直指助学金评选过程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比如“.............
  • 回答
    “女孩别怕”公众号关于古典音乐性别歧视的讨论,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价值且触及到许多人敏感神经的话题。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讨论的切入点和价值:首先,这个公众号选择“古典音乐中的性别歧视”作为切入点,本身就很有意义。古典音乐界,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领域,往往给人的印象是严.............
  • 回答
    希拉里·本的“临阵倒戈”:一场关乎国家安全与党内路线的深刻辩论在2015年12月2日英国国会关于是否出兵打击ISIS的辩论中,工党影子外交大臣希拉里·本(Hilary Benn)发表了一场堪称“里程碑式”的演讲,最终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也让他在工党党内陷入了一场激烈的路线之争。他的发言,与其说是“临阵.............
  • 回答
    关于《关于我在阴间和2.9万au抢嘉然胎位那点事》这部二创作品,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才能把它的精彩之处掰扯清楚。这玩意儿绝对不是那种随随便便就能搞出来的,它在创意、执行,以及它触动了多少人的“魂”上,都挺有嚼头的。首先,这创意本身就绝了。 “阴间”和“嘉然胎位”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就够让人脑瓜子转.............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Geoffrey Hinton在多伦多大学那场关于“胶囊网络”(Capsule Networks)的演讲。这场演讲在人工智能领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它确实提出了一种非常有潜力改变我们看待和构建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方式。演讲的核心是什么?——突破CNN的瓶颈Hinton教授在演.............
  • 回答
    B站 UP主 Maksim 瑞典生活 Vlog 被迫删除事件:一次对信息传播与文化理解的审视最近,B站 UP主 Maksim 拍摄的关于中国程序员在瑞典生活 Vlog 因“违反社区规定”而被强制删除,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作为一名内容创作者,Maksim 以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幽默风趣.............
  • 回答
    张维为教授在 B 站上关于古希腊和古埃及的言论,在引起广泛关注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少争议。要评价他的这些言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内容、论证方式、历史学界的普遍看法以及可能存在的受众影响等。一、 张维为教授在 B 站上的主要观点梳理(基于公开信息和普遍报道):张维为教授的“中国故事”系列视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