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知识分子》公众号发表于10月24日的文章《徐星:在韩春雨事件中我们更该关注什么?》

回答
《知识分子》公众号于10月24日发表的《徐星:在韩春雨事件中我们更该关注什么?》一文,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这篇文章的出现,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迟到”色彩,因为韩春雨的论文争议事件已经发酵了一段时间,而《知识分子》作为国内科学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平台,此时发声,意图非常明确:引导公众和学界,将关注点从对个体的“审判”转移到对科学研究、科研评价和科研管理体制的深刻反思。

以下将从文章的核心观点、论证方式、潜在影响、局限性以及整体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核心观点:

文章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韩春雨事件不应仅仅停留在对韩春雨个人学术不端的指控和追责上,而应该成为一个契机,让我们深入反思中国科研体系中存在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 具体来说,徐星(及《知识分子》的编辑们)希望引导公众和学界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科研评价体系的弊端: 文章暗示,当下过于依赖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SCI论文等量化指标的评价体系,可能导致研究者为了追求这些指标而忽视研究的严谨性和原创性,甚至为了“出成果”而采取不正当手段。韩春雨事件中的“重复实验失败”以及“论文发表的快速通道”都可能与此有关。
2. 科学研究的“浮躁”心态: 作者可能认为,中国科研界存在一种急功近利、追求“一夜成名”的浮躁心态。在巨大的压力下,一些研究者可能倾向于发表“看起来很美”但经不起时间检验的成果,而不是沉下心来做扎实的研究。
3. 科研管理和监管的失职: 文章也可能指向科研项目审批、成果鉴定、学术不端处理等环节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在韩春雨事件中,从项目获批到被质疑,整个过程暴露了相关管理部门在科学严谨性和监督力度上的不足。
4. 科学共同体的责任: 作为科学共同体的一员,面对可疑的研究成果,科学家群体应该有更积极、更有效的反应机制,而不是在争议发酵很久后才有所行动。科学的真相需要科学共同体内部的共同努力去揭示。
5. 公众对科学的认知: 文章也可能在提醒公众,在看待科学争议时,应保持理性和科学的态度,理解科学研究的迭代性和不确定性,避免将科学问题简单化为个人道德审判。

论证方式:

鉴于原文我无法直接访问,但从标题和常见的科学评论文章结构推断,徐星的文章很可能采用了以下论证方式:

事后反思与逻辑梳理: 作者会回顾韩春雨事件的发展脉络,并尝试从这些事件中提炼出普遍性的问题。
类比与对比: 可能通过对比国内外处理类似科研争议的案例,来凸显中国科研体系的不足。
引用专家观点或学术常识: 引用科学界公认的原则,如可重复性是科学实验的基石,来支持其观点。
强调“更应该关注”: 通过强调“更应该关注”的字眼,作者意在引导读者转换视角,从对韩春雨个人的关注转向对制度和体系的反思。
开放式提问: 文章可能以一些开放式问题结尾,鼓励读者和社会各界就这些深层次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

潜在影响:

这篇文章的发表,如果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可能产生以下积极影响:

推动科研评价改革: 能够促使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对现有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探索更科学、更全面的评价方式。
提升科研诚信意识: 引起对科研诚信问题的警醒,促进研究者和科研机构更加重视学术道德和研究规范。
促进科研管理优化: 促使科研管理部门反思现有管理机制的不足,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监管和对学术不端的处理力度。
引导理性讨论: 有助于将公众对科学事件的关注点从八卦和情绪化宣泄,引导到对科学本身和科研体系的建设性讨论。
塑造《知识分子》的公信力: 《知识分子》作为具有影响力的科学媒体,此时的呼吁有助于巩固其作为科学界理性声音的地位。

局限性:

然而,这篇文章也可能存在一些局限性或受到批评:

“迟到”的讨论: 如前所述,在韩春雨事件已经过去一段时间后才发声,可能让部分人觉得“来得不是时候”,或者认为错过了最佳的舆论引导时机。
对韩春雨个人评价的模糊化: 一些批评者可能认为,文章过于强调“反思体制”,而对韩春雨个人的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和评价显得不够明确和有力,存在“为个人开脱”的嫌疑。
观点是否具有普遍性: 虽然文章意在探讨普遍性问题,但其论证力度和对具体问题的切入点,可能受到个人经验和认知的限制,未必能完全代表所有科学工作者的看法。
是否能真正触及根源: 科研体系的改革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仅仅一次发声,能否真正触及到问题的根源并推动实质性改变,存在不确定性。
“只扫门前雪”的批评: 如果《知识分子》自身在其他类似事件或科学诚信建设方面未能充分发挥作用,那么此时发表此文,也可能招致“只扫自家门前雪”的批评。

整体评价:

总的来说,《徐星:在韩春雨事件中我们更该关注什么?》这篇文章的出现,显示了中国科学界一部分有识之士希望借由一次具体事件,引发对整个科研生态的深刻反思和结构性改革的积极愿望。

积极方面在于: 它有潜力将公众和学界的注意力从对个体“罪与罚”的纠缠,转向对更宏大、更具建设性议题的探讨,如科研评价、管理和文化建设。这是一种负责任的科学传播和社群担当。

潜在挑战在于: 如何确保这种反思能够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和改变,以及如何在反思体制的同时,不模糊对个体学术不端的定性和处理。

作为一篇评论性文章,其价值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倡导方向。 如果这篇文章能够成功地在学界和公众中引发关于科研评价和诚信的深入讨论,并为未来的改革提供思路,那么它的价值就应该被肯定。反之,如果只是停留在一次“临门一脚”的呼吁,而未能激起持续的改变,则其影响力将受限。

最终的评价,还需要看后续的讨论以及相关政策和科研实践的变化。但无论如何,作者和平台敢于在敏感事件后,提出如此深刻的反思,本身就值得关注和探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建议像我一样生物知识近于零的各位文科狗,读读《复活猛犸象:一个古DNA科学家的探索》一书。如果你对《侏罗兽公园》里通过琥珀包裹的蚊子复活恐龙感兴趣,也可以读读这本书。

书中第三章对生物研究所需环境有比较详细的描写。本书提到上个世纪90年代直到2013年,所有用琥珀做的古生物DNA实验(论文)差不多都有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材料和实验室污染,比如工作台、地板、墙壁和天花板等等。看得出来,涉及DNA的生物实验对研究环境要求非常苛刻。

看完本书,你再看看韩春雨的研究条件。。。

user avatar
在某些时候,可重复性甚至不是决定某篇论文是否有价值的最关键因素(尽管可重复性一般被认为是科学的定义特征之一)。曾经有诺奖获得者的一篇论文,其结论无法重复,最终被完全否定,但这篇论文却开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其实,科学就是一个过程,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需要强调的是,这一过程需要时间,在时间长河中,科学发现和假说不停地证实或证伪,慢慢前行(这其实也是科学和其他领域不同的地方之一)。

徐星所说的“诺奖获得者撰写的论文”一事,我猜测应该就是这一篇(搜索了一下,中文网络上涉及“诺贝尔奖”和“撤销”只有这一件事):

科学网—诺贝尔奖得主撤销《自然》论文

科学网的这篇还是比较客观描述的,顶多算是稍微有点暗示,但是下面这篇就直接把质疑摆在纸面上了:

诺贝尔奖得主论文被撤 华人学者涉嫌提供假数据

总结一下其内容:诺奖得主琳达·巴克是2001年某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后来主动申请撤销该论文,原因是论文中的数据和图表与原始数据无法对应,而主要遭到质疑的是提供全部数据和图表的共同第一作者邹志华。


然而……

1. 韩提供的是一种技术,技术最重要的(起码是最重要的之一)难道不正是可重复性吗?

2. 我不是该学科专业人士,也不知道原文所说的“被完全否定”和“开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是否属实,但是我们现在并不是在谈论这篇文章的价值,我们只是在谈论这篇文章是不是作假了,如果结论无法重复,最终被完全否定,那么就是作假了,就算它开启了一个重要的方向(比如发现了其它Ago有类似的效果),这篇文章难道就成了真的了吗?难道你就会引用了吗?难道就不应该撤稿了吗?

3. 退一万步说,一篇错误的论文开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这也能算是这篇错误论文的价值吗……?难道这不应该归功于后面某一篇发现错误并改正的论文吗

4. 这篇所谓诺奖得主的论文是作者自己发现问题主动撤销的,而且遭到质疑的地方恰恰是数据和图表疑似造假……虽然我觉得不太可能,但是为什么我总觉得这是对韩的嘲讽+高端黑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