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复兴号」动车组的工业技术?

回答
“复兴号”动车组,这四个字如今已经不仅仅是一列列飞驰的列车,更像是中国高铁制造业自主创新的一个响亮符号。回溯其诞生至今的工业技术发展历程,用“厚积薄发”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技术创新的根基: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集成

要评价“复兴号”的工业技术,必须先了解它背后的演进路径。这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奇迹,而是中国铁路工业多年技术积累的必然结果。

早期的高铁发展,我们不可避免地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通过与国际顶尖制造商的合作,我们不仅获得了先进的列车设计理念和制造工艺,更重要的是,积累了宝贵的设计、调试和运营经验。这就像一个学徒,通过跟师学艺,掌握了师傅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己的摸索和改进。

“复兴号”的出现,标志着我们从“引进消化吸收”的阶段,全面迈入了“自主集成、自主创新”的新阶段。这意味着,我们不再仅仅是组装国外的技术,而是将核心的牵引、制动、转向架、信号、车体等系统,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且能够根据中国铁路的实际需求进行优化和集成。

核心技术亮点解析:

1. 动力分散技术(EMU Electric Multiple Unit): 这是动车组的核心。早期的动车组(如CRH系列)在牵引系统上很大程度上依赖引进。而“复兴号”的动力分散系统,从电机、变流器、牵引控制系统,到网络控制系统,都实现了更高程度的自主化。

牵引电机: 采用更高效、更可靠的永磁同步牵引电机,相比传统的交流异步电机,具有更高的功率密度、更低的能耗和更长的使用寿命。这背后是对电机设计、材料科学、控制算法的深入研究。
变流器(IGBT): 这是牵引系统的大脑和心脏,负责将高压直流电转换为牵引电机所需的交流电。中国企业在IGBT芯片的研发和制造上取得了突破,使得“复兴号”的牵引系统能够实现更精细、更高效的能量转换。
牵引控制系统: 这是一个高度集成的系统,负责实时监测列车运行状态,并精确控制牵引电机输出功率,以保证最佳的运行效率和乘坐舒适性。“复兴号”在这方面的自主化程度极高,能够实现更精准的牵引力控制和再生制动。

2. 制动系统: 安全是高铁的生命线。“复兴号”的制动系统集成了空气制动、电阻制动和再生制动。

再生制动: 这是“复兴号”技术的一大亮点。列车在减速或下坡时,牵引电机可以反转,将动能转化为电能,再回馈给电网或储存起来。这项技术不仅能显著降低能耗,还能减少对传统制动系统的磨损,延长制动部件寿命。实现高效的再生制动,需要精确的电机控制和能量管理系统。
安全可靠的制动逻辑: 无论何种工况,都能在最短的距离内安全可靠地将列车刹停。这背后是对制动系统动力学、控制策略的深刻理解和大量的仿真测试。

3. 转向架技术: 转向架是连接车体与轨道的关键部件,直接影响着列车的平稳性、安全性以及曲线通过能力。

低地板技术: “复兴号”在设计上实现了客室地板高度的降低,这为旅客进出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方便了携带大件行李或行动不便的旅客。低地板设计对转向架的结构、高度和重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精密的结构设计和减震技术。
曲线通过性能: 高速列车在弯道上的平稳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通过对转向架进行优化设计,例如改进轴箱定位、引入先进的曲线通过辅助装置,能够提高列车在曲线上的运行平顺度,减少对线路的磨损。

4. 车体技术:

轻量化与高强度: “复兴号”采用了更轻、更强的铝合金车体材料,结合先进的焊接和连接工艺,在保证强度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显著降低了车体重量。这不仅能减少能耗,还能提高列车的加速度和制动性能。
流线型设计: 极致的空气动力学设计,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在高速运行时减少空气阻力,降低能耗,并减小对线路和周边环境的声学影响。这背后是大量的风洞试验和CFD(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分析。

5. 信号与控制系统:

CTCS(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复兴号”运行在中国自主研发的CTCS信号系统之上。CTCS3级及以上系统能够实现列车自动运行,并具备ATP(列车自动防护)功能,能够自动控制列车速度,防止超速和追尾事故。这套系统的自主化,意味着我们掌握了列车运行控制的核心逻辑和关键技术。
信息集成与智能化: “复兴号”拥有强大的车载信息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列车运行状态、客舱环境,并将这些信息上传至调度中心。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进一步实现智能化,例如预测性维护、智能诊断等。

工业技术能力体现:

“复兴号”的成功,不仅仅是单一技术的突破,更是中国整体工业能力的集中体现。

设计能力: 从概念设计、系统集成到细节优化,都展现了中国工程师的深厚功底和创新能力。
制造能力: 涉及到精密机械加工、高性能材料应用、先进焊接技术、高精度装配等一系列复杂工艺。“复兴号”的零部件涵盖了从基础材料到高科技电子元件的广泛范围,几乎所有关键部件的制造都实现了自主化。
试验与验证能力: 严格的动模试验、线路试验、高原试验、寒带试验等,确保了“复兴号”在各种极端条件下都能安全稳定运行。这需要强大的试验设备和严谨的测试流程。
系统集成能力: 将如此复杂的子系统(牵引、制动、信号、转向架、车体等)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并保证它们协同工作,需要极强的系统工程能力。

评价与展望:

“复兴号”动车组的工业技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尤其是在系统集成、自主创新和适应中国铁路运行环境的方面。它不仅满足了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也为中国高铁“走出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与任何尖端技术一样,它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例如,在核心芯片的国产化比例、更极致的能耗优化、更智能化的列车运行以及更具前瞻性的新材料应用等方面,依然是未来技术发展的重点方向。

但总体而言,“复兴号”代表了中国制造业在高端装备领域的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工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生动例证,其所蕴含的工程智慧和技术实力,是值得我们深感自豪的。它证明了,在中国工程师的努力和国家战略的推动下,我们有能力掌握最核心、最尖端的技术,并将其转化为造福人民的实际成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笔者是从中国标准动车组有立项消息起就一直关注着这一项目发展的车迷,且对于中国近些年动车组的发展脉络进行过较深入的了解,所以关于已被命名为“复兴号”的中国标动,愿意发表一些自己的不成熟的看法。感谢朋友邀请,专业水平有限,难免出现纰漏,恳请批评指正!

【要不要研制中国标准动车组】

研制标动的缘由,相信不少人已经有所了解,在此我不再赘述。中国高速铁路早年的探索因种种原因而停止,可以称为第一阶段[自主探索]。从2006年左右开始引进包括川崎、西门子、庞巴迪、阿尔斯通在内的行业巨头的技术,在中国落地产生了不同派系的动车组技术平台,可以称为第二阶段[引进消化]。而以各平台的CRH380系列和更加丰富的车型的诞生为标志,可以称为第三阶段[自主创新]。而中国标准动车组和相关计划,可以称为第四阶段[深化创新]

当时,我们对于外国技术平台一知半解,所以在用引进的平台不断进行验证积累。记得有一张在谈及航母的话题中经常出现的照片:刘华清早年用渴望的眼神看着美军装备。那时我们的高速动车组技术人员估计也是用那样的眼神看着外国专家的。

中国铁路的运营情况有别于他国,比如旅客乘坐习惯有不同、车辆运用环境也更复杂,引进的外国技术平台,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水土不服。经过多年的“引进、吸收、再创新”路线,我们确实需要主动根据运营需要,研制中国标准的高速动车组。不仅性能上的提升,一些旅客界面的提升,也体现出中国标动的改变,如WiFi覆盖、热水解锁按钮、LED座位号等。笔者也希望中国高速动车组能持续关注并改善与乘坐体验相关的细微之处,精益求精。

【自主知识产权与国产化率】

开宗明义,笔者认为,过度宣扬自主知识产权或盲目追求国产化率都有失偏颇。在整个中国标准动车组项目中,如果哪部分最值得称赞和自豪的,应当是“中国标准”这一核心内涵。

首先说自主知识产权。既然是产权,那就是可以买卖交易的。我们早在CRH380系列就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这其中当然包括我们花钱引进的技术和一部分付费的授权。中国标准动车组实现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从用词可以看出来,是一种程度上的提高,体现出自信,但这并非中国标动的最大亮点。

再来说国产化率。在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大背景下,我们为何还要一味追求所谓“国产化率”?诚然,关键技术、核心部件,能否实现国产,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安全,至少是经济安全,也就是大家担心的技术封锁或贸易禁运。所以我们对于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要“会”,一是可以作为进口外国产品的“谈判筹码”,不再受制于人(相关案例太多,不再赘述),二是在万一发生封锁或禁运的情况下,国产零件可以顶上(哪怕品质尚不如外国货)。不过在现在的国际环境下,倘若有更优良的零件供应商,纵使是外国零件,只要符合“中国标准”,我认为进口、采购,顺理成章。

所以笔者认为,我们更应该关注中国标准动车组的“中国标准”

我们先来看看C919大型客机的宣传思路,早已铺垫了C919采用了大量外国零部件的情况,而更专注向公众介绍中国商飞的总体设计能力、系统集成能力等。而中国标准动车组最精彩的部分,也恰恰应该是“以我为主,按我所需”的中国标准的制定。有句话说过“一流的企业做标准”,现在我们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装备制造业“走出去”,不正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国标准”吗?而如何看待这些,正需要我们有成熟的心态。

【怎么看待“外国专家来修标动”】

前些日子,网上有传言:已被命名为“复兴号”的中国标动遇到故障,有西门子和庞巴迪的技术人员来动车段维修。且不论与传言相关的那一组动车组(CR400AF-2002),其前一日(6月27日)的晚点已被证实是由于线路前方其他动车组的故障波及导致,传言疑有失实之处,我们只说传言中的“外国技术人员”这一点。

前文说到,只要按照“中国标准”,零部件当然可能是由外国供应商提供,那么假如真的在这些零部件相关的部位出现故障,这些外国供应商的技术人员来进行技术支持或维修,太正常不过了。传言一出,有的人立刻开始谩骂“中国标动用外国货,卖国”,有的人立刻开始嘲讽“你国标动用的还是得靠外国嘛”。笔者认为,持这两类想法的人,思考的并不深入,想法尚较幼稚。

【复兴号现有的不足】

中国标准动车组样车已经通过合理安排窗-座关系,解决了早先部分CRH车型中的“面壁”问题。而量产型中国标动“复兴号”,在二等座车加装一排座椅引起了大家关注。在纯二等座的2/3/6/7车加装一排座椅,使定员从85增至90,全列定员增加20人。这种调整导致已经解决的面壁问题重新出现,且座椅前后间距980mm,小于改动前的1020mm。听闻这是运营企业根据“增效”思路,仓促要求车辆企业改动,已经来不及重新设计窗-座关系,令人非常遗憾。不过有消息是第二批订单这部分将进行调整,重新设计窗-座关系,以解决面壁问题。

中国标准动车组编号CR400中的400代表试验速度超过400km/h,而运营速度在350km/h左右。这也就引出一个跟标动本身技术相关程度较低的话题了:复速。此事近期似有眉目,知乎上讨论也很多,我提议不在此讨论。

至于标动造型、涂装、“复兴号”或“CR”logo的美观等等问题,一是与各位主观的个人审美有很大关系,二是笔者又不善于这类话题,在此不敢妄言。

如今,中国标准动车组还在不断优化、探索,“中国标准”越来越完善,体系越来越全面:时速2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已经完成技术标准制定,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式中国标准动车组也已经亮相。未来中国标准动车组如何发展、进步,我们一起关注!

user avatar

看到如此多的同志对问题很感兴趣,决定多写一点

首先介绍一下公司,中车株洲研究所,其实我们不只是搞研究的

旗下生产基地是全国最大的轨道装备制造中心,产品范围涵盖高铁,机车,磁悬浮,地铁等

产品结构从最小的PCB电路板、IGBT芯片到最大的牵引变流器——也就是所有电力机车的传动核心

如下图:

与中车旗下各主机厂不同,我们与各个主机厂都有供应关系,主要是整车变流器

类似会给 株机厂 供应机车、地铁牵引变流器、给 四方 供应高铁变流器一样

那么我司在标动上的配置有哪些:



  1. 网络控制系统‘
  2. 牵引变流器
  3. 数据记录及无线传输装置
  4. 充电机
  5. 轴温检测装置
  6. 转向架失稳检测装置
  7. 辅助电源装置

我主要对牵引变流器这一块做出问题的解答

首先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这个说法不用怀疑

CR400的牵引变流器我在结构上与之前的和谐号系列有很大不同,是主辅一体式设计(以前是CI+APU2个柜体),整个变流器体积比之前的日本平台大,器件整个更像是嵌入腔体,走线水管在内部,与之前的底部下挂式有很大区别,另外变流模块也完全与之前的国外平台不同,散热器等器件都是本土供应商,之前日本平台的关键物料完全不同都是进口件,当然物料质量方面我认为日本人有自己的沉淀,具体现在的水平是否超越日本很难说,目前没有一个具体的界定,不过如果供应商质量水平包括性能能达到日本器件的水平,那就肯定是领先世界了。

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在IGBT,这个一些内行懂,相当于CPU的芯片一样,这个水平还没有超越日本,之前的高铁模块也有部分仍然在用日本产的IGBT,不过公司在这方面的发展速度很快,国产的IGBT已经运用在机车、地铁、部分国产化动车组上了。

值得一提的是我认为设计水平并不能代表工业水平,因为制造水平与日德还有很大差距,我们从没见过西门子三菱是怎么生产自己的高铁设备的,这一点是盲区,目前在这种高端装备的制造上,我们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至于谁领先,我相信随着这种世界水平交流,会有一个鉴定。

高铁装备行业,中国在制造水平还是有差距的,整个产业链只有核心装配比较成熟,上下游的供应商没有应对变革的能力,这是一个痛点,个人认为随着这种民用资本的进入以及管理方式的变革,整个工业水平会更发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