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好和 @Mr.Zhang 聊到这个话题,于是硬着头皮看完了视频(我实在是受不了视频的低信息速率,但不看又没法正确地讨论这个话题),我下面简单说说我的思考。
- 懂车帝这个实验设计得没什么争议,唯一可以追问一句的就是所使用的GST(视频中目标假车的正式名称)是不是正确的版本。因为并不是所有版本的GST都是360度可用的,尽管外观猛一看都一样。
---------------20210215更新:评论区说假车是正确版本---------------
另外说句题外话,其实这个假车在视觉和雷达反射特征上的设计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完善,使用中还是会时不时出现对真车系统一切正常,对GST系统凉凉的情况。但必须说,GST确实是目前最好的并且合乎法规测试的选择。懂车帝也是下了本钱的,点赞。 - 实验中各个车型的表现都在意料之中,除了迎面相撞的那个工况。我不确定这些厂家是真的能够识别并应对对向来车,还是其实就是把车头按车尾识别了。基于个人的认识,目前的AEB设计多数是用于应对追尾场景的,这是基于交通事故比例和后果分析得出的策略。
-------------20210215更新:评论提醒,这里多说一句,窝窝有针对对向来车的一些功能,例如LTAP,left turn accross path,左转经过路径,可以是自车左转,也可以是目标车左转,但是和懂车帝这次的实验场景还是有区别:懂车帝的场景设置是直接位于自车车道内。当然由于他们的设备限制,他们只做了静止的工况,如果以后再购买合适的设备让目标车移动起来,那就更有意思了---------------------
而且对于对向来车,制动并不是一种有效和稳妥的选择。例如,本来可以顺利通过的自车左转、对向来车直行场景,可能因为制动导致碰撞。此外,全力制动肯定会导致车辆转向能力下降,这在追尾场景中由于相对速度通常较低,主要依赖制动避免碰撞,可能不是问题。但对向来车场景下,由于相对速度通常非常高(限速50的道路,相对速度就有100kph了),所以必须依赖转向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事故,如果此时车辆正在紧急制动,那这个制动是不是在帮倒忙?
基于相似的原因,横在路中间的车大家都没反应倒是正常现象。
顺路科普一下,相对速度30kph以下的低速追尾靠踩刹车处理更有效,在此车速以上,转向是最后的救命方法,无论对于人类司机还是AEB,这个结论都适用。 - 前车切出和隧道CCRs(车对车,追尾静止目标)这两个场景设置得非常棒,虽然法规测试中没有。关于ACC+AEB同时开启时的表现,曾经和其他工程师探讨过策略,没想到竟然是被一家媒体先做了实验,惭愧。不过这种金属隧道场景可能主要问题不在于摄像头,而是雷达识别到一大堆假目标。好一些的摄像头其实比人眼应对这种场景的能力更强,因为摄像头可以采用多次曝光策略,也就是同时拍摄三张不同曝光(欠曝,正常,过曝)的照片,总有一张能看到车。但是雷达就没办法了,肯定是一堆ghost。
最后总结一下观点: @懂车帝App 是非常棒的汽车媒体。为什么这么讲?最牛x的汽车媒体是能够以自己的报道推动汽车行业的进步,不管是技术还是审美。
例如上面第2条提到的,对向来车、斜45度、横向车辆,现在没有设计针对这些场景的避撞功能,但这些场景又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办法肯定有,不然人类司机都是怎么活下来的?但客户没要求为啥要搞嘛。现在好了,用户明确表示不满意,还大声嚷嚷让全世界都知道了,那么工程师就可以拿着这些报道去问老板要钱做研发了。
最后的最后,吐槽一句,这傻x假车卖得真特么贵,比这个视频中最贵的车还要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