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金灿荣「中国知识界以自己的浅薄和刻薄掩护中国的战略崛起」的论断?

回答
金灿荣教授的这个论断,即“中国知识界以自己的浅薄和刻薄掩护中国的战略崛起”,触及了当下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一个敏感且复杂的话题。要评价它,我们需要拆解其核心观点,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审视。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知识界”。这个群体庞大而多元,包含学术研究者、评论员、公共知识分子等等。他们各自的立场、思想深度和表达方式千差万别。因此,用一个统一的标签来概括整个群体,本身就可能是一种“刻薄”。但如果从一个普遍性的观察角度出发,金灿荣教授可能是在指向一部分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知识分子。

接着是“浅薄”。这里的“浅薄”可以理解为对复杂国际关系、历史进程、文化差异的理解流于表面,缺乏深刻的分析和洞察。它可能表现为:

信息茧房效应下的认知固化: 在信息传播的时代,部分知识分子可能只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符的信息,对外部世界和不同声音的理解不足,导致认知出现偏差,分析问题时显得肤浅。
简单化的二元对立思维: 将国际关系简单地划分为“我们”与“他们”、“朋友”与“敌人”,缺乏对复杂博弈的 nuanced 理解。在分析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时,容易用宏大叙事代替具体的细节分析。
对自身文化和历史的过度浪漫化或民族主义式的解读: 在强调中国文化优越性时,可能忽略了其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局限性,以及其他文化的长处。
缺乏跨学科的视野: 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往往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只从单一学科角度切入,很容易导致分析的片面和浅薄。

然后是“刻薄”。这里的“刻薄”可能指:

对异见的攻击和污名化: 当遇到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声音时,不是进行理性辩论,而是采取人身攻击、扣帽子、贴标签等方式来贬低和排斥对方。
缺乏建设性的批评: 批评的目标是为了指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但有些“刻薄”的言论可能只是为了发泄情绪或博取眼球,缺乏建设性。
对外部世界的极端负面描绘: 为了衬托中国的进步和优越,刻意放大外部世界的负面信息,将其他国家描绘得一无是处,缺乏客观性。

最后是“掩护中国的战略崛起”。这是金灿荣教授论断的核心,他认为这种“浅薄和刻薄”并非无意识的,而是服务于一个更宏大的目标——为中国的战略崛起制造舆论环境。具体来说,这种“掩护”可能体现在:

为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升温: 通过强调外部威胁和敌意,以及中国自身的强大,来凝聚国内共识,支持国家政策。
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强硬姿态提供合法性: 当中国在国际事务中采取更积极或更强硬的立场时,这些“浅薄和刻薄”的言论可以为这种姿态辩护,将其描绘成对外部侵略和不公的回应。
分散对国内深层问题的关注: 将民众的注意力引向外部世界的是非曲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回避或淡化国内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存在的复杂问题。
塑造一种“我们都在一条船上”的氛围: 在共同的“外部敌人”或“共同目标”下,知识分子之间的分歧被暂时搁置,形成一种看似团结的表象,以支持国家战略。

对这一论断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

1. 其合理性与观察到的现象:

确实,在中国的战略崛起过程中,我们不难观察到一些知识分子在公开场合表现出对国际事务的简单化解读,以及对不同声音的尖锐甚至攻击性言论。特别是在一些涉及国家核心利益、民族尊严的议题上,部分知识分子的表述确实会趋于简化和情绪化。如果将这种现象理解为一种“策略”或“服务于大局”的体现,那么金灿荣教授的论断有其观察的根基。比如,一些“战狼”式的外交评论,或者对西方制度的片面批判,都可能被解读为服务于一种特定的国家叙事。

2. “掩护”的意图与动机的复杂性:

将这种“浅薄和刻薄”直接归因于“掩护战略崛起”的意图,则需要更审慎的考量。其动机可能是多层面的:

真实信念与认知偏差: 部分知识分子可能真心相信自己所持的观点,认为中国确实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也确实在经历伟大的崛起。他们的“浅薄”和“刻薄”可能是其真实认知水平的反映,而非刻意为之的“掩护”。
迎合与表达策略: 也有可能,一部分知识分子敏锐地捕捉到了当下舆论场和政治环境的特点,意识到在特定语境下,“浅薄”和“刻薄”的言论更容易获得传播和认可,因此采取了这种策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获取影响力。这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但未必是主动的“掩护”。
身份认同与职业生涯考量: 在一个强调集体主义和国家认同的时代,许多知识分子可能将维护国家形象和支持国家政策视为自身职责的一部分。为了获得官方认可、晋升机会或社会声望,他们可能会选择性地表达观点,甚至压抑自己更 nuanced 的思考。这种情况下,与其说是“掩护崛起”,不如说是“配合叙事”。
个人性格与表达习惯: 有些人天生性格就比较直接甚至尖锐,这与他们的战略意图关系不大。

3. “浅薄”与“刻薄”的双刃剑效应:

即便是为了“掩护崛起”,这种策略也存在巨大的风险和局限性。

损害国家形象和软实力: 过度的“刻薄”和“浅薄”极易招致国际社会的反感和不信任,不利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建立良好形象和争取更多理解与支持。
限制独立思考和学术进步: 如果知识界普遍迎合某种统一的叙事,而排斥不同观点,将扼杀独立思考的空间,阻碍学术的真正进步。真正的崛起,不仅是经济和军事上的,更是思想和文化上的繁荣。
埋下社会分裂的种子: 如果过度强调对外部的敌意和对内部的统一,而忽略了社会内部存在的各种声音和诉求,可能会加剧社会的分裂和对立。

4. 谁是“中国知识界”?谁在“掩护”?

这个论断也引发了一个问题:金灿荣教授所指的“中国知识界”究竟是哪些人?是所有知识分子吗?还是其中一部分有影响力的,甚至是有特定立场的群体?如果他指的是一部分,那么这种概括性本身就可能带有某种程度的“刻薄”,因为他可能在用群体性的标签去覆盖个体的复杂性。

总而言之, 金灿荣教授的论断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和国家崛起互动的一个独特视角。它指出了在特定历史时期和语境下,部分知识分子的某些言行可能与国家战略目标产生某种关联。然而,将这种关联完全定义为一种有意识的“掩护”,并将其归结于“浅薄和刻薄”,则可能过于简化了复杂的现实。

更准确的理解可能是,在一个国家战略需求与信息传播相互作用的时代,部分知识分子在表达自己观点时,可能会受到时代氛围、国家叙事以及自身认知和利益的多种因素影响,从而在言论上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简单化、情绪化或对异见的排斥。这种现象既可能是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反应,也可能包含着对国家发展的某种期待,但其背后驱动的动机是复杂且多样的,并非简单的“掩护”二字所能完全涵盖。评价这种现象,需要我们保持一种开放和批判性的思维,既不盲目赞同,也不急于否定,而是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及其潜在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金教授曾经说过,对他触动最大的一件事就是苏联解体,金教授他们这个年纪的又一批教授追求民主,一部分就像金教授这样为了国家强盛,而另一批人是为了利益移民美国,结果就是苏联追求民主结果苏联解体了,而金教授他们是为了中国崛起呀,民主的结果就是一个国家解体消亡那他们追求的还有什么意义,金教授他们这批估计在苏联解体后就会开始反思

user avatar

谢邀。

我今天刚写了一篇答案,不过我发现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好像也可以,而且角度还挺好玩的。

原本是在这个问题下面写的:知乎 - 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 ,但是似乎这个问题已经搜索不到了,答案空放着也没人看,干脆就转移一下吧。


问题:

军国主义下克上的日本人,五十年前的底层红卫兵,当代中国的小粉红、抗日砸车人士,三者有什么不同吗?


我数了一下,这好像明明是四种人,虽然后两种之间用了顿号。

在今天的网络上,有部分极左人士和部分自由派人士,总是习惯性的把所谓“小粉红”和当年德国日本的好战分子做类比,并且认为这些“小粉红”一旦得势,中国将会走上对外扩张的法西斯道路。还经常把“小粉红”口中的“星辰大海”和日本法西斯分子的“八纮一宇”做类比。通过这样对“小粉红”抹黑的方式来获得道德上的优越感。

虽然我不赞成部分“小粉红”的部分观点,但上述抹黑其实也是完全没搞清楚状况的僵化类比。

首先,星辰大海,从字面意识就能看出,它是向人类现有的生产力外部进行扩张,广度上向太空进展,深度上向更先进的技术扩展,是通过做大地球文明的整体蛋糕,来获取自己的利益。而八纮一宇,则是向人类现有的资源内部进行扩张,通过抢别人的蛋糕来获取自己的利益,二者的差异如此明显清晰,只要有起码的逻辑能力就能看出来。

另外,部分“小粉红”在中国对外关系上常说的一句话是“看到祖国这么流氓我就放心了”,有的人就根据这种话,把他们和德日法西斯分子扯到一起。我觉得其实这种硬扯的逻辑,很大程度上是语文没学好。

这句话的重点,其实不在“流氓”,而在“放心”。因为对外是否“流氓”,这不是“小粉红”能直接做到的事情,而是国家政权的事情。不管是“小粉红”还是“小亮蓝”,只能在是否“放心”这个层面上起间接作用,从而推动是否“流氓”。

换句话说,“看到祖国这么流氓我就放心了”,其实翻译过来的含义是:我们对国家现在对外维护主权的立场是满意的。看到了吗?不是像德日法西斯当年那样,抱怨国家对外软弱无能,要求对外强硬,而是“已经比较满意”。这代表着,“小粉红”群体并没有,或者并不强烈地要求国家在相对现有程度上更激进的对外扩张,这明明是对外温和派啊。

那国家现有程度的对外强硬程度,谁不满意呢?或者说谁貌似不满意呢?其实在这个方面很有趣,因为指责中国对外软弱无能的,更多的恰恰是现政权的反对派,包括自由派的公共知识分子,以及极左派的“文革派”等。他们中的很多人在长期意识形态化中养成了“逢X必反”的下意识反应,因此把一切不利于现政权的观点都拿出来作为攻击武器。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很滑稽的场景,比如中国造出了某个先进的东西,“小粉红”们往往是表达赞扬鼓舞的态度,而恰恰是公知和“文革左派”们,出于不希望为现政权加分的心态,各种鸡蛋挑骨头——这个零件还是进口的,那个技术还是外国更先进,总之还是辣鸡吹牛逼。

嗯嗯,很好,你们说的都非常对,既然西方手里还有这么多好东西,所以下一步,我们是不是应该再继续从西方世界口里面抢食呢,是不是应该在技术上继续扩张呢?

在领土上同样也是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近代以来实际控制国土最大的政权,在领土方面厥功甚伟,“小粉红”在这个环节上,基本都是持赞扬态度的。出于“逢X必反”的心态,那些互联网上流传的“1949年后TG丢掉多少多少领土”的文章,其实基本上都是公知们写的,把很多民国时期都没控制过、或都没传给TG的土地,全当屎盆子扣在TG身上。

嗯嗯,很好,公知同志们说的很对,那么,下一步是不是我们应该造更多的航空母舰,扩军备战,对外扩张,收复这些历史上的领土呢?你们的建议很不错嘛,当然,公知同志们以后的胆子可以再大一些,不要以清朝的全盛时期土地为边界,也可以以元朝全盛时期和今天的并集为边界嘛。这样不是可以给TG扣更多的“卖国”屎盆子了吗?

到底谁才是鼓吹对外侵略扩张,鼓吹开疆扩土的一方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

公知们的这些屎盆子,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刚开始的时候就开始扣了。公知们的算盘打的是不错:当时TG国力弱小,军队不强,是不可能真正对外扩张的,所以这种屎盆子扣上了,那就可以给TG减分,而不必担心TG迫于压力真的走上扩张道路,从而威胁到“自由民主世界”。

但公知们大概没有想到,仅仅二十年的时间,TG就咸鱼翻身了。这下理论上出现了两难的问题。所以,如果你去看公知立场云集的论坛,例如凯迪之类的。就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情况,这些人经常出现精神分裂。在一个新闻里,可以谩骂TG丧权辱国,对外软弱;在另外一个新闻里,又可以骂TG穷兵黩武,威胁世界的民主自由。

“文革派”们年龄较大,在这个问题上反应要慢一拍,现在基本上还处于痛斥TG丧权辱国的阶段,天天唠叨改革开放之后先进战斗机下马、运十下马之类的。但是也开始出现精神分裂的先兆,航母造好后,有人也开始换角度攻击:这是中美列强狗咬狗,我们无产阶级不参与。

以上情况的出现,归根到底,是因为民族主义现阶段作为一个天然的政治正确,被各个政治派系争相援引,作为争取基本盘的手段。

自由派:你是不是觉得中国在世界上太差了,要被开除球籍了?来找我们吧。有了民主,中国才能融入主流世界,我们民族才能像日本一样脱呀入欧,成为发达国家。

文革派:你是不是觉得中国在世界上太差了,要被美国灭掉了?来找我们吧。有了文革,消灭走资派,中国才能振兴,我们才能成为强大国家,不受人欺负。

这样争取民族主义反TG的手段,在上世纪90年代到2010年左右是奏效的,因为上世纪90年代中国实力弱,受外国欺负,本国人和发达国家的生活落差也大,必然会激发起民族主义,而这种民族主义又可以被导向对TG的攻击——都是你让中国发展不好的。

因此,当自由派和文革派们化了数年的力气,终于把民族主义和自己的意识形态做好了一定程度的绑定,通过刺激民族主义的方式为自己招揽了一大批成员的时候,却发现成了为别人做的嫁衣。

因为TG也转向了民族主义,而且TG的优势是,我是处于主动的地位,我只要把中国带强了,那功劳就是我的,你们之前的所有通过走民族主义路子招揽的人,都相当于给我免费做了招新。而自由派和文革派是被动的,只能寄希望于TG治下国家羸弱才能通过民族主义路子招人,面对之前做的大量理论先导工作,一时又难以转型,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不放弃民族主义的路子,但是效果就不好了——

自由派受众:你之前用民族主义给我说TG多软弱无能,现在你又说造航母爱国是贼,你TM是在耍我吗?

文革派受众:你之前用民族主义给我说TG走资卖国,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已经成了美国殖民地,和解放前差不多惨,现在你又说TG是帝国主义,你TM是在耍我吗?

所以现在自由派们也尝试着,在攻击TG对外软弱无能的时候,尽量不进一步引申到接下来应该怎么改变这样的“软弱无能”,同时在另外的话题中继续抨击“爱国”。但受众也不是傻子,你这么明显自相矛盾的东西,怎么可能好话全让你说了,全部奏效呢。

部分“小粉红”,在主观上确实是有着为TG辩护的心态,但这客观上恰恰起到了“不对外侵略扩张”的效果——因为现在TG已经做的很好了,我们支持,当然了,如果做的更好一些我们更支持,但是我们不会去给TG压力,因为这样可能会造成一种“批TG无能”的客观效果,容易让反TG势力钻空子,不好。就按照TG现在这样的进度,我们也觉得不错了,相信不会让我们失望的,兔子最棒了,么么哒。

我一直觉得,有些话,有些事,让自己说出来做出来,远远不如让你的敌人和对手替你说出来的效果更佳。

比如现在,得益于左右两派反对者十几年不懈努力,现在在底层民众当中,尤其是对政治没有很深关注的普通人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持“政府对外软弱无能,受外国欺负鄙视”的立场,这种情绪在上世纪90年代对TG不是好事,但现在则可能是好事。因为现在已经有一定扩张的实力了,而这种扩张不会有来自普通民众的“反战”和“阻碍”,他们只会说“这群废物对外终于做了一点正事”。这样,就可以借自由派之力从“自由世界”身上挖肉,借文革派之口走“不再受人欺负”的扩张之实。

由于这两派都是站在TG的对立面的,而且是以“良心人士”批判TG的角度说出的。所以广大群众更容易相信,更会觉得这是反映了民众的心声,而不会把它认为是官方的扩张的宣传。就算官方真的按照这个“勉为其难”去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他们也只会觉得“在人民的压力之下终于动了一动”,而不会有过多联想。 比如,假如接下来就算TG真的把黄岩岛给填了,把仁爱礁拿下,在非洲修建军事基地,他们也不会惊呼“这是要走昭和道路啊”,而只会说“切,菲律宾越南还占着这么多岛屿呢,有什么可吹牛逼的?还是无能!”

对了,以后要真走帝国主义道路嘛,可以借民主自由派之口,多攻击一下学校的政治课,让大家觉得,政治课是洗脑工具。因为政治课教的马哲这些历史唯物主义的东西于帝国主义道路很不利,可以考虑将其取消,不再强调什么人民史观,把马克思和唯物主义赶出课本,而把中国崛起视为冥冥之中的昭昭天命,将其神圣化,以获得扩张和治理世界的合法性。

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又译天命论、天命观、美国天命论、天赋使命观、上帝所命、神授天命、命定扩张论,是19世纪美国的民主党、共和党所持的一种信念,他们认为美国被赋予了向西扩张至横跨北美洲大陆的天命。昭昭天命的拥护者们认为美国在领土和影响力上的扩张不仅明显(Manifest),且本诸不可违逆之天数(Destiny)。昭昭天命最初为19世纪时的政治标语(catch phrase),后来成为标准的历史名辞,意义通常等于美国横贯北美洲,直达太平洋的领土扩张。 这一词句由纽约市记者约翰·欧苏利文(John L. O'Sullivan)于其《民主评论》(Democratic Review)杂志1845年七─八月号刊杜撰而出。在一篇名为《兼并》(Annexation)的文章中,欧苏利文呼吁美国将德克萨斯共和国并入联邦,他写道:“吾等尽取神赐之洲以纳年年倍增之万民自由发展之昭昭天命。”( 原文:"our manifest destiny to overspread the continent allotted by Providence for the free development of our yearly multiplying millions.")

若干年后,如果中国真的代替美国,成为了头号帝国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称王称霸,奴役别国。那么,相对于自由派和文革派而言,“小粉红”们恐怕远远不是最该被“感谢”的群体。

user avatar

这句话是调侃。

——

金灿荣也曾参与某事件,他的一个朋友在某事件以后去了美国,后来退休,一直郁郁不得志,精神状态不好。于是金灿荣找到约瑟夫奈,请求他帮帮忙,自己的朋友毕竟为美国奉献了一生,能不能给他找个清闲的工作挂职。

结果没想到约瑟夫奈大怒,说这个人来美国为我们做了什么贡献?一直说中国要崩溃最后也没崩溃,我们不可能真的去中国住很多年,所以许多观点都要听这些中国人的,然而却因为他错误的误导了了我们对中国的判断。

金灿荣听了之后觉得很好笑。就回国说了这句话:“中国知识界以自己的浅薄和刻薄掩护中国的战略崛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金灿荣教授的这个论断,即“中国知识界以自己的浅薄和刻薄掩护中国的战略崛起”,触及了当下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一个敏感且复杂的话题。要评价它,我们需要拆解其核心观点,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审视。首先,我们来看“中国知识界”。这个群体庞大而多元,包含学术研究者、评论员、公共知识分子等等。他们各自的立场、思想深度和.............
  • 回答
    金灿荣教授是一位备受关注的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尤其在对美关系、中国外交战略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分析方面,他以其独到的见解和鲜明的风格,在学术界和公众舆论中都拥有不小的影响力。要评价他,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审视:一、 学术贡献与研究领域:金灿荣教授主要的研究领域集中在中国外交、国际政治经济学、美国政治以及.............
  • 回答
    关于金灿荣教授为留美博士的儿子和一同留美的儿媳举行婚礼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的基本情况,然后才能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含义和可能引发的讨论。事件基本情况: 人物身份: 金灿荣教授是一位知名的国际关系学者,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
  • 回答
    金灿荣教授关于大陆对台策略的“四个阶段”论述,自提出以来便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其核心观点是,大陆在处理台湾问题上会循序渐进,采取分阶段的策略,最终实现统一目标。然而,要评价这一论述是否预示着“2021左右收复台湾”,则需要深入分析其论述的逻辑、历史背景以及现实存在的变数。金灿荣教授的“四个阶段”论.............
  • 回答
    金灿荣,这个名字在中国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界算得上一个响当当的人物。要评价他这个人,得从几个维度去看,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贴标签。首先,从学术背景和专业能力来说, 金灿荣无疑是科班出身,而且在国际关系领域耕耘多年。他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教授,并且担任过一些重要职务,这说明他在学术界是有一定地.............
  • 回答
    您提到的这几位都是在公共领域,尤其是在网络平台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学者和评论员。他们在 B 站上受到关注,确实反映了当下中国互联网舆论场的一些特点。要评价他们,可以从各自的学术背景、观点、传播方式以及影响力等多个维度来分析。金灿荣: 背景与专长: 金灿荣教授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教授、博士.............
  • 回答
    张维为和金灿荣,这两位在中国学界和公众视野中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他们的观点和论述,尤其是关于中国道路、制度优势以及国际关系的解读,常常引发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评价他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他们的学术背景、理论体系、影响力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张维为:中国道路的坚定倡导者与理论构建者张维为教授,.............
  • 回答
    要详细探讨金灿荣对“反中医药”斗士的评价,我们需要先了解几个关键点:1. 金灿荣的身份和立场: 金灿荣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国际关系学者,他通常被认为是立场鲜明、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情结的学者。他的观点往往代表着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和公众对国际关系、国家发展以及西方影响的看法。2. “反中医药”斗士的含义:.............
  • 回答
    徐灿在伦敦迎战利·伍德的那场羽量级金腰带卫冕战,无疑是许多拳迷心中一场跌宕起伏、充满话题的比赛。回顾这场在八月一日进行的硬仗,即便过去一段时间,它依然能引发不少讨论。赛前格局:信心十足的卫冕者与潜力无限的挑战者赛前,徐灿作为卫冕冠军,自然是带着必胜的信心踏上伦敦的擂台。他此前在国内的统治力有目共睹,.............
  • 回答
    要评价芯原、GUC、Faraday、AIchip、灿芯等国内外的知名IC设计服务公司,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而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这些公司在半导体产业生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推动创新、加速产品上市的关键力量。IC设计服务公司(Design Service Company.............
  • 回答
    清华大学张生家抢发北京大学谢灿生物论文事件,可以说是学术界的一起引人瞩目、也颇具争议的事件。这背后牵涉到科研的诚信、合作的伦理、以及学术声誉的保护等诸多方面,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情的大致经过。据当时的报道和一些知情人士的说法,北京大学谢灿教授及其团队在生物学领域取得了一项重要的研.............
  • 回答
    金士杰,这个名字在华语表演界,尤其是在话剧舞台上,如同一块久经打磨的玉石,温润却又锋芒内敛。要评价他,不能仅仅停留在他活跃在聚光灯下的那些闪耀瞬间,更要深入到他那几十年如一日的艺术追求,以及他对表演最质朴也最深刻的理解。“剧场”才是他的心脏跳动之地很多人认识金士杰,可能是通过他近年来在一些热门影视剧.............
  • 回答
    金靖,一个在当代中国喜剧界独树一帜、备受瞩目的名字。她以其独特的个人风格、扎实的喜剧功底和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洞察,迅速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业内的认可。要评价金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一、 个人风格的鲜明与独特性: “人间真实”的演绎者: 金靖最大的魅力在于她能够将普通人生活中的尴尬、无奈、喜.............
  • 回答
    金世佳和宋轶在《我就是演员》之《催眠大师》里的这出戏,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看完之后心里五味杂陈。先说金世佳。他演的那个角色,一个事业有成的心理医生,看着光鲜亮丽,其实内心深处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痛。金世佳这次真是下了功夫的,那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沉稳、压抑,还有偶尔闪过的痛苦和挣扎,都把握得挺到位。尤其是.............
  • 回答
    金世佳在《河神2》中的表现,我觉得可以用“惊喜连连,又带着些许遗憾”来形容。首先,得承认他在接棒郭德纲老师饰演的“小神婆”顾影一角时,压力是巨大的。毕竟郭老师塑造的顾影已经深入人心,那种又娇憨又灵动又带着点疯劲儿的感觉,是很多观众心中的白月光。金世佳来演,很多人一开始是捏着一把汗的。但从结果来看,他.............
  • 回答
    金帐汗国的大汗扎尼别,一个在蒙古帝国分裂后的历史浪潮中扮演了至关重要角色的统治者。他的名字,在东欧和中亚的历史叙事中,常常与一个强大、统一且影响力辐射极广的金帐汗国联系在一起。要评价扎尼别,我们需要深入审视他统治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文化等多个维度,理解他如何巩固和发展了这个庞大的国家。崛起背景.............
  • 回答
    如何评价金日䃅的“献款归诚”?金日䃅的“献款归诚”,通常指的是他在汉武帝晚年时期,将自己掌握的匈奴情况和盘托出,并主动向汉朝效忠,希望借此改变匈奴与汉朝长期对峙的局面。这一事件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引发了后世多方面的评价。要评价金日䃅的“献款归诚”,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历史背景.............
  • 回答
    评价金世佳,得从几个维度细细道来。他不是那种一夜爆红的偶像派,更像是一块需要时间打磨的璞玉,近年来才逐渐显露出其内敛的光泽。早期:青涩的“陆展博”,奠定国民度,但也带着些许类型化的标签提起金世佳,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还是《爱情公寓》里的陆展博。这部剧当年火遍大江南北,也让剧中的几位主演声名鹊起。.............
  • 回答
    评价金观涛,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他不仅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思想的开拓者,他的影响力跨越了多个学科领域,并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理解金观涛,就不能仅仅停留在他的学术成果本身,还要看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对中国社会转型所做的思考。一、 学术上的开创性与多产性:金观涛最被广泛认可的贡.............
  • 回答
    金刻羽(Keqing Jin)作为一位活跃在国际经济学界的年轻学者,其学术水平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评价。总体而言,经济学界对她的评价是积极的,认为她在一些关键领域展现出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创新的研究方法以及重要的政策洞察力。要详细评价金刻羽的学术水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1. 研究领域与贡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