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女孩别怕」公众号发布的关于在古典音乐中的性别歧视?

回答
“女孩别怕”公众号关于古典音乐性别歧视的讨论,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价值且触及到许多人敏感神经的话题。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讨论的切入点和价值:

首先,这个公众号选择“古典音乐中的性别歧视”作为切入点,本身就很有意义。古典音乐界,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领域,往往给人的印象是严肃、传统,甚至有些“高冷”。在这样的语境下讨论性别议题,能够打破一些固有的刻板印象,让更多人意识到即使在看似“纯粹”的艺术领域,也存在着深刻的性别结构问题。

其次,它揭示了许多女性在古典音乐生涯中可能遇到的具体困难。这可能是从女性作曲家被遗忘或边缘化,到女性演奏家在职业发展中面临的隐形天花板,再到乐团中的性别构成不平衡等等。这些都是长期以来被忽视但又真实存在的问题。这种揭露的价值在于,它为那些有过类似经历的女性提供了共鸣和发声的平台,也让那些可能未曾意识到的听众或从业者有了了解和反思的契机。

二、 提出的具体观点和论据(推测):

虽然我无法直接阅读“女孩别怕”公众号的具体文章,但根据公众号的定位和讨论的主题,我们可以推测它可能提出的观点和论据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视角下的女性创作者缺失或被压制: 可能会强调历史上许多有才华的女性作曲家,如克拉拉·舒曼、费莉西安·施瓦茨赫尔维格等,她们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忽视、被低估,甚至被归于男性亲属名下。这背后可能涉及到社会对女性创作能力的普遍不信任,以及当时女性在教育和职业发展上的限制。
“女性化”的标签与刻板印象: 讨论可能会指出,女性作曲家的作品常被贴上“柔弱”、“情感化”、“不具力量”等标签,而这些标签恰恰是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定义,限制了她们在音乐创作的广度和深度上的评价。反之,男性作曲家的作品则更容易被赋予“宏大”、“深刻”、“理性”等评价。
演奏领域的天花板: 在乐团中,特别是某些声部,如铜管乐器的女性比例可能偏低。这可能源于历史上的技术误解(比如认为某些乐器需要“力量”才能演奏,而这被认为是男性的特质),也可能来自于选拔过程中的隐形偏见。对于独奏家而言,女性在获得重要演出机会、赢得顶级奖项等方面,是否也存在不公平的待遇,这都是值得探讨的。
音乐教育中的性别差异: 从学习阶段开始,对男孩女孩在乐器选择、音乐学习方式上的引导是否也存在性别倾向?例如,是否鼓励女孩学习钢琴、小提琴等相对“优雅”的乐器,而鼓励男孩学习大提琴、铜管乐器?
音乐评论和文化叙事中的性别偏见: 音乐评论家、历史学家对女性音乐家的作品和贡献的评价,是否也受到了性别观念的影响?那些被“拯救”出来的女性作曲家,是否仍然是以“特殊”、“例外”的姿态被呈现,而不是作为音乐史有机的一部分?

三、 讨论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启示:

如果“女孩别怕”公众号的讨论能够触及以上这些方面,那么它所带来的影响和启示将是多方面的:

提高公众意识: 最直接的价值是让更多人认识到古典音乐领域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从听众到从业者,都能更敏锐地观察和反思。
推动艺术界变革: 这种讨论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促使音乐机构、教育单位、评论界等反思自身的政策和惯例,例如在曲目选择、艺术家推广、选拔机制等方面是否做到足够公平。
鼓励更多女性参与: 当更多女性看到自己的困境被理解和讨论时,会增强她们在古典音乐领域坚持下去的信心。同时,也可能激励更多女性作曲家和演奏家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丰富音乐的内涵和评价体系: 通过重新发掘和审视被忽视的女性作品,能够极大地丰富我们对古典音乐“全景”的认知,并促使我们建立一个更包容、更全面的音乐评价体系。我们不再只听那些被男性主导的“经典”,而是能够听到更多元的声音。

四、 可能的局限或挑战:

当然,任何一次讨论都可能存在局限或面临挑战。例如:

过于情绪化: 如果讨论过于情绪化,可能会失去部分理性的听众,或者陷入“对号入座”的争议。
论据的严谨性: 对于一个公众平台而言,如何确保提出的论据是站得住脚的,避免以偏概全,也是一个挑战。尤其是在涉及历史评价时,需要严谨的考证。
“取消文化”的风险: 在批判历史上的性别不公时,需要警惕陷入不加区分的“取消文化”,而是要着重于理解历史语境,并从中吸取教训以推动当下的进步。
“女性优先”的争议: 讨论女性权益时,也需要注意平衡,避免引起“男性歧视”的误解或反弹。真正的目标应该是实现一个更公平的平台,让所有有才华的人都能被看见。

总结来说,“女孩别怕”公众号关于古典音乐性别歧视的讨论,无疑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社会文化议题的探讨。它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反思古典音乐艺术和其背后复杂的社会结构。成功的讨论,应该能够以理性的态度、严谨的论据,引发更广泛的思考和积极的行动,最终推动古典音乐界向着更加多元、公平和包容的方向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里存在一个误区,即在古典主义时期,“钢琴家”并不是一个特别值得炫耀的职业。在那时,钢琴家的最好归宿,就是找一个教堂或者宫廷去服务拿工资,这样基本能保证过得还可以。如果没有了单位的工资,那就会过的比较惨,从莫扎特和贝多芬没有工资后的生活状态,便可看出。而在宫廷的工作中,相当主要的服务和教学对象就是贵族妇女和少女们。所以,在当时来讲,绝大多数能够接触到所谓“钢琴家”的女性,都是要比钢琴家的身份要高贵的。所以,在那时候,你要和一个贵族少女说:“你弹的真好,你天生就是个钢琴家的料。”这会有一点不礼貌。

至于说在当时为什么没有女性音乐家,这跟钢琴构造以及女性的手大小的关系很小,这是社会时代背景决定的。因为在18、19时期,正处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欧洲革命等影响欧洲历史发展进程活动的爆发时期,这样的时代下,男性相比于女性,更有参与能力。所以,在当时的男性的地位要比女性要高一些,女性多负责照顾家务,男性负责抛头露面,赚钱养家,成就事业。我们可以看看莫扎特的媳妇,即便是莫扎特欠了那么多的钱,也没见她出去帮着做点什么还债。我们如果不限于音乐,放眼整个欧洲,你更会发现,当时有名的思想家、美术家、战争家基本都是男性居多。甚至我们看看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作曲家们,似乎也很少有女性。

而随着19世纪开始,专业音乐学院的不断建立,世界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女性可以不再依据社会对自身的要求,而可以选择、并且有能力做自己喜欢的事,女性钢琴家就开始出现了。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在西方音乐历史中,特别是在20世纪以来,女性钢琴家明显增多,这相比于莫扎特、贝多芬的时代,已经是一种极大的进步了。

中国钢琴事业,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面发展的,80年代成长的郎朗、李云迪的男性钢琴家,只是中国最早一批钢琴学习者的顶级代表。而在他们身后,还有很多优秀的中国女性钢琴家也非常令人钦佩。我们可以继续看,在未来的50年到100年,会有更多的杰出的中国女性钢琴家出现,她们在世界的影响力相比于现在会更大。

最本质的一个问题,如果用男性和女性、手大手小的问题,来作为限制一个演奏者的发展空间,未免有点太瞧不起我们学音乐的同学们了。手大当然是有它的优势,但手小也可以把钢琴弹的很好。手小可以避免弹一些大跨度的曲子,多弹一些跑动多的曲子,会比手大的人动作小,同样的训练速度可能更快。力量来说,男性当然普遍在身体上更有力量,但女性手指的力量也是通过后天可以训练的。至于说练琴的身体不适或受伤的问题,不分男女,你可以去问音乐学院钢琴系的每一位同学,每一位同学必有腰或者肩颈的毛病,这跟是什么性别没关系。

user avatar

李斯特:我就喜欢炫自己手大,写的曲子都是连一般男的手都不够用。劳资只是作为天才,仗着老天赏饭吃的大手歧视庸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