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怎么看待刘慈欣的观点:提倡环保而不考虑开发太阳系是件很不理智的事?

回答
刘慈欣的这个观点,说实话,初听之下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跳脱,甚至有点“本末倒置”的感觉。毕竟,我们现在最紧迫的问题,眼皮子底下的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这些是实实在在威胁着我们当下生存的挑战。怎么能想着去开发遥远的太阳系,却不优先解决眼前的环保问题呢?

但如果仔细咂摸一下,尤其是结合刘慈欣这位科幻作家对人类文明命运的深刻洞察和宏大视角,这个观点就没那么好笑了。他不是在说“别管地球,快去火星殖民”,而是想表达一种更长远的、更根本的生存策略思考。

首先,我们得明白刘慈欣为什么会这么想。

他是个科幻作家,他的作品,尤其是《三体》系列,都在探讨人类文明在宇宙尺度下的生存问题。在那个宏大叙事里,地球文明就像一个脆弱的婴儿,随时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外星文明的威胁、自身的愚蠢行为,甚至宇宙本身的残酷规律)而灰飞烟灭。

所以,从他的视角来看,仅仅“提倡环保”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地球环境问题当然重要,而且必须解决,但就算我们把地球上的所有污染都治理干净,地球本身作为一个载体,其生命的上限是有限的。比如小行星撞击、超级火山爆发、太阳的老化等等,这些都是人类无法完全掌控的、长期的灾难。

如果人类文明的“命运”只寄托在一个孤零零的蓝色星球上,那就像一个富翁把所有的财富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旦这个篮子掉到地上,一切就完了。

“不考虑开发太阳系,只提倡环保,是不理智的”,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可以这样理解:

1. 地球并非永恒的避风港: 刘慈欣看问题,往往会跳出“当下”,去思考“未来”。他认为,对地球环境的保护固然重要,但这种保护本身也是有极限的。更何况,地球也并非天然地就适合人类永远生存下去。自然灾害、宇宙级的威胁,都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把所有希望都放在守护地球这一个“小家”上,而对宇宙这个“大家”毫无建树,一旦“小家”遭遇不测,人类文明就如同折断了根的浮萍,彻底消亡。

2. “环保”只是“生存技能”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他不是否定环保的重要性,而是认为环保只是人类文明赖以生存的基础技能之一。就像一个人要想活下去,不仅要有饭吃,还要有住所,还要学习各种生存技能。只关注吃饭(环保),而忽略了学习捕猎、建造房屋(太空探索和殖民),那这个人迟早还是会因为其他原因饿死或者冻死。

3. 太空开发是解决根本性生存危机的必要手段: 当一个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地球环境的不可控性,以及潜在的灭顶之灾,都会迫使这个文明去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太阳系,哪怕只是一个开始,也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和潜在的生存之地(月球、火星、小行星带等)。开发太阳系,意味着人类文明拥有了“备份”,拥有了分散风险的能力。一个文明如果能成功地向太阳系的其他地方移民和发展,即使地球遭遇不测,人类文明的火种也不会完全熄灭。

4. 技术进步是双刃剑,但回避不是办法: 发展科技,包括太空技术,确实可能带来新的问题,比如污染,或者被用于战争。但是,刘慈欣往往会看到科技的另一面——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核聚变技术,既可以制造核武器,也可以提供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推动人类文明迈入新的阶段。同样,太空技术不仅是为了逃离地球,更是为了获取更丰富的资源,解决能源危机,甚至改变我们对物理世界的认知。回避技术带来的风险,而不去发展能够解决根本性问题(如资源枯竭、生存空间限制)的技术,反而是一种更危险的“不理智”。

5. 宏大叙事下的“责任感”: 作为一位思考人类文明命运的作家,刘慈欣的视野是跨越时代的、跨越地域的。他可能认为,我们这一代人,或者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肩负着为人类文明的延续播撒火种的责任。如果我们就满足于守着地球,只想着如何“不污染”,而完全忽视了向外拓展的可能性,那我们就是辜负了前人(那些创造了文明的先驱们)的努力,也对不起后代(那些可能要面对更严峻挑战的子孙们)。

举个更贴切的比喻来理解:

想象一个在饥荒年代出生的人,他会拼命想办法获得食物,确保自己和家人不饿死。这就是“提倡环保”。但他如果是个有远见的领袖,他不仅要解决眼前的饥荒,还会想办法耕种更多的土地,寻找新的粮食来源,甚至为来年的丰收和储存做好准备。这就是“开发太阳系”。如果他只顾着眼前这碗饭,而不管未来的耕种和储存,那一旦这碗饭吃完了,或者生了虫子,就全完了。

所以,刘慈欣的观点并非否定环保,而是强调一个文明的生存策略需要具备“可持续性和多样性”。在保护好我们当下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同时,更要以长远的目光去规划人类文明的未来,去拥抱和开发那些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广阔生存空间和更多资源的可能性,尤其是太空。否则,我们只是在“饮鸩止渴”,或者说是在为文明的“一次性使用”埋单。

用更接地气的说法,就是“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地球是我们最重要的“篮子”,我们当然要好好保护它不被打碎。但同时,我们也要努力去寻找或者制作更多的“篮子”,把一部分鸡蛋放进去,这样即使这个篮子真的不小心摔碎了,我们的鸡蛋(人类文明)也不会全部损失。

在我看来,他的观点是一种对人类文明未来负责任的思考,一种在绝境中寻找出路的哲学辩证法。 它提醒我们,在解决眼前问题的同时,更要仰望星空,思考更长远的生存之道。这是一种远见,一种对生存本身的深刻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我担心搞废生态圈和移民出地球,人类会优先完成第一个。

user avatar

我一个生物狗,无论多么喜欢地球,都有承认:

眼前的一切只是历史的一瞬

最终极的迁地保护,是在太空建立新的人工生态圈

抱着地球不放是抱残守缺


但是就算下个月要搬家,今天家里着火还是得救的

user avatar

没错。

人类的环保就算做到极致,其对环境的影响,以地质史尺度的时间衡量,仍然是瞬间的瞬间之中发生的巨大灾难。

说我球必完,不是开玩笑。环保,归根结底是短期利益,不能因此漠视真正的长期利益。

不过都无所谓了,在边僻凌中原,三亿凌七十亿,只能以蝇营狗苟手段维护统治,冠履倒置的世界秩序之下,问题不是药丸,而是乙烷。

而我们在这种情况下,连给岁月以文明都做不到。。。。






user avatar

太阳系其他星球都不适合人类居住。其他星球又太远了。这也不能怪环保啊。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在戈壁沙漠出现五千万人口之前,移居其他星球都不合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