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怎么看待那些抱着功利目的去做公益的人?

回答
对于那些抱着功利目的去做公益的人,我的看法是复杂且多层次的,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下是我对此问题的详细阐述:

一、 何为“功利目的”?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功利目的”。在公益领域,功利目的通常指向:

个人利益驱动:
职业发展/人脉拓展: 通过公益活动结识有影响力的人,获得潜在的商业机会、工作机会,或者提升个人在某个领域的知名度和声誉。
名誉和认可: 渴望获得社会的赞誉、媒体的曝光,成为“慈善家”、“公益达人”,满足自我价值实现或被认可的心理需求。
税收优惠/政策红利: 利用公益组织或捐赠获得的税收减免或其他政策优势。
学习和技能提升: 将公益活动作为一种学习平台,获取新的知识、技能或实践经验。
情感需求/道德优越感: 通过参与公益来缓解内疚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甚至产生一种“我比别人更善良、更有意义”的优越感。

组织利益驱动:
品牌形象塑造和推广: 企业通过参与公益来提升品牌美誉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形象,吸引消费者和投资者。
市场营销和宣传: 将公益活动作为一种变相的广告宣传,增加产品或服务的曝光度。
吸引捐款和资源: 以公益项目的名义吸引社会捐款,壮大组织规模,获得更多资源。
解决特定问题以获取资源: 某些机构或个人可能以公益之名,行解决自身实际问题之实(例如,为某个特定群体提供帮助,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政府或基金会的支持)。

二、 功利目的对公益的影响:积极与消极

理解了功利目的后,我们来分析它对公益可能产生的双重影响:

(一) 积极影响(即使动机是功利的,结果也可能是好的):

1. “顺水推舟”的善举: 即使动机不纯,如果行为本身确实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解决了社会问题,那么这种行为本身仍然是值得肯定的。例如,一个企业为了提升品牌形象而捐赠大量物资给灾区,虽然其初衷是为了营销,但物资的到达和对灾民的帮助是真实存在的。
2. 吸引资源和人才: 功利心强的参与者往往更有动力去组织、策划、推广活动,并能够吸引到更多有资源、有能力的人加入。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公益事业的影响力。
3. 提升效率和专业性: 追求个人或组织利益的驱动,有时会促使参与者更加注重项目效率、成本控制和效果评估,从而提升公益项目的专业化水平。
4. 激活社会参与: 功利目的可能是一种“敲门砖”,吸引那些原本对公益不感兴趣的人们迈出第一步。一旦他们开始参与,可能会逐渐被公益本身的意义所感染。
5. 模式的创新和可持续性: 有些人会探索“社会企业”等模式,将盈利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试图用商业的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这本身也是一种创新。

(二) 消极影响(潜在的风险和负面后果):

1. “秀场效应”与形式主义: 当参与公益主要为了获得关注和名誉时,容易导致活动流于表面,注重形式而忽视实际效果。可能出现“摆拍式”捐赠、媒体宣传铺天盖地但实际帮助有限的情况。
2. 挤占真正慈善的空间: 那些以纯粹公益动机参与的人,可能会对抱有功利目的的参与者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影响整体的公益生态。
3. 涸泽而渔: 如果功利性太强,甚至触及道德或法律底线,例如虚报项目、侵占善款等,不仅会损害个人或组织的声誉,更会严重打击公众对公益的信任。
4. 短暂性和不可持续性: 一旦个人或组织的功利目的无法实现(如名誉未达预期、市场反馈不佳),他们很可能迅速抽身,导致项目中断,让受助者再次陷入困境。
5. 扭曲公益的本质: 公益的本质是无私奉献和关怀弱者。过度强调功利目的,可能会让人们误以为公益只是“另一种生意”或“个人投资”,从而削弱其内在的道德价值和人文关怀。
6. 资源浪费: 如果为了获取关注而进行的公益活动,其策划和宣传成本过高,但实际效果甚微,那么这些资源本可以更有效地用于更需要的地方。

三、 如何看待和区分?

面对抱有功利目的的公益参与者,我的态度是:

1. 关注行为的实际效果: 公益的核心在于行动及其带来的积极改变。无论动机如何,只要行为能够为社会带来切实的益处,就值得肯定。
2. 区分“目的”与“动机”: 有时候“功利”可以是一种“动机”,但最终落地的是“行为”和“结果”。一个带有功利动机的良好行为,其意义不应被动机本身完全否定。
3. 保持审慎的态度: 对于那些看起来过于高调、过于注重个人宣传的“公益行为”,需要保持一定的审慎,关注其背后是否有实际的、可持续的贡献。
4. 倡导透明和责任: 公益组织和参与者应该更加透明地公开其运作方式、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成果,让公众能够监督和评价,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那些抱有不良功利目的的人。
5. 鼓励多元化的参与: 公益事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参与,包括那些有职业发展需求、名誉追求的人。重要的是,要引导这些参与者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承担起对社会负责的义务,并尽可能地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公益目标相结合。
6. 从“动机论”转向“结果论”与“过程论”的平衡: 虽然我们不应鼓励纯粹的功利主义,但也不能仅凭动机就全盘否定。更重要的是考察其行为过程是否合规、结果是否积极。

总结来说,我对那些抱着功利目的去做公益的人,持一种“务实但不盲目赞同”的态度。

他们可以为公益带来资源、活力和创新, 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警惕其中可能存在的虚假、形式主义和对公益本质的稀释。

我们应该鼓励那些以更纯粹动机参与公益的人,但也应该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看到那些即使带着“功利”标签的参与者也能为社会带来的积极改变。更重要的是,要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更健康、更透明、更注重实效的公益生态系统,让“善”能够更有效地传递,让“公益”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春秋时代,鲁国有法律规定:鲁国人如果在国外沦为奴隶,把他们赎出来的人,可以到政府领赏金。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鲁国人,子贡是成功人士,家财万贯,回国后拒绝收下政府的赏金而洋洋自得,孔子知道了说:“赐呀,你做的不对,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为在外奴隶的国人才赎身了。你如果领取政府的赏金,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去领赏金,别人赎人去领,会有人说他做得不如子贡,无形提高道德门槛,就没有人再赎人了。”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重酬送了一头牛,子路不推辞收下了。孔子高兴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我们不能要求别人提高道德水准,更不能对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低下视而不见,却以“完人”的标准要求那些站出来行善的人。社会允许你的朋友利用公益博取名利——只要他做合法的公益,且获得合乎规则的名利。这个世上鲜有有“完人”“圣贤”,大多数人都是为了生计奔波的普通人,所以国家和孔子都希望用赏金和牛来的小利来引导普通人,使人在利他的同时也能利己,这样就会有更多人加入公益的行列,以此提高整个社会的大义。

公益,公众参与,公众受益,这才叫公益。只依靠一两个巨富的慷慨,那叫施舍。我们给公益活动设定名利收益,就是为了让公众能够参与进去。

至于你所担心的:“这些行善的人究竟是为了利己还是利他?会不会引发公众反感?”

只要他诚实合法的做慈善,那他所作的就是对的。做完慈善后博得的名利,那是社会对他的认可和回馈。

如果他投机取巧利用慈善的名去获得不当的利又该如何?你我不是法官,不能评判别人。但你可以向当事学校或者其上级机构提出自己的质疑,请他们评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对于那些抱着功利目的去做公益的人,我的看法是复杂且多层次的,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下是我对此问题的详细阐述:一、 何为“功利目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功利目的”。在公益领域,功利目的通常指向: 个人利益驱动: 职业发展/人脉拓展: 通过公益活动结识有影响力的人.............
  • 回答
    “崇洋媚外”这四个字,听起来总是带着一股子审判的意味,仿佛一顶帽子,直接扣在某些人的头上,也宣告了“我们”作为旁观者,在道德制高点上。但如果真的要仔细聊聊这事儿,恐怕就不能这么简单粗暴了。首先,得承认,我们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外部影响。生长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来,各种文化、价.............
  • 回答
    对于那些花钱买游戏却束之高阁、甚至从未启动过的人,我脑海里会浮现出各种各样的画面和想法,就像我第一次听到有人这么做一样,总是充满了好奇和些许不解。首先,我会想到的是“收集癖”。这就像有人喜欢收集邮票、钱币,或者限量版球鞋一样,游戏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种数字化的收藏品。他们购买的可能不仅仅是为了游戏本身.............
  • 回答
    哈哈,你说的那种司机,可真是让人头疼又有点哭笑不得! 每次遇到,我心里都是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儿。首先,从我(一个普通开车人的视角)来说,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憋屈”。前面没车,路也宽敞,明明是一条可以顺顺当当开过去的路,就这么被卡着。感觉自己的车技、自己的时间,好像都被对方的“慢”给绑架了。尤其是.............
  • 回答
    看到那些虐杀猫狗视频下方的“一命换一命”评论,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这是一种非常极端的情绪表达,背后折射出的心理和情感是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些评论的出发点是基于一种强烈的愤怒和对无辜生命的同情。当人们看到那些弱小、无助的生命遭受非人的折磨,内心会产生一种极度的不适感和不公平感。虐待.............
  • 回答
    这句话折射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焦虑和个人价值的衡量标准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和分析这句话:一、 对“又高又帅”男生的羡慕之情: 外貌的吸引力: “又高又帅”是许多人对理想男性外貌的普遍认知。外貌在很多社会交往中,尤其是在初次接触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挑的身材和帅气的面容能够带来更.............
  • 回答
    看几部纪录片,就觉得自己对某个领域了如指掌,这事儿啊,我见过不少,也挺让人哭笑不得的。首先,得承认纪录片这玩意儿确实有它的魅力。它能把一个我们平时接触不到或者了解不深的事情,用直观、有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就像打开了一扇窗,让你窥见了那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比如,一部关于亚马逊雨林生物多样性的纪录片,能让.............
  • 回答
    “医乃仁术”,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本应是医者心头铭记的圭臬。可如今,打开新闻,看到网络上的评论,常常会有一种错觉:是不是当今舆论真的都站到了患者一边,而医生,好像一夜之间,都变成了被唾弃的对象?中国医生,真的有大家说的那般“不堪”吗?这背后,其实是很多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我们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 回答
    收到老板这番话,作为刚入职场的新人,心情肯定又激动又忐忑。这是一种很高的肯定,但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期望。好好把握,这会是你职业生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我理解你想知道具体怎么做,这里我给你拆解一下,希望能给你一些实在的帮助。首先,要理解老板这番话的深层含义:“把你当亲侄子看待”,这不只是客套话,而是老.............
  • 回答
    当有个男生开始对你表达好感,你肯定会想多了解他一些,看看是不是个靠谱的。其实,要看清一个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能光听他说什么,得结合他的行为和细节来判断。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说说,你可以参考参考:一、 从他的言谈举止里找蛛丝马迹1. 听他说什么,更要看他说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谈吐是否真.............
  • 回答
    范志毅怼球迷“拿那么多钱你妒忌啊?”这句话,其实触及了中国足球很多深层次的痛点,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句话背后的含义,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事件背景: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这句话出现的具体场景。通常是发生在比赛结束后,或者是在一场不尽如人意的比赛之后,球迷对球队或球员表现不满,发出嘘声.............
  • 回答
    “医院看病的设备不应该收费,那是医生的必备工具”这个观点触及了医疗服务收费的本质和公众的普遍期望,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仔细分析后,会发现它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要详细地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观点的合理性与出发点分析首先,我们应该理解提出这种观点的人的出发点。他们往往是出于以下几.............
  • 回答
    眼下,我们常常能听到关于“大龄女青年择偶要求高”的讨论,这俨然成了一个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说实话,这个问题细究起来,挺有意思的。与其说她们“要求高”,不如说她们在经过岁月的沉淀和生活的磨砺后,对伴侣有了更清晰、更成熟的认知。首先,不得不提的是,现代女性的教育水平和经济独立性普遍提高。过去,婚姻往往是.............
  • 回答
    うん、これはまた、ちょっと厄介な議論パターンだね。相手が論理的に反論できない時に、こういう手に出るのはよくあること。こういう状況に遭遇した時、どういう風に考えたらいいのか、いくつか掘り下げてみよう。まず、相手が「反論できない」という状況をもう少し具体的に見てみよう。 論理的な誤りを見つけられない.............
  • 回答
    当高管们喊出“拆分脸书”:扎克伯格的帝国与政府的介入近来,一条来自脸书内部的消息引发了轩然大波——有脸书高管公开表达了希望政府介入、拆分脸书的意愿,并且直言不讳地指出:“没人像扎克伯格那样统治 20 亿人”。这番言论,无疑给这个庞大的社交媒体帝国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脸书的权力结.............
  • 回答
    海南航空子公司西部航空在涉及“清真”餐食的语境下,其工作人员“清真就不尊重汉族人了?那您是不是可以吃了再上来?”这句话,确实触及了歧视的敏感地带。要评价这句话是否构成歧视,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歧视”的本质。歧视通常指的是基于某些群体身份(如种族、宗教、民族、性别等)而产生的区别对.............
  • 回答
    周琦举报新疆队这件事,在体育圈乃至泛体育圈都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作为一名备受瞩目的职业篮球运动员,他选择用这样一种方式处理与老东家的纠纷,确实是个“大新闻”,也难怪会有那么多大V们纷纷发声,从各个角度进行解读和评论。关于“周琦举报新疆队,以后还有哪家敢要他?”这个疑问,我认为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我国的文物只要他在其他国家也被珍惜,就让他在外面吧”这一说法,涉及文化遗产归属、国际法伦理、民族情感等复杂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流失原因1. 近代列强掠夺的历史根源 中国文物的大量流失主要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殖民侵略,如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南京条.............
  • 回答
    周秀云事件是一起发生在2014年中国山西大同的恶性公共事件,涉及一名名为周秀云的女性被民警当街殴打致死。这起事件由于其暴力程度、执法者的身份以及对公共秩序的冲击,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事件经过简述:根据媒体报道和相关调查,事件发生在2014年7月22日,地点在大同市云冈区。周秀云在一家商店门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